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中国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12-01

一、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成就

回顾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历史,大体上经历了几个繁荣时期。1917年苏维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迫切地需要从外来的精神力量中汲取养分,以建设一个科学、民主的新国家,邻邦苏维埃打破沉重的枷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加之19世纪俄罗斯文学卓越的成就,使有志于改造国家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关注苏维埃国家的同时关注俄罗斯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前进的目标,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关于俄罗斯文学译介和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

1949年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发生倾斜,俄罗斯文学随着“老大哥”苏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向中国的输入而再一次在中国处于繁荣时期。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拨乱反正,使俄罗斯文学经典再次受到关注,文学作品的译介从普希金到高尔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苏联以人道主义和文化复兴为特征的“解冻文学”也彰显出其独有的魅力,回归文学的变革意识和追求自由创作之风,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诉求不期而遇,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进入了第三个繁荣时期。在第三个繁荣期里,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及时、直接地把握俄罗斯文学的发展,通过文学作品的译介、文学史的梳理、文学理论的引入等,把俄罗斯文学的成就,全方位地展现给中国学界。

开放30年来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成果,在理论译介和研究上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作品研究也大多以俄苏文学的人文背景为基础,因而属于“国别文学”的范畴,是具有俄语语言能力的中国学者投身于俄罗斯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中,将俄罗斯文学的内容准确直接地呈现在中国读者和学界的面前。这对于加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丰富文学世界十分重要,对于深化作为国别文学研究的俄罗斯文学有着特别的意义。但从彰显研究主体的身份、突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来说,成果的比例明显失衡。在这里,通过学习俄语或接触中译本突破中国学者与俄罗斯文学之间的语言障碍,使得研究的主体希求等同于俄罗斯学者,使得其主体意义消解无存,“俄罗斯文学”本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成为考量的唯一理据,将俄罗斯文学定位于俄罗斯历史的时间坐标系,研究处于俄罗斯地域空间中的作家、作品、思潮与流派,其研究视域是单一和封闭的,并未因研究主体在民族、语言、文化乃至审美的、社会的、学术的需求方面与研究客体的差异而使之呈现多侧面的视角,因为研究主体或是克服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或是弱化了研究主体所属的文化因素和审美、社会、学术需求。这种研究的多侧面的发生有赖于比较文学视角的引入。

二、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在谈到中国的俄国文学时,我们关注的对象,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国别文学的“俄罗斯文学”,其中反映着斯拉夫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体现着其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但相对于斯拉夫民族之外的外部世界来说,它是单一的和封闭性的,考察的对象是属于俄罗斯民族(广义上的)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二为进入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的俄罗斯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的研究主体,研究具有前述表层含义的“俄罗斯文学”,这里,在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关系上具有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特点,“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背后,体现着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当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另一个民族的视野之中时,处于他种民族视野之中的某一个民族的文学便获得了比较文学的价值。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在文化研究学者那里把文化研究与精英文学研究相对而观,但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成果的文学文本,本身即是文化活动的载体和隐喻,文化活动是文学文本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换言之,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历史的、人文的、时代的语境。从文化传统追索的角度研究俄罗斯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俄罗斯文学的价值,更加密切地把俄罗斯文学与中国自身的需要相结合。与此同时,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中国进行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求以之为基础,建立中俄之间的文化对话,促进中俄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中,挖掘中俄文学关系的内在汇通性,寻求两者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并把这种联系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将有助于我们达到这一目的。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师生关心更多的是: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或参差不齐;词汇量偏小、习语及语法结构的掌握不够熟练:课时少,课程设置环节单一:以及语言实验设备欠佳等诸多问题,并针对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增加讲练数量和时间;调整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通过强化练习扩充词汇量;加强语法知识的灌输: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改善语言实验设备等等。却往往忽视了与所习得的目的语有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隔离开,只为学语言而学语言,从而造成了外语学习中文化层面上的障碍。使学生很难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当的语体,导致交际的困难和失败。其原因就是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忽视在语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前者更容易造成国家间情感交流中的不愉快。例如:(1)中国人在打招呼时说的“吃了吗?”“上哪儿去?”常让外国人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干涉人家的私事而问一些不该问的事。(2)外国人常说“Thank you”表示对他人起码的礼貌和尊重,甚至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根本不用道谢的场合――如在商店购物时,售货员找给零钱后,顾客也会说谢谢,等等。因此,应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突出文化背景的特点,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使规范、优美的语言达到有效地传递信息的作用,以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认为“各个社会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它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传统礼仪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声音和文字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即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1)《独立宣言》记载了美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2)习语:To give somebody the ax源于印第安人的一种俗习惯,意思是“断绝与某人的往来”。例如:l gave him the axafter the party(3)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4)而“葛朗台”则是莎翁笔下吝啬、自私的象征。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出文化渊源。它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受制于整个文化中的各个层面。文化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从而,让那些规范的语法、优美的句子在特定的场合,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另外,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各地的文化也有差异。那么,产生于各自文化底蕴的语言自然在文字符号、语言的构建方式、语音语调、寓意词及习语的产生,运用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并通过声音及文字的表达和记载反映在各个文化层面上。因此,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应认清中国同英、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排除母语的干扰,能使学生习得正规的英语。

