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陈源明.幼儿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学前教育网..cn.[DB/OL]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关键词:生活;艺术主题活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21-04 收稿日期:2012-01-10
艺术主题活动主要是以综合性和艺术化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活动,课程从艺术学科着手,着重体现艺术领域中音乐、美术、文学等门类的渗透与整合,又考虑艺术领域与健康、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相互沟通与融合,和其他主题活动有别的是,艺术主题活动不仅关注幼儿艺术技能和审美经验的提高,更强调综合艺术教育的作用,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多种艺术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的有机发展,最终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积极态度。
本着“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艺术主题活动的构建也必须是生活化的,“生活取向”是艺术主题活动的核心所在,为此,在主题活动网络设计与构建中,我们着眼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主题内容的艺术价值,并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网络,通过系统性建构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幼儿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价值。
一、确定主题内容,彰显生活化教育新主张
生活处处皆教育,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化的内容选择不仅要考虑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做到有意识的取舍,关注幼儿对生活内容的兴趣点、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内容中所隐含的艺术元素。
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还渗透着情感体验、审美表达、创造想象等发展价值,进而诠释出生活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艺术中的许多要素都可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提高幼儿艺术感知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二、梳理主题概念,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围绕主题内容,确定主题概念和相关经验是前提。主题概念网又叫“概念图”,是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它的出现源于教学需要,这里的主题概念也就是通过在相关概念之间建立直观的联系来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知识。只有当孩子们在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之后,他们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建构主题活动网络时,我们重视关注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概念认识,并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图1:《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在《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建构中,我们分别在小中大年龄段进行了主题概念的梳理,通过询问、谈话、观察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点、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秋天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上图中呈现的是小班幼儿的概念网,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对秋天的认识已涉及天气、动植物,但更多的是兴趣点还集中在树叶上,大部分孩子提到了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飘落的样子。由此,我们确定了小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叶”、中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彩”、大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乐”(中大班概念网略),从3个不同的主题内容切入,以顺应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挖掘主题活动的艺术核心价值
在形成主题概念网之后,下一步就是制定主题活动目标。艺术主题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活动,它更注重从美学的角度去挖掘艺术美的要素,艺术主题活动的主题目标包括:主题背景、艺术价值和发展目标。艺术核心价值的确定,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内容背后的艺术教育资源,明确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实施。
例:《春》主题活动的小中大各年龄段的艺术核心价值
小班:春天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季节,花儿的绚丽多彩,草儿的摇曳多姿,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色彩缤纷的世界。身临其境的观察、欣赏,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法,能为幼儿提供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机会,促进幼儿表达、表现、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中班:春天里,动植物朋友的生长变化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柔美、舒展、快慢等不同音乐的性质,给予孩子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创造表现的空间,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帮助幼儿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艺术能力的提高。
大班:以春天的植物和多彩的风筝为主题活动,融入了大量艺术元素,这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春天,萌发创造表现的激情。孩子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中,会对春天有更立体、更丰富的感受和认识。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生活的不同经验和发展水平,小中大年龄段分别从3个切入点进入主题,小班围绕春天的色彩、中班突出春天的动植物、大班以植物和风筝为主线,在相应的内容中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艺术能力来确定艺术核心价值,不仅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寻找美、发现美的能力。
四、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
围绕其主题概念和主题目标,主题活动网络的搭建不仅应关注不同门类的艺术活动形式,关注五大领域内容的渗透和整合,更应根据主题内容本身的特点,采取多种主题活动展开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
1.抓住艺术特性要素
例图2:小班《红黄蓝变变变》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2可见:主题内容凸显的是色彩艺术,抓住“红黄蓝”色彩元素,以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在多样化美术活动的形式下,将语言、音乐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融合,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色彩的美,在色彩感受、欣赏、表现和创作的层层递进中,帮助幼儿逐步丰富和积累对色彩美的认知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对色彩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2.关注幼儿经验发展
例图3:大班《纸的艺术》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3可见:主题内容“纸的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操作性,艺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让幼儿与纸的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内容。在分析大班幼儿现有学习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关注各个活动之间幼儿经验的发展、嫁接、迁移和创造性运用。比如,在“礼物包装师”活动中获得了各种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在“报纸小人”“小小设计师”等活动中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艺术能力和学习经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活动中幼儿学习经验的有效嫁接能保证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3.学科领域有机渗透
例图4:《过新年》主题活动
中,小班《红红火火》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如图4可见,主题内容“新年”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综合性,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以“红色”为线索展开主题脉络,对其所包含的与五大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切合幼儿经验的有价值的内容,既关注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又考虑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活动之间彼此关联、前后递进、有机渗透,让幼儿在寻找红色、欣赏红色、探索红色、表现红色等一系列活动中,整体性建构认知经验,体验红色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中国红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五、主题活动建构凸显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主题活动构建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纲要》精神,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既关注主题活动中幼儿前后经验的发展性,又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和能力水水平,让主题活动网络凸显系统性。下图为《秋》艺术主题活动中,小中大各年龄段分别构建的艺术主题活动网络:《秋之叶》《秋之彩》和《秋之乐》。
