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茶艺礼仪

少儿茶艺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儿茶艺礼仪

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第1篇

滚铁环是成都市80年代以前,男孩个个都会玩的游戏,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手握一只铁钩钩住铁环,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其间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简单的滚铁环其实也是一种运动,记得小时候,站长和张三娃、马小弟、小胖子等毛根儿朋友,常常滚着铁环在主楼周围的路上赛跑。

对于男孩子们来说,类似的带土味的运动还有很多。有一种滑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装四个小轮子,考究些的前面有个把握方向的舵,简单的一根绳子就可拉起来飞跑。拥有滑车的小男子汉是颇为骄傲的。至于跳拱、打弹绷子、掰手劲、玩沙包、爬树上房掏鸟窝之类的运动更是寻常小事。相对于今天的孩子,老成都人小时候的户外运动量大得多,这样的童年带给人的是健康自然的性格力量。(左边小图为:滚铁环·老成都民俗公园,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 1.4MB jpg,更多墙纸 More wallpaper...)

巴郎鼓2000-09-10 习俗

巴郎鼓是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一张响纸绷的鼓面,两颗滚圆的小珠,随着鼓柄转动,那小珠便摇头晃脑地击打鼓面,发出清脆的“咚咚”之声,由此引来阵阵的欢笑。尽管当今高科技玩具花样翻新,琳琅满目,但仍然无法取代巴郎鼓在儿童中的传统地位。正如时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流行歌曲《巴郎鼓》所唱:“巴郎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儿红”。

武侯祠关于三国文化系列巴郎鼓的开发思路,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细品这里的巴郎鼓,不仅物有所值,而且不乏创新思维,颇具启迪意义:其一是,以巴郎鼓为载体,赋予独特的三国文化个性,只见鼓的一面是某一三国人物画像,另一面则是该人物生平事迹简介,若干人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三国文化的巴郎鼓系列,极具收藏价值。其二是,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制作,使巴郎鼓的外形更接近生活中的大鼓,加之塑封外套将其包装为一个礼品,便于携带和馈赠。由此看来,谁如果想要在旅游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就应在文化个性和民俗传统中去挖掘。

跳拱(背)2000-07-10 习俗

一种儿时的男孩游戏,与跳木马相似,但以人──“马儿”弯腰拱背作马,众人助跑后以双手撑其背跨越而过。分几级:一拱,“马儿”双手触脚;二拱,双手触膝下;三拱,双手触膝上……总有一拱有人跳不过,输者于是作“马儿”。有一句顺口溜:“脑壳当球踢,屁股当鼓打。”道出了其规则:“马儿”应尽量低头、缩股。

打“官司”2000-07-07 习俗

这里说的是一种夏季儿童游戏──“斗草”。两儿童欲斗草,先寻找天府遍地都有的“官司草”。之后,先在茎端各自拴个结,再以此茎穿入彼结,拉紧,然后相对而斗。斗,即用力一扯,草茎断者为输。也可多人同时来打“官司”。

取乳名1999-09-16 习俗

乳名要叫着亲切,听着顺耳,多以动植物命名,且喜叠音。如龙龙、然然等。也常将名字中最后一字相叠而成。如李文瑞称瑞瑞。也有以排行为乳名的,即按出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家中人称老大、老二等,外人则加姓呼张老大、周老四等。还有把男孩叫娃,加排行即称三娃、二娃等。最小的孩子称老幺。(右边小图为:茶园·百花潭公园,背景是钟楼。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 1.4MB jpg,更多墙纸 More wallpaper...)

忌夸婴儿1999-09-15 习俗

老四川人至今残留的语言禁忌。对别人婴儿忌说“乘”、“胖”、“长得好”一类的话,只能言“丑”、“瘦”、“横”。否则,会被视为对婴儿健康成长不利。

木头人1999-09-12 习俗

儿时游戏,童年的场景和小伙伴总难忘记。众小孩相对而座,或站在一起,一人领唱,众人动作。念道:“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张嘴不能动,不能稀牙钻狗洞。”。念完后,大家必须呆住不动,装作木头人。谁动了或出声了就要受罚。

取贱名1999-09-03 习俗

迷信习俗。给小孩∽,认为取一个难听、不雅之名就能消灾免祸,如狗儿、笨牛、兔娃儿之类。俗谚云:

叫得开,免了灾。

倒糖人儿1999-11-07编 习俗

更多内容 More info...

