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有尊重技术的理念。因为学生存在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而否定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种信息化的时代,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依赖信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教师群体大多数人还只能算是数字移民,如何去理解身为数字土著的学生的习惯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甚至要去适应学生。有人说如果莫扎特生活在没有钢琴技术的时代,该是那个时代多大的损失呀,我们基于尊重技术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思考信息素养提升。
二、如何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可通过专门课程和融入式教学实现。专门课程就是设置课程,来专门承担信息素养提升目标;而融入式教学是在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兼顾。目前在中职学校,广泛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统一设置的,承担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专门课程,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至少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改革的。
1.重新做好课程功能的定位
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般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功能的理解,更多的就是注重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模块的内容,比如常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其实还需要将工具化的课程观向信息文化的课程观转变,要多思考如果将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工具的使用的前提下,还应该涉及信息文化的渗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关键点: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实现交流协作。
2.研究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
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通常所说的课程内容是指学习的对象,靳玉乐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多老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容易根据接触的教材来界定,这是个误解。其实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是关于“用什么教”而并非是“教什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局限教材内容很关键。我想我们所看到的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同对待了。其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涵盖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系统维护能力这五项能力培养的模块组成。还要调研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避免“一刀切”,整合专业学科内容,选取渗透专业知识的实操素材,形成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3.细致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
这里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体现,即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我们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规定,其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也就是教师每次备课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教学工作,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现状确定标准。传统教学目标表述通常用“掌握、能够、会”等来描述,比如“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能够拆装和维护电脑”。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目标多用“认识、理解、体会”等抽象词语,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教师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应该改用“能够熟练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每分钟30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档的图文排版”、“能够根据用途及金额选择配置电脑”,这样便于学习后的评价测评。另外标准的设定,还要考虑实际。比如深圳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非零基础的。深圳从基础教育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我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现在做的PPT可能比我们很多老师的都还漂亮。如果还按常规的标准去要求,无疑是容易让学生既没压力又无动力,故教学目标度量数据方面就要有提高。
4.加强利用课程学习过程融合素养提升训练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导入教学、动画辅助教学等方式都非常实用。这些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诗朗诵的音频,在请学生朗诵之前放给学生听,另外录下学生朗诵的音频做对比;
②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古文内容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③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清晰地划分课文层次,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信息技术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环境下大大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势
2.1课堂理念新颖,与时代潮流接
轨为建设高效课堂,除了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系统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认清自己并不只是讲授者、阐述者的事实,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涯里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也就是积极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原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学课本,更能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头脑、思想、手等多方面并用的局面,进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2.2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无法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授一些难以理解的课堂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录像、音频、多媒体动画等便于学生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一些情境理解时,需要尽可能站在作者角度,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书本中相似的氛围,更能便于学生想象和充分理解。
2.3丰富教学手段
使其多样性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求教学手段多样性,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话剧表演、多媒体诗朗诵比赛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一言堂”,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学生却没有发挥自己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践的时间,这对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非常不利的。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语文上的运用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展示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能边欣赏苏州园林建筑的精致、感受艺术氛围的高雅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边聆听课文的范读,融入苏州园林文化气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会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而教师对这些欣赏类课文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的扩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经验。因此,在学习一些对学生来说是欣赏类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活跃气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很多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感受。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制作幻灯片来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的思路,把文学和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4结语
1.1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与研过程中教师都满足于教教材,不注重超出教材以外的知识的学习,心甘情愿地当“教书匠”,新课程改革倡导创新,创新意味着要超出教材以外进行思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养,争做专家型教师,由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迅速增长和更新以及终身学习已成为新的生存理念,一个人一生必须不断进行继续学习,教师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等,都要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成长、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教师不断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
1.2增添及时反馈与补偿环节教学不能只是教,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与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上来,反馈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问题,便于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借助于这个环节有助于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排除在学生的头脑之外.