三、教师在文化导入中的主导作用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理论;语法;词汇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29-02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语言与各界各业的每一个人都有实际的关系,因为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几乎都得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在多数情况下,是自动的,十分自然的,并不比呼吸和心脏的跳动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当我们碰到别人的说话跟自己不大一样而感到奇怪,或者观察孩子学话,或者对某种说法写法是否正确有怀疑的时候,语言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此外,许多人要了解一些关于语言的情况是出于职业的需要,这跟只是会使用语言是两码事。下面是些例子:

1.语言纠正者,他的任务是帮助别人克服语言运用中的困难和障碍。

2.本族语的作文教师,他要了解语言的理由大致同上。

3.外语教师。

4.文艺家,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工具及其能力,正像画家必须了解颜料画笔和色彩一样。文学批评家关心语言也出于类似的原因。

5.心理学家,他知道语言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老鼠猿猴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6.人类学家,他要了解语言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语言是他所谓的“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在人类学的调查工作中他常常面临与语言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7.传教士,他不得不学习某种完全陌生的语言,这种语言没有现成的课本或词典可用,学习它不仅是为了处理日常事务,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和翻译圣经。

8.历史学家,他关心语言是因为他的资料来源是文献,也就是过去的语言的书面记载。

9.哲学家,特别是在他研究逻辑,语义,和所谓“逻辑句法”等问题的时候,需要语言知识。

10.通讯工程师,他的一部分职责是用口头形式(电话,无线电)或书面形式(电报,电传)在两地间传递信息。

语言学和运用语言知识的其他种种领域之间的关系很像纯化学和化学工程之间的关系。假定一家工厂过去一直用天然染料印染产品,后来染料的来源受到了威胁,或者价格猛涨,于是寻找一种容易获得而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有效代用品就成了化学工程师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利用纯化学的各种已知的事实,然而许多事实并不是为了这种应用才被发现的。

当然,“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协调的。有时,面对实际语言问题的人不耐烦去请教 “纯”语言学家;有时请教了又得不到帮助。这偶尔是因为这位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不感兴趣,更常见的是他迄今收集到的系统知识还无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搞“应用”的人就自己去探索,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对语言学的许多主要贡献正是这样做出来的,它来自从古典语文学到电机工程的各个领域。任何人发现的有关语言的任何情况都是语言学家加工的原料。

语言学不是一门天生困难的学科,但有几点常常给初学者造成麻烦。一部分仅仅是术语问题;可是另一部分则是由外行人和专家们对语言的不同看法造成的。

(1)语言学家区分语言和文字,而外行人则倾向于把这两者混同起来。 “说的语言”和 “写的语言”这些外行的说法意味着言语和文字基本上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外行人常常以为文字比言语更为基本,其实情况几乎完全相反。