老人

白缠头1999-09-11 习俗

二十年前成都近郊都能常见,不论男女,尤其是农人都喜用白帕缠头。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四川人感其功德,为之服孝,遂传至今。白帕缠头可分为缠三转、卷盘盘、顶羊角三种,既能防风御寒,也另有用处。抽烟人常将烟竿插入帕内丢不了,妇女将针头棉线卷于帕内,以备随时取用,买东西时,还可用头帕包裹东西,干力气活时,又可解下作护腰。这使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们。黄炎培作诗道:

川西男女白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文野在心非在貌,东邦木屐亦风流。

一 古婚礼拾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下: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二 婚嫁形式

象所有汉民族所经历过的那样,巴蜀婚嫁演变,也经历了血缘婚(含群团杂婚到同辈份之间的集体群婚),亚血缘婚,对偶婚制(含主夫、夫妻的对偶到独占性的对偶)三个主要阶段,概言之,即经历了一个由兄妹婚到一夫一妻的漫长历史过程。从构成婚姻的手段、方式和性质来看,巴蜀出现过的婚嫁形式有:

一、抢夺婚:这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所造成的用战争掠夺妇女的遗风。

二、指腹婚:这种类型的婚姻,系两家主妇同孕,指腹相约,产后如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是家长制为子女包办预订婚约的变态形式。

三、童养婚:又叫童养媳。多是有子嗣后,抱养别家女儿作养女(小者七、八岁,大者十二、三岁),适龄期再与本家子成婚,这种婚姻形式有极大的剥削性和强制性。

四、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姐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这是一种兄亡嫂转嫁给弟,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妹续嫁姐丈的婚姻形式,古时还有嫡子继承父妾、侄继承伯叔母等婚例,后来多为同辈份之间的转房。

五、招养婚:近年流行的“男到女家”,已成为公认的婚配形式之一。

六、表亲婚:通常称姑表婚与舅表婚,是古老的亚血缘婚之遗风,是指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而言的。

七、买卖婚: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物为代价换取女方为妇的恶俗陋习。

八、调换婚:学名交换婚,是古代族外婚的一种流殇,始于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姐妹为妻,或互换其女为媳的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后在贫寒边远地域流行,不用财礼,以人换人。

九、包办婚:多系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卜筮拍板的婚配形式。解放前的婚聚多属此类,解放后也不乏此类婚例,此种婚配形式,由于婚前男女双方均未见过面,婚后往往不和,酿成诸多悲剧。

十、自愿婚:这是一种以男女双方性爱为基础的正常婚俗,双方在经济、感情、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与均衡,在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过程中,自愿婚遭到来自家族制度的极大阻力。当今男女绝大多数为自愿婚者,农村虽多经人介绍,但都得男女双方点首,这种婚姻方能成立。

三 婚配与婚俗“编外”

此外,还出现过诸般畸形婚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社会流弊。

一、纳妾与养汉

男方婚后,或嫌妻子不好,或借口陪奁少,或借口无生育,公开娶小老婆,谓之“纳妾”。以“有志男儿娶九妻”为荣耀,“金屋藏娇”有之,三妻四妾有之,不受任何制约,但女的则不允,即使对婚姻不悦,也只能忍气吞声混时光,根本不敢公开反抗,极少数斗胆的女人便秋波暗递,春风暗渡,给丈夫戴绿帽子,养子俗称“私娃子”。

二、填房与续弦

男人死了妻子再娶谓续弦,青头姑娘嫁给死了妻子的男人者,叫做“填房”,所行婚礼,与童子结发婚过程大体相同,稍有差异的是:从订婚到结婚间隔时间较短;新娘接到男家大门前,下轿进夫家时,是背向堂屋退进去,取留得住,不会被夫“克死”。

三、寡妇改嫁

旧社会视寡妇再嫁为不贞,鄙称“后婚嫂”,其婚礼与童子结发婚迥异:①姑娘出嫁在白天,一般在午时以前拜堂成亲;寡妇再嫁,任随家里多富裕,拜堂再嫁也只能在晚上;②姑娘出嫁,鼓乐喧天坐大花轿,寡妇再嫁只能坐小轿,更没资格启用乐队;③姑娘出嫁,到男方门前,有回车马、牵新娘等仪式,寡妇再嫁,要过“火焰山”,有钱的抬过去、无钱的跨过去,只允背向进夫家;④姑娘出嫁,可有礼生呼唱,享新娘三跪九叩礼;寡妇再嫁,丈夫只下二礼,且无礼生司仪。⑤姑娘出嫁,要回门耍十,寡妇再嫁,无此礼遇;⑥姑娘出嫁从媒妁至亲迎,时间往往逾年,寡妇再嫁,间隔时间甚短,不当回事儿,故流行“后婚嫂,后婚嫂,连夜说起连夜讨”的谚语。