例图5:小班《秋之叶》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6:中班《秋之彩》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7:大班《秋之乐》艺术主题活动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
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
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
一、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意义
园本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立足于园本实际,体现园本特色,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而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目标是在一定阶段内园本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还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准则。
幼儿立体手工是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各种材料以及工具,运用剪、折、撕、贴、塑等不同的手段,通过自己的双手直接作用于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样式的物体形象。立体手工对培养幼儿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以及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希望以主题为线索,在立体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用主题的形式把幼儿的立体手工学习内容串联起来,运用多种手工劳作手段和材料,制作出事物的各式各样形态,有独特风格的、立体形象的工艺美术作品。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结合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内容,充分地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积极性,通过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研究,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创设、美术特色教育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地创造机会与条件,打造幼儿园的艺术特色氛围,从而带动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特色品牌幼儿园建设的目标。
二、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定位
教师对课程的思考如何,体现了教师的理念与追求,教师对课程立足点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生存与发展。课程的定位和方向很重要,它不但影响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尊重儿童、关注儿童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需要及表现的基础上,关注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培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去深入思考和研究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
任何的艺术活动,都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受、表现与创造的过程,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这一个载体,把文化更好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我们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得到文化的熏陶,让幼儿感受各种文化中的美,运用艺术技巧地去表述不同的文化,用艺术语言自由地去感受与理解美、表达与创造美。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与理解,是发自内心的、率直的、简单朴实的,世界万物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有灵气的、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因此,我们应理解幼儿那种清新、真实的原生态美的追求,在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同时,尊重幼儿的游戏本能,释放幼儿的游戏天性,“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立体手工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艺术活动的经验,培养兴趣和艺术素养,让他们自由地感受与认识事物的美、表现和表达事物的美,逐渐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幼儿生活与游戏、学习与发展的场所,我们应尊重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在艺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种锻炼机会,使幼儿的学习能真正地与其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或者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任何课程目标总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制定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首先要了解幼儿,他是制定发展目标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关注幼儿社会化过程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规律与特点,尊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以使课程目标有效地引导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注重的应该是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而非专门的学术特殊价值。因此,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外在形式特征,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世界。如在《纲要》中也指引我们,与幼儿一起发现交流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赏美(颜色、形状、形态),要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作品等装饰美化环境,幼儿主动介绍作品时要给予鼓励、回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支持幼儿自主绘画手工,不干预孩子的创作,不强加成人意愿,不以成人标准来组织、展示作品。鼓励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创作,根据幼儿经验引导结合主题展开想象;创造条件接触艺术作品;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立体手工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制作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手工制作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只要我们理解了幼儿艺术的表现特点,我们就能宽容地对待幼儿的任何一个表现性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
园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与基础,它是幼儿园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是课程的灵魂。只有把握好这个“方向盘”,明确研究的方向,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用。
《纲要》指出,教育应“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目标中,《纲要》将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这一目标放在了第一位,随后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而对其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则放在了后面。这些新要求改变了传统幼儿园教育中过于追求知识技能目标实现的倾向,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强调了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也为幼儿教育新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以笔者学校为例,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培训学习、集体研修、分析讨论等途径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认真学习《纲要》《指南》,梳理了有关美术方面的要求与教育指引,结合手工制作的教育特点,以主题式立体手工制作为切入点,围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指引,从情感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三个维度去思考,初步讨论制定了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各年龄班的分目标。
五、确定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
1.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总目标
(1)乐于参与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2)能在各种材料及各种表现形式中表达自己对事物、对学习的认识和感受,在活动中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3)在立体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能运用和掌握各种手工技能、工具材料,创作出有一定新意、想象丰富、具有审美意义的立体手工作品。
2.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各年龄段分目标
小班:
