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控编程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刀具补偿的概念,通过刀具补偿,来减少编程人员的失误,依据刀具理论、实际路线来设计编程,进而提高编程的效率。在使用刀具补偿概念时,对于编程人员,往往依据工件的轮廓、尺寸来设计编程,最终建立、执行刀补。在这之后,由数控系统自行计算、调整刀位点,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刀具补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尤其把其应用到实践之中,对于刀具补偿,积极发挥好的作用在数控加工中,其补偿方式很多,包括:单一补偿、刀具长度补偿、刀具半径补偿等。对于这些补偿方式,一旦积极有效地运用在加工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刀具出现的轨迹问题,提高加工的效率[1]。
2刀具补偿在数控加工中的作用
在数控加工中,使用刀具补偿,从其基本的原理、应用原则开始分析,以及结合工作经验来提高刀具补偿的应用效果。尤其需要了解在数控加工中刀具补偿的功能、从而促进实际应用的成效,根据刀具补偿的指令、使用等特点,来实施对应的刀补方式。
2.1刀具长度补偿在数控加工中的作用
对于数控加工,往往依据加工工件的要求、需要等,更换刀工指令,进而选取适宜的刀具完成加工,而刀具的长度会随时发生改变。随着刀具长度的变化,改变了非基准刀位点的起始位置,也改变了基准刀位点的起始位置,使其不能重合,所以,需要改变刀具的长度,进行适当的处理,减少零件报废,或撞刀等问题出现。通过实施刀具长度补偿,减少不必要问题的出现,以及提高编程、加工的效率。在使用刀具长度补偿,确保刀具以垂直的方向落在刀平面上,最多偏移一个刀具长度的修正值,因此,在具体数控的编程过程中,一般不用分析刀具的长度。对于刀具长度补偿,还用来调整不同规格的刀具,或刀具的磨损,通过刀具长度补偿指令,来补偿刀具的改变,减少重新调整刀具的工作量。
2.2刀具半径补偿在数控加工中的作用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其原则为“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而在编程时,往往引进刀具半径补偿,依据刀具的大小,结合工件的轮廓,来使用刀具,即自己运转而偏离轮廓一定距离,即一个刀具的半径,减少出现多切问题。对于数控加工,往往在精度、效率、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所以,对于数控编程、操作人员,应准确把握刀具半径补偿的定义、使用的方法。尤其刀具半径补偿值的设置要合理,确保加工的精度。对于刀具半径补偿,应结合理论轮廓编程来进行,通过使用刀具半径补偿概念,提高编程的效率。一般而言,刀具半径补偿仅仅用在铣刀类的刀具方面,依据工件尺寸进行编程,接着,以刀具半径为主,把其放在半径补偿的储存器中,在此后的加工中通过更改刀具半径补偿值来实现加工[2]。
2.3刀具补偿在数控加工中的技巧
为了很好地使用刀具补偿概念,需要准确把握刀具补偿的使用技巧,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首先,分析刀具长度补偿,在其指令的使用中,应确定出正负补偿,及偏置量。对于正负补偿量,要依据Z轴的方向来得出,比如,在编程原点的Z坐标的正方向,作为刀具的刀位点,在这时,往往使用负补偿,即G44。而补偿功能代号H,其后的两位数字,往往用来代表一定数值,即刀具补偿的寄存器地址,具体指存放刀具长度的补偿值,把主轴的轴端中心当作起刀点,使用的刀具要离开轴端的偏置量,即长度为H。这样,杜绝指令使用出现错误,杜绝加工事故的发生,达到使用刀具补偿的目的。对于刀具长度补偿指令,往往随着刀具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随着坐标的改变,来改变工件的坐标系,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坐标系,在新的工件坐标系中,把加工程序中的Z坐标值引入进来,在这样的方式下,使得刀具长度补偿的计算简单化,促进工作编程。对于刀具半径补偿,首先,分析一下刀具半径补偿的功能、刀具的选择,刀具路径的确定等,以“少吃快走”为思想进行加工,利于加工的效率。另外,在加工中,需要及时更改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工典型工件,提高加工的效率。而刀具半径补偿的应用技巧,要求数控加工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分析总结经验,从而利于刀具半径补偿概念的使用[3]。
3刀具补偿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数控加工中,往往使用刀补功能,这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开始注意。其一,在建立,及取消刀补时,需要把握好刀具,即使其在刀补平面内完成运动。其二,使用刀具补偿时,把握好刀具运动的方向,杜绝加工方向出现错误,引起工件的浪费。另外,对于刀具补偿的指令,在具体应用中,必须以一定程序进行,即先下刀,再建立刀补、以及在抬刀后,取消刀补程序,确保刀补信息的充分、依据程序计算等。尤其杜绝出现抬刀前取消刀补,因为这样造成零件的报废。其三,在抬刀后,取消刀补,这样一来,使得刀具与工件距离远,杜绝刀具发生多切情况。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数控加工,涉及刀具补偿概念,通过使用这个概念,利于加工工作的进行,提高加工的效率。只有合理利用刀具补偿,才能够增加加工的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加工的工作量,以及减少计算的错误率等。同时,通过使用刀具补偿功能,利于加工的进行,解决刀具的磨损,发挥更大的功效。尤其更改刀具补偿常量、变量,能够更改传统刀补加工中常量、变量,进而提高刀补加工的功能,在具体加工中,不断积累经验、根据刀具补偿原理、概念,有效使用此类方法,不断丰富数控加工中刀补应用技巧、促进数控加工效率的提高。
作者:运庚丹 单位:锦西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爱兵.浅谈刀具半径补偿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12).
【关键词】数控;仿真系统;实践教学
1.前言