四、望郎媳

男家无儿子,先将女家姑娘娶进门,以意早生贵子继香火。

五、一子挑二房

一个儿子为两房兄弟所有,两房都想后继有嗣,便都在各自的家里,为其娶妻生子,叫“一子挑二房”,这两个媳妇都叫挑房媳。

六、冥婚

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迷信婚俗。内含有三:一为男女均亡,举行冥婚礼后合葬;二为男亡女存;三为女亡男存。

吃讲茶1999-09-22 习俗

为解决纠纷、评理、判定是非而到茶馆里去喝茶。发生纠纷的双方请有面子或有实力的人在茶馆里为双方调解或评理,被评为输理的一方付全部茶钱。

吆师(堂倌)1999-09-10 习俗

天府的茶馆里专司泡茶和掺水之人,其它地方称为茶博士。天府的堂倌技艺高超,茶客坐定喊声“泡茶”,堂倌即会应声而至,一手提茶壶,一手夹一摞茶具。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子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继而将装有茶叶的茶碗置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将壶中开水冲出,待水将满,忽地收住,桌上滴水不洒,接着茶盖翻过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干净利落,令人叫绝。不过,技艺高超的堂倌已不多见了,经常在成都青石桥的手工铜壶销售点,能发现他们在此成批地购买铜制茶壶,然后到外省去当茶博士。

巴蜀网”的茶具为三件头:茶盖、茶碗、茶船。茶盖、茶碗为瓷器,茶船用金属制成。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掺水时,茶叶能充分翻卷,搅匀;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且可用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隔着茶盖饮水,可免茶叶入口;茶船稳托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以此种茶具盛茶俗称盖碗茶。

茶馆习俗1999-09-04 习俗

“天府”茶馆习俗甚多,常去茶馆,就会有众多的体验:

1.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

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四川茶馆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一、四川的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象征。茶馆文化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与川茶息息相关。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地形盆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广阔的丘陵地带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排水性,再加上酸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川茶的“孕育”。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著作,其中记载了唐代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多种茶叶,有十几种就是出自四川,可见良好的茶叶是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二)与当地的茶馆有关。在四川,茶馆随处可见,成都这样繁华的省会有高档的茶座,偏僻的乡村里有简单的茶摊,公园里有茶坊,大W里还有茶园。茶馆也分大小,大的有上千个座位,这种地方一般还有评书或者变脸的娱乐活动,小的茶馆也就三五张桌子,一般设在自家小院,来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舒新城在回忆三十年代的成都时写到:“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可见,茶馆是老成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茶文化里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这里的“和”既要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①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得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度过美好的一天。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②乃道家学说的精髓。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这样一来,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自然之美③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④。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四、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叭宋熟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⑤们的茶艺表演。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_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⑥,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①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②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③“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④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⑤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⑥“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这既是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刘一玲.茶之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王卫国.喝在民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5.

[3]姜洁,王庆岭.我爱四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

[6]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3.

[7]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5(5):67-68.

[8]汪帮宏.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J].北京商报,2015.

[9]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丁以寿.道家思想对中华茶道的影响[J].中华合作时报,2007.

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游戏;礼仪教育;探索

一、游戏在礼仪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礼仪教育在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时,需把握三条原则:第一,“为幼儿学习而生成游戏”,即教师从预设的礼仪学习目标出发来设计幼儿真正喜欢的游戏;第二,从幼儿自发的游戏中生成学习,即教师从幼儿的游戏中捕捉礼仪学习的契机;第三,整个活动渗透游戏精神,即以游戏的特点来检验各类预设活动的游戏性体验,以此保证幼儿礼仪学习与游戏的契合、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愉悦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第四,坚持教育原则,游戏中幼儿缺乏礼貌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贯彻游戏目标中的礼仪规则,不能让幼儿觉得单纯是“玩”,随意性强。

二、游戏与礼仪教育的融合

我园根据礼仪教育的目标,搜集、设计了可行性强的礼仪教育内容,如,“超市”主要体现购物的礼仪,“电影院”主要体现欣赏观看的礼仪,“餐厅”主要体现在外用餐的礼仪,“公交巴士”主要体现乘车的礼仪,等等。酝酿产生了幼儿园“快乐携手、有礼同行”混龄礼仪主题游戏,打破班级的界限,每个班级是一个活动场所,分别设置了“欢乐餐厅”“爱心百货”“温馨茶艺馆”“笑哈哈电影院”“礼貌巴士”等场所,幼儿可自主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进行购物、看电影、乘车、喝茶、购物等。具体礼仪游戏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见表1.