1.3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新增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物理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设计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教学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2.1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可以完成如下两个实验。
2.2如何激活学生的认知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演示,那么学生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甚至有些学生连现象都记不住,更谈不上从现象出发归纳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那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去猜想实验结果,最后在学生原理通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验证.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旧标准)[1],规定连接号主要分为4种形式即长横线(――)、一字线(D)、半字线(C)、浪纹线(~),并简单阐述了不同形式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其规范不够细化和完善,容易让编校人员形成多种解读,许多资深编辑一致要求修改此标准。于是在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GB /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新标准)[2],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把连接号主要分为短横线(C)、一字线(D)、波纹线(~)3种形式,取消了旧标准中的长横线(――),新标准对旧标准做了全面修改,变得更加规范和细化,更适合科技期刊编校人员使用。但其的时间还不够长,才有2年多的时间,大部分编辑者和校对人员并没有认真解读和剖析新标准,在编校过程中还习惯性地使用旧标准,正式出版的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的错用、混用现象仍大量存在。本文列举2012年6月1日以来,农业科技论文中3种连接号使用常出现的一些乱用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常见的几种乱象
(一)短横线(C)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2]。
农业科技论文中短横线使用常出现的乱象有:
1.农业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年月日、产品型号、材料编号、多元体系、基金项目编号等之间的连接号常被错用为英文连字符(-)。
例1:图1-A;表2-5;收稿日期:2013-08-26;“JB-1型搅拌器;高油酸亲本wt-0932;MgO-Al2O3-SiO2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2-47);表达载体pET-32a(+);电话号码:0371-65718247;RT-PCR;文章编号:1000-4440 -(2012)02-0243-05;引物5?-ACATTGGG ATGGTGGTC-3?。
2.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并列词语,构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组,并列词语之间应用短横线连接,有时错用一字线连接。
例2:乙酸铵浸提D火焰光度法;总产量D平均产量D边际产量曲线图。
(二)一字线(D)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时,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一字线使用常见的乱象有:
1.连接相关的时间,表示某一时间段的起止关系,其起止时点精确,所要说明的是从起点至止点所包含的整个时段,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者和编辑经常误用波纹线或短横线连接。
例3:2000~2006年;2007年l~5月;2008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例4:陈小霞(1985C)。表示人物的出生年数值即表示时间的起止,都应该用表示起止的一字线连接,而不应该用短横2.连接。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测”或“未发现”应该用一字线,而有些表格却用短横线。
例5: 表2蒸煮时间和脂肪酸对复合指数的影响
例6:行业标准SB/T 10137C1993。
4.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一种递进式关系[6],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7:小麦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以下几阶段:播种C出苗C分蘖C越冬C返青CC拔节C抽穗C扬花C灌浆C乳熟。
5.连接相关的方位名词,构成一个整体,表示走向关系,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8:我国的秦岭C淮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三)波纹线(~)的使用乱象
新国标规定: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时,用波纹线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波纹线使用常见的错误有:
1.两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之间,表示一个从低限到高限的数值范围,或表示量值的波动变化幅度时,应用波纹线,有时却用一字线连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复冻融4D5次;20%D30%能沉积在靶标植物叶片上。
2.浪纹线前后的数字大小要表述不完整。
例10:“15万~25万”;“3.5亿~4.3亿”常被表述为“15~25万”;“3.5~4.3亿”。
二、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家标准中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只是些原则性的规则,缺乏不同行业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新标准中取消了长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更简洁,避免混乱;把半字线表述为短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新标准中并未出现连接号在农业科技论书刊中的具体用法规定,只是列举了一些简单的、大众化的例子,缺乏细则性和专业性。所以农科编校人员在运用连接号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复杂或特殊的情况时,查阅标点符号国家标准,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只能求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中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不尽一致,相互矛盾。GB /T 7408D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3]规定,时间间隔之间的连接符用斜分数线(/)分隔不同成分,如:2013/1/28;而GB/T 15834D2011《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年份、月份、日期之间的分隔表示,推荐用短横线连接,如:2013C01C28。农科编校人员在编校日期的过程中,到底是参照《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还是参照《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定性标准,这就造成连接号的使用乱象。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编校质量检查过程中,缺乏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严格检测和惩罚措施
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出版单位都要向相应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组织一些编校专家进行对出版刊物编校质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结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没有出现过不合格现象。而事实我们随意打开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国家级权威核心刊物,都能轻易地发现许多连接号的错用和混用现象,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多年来这些评审专家一直认为,衡量一本学术刊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对于一些编校方面的小错误(如连接号的使用错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容忍。