人类在几百万年以前就会说话了,与此相比,文字是晚期的发明。个把世纪以前,在文明的国家里,识字是特权阶级的权利,千百万人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今天,世界上有些地方还有大量的文盲。

根本改变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误解,是不容易做到的。旧习惯十分顽固。掌握了直接讨论语言的适当专门词汇很久的人,不通过文字仍不免出现失误。如果知道语言学界完成这种根本的转变也花了几百年的工夫,我们就会感到心平气和了。

(2)外行人讨论语言,很多时间是花在“正确性”的问题:it is I 是否比 it’s me 更“正确”? To whom 是否比 who to 更“正确”? ain’t 错在那儿? “不正确”的形式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得避免?

说来可能会使人感到吃惊:语言学家对这些问题并不特别地感兴趣。可是请不要误解,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学家赞成不正确的形式,或者不承认正确形式和不正确形式之间确实存在区别。语言学家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也跟别人一样,要受社会习惯的约束,在习惯的范围之内享有跟别人同样种类和同样程度的自由。他在语言的使用中可以是个纯语派,也可以不是。可是这跟他特别关心的事情,即分析语言,没有什么关系。

语言学家作为语言的分析者,不论“正确的”形式还是“错误的”形式他都得观察并记录下来。

(3)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天然密切的。文艺家用语言手段进行创作,正如画家用色彩,作曲家用音响进行创作一样。虽然如此,两者的研究却是不可混同的。画家和化学家都对颜料感兴趣。画家的兴趣集中在不同色彩的有效选择和搭配以及画布上的形象结构上。化学家的兴趣则是画家所用的颜料的化学构成。有些物理学家专门研究声音,甚至当他们处理乐器产生的音响时,他们的兴趣也跟作曲家演奏者或音乐听众很不相同。同样,语言学家也关心文艺家的原材料,但他不管这些原材料是用于文学目的还是别的什么目的。

现今世界上语言的数目大约是三四千种。精确的数字说不出来。一个原因是:有些地区、特别是南美洲和西太平洋的部分地区的语言缺乏可靠的资料。另一个更基本的原因是:即使资料充足,也无法总能判定两群人的话是不同的语言,还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每种语言都定出一个语言社会,即通过共同的语言能直接和间接地彼此进行交际的一整群人。语言社会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的。有些人能实际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做双语人或多语通,不同语言社会的成员可以通过这些人建立接触。多语通大抵基本上属于一个语言社会,只是部分的掌握别种语言,可是偶尔也有例外。

在多数情况下,语言社会的界限与政治疆界是一致的。例如过去在美洲的许多印第安部落的全体成员说的语言,没有别的社会说这种语言。今天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仍然能够见到。但是这一概括也有例外。瑞士是单一政治实体,它有四种不同的语言。相反地,英语是一种语言,不仅英国和英联邦的许多国家说它,美国也说它。

今天的有些语言社会是非常大的。英语有几亿人把它当做本族语言,还有千百万说其他语言的人为了事务专业或政治目的学习它。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汉语和少数其他语言,也有非常多的人使用。有些专家说, “汉语是一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而不是一种语言。但即使把这群语言分开来计算,至少其中的北方话仍可列入上面的名单之中。

契梯马查语则是另一种极端,它是美洲的一种印第安语,30年代后期只有两个人说它。一种语言落到如此地步,它的命运就注定了新一代人不去学它,随着老年人的死亡,这种语言也死亡了。但是如果一种语言有几百人使用,对它的前途就不敢作这样的预断。

现今的语言里只有很少一部分有书面记载,使我们知道它们过去的情况。例如我们有早在公元世纪末的英语文献,它们看来不像英语,但确实是英语的文献:文献里所用的语言逐渐变化,经过一千二百年的时间,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英语。