三、礼仪教育游戏优化策略

(一)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和游戏设计

在礼仪教育游戏中,我们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教师同行”互动策略的实施。在礼仪游戏的准备、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到超市、电影院、餐厅、地铁、公共汽车等地方观察,与服务员等相关人物交流,跟家人了解这些场合的互动、交往方式,丰富游戏的经验。在游戏前,教师要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设计适宜的、基于日常生活的游戏内容。营造鼓励型游戏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氛围自由愉悦,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激励〔1〕。

(二)幼儿自主游戏,教师随机教育

礼仪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是在不改变游戏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遵守使用礼仪规范,达到强化的效果,而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游戏情节〔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未必会遵循教师设计的进程进行活动。如在“笑哈哈电影院”的游戏中,个别幼儿买了“电影票”后还会自发地送给他人,邀请朋友一起看电影,或者自己想要更多的票。教师观察发现后,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幼儿练习赠送与答谢礼仪,学习跟别人适当提出要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运用移情策略

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考虑问题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礼仪游戏中,如果要让幼儿把“礼貌待人”内化到往后的日常行为中,就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情境让幼儿体验“不礼貌的行为”和“礼仪行为”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例如,可以设计个别幼儿不礼貌的说话和举止,让其他幼儿从客观的角度来体会和评价这种不良行为带给他人的负面感受,然后再呈现同一情境中的“礼仪行为”,与不礼貌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幼儿真切体会到礼貌行为的重要性〔3〕。

(四)延伸到日常教育活动中

礼仪教育并非为了完成某项游戏活动、教育任务而创设,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必须内化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因此,礼仪教育要延伸、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各种教育契机,让幼儿适当地、及时地运用在礼仪游戏中习得的礼貌用语、礼貌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红.幼儿礼仪教育内容与角色游戏之融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9).

〔2〕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第4篇

城市山民・谷

Jasmine和Ping这两个上海女孩无论是设计服装还是开了家小店,在这座城市都算小有名气。然而这绝非源于她们的高调,事实上,从她们设计的衣裳、店铺的环境、装饰的器物到时不时举办的小活动,无一不透露出其简洁、自然与朴素的气质,倒真有点大隐于市的味道。室外的几棵老树,几张木桌,不能遮风挡雨,只有郁郁葱葱的景色,谁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院子呢?但这儿有雨后泥土青草散发出的独特气味,有阳光透过树叶映在地上斑驳的影子,有三五好友品茗燃香、谈笑风生,也有独自一人的静默沉思。如果你一一了解她们的服装、首饰、陶艺、家具、旅行用品,感受棉、麻、陶、木、藤等元素,参与她们的茶课、展览以及活动,便会发现每一件出现在这里的事物都是再合适不过,茶同样不可替代。它们低调地展现着原始感、传统感与民族感,传达着城市里的“山民”态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33号

电话:021-64335366

知了茶和艺术空间

你总记得这个城市的光怪陆离,是因为你还未曾到达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静谧的小路,高大的梧桐,错过的入口,以及诱人的橱窗,上海租界的别墅大概总藏着些秘密等你去探索,譬如坐落在永嘉路上的知了茶馆。你可以在这个两层楼的空间中找到许多,典雅的室内座位适合倾听与分享,风格不同的包间可供商务人士洽谈事宜,露天座位实在适合去寻觅阳光与绿意,楼上则可以腾出地方进行一堂茶课、或是瑜伽、太极、古琴课,配之以茶,意境十足。而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这里还会举行一些展览活动,譬如小女子・中国当代先锋女艺术家联展、景德镇当代艺术家联展等,别墅里摆放的除了各色茶具、传统文化书籍之外,还放着不少展览的宣传册子,墙上也挂着一些当代艺术家的画作。至于你路过之时从橱窗里看到的服装、饰品、小物件等,同样来自于此。这便是知了,一个有关茶的地方,一个不只和茶有关的空间。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689弄1号

电话:021-64458830

友人家

有茶、有点心、有猫、有棉麻系自然风的衣物,这些东西共同存在于友人家这个空间,相映成趣,勾勒一片静谧与安宁。然而,每家店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友人家也一样,传达它想要传达的观点,并且吸引会被它吸引的人们。