另外,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了新规定:“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4]”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不重视现象。
(三) 出版单位的改企导致一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漠视
在出版业转型改企的热潮中,许多农科出版单位已从原先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体,出版的经济效益成为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效益逐渐被边沿化。
有些农业期刊杂志社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每期发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杂志的页码数达到几百甚至上千页,而且每月甚至每半个月出版一期杂志,杂志社内部的人手远远不够,为节省开支,他们就聘请一些兼职编辑,简单、粗放地编辑稿件,然后再过一遍校对软件就行了。
他们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划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和策划经营上,基本的编校技能日渐被边缘化,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更是漠不关心,认为其无关大局,编校人员在编校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标准,全凭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意识来判定使用哪种形式的连接号。
三、应对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建议
(一)依据国家标准制定连接号规范使用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之间有关连接号的规定应尽量相互统一,避免相互矛盾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阴,在此期间国家有关连接号方面的标准已经进行了两次修订,每修订一次就完善和细化一次,因此,该标准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农业编校人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之一。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只能对连接号作原则性的规定,其篇幅简略,而农业科技论文中含有多种公式、化学式、分子式、图表等等,连接号使用起来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在此情况下,农科编校人员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之间,对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又相互矛盾,让编辑无从下手。所以,笔者认为,应尽快抽调不同行业的编辑专家和业界权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国家标准的“连接号规范用法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应在国家标准用法的原则指导下,突破目前仅有的几种用法规范,对不同行业连接号的用法标准进行补充和细化说明,并规范统一起来,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说明”,使其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广使用,使连接号的使用做到有标准可依,且不互相抵触。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管理,让一本出版物做到无差错率,那只是一个美妙的愿望,但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是每一个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无可规避的职责。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详尽的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参阅和遵照,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中应加强对连接号使用规范的重视,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问题作出专门说明,并增加扣分标准。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对于连接号使用的差错,要敢于认定,要敢于扣分,一本农科杂志连接号的差错数累计超过一定的数目时就应在原有扣分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扣分额度。对于1年内造成3种以上农科出版物不合格或者连续2年造成农科出版物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4]。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重视,从而做到全刊标准和格式统一,确保期刊的编辑质量。
(三)提高农业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编辑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编辑人员应重视连接号的规范使用,增强责任心,增强连接号的编辑规范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连接号的规范使用能提高杂志的影响因子,能提高该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对于一些非核心期刊的农科杂志,其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质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赢得一点点的生存希望,要想给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留下好印象的话,就更应该注重编校(如连接号编校质量方面)质量,认认真真地编辑好每一种连接号,在编辑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难题(此难题在现有的国家新标准中查阅不到)时,就应该及时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中有关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以及国家级权威核心农业科技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兽医学报》《园艺学报》等中有关连接号的具体使用实例。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年轻人在农科编辑队伍中已不少见,他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农科专业基础,掌握农科专业的前沿信息,但相对缺乏编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年轻的编辑们应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期刊总署举办的各种关于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专业技术讲座和培训,并利用此机会,与资深的出版人和编辑专家直接交流沟通,向他们讨教宝贵经验。
四、小 语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理念
基础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是:发展性的课程功能观,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观,生活化的课程观内容观,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观,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观,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观。但理念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而这种差距正是由于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问题所产生的。
新课程改革后所出现的问题,首先是课改意味着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转变时期,一些老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想转变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转变还是存在困难的,他们想用新的教学方法却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想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又不符合新的改革要求,他们变得束手无策。