我们也有书面记载证明,有些语言先前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我们有从古代意大利留传下来的大量碑铭和一些文献,它们除拉丁语之外还用别的几种语言写成。这些语言中的奥斯干语昂伯里安语跟拉丁语相近,别的语言,如埃特鲁斯干语则不然。所有这几种语言都随着罗马政治霸权的兴起而被拉丁语湮没了,就如契梯马查语不久前被英语湮没了一样。今天,只有拉丁语以所谓罗曼语的形式幸存下来。罗曼语包括: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加答郎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和少数其他语言。这些后起的形式中,还有也消亡了。我们知道,最后一个讲达尔马提亚语(罗曼语的一种,说这种语言的人居住在现在的南斯拉夫)的人是不是1898年在一次矿井爆炸中死亡的。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俄语教学;基本方法

在俄语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俄语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对俄罗斯的民族风情以及文化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以及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俄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讲解俄罗斯语言文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传承的重要体现,其反映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脱离该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教学是不成功以及不完善的。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的宗教、政治、艺术、文学、地理、历史以及哲学的综合,是知识文化和正式文化。第二,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是交际文化和普通文化。从文化的两个层面分析,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的生存方式以及活动方式。在一个社会中,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的习俗、传统以及环境存在差异,其社会现状也千差万别,各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习俗也在这种固化的社会环境下代代相传,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就一定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在俄语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并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学习情况,并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变为实际能力,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了解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二、在俄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相关对策

在俄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与学生经常交流和讨论民族文化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且组织学生共同研究俄罗斯的民族文化。通过俄语学习,充分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地貌以及风土人情,通过对俄罗斯文化的探究,更准确、更全面的掌握俄语。教师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并且以文化知识为基本,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学习,向学生介绍有关俄罗斯文化的相关知识。

(一)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文化特点

在俄语教学中,教材内容与俄罗斯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民族形态密不可分,涉及到俄罗斯人们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意识地将相应的文化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重点、有计划的介绍有关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例如去俄罗斯友人家中做客,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普通拜访或者处理事务,都要在登门之前和主人取得联系,如果事先没有打过招呼就贸然登门,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行为,因为俄罗斯人注重个人隐私。在取得联系后,获得主人邀请去家中做客尽量要准时到达,如果因为事情耽搁,可以晚一点到达,迟到十分钟左右都不算不礼貌行为,但是不能不经过主人同意就提前到达,会被视为不礼貌。主客在见面之后,通常要拥抱或者握手,关系亲密则会相互亲吻。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客厅招待来客,如果客厅不方便,在卧室招待客人的时候,客人不能随意的坐在床上,因为这是一种不礼貌行为。卧室、客厅、食堂以及办公室是不能吸烟的,需要在特定地点吸烟。同时,俄罗斯人更加直接,如果主人询问客人有什么需要,客人要直接回答,如果客人没有任何需求,主人也不会强加给客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行为。当会客结束后,客人需要感谢对方的盛情款待,尤其要向女主人致谢,送客基本是送到房门,然后就会关好门,这并不是不欢迎的意思或者不礼貌的行为,是俄罗斯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通过词汇教学导入文化知识

在语言教学中,词汇可以充分体现不同语言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俄语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授一些具有地域文化色彩、风格色彩以及情感色彩的词汇中,渗透相应的文化介绍,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更好的学习语言。例如在俄Z中,男人的名词又代表阳性,女人的名词又代表阴性,这是因为俄国也经历过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受到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妇女的家庭地位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男人认为妇女的责任就是从事简单劳动和家务,因此,像一些医生、工程师、发明家、地质学家等具有政治性和技术性工作,只有男人才可以从事。女人是不能从事这些职业的,因此,这些词汇只存在阳性名词。同时,俄语中的职业的名词则有相对应的阴性名词,例如女销售员、男销售员、女作家、男作家、女邮递员、男邮递员、女教师以及男教师等,在表示对方职务和职业的时候,要选择相对应的名词。这是由于俄国在经历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妇女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拥有和男人相同的权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这些职业也想要与男人相同。但是在当前,如果在表达对方职业的时候采用阴性名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被蔑视或者瞧不起。

