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不能合理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湿地资源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湿地保护工程更偏重于政策手段,而缺乏经济手段的有效辅助。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实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能发挥其根本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更倾向于对相关政策手段的重视,往往忽视湿地利用、资源保护以及利益与市场化手段的平衡和协调,这就造成了湿地生态环境发展退化情况的发生。
1.2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湿地生态恢复是我国的一项公益事业,经费应由财政来承担。目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与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很难顺利实施,导致湿地的必要基础研究经费和日常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1.3动态监测必要手段的缺失
我国湿地管理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导致管理手段不具动态性,使湿地监测体系尚未健全。湿地保护的形式又很少,主要集中在建立湿地小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工程等,而由于监测手段的缺失使得湿地资源的相关信息不能被充分掌握,从而延误治理生态缺水和重大污染的最佳阶段。
2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2.1建立科学健全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能够充分掌握我国湿地情况的变化,它也是作为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必要手段存在的。湿地检测管控系统需要依托先进的3S技术,它能够使该系统更加完善、科学和立体化。此外,可以通过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对湿地保护检测管理方针进行完善。湿地环保部门也可以采取奖励或政策扶持的方法,对湿地保护的个人、单位进行嘉奖,鼓励社会共同投入到湿地保护的工作中。
2.2进一步加强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素有“地球之肾”之称,而湿地保护是一项漫长持久且收益较慢的工程,离不开社会的持续关注,而该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湿地的使用权以及获得的收益要分散于各级地方政府,并按照我国的相关环境资源管理制度,由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行使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所有权,而各地方政府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合理分配利用并保护水土湿地资源,从而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2.3湿地保护工作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
我国资源管理体制的集中和延续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的大部分管理和条块分割体制中。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冲突和矛盾,首先要对各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强化。根据对世界各国湿地的保护实践结果表明,部分国家所建立的协调机制都具有跨部门性,例如:委员会制度、政府会议制度等。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的手段主要有:紧急磋商、说服、行政指令和建议等。这种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是通过对政府部门间的优化沟通、协作与联合强化建立的,它将要素式管理机制更新为协调式管理机制,使各个部门都能够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从而达成合理利用与湿地保护的共识。
3结语
关键词:堤防工程;防洪;生态;景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明确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不断涌现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警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保护、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主的发展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基础上设施之一,在实现其自身防洪减排功能的基础上做到生态化建设至关重要,已成为未来水利事业发展的指导依据。
1 堤防工程概述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共存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与配合,因而保护环境、善待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思路、新理念,在做好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保障。就堤防工程而言,它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水利事业之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牢牢紧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各项工作都以这一理念进行整理,从而将水利事业推向一个发展的新台阶。
自从九八年洪水之后,为了满足堤防工程的施工和建设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两个技术标准,其对堤防工程建设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而所谓的堤防工程主要指的是沿着河流、渠道、湖畔、海岸而建设的一个挡水建筑物。堤防工程可谓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防洪工程之一,它在防雨水在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现代水利事业中最为常见的一项。
2 堤防工程生态化要求
河流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生态健康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了重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当前水利施工建设中,人类除了要求达到原来应有的堤防工程指标和功能之外,做好堤防工程生态化要求也受到了应有重视,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维护好生态环境系统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河流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深刻的理解了因为河流污染而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容之中:首先是因为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渠道化处理而造成了原来河流流域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的破坏,从而使得河流变得更加的规则化和硬质化,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其次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这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包含了对河流非连续化破坏,堤防工程修剪之后使得河流出现了连通性破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去钻研和探讨,对于生态问题及时的加以解决和处理。同时在工作中更是要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充分的认识到因为堤防工程而引发的生态负面作用,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处理和预防,从而保证河流的生态化建设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现代化堤防工程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水利工程建设新要求的提出,在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到工程施工安全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要求,家那个堤防工程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保证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为人类提供休憩场所,更是有效的优化了城市生态景观。这样的堤防工程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多出了人性化、美观化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
3.1 规划原则
3.1.1 堤防工程规划设计中,应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3.1.2 在进行堤防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3.1.3 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3.2 设计原则
3.2.1 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3.2.2 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3.2.3 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2.4 河流断面设计时,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3.2.5 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应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为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3.2.6 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4 结论