其次是一些年轻教师更新意识强,在新课改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却带有盲目性,没有看到新课改的实质。例如福建师大文学院的孙教授前一段时间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课时,上语文课的那位老师给学生们上的课是《木兰辞》,在讲课前那位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这挺有新意的,这位语文老师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起到开拓学生视野的作用,还看出这位老师认真施行新课改的政策和方针,但他没有把它落到实处,原因就在于他的实施方法带有盲目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播放的这部影片内容,孙教授说这部影片只是动画片与所上的《木兰辞》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这种做法就是硬套新课改的公式,用的是新思路走的还是老路。我们说“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是把新课改文化合理化为自己的观念过程,二是相信这个观念的正当性,并把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观念过程”①。但这位老师没有做到使价值观念向行为观念转变。
第三,新课改后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像传统的那样一味地给学生们灌输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向老师提问题或发表意见。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学校的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同时教师们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对学生的问题或观点持尊重的态度。可以看出师生目前的状况还不能形成一种默契的配合与互动,这对新课改的实施包括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一个阻力。还有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一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时间以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甚至造成课堂纪律混乱。
第四,在教材方面,目前新课改内容比新课改前增加了许多。如高中思想政治原来只分经济、哲学、政治常识三个部分,新课改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生活内容。高中语文原来新课改前只有6册书,新课改后必修课教材就有5个模块5本书,选修课共有5个系列,每一个系列一本书,共10本教材。内容上的增加是为学生减负还是加负?加负并不是新课改应有的。学生的基础并没改变,学习时间有限,每科学时又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和完成这些学科上就存在很大的压力,教师们也觉得时间紧,任务重,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出现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第五,高考新方案尚未公布,这使得教师在备课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教学上难以突出重点,同时也造成学生学业上的茫然。不少学生对课程尤其是选修课没有一个较熟悉的认识,教师也没有对此认真讲过,也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少学生反映新教材例题少,书看不懂,只好通过买参考书和练习题来应付;教师反映的是教材版本多,教师怕知识遗漏就把它们全部都讲解给学生,另外找时间补上,可见高考新方案仍未公布造成了师生仍旧走应试教育的道路,这样新课改的理念也就无法得到内化与外化。
新课改的问题可归纳为:1.大部分教师在适应这一改革方面存在困难,也有一部分教师则是硬套新课改的教学公式,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师生还不能够完全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默契的配合。“新课程师生理念的改变,要求教师从权威的角色走向与学生平等合作的伙伴”②;3.课时与教学内容发生了矛盾;4.高考新方案不能与新课改同行以致新课改无法充分发挥作用;5.师生都感到茫然且各自的任务都很繁重。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供它们的解决办法仅作意见供参考。首先要加强对教师“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秉承终身教育”③的继续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时为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在培训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也可以运用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与新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还要求“教师的学习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专业的引领”④。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利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讨论发表观点的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并要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前应先教授有关该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并让学生充分理解,然后再开讨论课,讨论课上不能硬抠教材知识点而应该联系当今社会热点将知识进行迁移,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科间的互动,扩大学生的综合知识面。第四,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所传授的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还要不断给学生以引导,为学生多出例题,例题要经典、新颖、质量高,有针对性。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成会学。第六,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时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后的反思。第七,高考应尽快制定出新方案,让师生们都能够有个提前的适应,高考的新方案应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新课改成了时代的需要,这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说明以往的教育制度不好,以往的教育制度适应的是当时该制度所在的时代,也就是说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应时而变的制度才是好制度。从总体上说新课改还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未来,新事物一开头一般是不容易马上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新课程改革始终体现着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创新型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⑤,新课程改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关注学生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许多课程增加了小组活动,综合实践,专题讨论等内容,大体上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参与程度低的状况,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们有了亲切感,学习兴趣倍增,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世纪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时代呼吁新人才,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否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方法和手段。我相信新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让教师们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更加出色的水平,让学生们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地进步成长。
注释:
①林正范等著《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转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60页
②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61页
③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5页
④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7页
⑤彭兴顺著《新课程与教师共成长》,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林正范等著《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转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5]彭兴顺著《新课程与教师共成长》,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