又例如在俄语和汉语中都有“竹”词汇,虽然在概念相同,但是从两个民族的文化分析,其含义却具有鲜明差异。在汉语中,竹誉为有节气、清高等文化含义,但是在俄语中也并没有这层含义。又例如“狗”一词,汉语中经常用狗形容一些令人讨厌的物或者人,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以及走狗等,但是俄罗斯人将狗视为宠物、朋友,家里都喜欢养狗,并且从来不吃狗肉,所以狗在俄语中没有贬义。教师对这些可以体现俄罗斯文化背景的词汇进行重点介绍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俄罗斯的社会以及文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俄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与文化的结合,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教材内容,要与文化背景充分融合,寓俄罗斯文化教学于大学俄语教学之中。在重点训练学生词汇、语法以及语音知识的同时,传授并且介绍中俄文化差异,进而提高学生的俄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逯忠华.寓俄罗斯语言文化于大学俄语教学之中[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8):191-192.

[2]齐秀君.俄罗斯文化国情知识与大学公共俄语教学[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04):59-60.

[3]刘玉宝,纳・维・梅里尼科娃.俄罗斯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观照――对大学俄语专业文学教学的新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06(05):66-68.

[4]. “2009中国俄语年”系列活动报道之二: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举办俄罗斯语言文化节[J].中国俄语教学,2009(03):75.

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渗透;语言教学;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我国英语教学的前期阶段,其相关的文化渗透因为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始终徘徊于语言教学的边缘而未得到应有的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开始并人到语言教学之中,特别是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及渗透,并且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在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目前已经把文化渗透视为语言教学任务之一。

一、文化渗透和英语教学

许多语言学家都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Nida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两个象征性体系,我们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有意义,不论是指定意义,社会意义,外延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我们所使用的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义,表达的是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含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达比语言表达更为宽泛”。由此看出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相应变化,而促成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一旦脱离了文化,语言表达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因无法理解而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文化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所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帮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拓展知识面,将语言作为工具阅读原版报刊、杂志、学术著作,吸取西方国家之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写文章和学术报告等;另一个目的是:帮助我们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研究外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目的语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想掌握英语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DelHymes率先提出来的,他就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参数作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适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现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学的巨大进步。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再发展,但又比语言能力的内容更宽泛,更具体。尽管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对语汇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误解,从而导致语义和语用失误。总体而言,文化知识信息可直接从“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获得,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产物,重在结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则主要通过“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渐获得,这一方式重在过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围并很自然地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人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其相互间的语言内涵和行为方式,而不致产生误解。这就是一些英语本土人虽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学、艺术典故以及他们语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因为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恰当地表达自己。而尽管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国家的一些语言、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时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正常交流,这是因为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他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语思维方式的限制,因为其母语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脑,并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地影响他们,即使是在他们对另一种语言已经相当了解的情况下,也常会出现语用失误。有时我们以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习惯等,以减少文化冲突,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唤醒我们对所存文化差异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汇的外延,为理解语言实际内容铺平道路,对语言的主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反馈,帮助我们掌握语言并付以实践和运用,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一是文化领悟力,而文化意识则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文化知识与文化领悟力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获取目的语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学习者需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直至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知识着重于已获得的知识,文化领悟力则侧重个人能力。从内容上看,前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后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笔者在英国居住期间,曾与一位在英国攻读病理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为邻,她告诉我她学习英语近20年,早就能流畅地阅读英文原版的医学专业书籍和论著,但来英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除了简单问候话语之外,很难与当地同事顺畅交流,主要是无法理解有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当与英国同事交流的时候,她常要求他们将所说内容写在纸上加以解释方能明白。她还发现用英语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确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或如何表达,而且她所说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当被问及她学习英语的年限时,她很不情愿告诉其真实情况,因为每到此刻她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其实她的经历在于她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信息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交流信息的关注,加之交流机会的短缺而导致文化领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难。这不能不说与我们国内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某些失误不无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问题归纳:(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语言学习的全部。此结果致使学生不但发出信息能力差,就连获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综合交际能力低。(2)学习方法守旧,只见树木不见林。受传统学习法的影响,注意力只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较少考虑语篇整体,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3)语言理解能力强。交流表达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弱,缺乏社会实践,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事实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和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同等重要。长远来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识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领悟程度.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流。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思路