(1)情感目标:喜欢观看花草树木,对大自然的事物产生兴趣;乐于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喜欢参与立体手工制作活动。
(2)知识技能: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能用各种手工技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自己想做的物品。
(3)能力发展: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发展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中班:
(1)情感目标: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会产生相应的联想以及情绪反应。
(2)知识技能:能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会按照主题选择与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
(3)能力发展: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大班:
(1)情感目标: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能与别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发现的或喜爱的作品,体验审美愉悦。
(2)知识技能: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运用各种生活、自然、废旧材料进行形的概括、组合、变形。
(3)能力发展: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园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课程编制的终点,它为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和具体教育活动组织提供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
初稿定出后,课题组成员再次对照《纲要》《指南》进行学习,对照有关美术方面的要求与教育指引,融入立体手工制作的元素,致细地推敲和对比,发觉第一稿的目标定得太大,对应立体手工制作的要求不够具体,似乎只是照搬《纲要》,并未突出立体手工制作的教学特点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用表格的表现方式进行平衡对比,列举出大、中、小班的艺术教育要求,使之更加清晰明了。同时,立足于园本实际,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体现园本特色;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一些必要的学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进去,体现了孩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通过比较、分析,教师为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正,研究制定了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
总之,无论开发何种的课程,都不能偏离《纲要》提出的儿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激发幼儿进行立体手工活动的兴趣,提高和满足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促进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这才是课程目标研究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本性特点 音乐活动
幼儿园是孩子们发展知识的大课堂,有助于他们的对话与交流,音乐活动要通过儿童的亲身参与,才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他们初步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是幼儿之间进行交流、理解和对话的支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天性的自身特点,挖掘他们的音乐能力。
一、 幼儿的先天资源是音乐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我们关注到孩子的兴趣的时候,也是孩子期待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时候。当我们感到孩子在召唤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们把这种情景叫做"教育的时机"。教育时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期望我们做点什么。多尔说: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哪怕这种行动就是停顿一会儿。这样的时机也就是生成性资源出现的时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发挥作用,能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抓住这样的瞬间,生成幼儿愿意并有兴趣去做的艺术活动。
艺术意味着不确定性,艺术活动具有独特性。艺术活动与幼儿教育中的其他类型的活动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它更强调人文性,更强调人的感性认识,更强调人的情感上的经验和感受。而每个人、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经验是不同的,对于艺术的体验与情感上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导致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来面对诸多的教育时机并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二、幼儿的先天自然条件的表现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认知错误的处理;课堂灵感的引发;学生质疑的导引;意外干扰的应变;现场需要的调整。
1.课堂灵感的引发。这也具有生成性特点。它包括教师的灵感也包括幼儿的灵感。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不注重艺术活动过程中的灵感的启发,那么,多才的艺术课也会变为乏味的认知课。因为艺术需要灵感,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艺术课堂将是多么的吸引幼儿和吸引教师啊!在这里,课堂可以变成皇宫的舞台----有许多的"小天鹅"翩翩起舞,幼儿手中的颜料可以变成小仙女的魔法棒,描绘出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了灵感,这些都不会出现。
2.意外干扰的应变。它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能对那些与幼儿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幼儿艺术教育有价值的干扰因素进行生成,而对那些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干扰因素进行过滤。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相当的专业素质。
3.现场需要的调整。这指教师根据艺术课堂的真实情境调整活动的过程。我们总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事实如此,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教师也在变化,包括环境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让艺术活动更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何变得更有价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这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生成和成长的过程。
三、教师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本性特点
首先,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教师关注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对于艺术的需要和兴趣,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张扬。在幼儿艺术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地方。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会随着活动的进行或者其他偶发性因素的出现而产生变化,这时,需要教师能够理解幼儿需要什么,能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以适应幼儿的需要。因为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幼儿来展开,都是幼儿积极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又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能动作用,对幼儿主体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效果。
其次,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教师关注生成性资源,可以给幼儿以徜徉艺术领域的翅膀,让幼儿享受艺术。那么如何让幼儿有效、充分且有价值地度过人生中这个重要阶段,是各个领域都在探索、研究的问题。相对于呆板的艺术教育,关注生成的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发挥了孩子的认识功能,满足了幼儿对艺术的探索欲望和充分地体验艺术的特性的需要。可见,关注生成的艺术活动是更接近幼儿的生命意识,也是最能激发幼儿本源的东西,这可以从许多幼儿的突发奇想和他们的各种作品中看出。
四、 充分利用幼儿的本性特点,调动幼儿对音乐的感知
例如,用于观察的小乌龟突然死掉了,它待在透明的水槽里。不管小朋友怎么碰它都不动,原本进行的艺术活动被幼儿围绕着死去的小乌龟所取代。幼儿没有兴趣进行下面的活动了,他们都围绕小乌龟七嘴八舌地议论。"它死了!""它不动了。""它没死,它睡着了。""我妈妈告诉我,它那个样子就是死了!"其中有个小朋友没有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小乌龟死了以后自己很悲伤,只是一直在说"我很难受,我很难受。"原本要进行的艺术活动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了,因为幼儿的兴趣已经完全集中在死去的小乌龟的身上。于是老师决定和小朋友展开讨论,决定接下来该为小乌龟做些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想为小乌龟做什么的都有。最后大家提议为小乌龟举行一个葬礼。这样,所有想为小乌龟做点什么的小朋友都可以在葬礼上表现。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开始分头行动。有些小朋友开始为小乌龟画像,有些小朋友开始用各种材料为小乌龟制作棺材。最后,老师播放比较舒缓、忧伤的音乐,在这种情境中小朋友们一起把小乌龟埋掉了,许多小朋友还流下了泪。这个艺术活动的成功在于使小朋友得到了巨大的情感上的体验,儿童明亮的眼睛里流出的真挚的泪水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这是"计划外"生发出的艺术活动,它说明只要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其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