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机械工程成为一个跨越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管理以及经济等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学科,数控加工技术应运而生,这对传统意义上的金工实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购置价格较贵的数控机床,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院也是如此,存在实习人数多、时间短等问题,这就使有限的数控机床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但是由于我们在实习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数控模拟加工仿真软件,即在计算机上学习工件的编程和模拟加工过程,在学生熟悉了模拟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加工过程后再学习操作实际的数控机床,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也保证了实习中的数控设备的安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2.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选用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软件形式很多,有的是数控机床本身自带的仿真系统,但这种数控机床的仿真系统只限于单人操作,在教学中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训练;还有一些CAD/CAM软件也可以做到计算机模拟仿真功能,可以模拟刀具路线实现最终产品的生成,但是这些软件不适合于手工编程,不能对学生进行对刀训练和操作面板的应用训练。我们学院选用了由广州超软科技有限公司所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教学软件,该软件兼容于大多数国内机床面板,具有CNC控制器仿真、加工仿真、加工校验等多种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仿真实习需求。
3.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应用
由于是实习教学,一般都是机械类专业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对机械加工概念理解比较模糊,所以我们在完成理论教学以后可以先进行仿真教学。
3.1 数控系统面板的操作练习
仿真系统的面板接近于真实机床,并可以实现机床所有的功能,利用仿真系统教师可以对机床面板进行系统讲解并现场演示。由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使用,学生可以做到人手一台机床,便于学生熟悉各按键、旋钮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3.2 手工编程练习
在熟悉机床面板以后可以进行程序输入,程序调用练习,在加载NC文件的同时,系统自动对程序进行语法检查,以避免错误的产生。
3.3 加工工艺的练习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与传统加工的工艺规程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又有其特点:数控加工的工艺内容比普通加工的内容复杂,在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中不必考虑的问题,比如工序内的工步安排,对刀点、换刀点的设置,刀具半径及长度补偿的设置及走刀路线的确定问题,在数控加工工艺时需认真考虑。一般来说数控加工工艺包括:
(1)选料。利用选料系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毛坯,以适应不同零件加工的需求。
(2)装夹。(夹具的选择)数控仿真提供了直接装夹、工艺扳装夹、平口钳装夹三种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加工需要自由选择,并可以比较不同夹具在装夹中的不同用途。
(3)刀具的选择。学生可以在刀具库中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刀具并且可以自定义刀具的相关特性参数。通过对刀具图形的显示可以使学生对数控刀具的外形、使用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图1。
(4)基准对刀。利用了寻边器进行工件对刀设置并建立工件坐标系。如图2。
(5)自动加工过程。最后进行机床回原点,程序自动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加工过程还可以对程序中的错误进行校验,而且通过程序的校验一修改一校验这一过程加深对指令的理解。
3.4 加工检验
加工完毕后生成截面图,检验工件的坐标和各种尺寸,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与实训效果。
3.5 宏程序的应用
现在很多仿真软件都带有宏程序/参数编程的功能,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宏编程简单、实用、趣味性强,在编程中可以将数学公式、微分方程等有关知识结合到程序中,利用基本计算方法解决加工中的实际问题。宏编程干变万化,掌握它的关键就在于抓住图形轮廓规律,灵活地运用好变量,结合数学知识。学好宏程序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控编程技巧。
通过上述一系列练习,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机床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零件的机加工工艺并具有编制程序的初步技能和独立操作多种典型数控机床的能力。由于仿真系统的直观性、真实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乐趣,激发他们对实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验证自己编写的程序。如果没有仿真软件而依靠老师检查,老师工作量大,而且学生很难理解自己出错的原因,下次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仿真这一环节可以将实践加工过程中出错及事故发生串降低到最小程度。
4.仿真系统的局限性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只是加工过程的模拟并非真实加工过程,它不考虑切削参数、切削力及其他物理因素,比如刀具振动、切削热、机床精度等对加工的影响,它无法代替学生在真实切削加工中的实际感受,尤其是切削用量的选择,无法进行控制,只能对切削深度过大时加以限制。因此,学生在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编程与操作训练时,往往容易忽视切削用量的选择、数控刀具的选用、零件的装夹方法,而这些程序一旦应用在实际中便可能出现打刀或影响实际零件的加工质量、降低生产效率等问题。仿真的长期使用,还可能使学生对安全性产生忽视心理。
5.仿真系统的扩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仿真以几何仿真居多,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物理仿真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物理仿真可以在机床几何运动的同时,通过切削的动力学特征反映切削用量、切削温度、切削力等对加工过程的影响,最后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反映到刀具、工件上,如刀具磨损、工件粗糙度的变化、加工声音的异常等。这样的仿真系统使加工过程更加真实,便于学生对加工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掌握更多的加工细节。