现代化堤防工程提出了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这是我国以往工程较为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反哺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化堤防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势必是将来防洪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对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286-9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SL260-9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关键词:河西走廊;湿地;水资源约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65-0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不仅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河西走廊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经济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河西走廊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游客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但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和环境变化极度敏感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资源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深入认识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变化事实及趋势,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加强对湿地的保护,恢复和保障湿地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区概况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境内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为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区域提供水源。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面积170余万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165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7.11%,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类中的16个湿地类型。目前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1个,国家重要湿地4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2个,对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内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200 mm左右,而年蒸发量在2 000 mm以上,蒸发量高而降雨量少,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活动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更加造成湿地退化及减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河西走廊西边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近年来,虽然区域内的人工湿地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且减少速率不断加大,湿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变化趋势不容乐观。
二、河西走廊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环境恶化使河西走廊湿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湿地旅游业发展,对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更使河西走廊湿地面积呈增速减少,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全面升级,水资源短缺成为影响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自然条件恶化导致水环境恶化
首先,由于环保意识欠缺,人类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严重破坏了河西走廊的天然植被,走廊上游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遭受破坏,森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下限由1 900 m上升到2 300 m,造成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对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由于气温升高,20世纪50年代至今,河西走廊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12.6%和11.5%,冰川厚度减少5―20m,雪线上升幅度达100―140m,祁连山冰川积雪的“固体水库”作用逐渐消失。另外,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统计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在这种干旱半干旱、生态与水资源极其脆弱的地区,尽管降水量增加,气候向暖湿化发展,但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仍然增加了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及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各地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同时,降水过度集中对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冲击,降水的不均匀、不稳定也会对湿地造成累积性的不良影响,这必将导致湿地及生态环境退化。
(二)旅游业发展进程加快,使水资源压力增大
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湿地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基础条件改善和人们生活观念改变,湿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而旅游人口的增加不仅带来了直接用水的压力,也使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宾馆餐饮、绿化等间接用水量增加,这使水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供给压力日益增加。按《2010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统计指标对河西走廊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用水量指标进行测算,从结果看,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敦煌每年旅游用水分别为:52.5万m3、85.46万m3、96.52万m3、114.05万m3及135.22万m3,总计达483.75万m3,其中,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旅游用水分别对当地缺水造成了1.43%~1.60%、1.27%~1.90%、1.74%~2.04%和2.69%~4.6%的加剧度,旅游发展对水资源造成的压力显而易见。
(三)水资源配置使用不合理,用水矛盾突出
河西走廊内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径流总量为6.36×109m3,地下水多年平均储蓄量为4.48×109m3,相对来讲是全国水源储量比较少的地区。但区域内人均用水量却不是全国最低的,加之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目前区域内水资源已出现超载现象,水资源短缺已逐步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首先,水资源地域配置不够合理。从上中下游关系看,由于上游大量用水,导致中下游来水量减少,为了中下游用水大量采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日益下降,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对走廊内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其次,水资源产业间配置不够合理。河西走廊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农作物用水占当地水资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工业和生活用水也不断增加,从而使水资源危机加剧,其中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水资源压力,使水资源使用在产业间也出现了矛盾。另外,水资源使用方式不够合理。河西走廊很多地区依然沿用过去不合理的大水漫灌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三、河西走廊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依据河西走廊现实条件,应以以下三方面为主要着力点,从而促进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强化管理
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管理湿地。一方面,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执法体系,为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在违法行为发生时要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科学计算环境需水量,合理配置生态系统水资源。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经科学核算后可通过行政手段颁布各单位的耗水限额,鼓励企业及个人利用水循环技术,注重水的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以确保水的质量,降低人类旅游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伤害,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此外,为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健康协调发展,使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区域总体开发管理,可划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使各责任主体落实具体措施,由上级单位定期考核。
(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天然植被和水源的保护力度
首先,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通过大量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和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注重公众参与,使人们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河西走廊天然林及草地。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及林业基本政策,详细制定切实可行的天然林及天然植被保护的制度及乡规民约,用制度约束,用政策引导,用法律规范,确保天然林及天然植被不被破坏。切实加强林政管理,认真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采伐实行总量控制,采取审批发放木材采伐许可证、木材经营加工证、木材运输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证。从降低植被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以保证河西走廊的径流量,保护好水源,使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区域良性循环。再次,要逐步加大湿地的调蓄功能并发挥湿地的资源优势,使湿地可持续发展。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其他生态产业,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作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要继续发挥并逐步加大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功能。
(三)依据地区资源、生态及环境特点,促进湿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及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因而要根据河西走廊生态、资源和环境特点,首先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同时,有效控制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资源开发可持续。加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行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优化和区域自然环境保护战略,依据实际统筹兼顾,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区域内其他产业尤其是农业发展,形成产业联动复合发展,走湿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白磊.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J].国土资源遥感,2010,(3):101-106.