这里的姑娘和她的茶

“这个茶喝起来是不是甜甜的?”小颖是友人家的茶艺师,同时也是日常工作的负责人,她一边泡着红茶,一边说着关于友人家的观点与理念,讲述她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聊着聊着,你便会发现,一切关于茶的感觉与相应的生活状态都能清晰地从她身上感受到。她说起童年时茶留给她的味道和记忆,说起在一线城市感受到的不可避免的快速和压力,说起她如何离开外贸公司而来到友人家,说起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睡到自然醒,从事她所喜欢的工作,和一群妈妈、孩子以及友善的人们交流与分享世界,慢悠悠地喝茶、慢悠悠地过着日子,仿佛轻易便收集了生活的美好。因此,如果你来到友人家,想了解茶,想知道慢下来的生活是什么样,不妨和她谈谈。

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

你可以在友人家主持一场小小的茶会,与同好一起品茗、鉴赏茶具,或是分享旅途中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你若是对中医小有研究,也可在这里来一场迷你讲座,说说你的养生心得;妈妈们在这里分享育儿经,而孩子们则在友人家的小竹林里种下了萝卜苗;若是中秋时节,银色的月光撒在竹林之中,焚香、煮茶、听琴音,吃着月饼赏着月,意境自然再好不过。友人家的创始人将台湾日月潭无污染、纯有机、环保纯净的茶叶带到这里,同样也将他们的社区文化一并带来。以“茶”作为核心,以友人家作为平台,打破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与冰冷,通过共有的兴趣、文化与生活方式将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分享、温暖、友善、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而正是这样人与人联结而成的社区,使得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有质感、有美感、有幸福感起来。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2000号万科五d坊商街106室

电话:021-50610882

天地香舍

说来想写“茶”文化的念头早就有了,但如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起背后复杂的礼仪与程式,想起其中“博大精深”又不是一时一刻理得清的文化内涵,便生退却之心。然而,天地香舍告诉我们,茶香文化不应是做作、矫揉、俗气、无古趣的模样,不复古、不做旧、回溯千年不是为了穿越时光,都市生活也不见得是需要挣脱的桎梏。如何将“茶”之精髓融入当下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或许这正是我们努力解答的命题。

让你静心的并非茶

周荣桥先生是天地香舍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香艺师,微博名说自己是手工业者兼职写字的。曾是广告人,后迷上香再了解茶,和他相谈,你会发现,他并不只是一个手艺人或是店主而已,对如今这个时代与环境之下的茶香文化他有着格外清晰的认识。对于茶,我们总是随口便说,“它可以让生活慢下来”,而天地香舍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自然的茶香生活,但周荣桥先生也坦白指出“这大概是很难的。”就以他开设的茶香课程来说,其定位非常准确,作为入门级的科普,让学员们了解一些关于茶的文化内涵与意味,掌握一些茶的基本常识,再到学习鉴茶、品茶以及泡一杯好茶。显然这是非职业而尚致用的课程,而一轮学习结束,你是否就能因此过上一种慢生活,是否就能超脱世俗心沉人静?清幽朴素的环境固然会带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不过穿上汉服模仿古人的一言一行却是形式主义,你若心静,即便处于喧闹之中也无人可扰你烦你,你若心浮气躁,那天地之间大概也无安心之处。引你入门,结果却因人而异,或许若干年后,当你见过一些人、遇过一些事,才终能体会到,茶香为你的生活所带来的点滴改变。

茶香 存在于现代与城市之中

“可能只有上海才会容得下这样的茶文化”。周荣桥先生说道,然后继续谈着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上海和茶的关系。如今依然存在着不少传统的茶馆,大多以喝茶、打牌、胡天海地为主,而另一种则更注重于茶的礼仪以及这种礼仪所代表的特有文化意义、以茶为媒介或辅助形成的生活艺术、以及包含但不仅限于此的修身养性之道。我们汲取其中的精髓与本质内容,在都市之中以静谧的环境氛围、现代化的载体作为展现空间,而通过其中的人、事、物共同传递这种生活态度。上海以“快”著称,但也正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使得茶的“慢”文化得以悠然地存在于此,一群慢的人,一群想喘口气的人,以及一群仅仅想体验一把、了解几分的人,寻觅至此,领略一二。一个最为摩登的地方,却给予这种茶文化最大的空间,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并且隐隐地成为一种风尚,大概有人觉出了讽刺的意味,而有人觉得幸运罢。