6.结束语
在实习教学中使用仿真系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教学所没有的真实感,可以把在理论课堂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机床具体的动作,也可以节省学生占用数控机床的时间,解决了人多机床少的问题。但是现在由于仿真还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还是不能完全替代机床操作实践。我们期待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仿真更多的应用到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控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7-02
1 前言
高职教育是为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大量多年对毕业生跟踪调研论证以及对数控技术专业就业趋势的研究发现,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整个课程整体设计改革思路。
2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以及适应数控工艺设计、编程、操作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如表1。
3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理实一体为原则,对数控技术专业有关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如:
数控车工艺与编程――将数控车床结构、数控车工艺、数控车编程有机整合。
数控铣工艺与编程――将数控铣床结构、数控铣床工艺、数控铣床编程有机整合。
数控建模与自动编程――将数控工艺与CAM课程有机整合。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讲授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不断适应职业的变化,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生涯之路得到自身发展。
4 数控车工艺与编程实例
整个教学工作过程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数控仿真操作和实训车间实际加工的教学思路,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从易到难的加工规律,整体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1 教学程序设计
布置学习任务:车外圆及车端面(如表2)。
教师准备:数控仿真系统,图纸,工艺参数表等。
学生准备:复习轴类零件知识,读图方法及量具使用。
情景导入:学生分组探讨,结合生产实际阐述外圆加工的基本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的生产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和就业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题兴趣。
5.2教学过程
步骤一:将课程从学生以具有的知识引入,如:可将此问题比喻成“剪纸”,让学生规划“剪纸”路线。
步骤二:(1)学生用语言描述“剪纸”过程。(2)将语言描述的“剪纸”过程翻译成数控语言。注:讲解基本编程指令,并编制程序。
步骤三:(1)讲解机床的结构,传动。(2)讲解切削用量三要素及粗车、精车的概念。(3)讲解机床的控制面板。
步骤四: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并填写工艺参数表。
步骤五:(1)工件在三爪卡盘上正确安装步骤。(2)车刀正确选用。(3)掌握三爪卡盘定位精度。
步骤六:录入编制程序,进行数控加工。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加工零件的经验,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5.3 教学课堂总结
一个体会:基于工作过程个性化训练与分组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适合数控加工的一体化实训教学可操作性强,既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又能升华学生的品格。一点不足:以多门理论课为支撑的数控加工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个比喻:教室是编导,学生是演员,课程任务是剧情,社会和企业是观众。
6 结束语
通过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强化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专业核心一体化为指导,建设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开展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作战的精神,为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模块化教学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模块化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一、 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实训主要包括数控车削、数控铣削以及加工中心的操作,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可以把以前单一的教学形式整合在一个教学模块中体现出来。例如在数控综合加工模块中,选取“印章”作为一个项目载体,学生通过加工“印章手柄”,来巩固前期数控车削编程加工的方法,通过“印章底座”的加工来巩固前期数控铣削编程加工的方法。本项目的实施即可检查学生们对数车、数铣掌握的情况,又可让枯燥的加工转变成有趣的作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提升。
二、模块化教学准备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使中职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知识,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积极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职业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此外,还要设置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对模块化教学的反馈力度。从而培养出一批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切实得到应用。