[2] 郭小芹.河西走廊降水及其干旱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4):74-78.
关键词:生态环境;文明新风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35-1
国务院副总理、国合会主席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幕式上指出,环境攸关发展和民生,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洁的空气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优良的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的必要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资源一样,都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关键期,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旅游产业强势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国际上通常把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还有多种生态、环境功能,特别是湿地能降解水体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据权威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小时就减少3个物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调查和研究、立法和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恢复重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旅游”(Wetlands and Tourism),以此呼应将于2012年6月在罗马尼亚召开的湿地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COP11)的主题:湿地、旅游与休闲。通过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增长了关于湿地的知识,认识到保护湿地、保护森林的重要作用及其重大意义,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的湿地保护意识。湿地的独特价值远远不止于此。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人类才真正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将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并确定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沼泽滩涂原无用,而今始知“肾”珍贵。在我们日益关注自己的肾脏、想方设法“补肾”的时候,莫忘了保护“地球之肾”。
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湿地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的减少相当于一个人得了肾病,无法正常排泄体内产生的毒素,保持健康状态。使广大群众增长了关于湿地的知识,认识到保护湿地、保护森林的重要作用及其重大意义,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的湿地保护意识。因此,湿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具有各种不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镇赉县这里生态秀美,境内有“一江三河”环绕,有嫩江、洮儿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其中嫩江是我国北方没有污染的河流之一,在我县流经115平方公里。镇赉境内泡沼遍布,河岔纵横,是著名的天然湿地之乡。镇赉现有湿地面积300万亩,占全县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在湿地上迁徙停歇着世界濒危物种——白鹤,全世界也仅存3500多只,每年春季大量白鹤从南方越冬地鄱阳湖迁徙到镇赉县境内,镇赉县因此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鹤之乡”的美誉。我们所有的镇赉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白鹤、珍惜白鹤、保护白鹤,共同维护好白鹤停歇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53-04
[作者简介]涂晓玲(1964—),女,江西南昌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江西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江西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10YJ30)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oughts of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Author: Tu Xiaoling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ich helps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y. It’s a long-term systematic engineering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mechanism for eco-compensation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which calls for reinforcement of eco-compens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stablishment of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perfection of fiscal policies for eco-compensation, perfection of economic incentive for compensation object and eco-protection constraint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evel eco-protection sharing system.
Key words: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compensation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统筹兼顾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是要下决心把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促进科学发展,造福子孙后代。①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使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上半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12%,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40%,恢复湿地植被1.5万亩,建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区3个,获批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鄱阳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左右,“五河”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重为78%。其中,被国务院总理称为“山水武宁”的武宁县境内地表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方面,江西九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2012年3月,九江市发改委在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方案中提出:对湿地保护进行生态补偿,标准为“国家级湿地90元/亩,省级80元/亩,一般湿地70元/亩”。目前,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的《生态补偿条例》,已把湿地首次被纳入生态补偿范围,这将为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