(一)文化渗透的原则

尽管我国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有时却因考虑到第二语言文化与中国文化可能产生的冲突而踌躇不前。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旧觉得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原则:

1.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语言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同时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有必要为学生理解、掌握目的语及文化设计提供真实、实用的教材和创造真实、客观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原则性与指导性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语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首先要有原则地理解目的语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3.实用性与可行性

从文化内容的角度而言,学生首先应关注交际文化知识,目的在于提高交际能力。就文化渗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参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获益就行,因为这对提高文化渗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还要适时提高及丰富文化交流素养,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恒心。

(二)语用失误的识别

语用失误主要指不当的语言运用,通常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冲突引发的失误

文化冲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表达技能而造成的。

笔者在英国时,一次圣诞聚会上曾听到一位英国友人夸奖一位中国留学生:

“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

留学生立刻回答说:

“No.My dress isvery poorindesign”

此刻,英国友人面有一种尴尬的表情。这是因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学生应答失误。实际上,据笔者了解,这位留学生口头所表达的意思与她内心的真实意图并不一致。她内心因其服装受到称赞而感到高兴,但为表示礼貌和谦逊口头上却予以否认,因为礼貌和谦逊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英国人却可能因对方对其赞扬所做出的反应误解为其态度不够真诚而感到尴尬,他会认为留学生的答话暗示着他连服装鉴赏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备。因此,有时语言的失误是因为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流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的程度都有关系。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中国:您买点儿什么?(中国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欢迎光临。(日本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Can I help you?(美国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这是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国视谦逊为礼貌,但西方人则认为谦虚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甚至认为谦虚是不诚实乃至虚伪的表现。当得到赞扬时英国人常常喜欢说“Thank 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话语来表达对赞扬者的欣赏与感谢。我们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常在得到赞扬时给予口头上的否认。两者其实都是为了礼貌,并认为各自的言行是得体的。这种情况因文化之差异,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目的是要说明要想学好目的语并达到运用自如之目的,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备在交流时遵循对方的交流规则。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必须遵循各自文化的规则。

2.不同观念引发的失误

西方人通常很忌讳被问及一些个人隐私。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的身份、年龄、收入、独立性、自主选择),突出个人主义,推崇竞争意识,善于挑战和懂憬未来。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稳,继承传统。因此,“隐私”这一概念,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职业、婚姻状况乃至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以示亲切友好。但西方人则视这些问题为个人隐私,所以他们常为在中国遇到此类问题的被询问而感到不悦。语言失误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

笔者在英国高校学习时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时英国学生迟到后,为尊重老师而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不敲门也不喊报告而是静静走进教室落座。但在我国教师通常要求迟到的学生先敲门喊报告,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座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异后我们会明白迟到的中国学生为什么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西方学生则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则就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即中国学生认为西方学生不尊重老师,而中国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举动又会被西方学生视为真正的不懂礼貌。实际上,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现象可归纳为,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讲究交际策略。而交际策略就是处理和应对在交流中所遇难题的技巧。这既是交流过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缩小两种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失误多是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的了解而产生的。所以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要考虑到加强文化意识和讲究交际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指归避,避开可能引起尴尬和误解的话题;宽容,理解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搁置,谈话无须“较真儿”和“刨根问底”;调整,及时根据交流内容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不仅能发扬和传播我国本土文化,还可以引荐和学习外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为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变得必要且紧迫。

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跨文化意识表面特征的认识;第二是对不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三是对相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从各自学习角度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强跨文化意识不妨考虑以下思路:

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原文版小说、科幻乃至儿童读物。这些读物较容易理解吸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形成对第二语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本土文化。因此,学习和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由此,注意区别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对跨文化意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诸如英文诗歌朗读和背诵、英语口语比赛和辩论赛、英语节目表演,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节目及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们在课堂或书本中学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