2.开发设计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培养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技能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合当地企业的项目,对模块化教学进行科学的划分,设计出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结合教学过程,适时开发校本教材,着重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水平。
三、模块化教学的应用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普通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和数控综合加工模块三个部分。
1.普通加工模块
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机床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车、铣、磨、钻等普通金工实习仍然不能忽视,在数控加工技术中是必不可少的模块,也是学习现代数控技术的基础。学生通过这些工种的锻炼,可以初步建立起机械加工的概念,理解机械加工的一般工艺知识。例如在普通车工实训模块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车床的正确操作和维护、工件装夹和定位、熟知安全文明生产、回转轴类零件的加工、内外螺纹的加工、滚花及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综合加工等。
2.数控加工模块
本模块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控车、数控铣以及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和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数控机床的结构、操作界面及程序编制,能根据所给零件图熟练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加工。学生在刚接触数控编程概念时还很少考虑工艺问题,会出现刀具选择不当、参数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就可能发生碰撞,甚至出现事故。因此可以结合仿真模拟软件实训,让学生在没有实际操作数控机床前,在计算机上进行“真刀实枪”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对数控加工的理解与认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床损坏的几率,为学生学习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技能模块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数控综合加工模块
通过前期的学习,最终要让学生对数控机床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些综合项目,例如“国际象棋”“印章”“小火车”等学生感兴趣的工件,既可学到知识,又能把自己的成果转换成小作品,能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受益,把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人人都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人们重视的不再是最终的加工结果,而是完成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体验创造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剑光.数控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2]周志军,王文贵.模块化教学在数控技术专业上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5).
关键词:互动式;数控加工编程;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23-02
传统本科院校在数控机床类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只是作为一个章节,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要求不高,学生对编程理论及编程方法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我院以应用型本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试图探索一种适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方向应用型本科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旨在培养时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数控加工编程这门课程正是数控方向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数控加工技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控车、铣、加工中心及线切割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数控刀具的选择和数控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后续数控系统原理及应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互动式理论教学方式
互动式理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为基本前提,以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载体,最终达到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相互启发中消除疑惑的目的。
互动式理论教学方式的实施步骤为:课前预习——抛出问题
——引导式回答——引出式讲授
——间歇式发问——讨论式作答
——总结陈述——课堂小结。下面以讲授“数控立式加工中心钻镗循环”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并作引导式回答。在已经对加工直线快速进给指令G00和工作进给指令G01熟知的前提下,抛出所示图形(如图1所示),加工图中所示的1号、2号和3号孔。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所示数字的顺序思考作答。