少儿茶艺礼仪范文第5篇

煮茶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各种佐料。不同地区蒙人奶茶制作的方法有差异,各地爱喝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所加入的佐料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加小米、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或绵羊尾油等调料。要想把茶煮好,关键是将稀奶油、黄油渣、奶皮子、熟奶豆腐等调料搅拌好,才能煮出别有风味的奶茶。有的人在奶茶中加盐,有的人喜欢甜而加糖,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至于鲜奶可分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一般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也有的地区用马奶和驼奶。蒙古族制作奶茶是用熬的方法,而熬煮之法又是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早在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就描写过煮饮茶的方法。元人杨维祯《煮茶梦记》记载“:铁龙道人卧石床,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3]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文化继承的。

奶茶的功效

奶茶中放的炒米是脆炒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先将干净的糜子米倒入铁锅内,加适当的水煮,并不断搅翻锅内的米,米泡胀后,使米皮层中的水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米中的维生素含量。把泡胀的米捞出凉晒,然后把干净的细沙子倒入铁锅内,将沙子炒红,把泡胀的米倒入,进行快速炒,使米开花,即可出锅,色黄不焦,米粒质坚而脆。这种炒米泡在奶茶中,吃起来酥脆香甜。也有糜子米不用水泡,也不用沙子炒,而直接将糜子米放入锅内炒。这样的炒米较硬,被称为硬炒米。然后用碾子碾糜子米,去其皮,将糠簸出,即可食用。这种炒米不发霉变质,便于保存和携带。用炒米泡奶茶喝了解饥饿。在不同季节所喝的奶茶也不完全相同,如夏季鲜奶多,奶茶是用鲜奶煮。但在冬季鲜奶就极少,主要用奶制品代替,特别是黄油茶在寒冷的冬天,受寒冻僵时,饮黄油茶能很快得到恢复。蒙族人除饮奶茶外,还饮嘎仁萨面茶。这是用绵羊脊骨汤煮茶,饮后可以提高视力和听觉。饮杏仁宝日汤煮茶,可以通宣理肺。饮酸枣茶能健身补血,治疗失眠。蒙人还有喜欢将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用于煮茶,煮出的茶,风味各异。一些入茶的植物已经被证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5]。东部蒙人对兴安岭南麓地区生长的各种茶树,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如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乌珠穆沁旗以及察哈尔、克什克腾旗等地区的蒙人,饮一种阿巴嘎茶。阿巴嘎学名为地榆,属蔷薇科,是草本植物,生于草甸草原的林缘附近,叶为椭圆形,秋后采集叶、茎、根放在阴凉处,可以和青砖茶煮,味道香,加入鲜奶及其他佐料,即是阿巴嘎茶。

蒙古族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

蒙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也是很考究的,以下就六个方面做简单介绍:①装奶桶:装鲜奶的有木桶,主要是柏木、松木或柳木制品,后来的桶多是金属制品。②搅茶桶:将熬制的奶茶佐料放在桶内搅拌,搅拌出油为止,然后把搅拌好的佐料倒入烧开的茶水搅拌。③蒙古刀:削砖茶或切砖茶的蒙古刀,刀身是以优质钢打制的,刀刃锋利,把砖茶切开研碎。④茶壶:盛茶的茶壶各地区使用的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大,铜质,也有铝质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六边形或四边形,容积比普通茶壶稍大。铝壶和铜壶的壶嘴和壶盖都非常讲究,刻的花纹。有的银壶,清代制的凤嘴龙纹银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⑤高筒茶壶:蒙语为温都鲁,意即高的,壶形为圆锥形,壶口呈半圆形,约二尺左右高,带把。一般用桦木制作,上面有四道或五道金属制作的箍,箍上刻有各色花纹,也有用紫铜和黄铜制作的,紫黄相间,色泽夺目。温都鲁是盛奶茶、奶酒的必要器皿。⑥茶碗:蒙古族所用的茶碗是木制的,称“翠花碗”。“蒙人胸次所拎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桦木根有翠色花纹)制之。曰翠花碗。制时,须以核桃油擦摩使润。镶以银。碗中镶银三钱许,佳者值银廿余两。桦木者值数两。”[6]这种木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装饰薄银片包镶而成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大的木碗铺是瑞恒永,价格最低的是树身制作的木碗。木碗便于蒙牧民随身携带,藏于怀内,使用时拿出来。蒙古族王公贵族使用的木碗,是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八宝图案最多,非常讲究,是美丽的装饰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器具不如中原饮茶所用的复杂,但简单实用又极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