得出孔系的加工路径如下:1(G00定位1号孔)——2(G00下刀到安全高度)——3(G01切削加工)——4(加工完成,G00退回)——5(G00抬刀到2号孔安全高度)——6(G00定位2号孔)——7(G01)——8(加工完成,G00退回)——9(G00定位3号孔)——10(G00)——11(G01)——12(G04暂停,光整加工)——13(加工完成,G00退回)——14(G00返回初始点)。根据这样的路径,学生就可以按照比较清晰的思路用G00和G01指令不断地切换达到加工目的。但是,这样的加工方法对于数控系统来说读取时间较长,加工缓慢,而且程序冗长,与数控程序简单、明了的目的相悖。
其次,引出式讲授穿插间歇发问。提醒学生回忆以往的学习内容:参照数控卧式车床编程的一种方法——固定循环指令——是不是有一种指令可以将几个程序段合而为一呢?如果可以,怎么合?哪些路径可以合起来?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进而对钻镗固定循环指令展开详尽的讲解。
再次,讨论式作答并作总结陈述。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对刚刚讲述的指令对号入座:采用简单钻孔循环指令加工1号孔,采用深孔往复排屑钻孔循环指令加工2号孔,采用孔底有暂停的钻孔循环指令加工3号孔。得出的最终加工路径:1(定位1号孔)——2——3——
4(用一个指令G81完成)——5
——6(定位2号孔)——7——8(用一个指令G73完成)——9(定位3号孔)——10——11——12
——13(用一个指令G82完成)——14(返回),使原来要用14个程序段完成的指令用5个程序段完成,大大简化了编程。
之后还可以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陈述。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概念,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同一个表面的加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但是考虑到现代加工的经济性问题,则必须选择一种最方便快速的方式。
目标式课后实验
每一种类型的机床编程方法讲述结束之后,都会安排3个课时的机床实验环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所学的编程方法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仍然以图1所示的零件为例来简要说明实验过程。
在实验时,先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每组学生拿到的只是一个长方体的毛坯零件。学生拿到毛坯件之后,可以分工合作。首先,分析零件图纸,看清设计基准、技术要求、精度要求等内容,观察加工对象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机床及刀具材料与类型。同时,也要对拿到的零件毛坯的工艺性做简单分析,确定毛坯余量是否充分及均匀,毛坯件如何定位装夹等。
其次,要对零件做更详尽的工艺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工序的划分,工步的安排,走刀路线的确定,切削参数(切削深度/宽度、切削速度Vc、进给量f)的选择等。需将这些内容细化之后填写数控加工的刀具卡和数控加工工序卡。
再次,在编程之前还需进行数值计算。主要根据每个工步的加工路线确定基点及坐标值,在图样上画出走刀路线。然后就可以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加工路线加入刀补之后进行加工。因为实验的机床都具有刀具补偿功能,此时,可以根据零件轮廓进行编程。
最后,将以上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安装毛坯,保证毛坯的安装精度;安装刀具,进行对刀操作;输入所有的程序及刀补参数,对车床试运行加工。在粗加工时或空走刀时,尽量选择大的切削用量和加工速度;精加工时,则选择较高的主轴转速和较低的进给速度,以保证加工精度。
经过一个零件完整的编程实践,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编程不仅仅包括程序编制,编程之前的工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同时也强化了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联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奠定了实践基础。
拓展式实习实训
正常的教学环节结束后,还会安排为期4周的CAD/CAM实训,内容包括两周的CAD/CAM软件实训和两周的加工实训。两周的软件实训主要运用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通过UG软件的CAM功能,按照图2所示流程完成图纸的仿真模拟,可以根据模拟结果修改加工参数。两周的加工实训则是对实验的补充,可以满足每名学生都能上机操作的要求。同时,进行宇龙仿真软件的实训,将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等机床的实际加工操作,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真正实现仿真与实操的结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另外,课余时间,我院还鼓励学生参加数控中级、高级培训,为学生的就业添砖加瓦。目前,我院机械系2010、2011两级学生已完成了数控中级工的培训和考核,部分学生已顺利拿到了数控中级工证书。
结语
教学、实验、实训三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构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主动去操作、去练习。辅助的考级考证培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控机床操作的积极性,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好的实践。由于此类课程的专业性,讲述内容相对枯燥,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形象地接受所学内容。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应该只重视编程能力的培养,在对内容熟练掌握的前提下,应自行设计伺服系统,并在普通机床上进行数控化改造。
参考文献:
[1]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聂秋根,陈光明.数控加工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王继焕,徐伟民.机械基础课程群多维诱导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2009论文集,2009.
[4]张伟,陈俊华,等.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实践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