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第1篇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方法不得当;(2)阅读量不足,课外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差;(3)阅读习惯差,或“指读”,或“唇读”,或“回读”、“重读”,或“译读”,或遇生词即查字典,造成阅读速度缓慢;(4)背景知识欠缺,无法建构图式框架,望文生义;(5)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忽略语篇结构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使学生产生语篇障碍;(6)阅读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阅读主动性差。

二、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在阅读领域的发展看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我们理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以往传统的重词汇、句法的教学模式。

1.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图式知识。图式知识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处理策略影响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经历两个阅读过程,一个过程是将阅读的信息从书面转移到大脑,另一过程则是新的知识在读者大脑中透过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得到吸纳和消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加工。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读者在前一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寻找和挑选,在后一过程中,读者的头脑在固有知识的引导下,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验证、补充和分析,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阅读教学效果。

心理语言学尝试从知觉、动机、记忆、智力等角度去解决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理论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动因。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那些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和情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迅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对阅读过程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预测、确认和修正的过程。他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则是,阅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阅读篇章中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预测文章的大意,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变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诙谐生动的教学语言,亲和、平等、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及自觉性等内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进入角色内心,投入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以情启智,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寻欲望,促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阅读的目的性,教师又多是阅读的主导者,将本应该属于学生去积极寻找、主动思考、努力解答的问题和信息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被剥夺亲自理解、分析判断、推断对比、评价总结的机会,就很难尽快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吕生统,蒋菊,1997)。由此可见,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阅读目的,将无从确立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释”理论认为情感是语言过滤器,学习者的动机会将部分外界语言输入筛选出去,降低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

(3)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基础。

Treisman(1960)认为人脑中存在一套处于巨大网络中的多条目词汇体系,网络中词汇间的距离越短,词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实验表明: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上下文效应)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提取,于读者而言,将低频词变成高频词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实现。语境效应在阅读理解中则是指上下文语境。结合上述几个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孤立学习词汇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照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如词汇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另外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构词法,如通过添加常见词缀构成的派生词,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词缀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掌握派生词的含义,从而在阅读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词汇量联系上下文更准确地猜测生词的含义。②增加词汇出现的次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阅读大量与课文内容尽可能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新词的出现频率,从而摈除传统阅读课中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词汇。

(4)注重背景知识的传输,构建图式框架。

Rumelhart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陈贤纯,1998)。阅读过程是在新信息与图式逐步匹配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读者对文章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头脑中的图式就越丰富。而当读者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识更好地解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构思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两种。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对整体篇章框架结构的认知。文章类型不同,其篇章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读者能从篇章模式把握整体框架,即便没有逐句阅读整个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图式则包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政治历史状况、当地风俗等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读者与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图式时,文字带来的障碍往往可以轻易克服,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图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扩大选材面,选取涵盖政治、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5)通过语篇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更好地认知和理解。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线索是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的基础和依据。句子只有用在语篇中才能发挥交际功能和价值,才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当读者正确理解了文章的语篇结构,理顺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汇和句子。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手段: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首段和尾段。特别注意每一段的主题句,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连接、过渡方式。段落间的连接与过渡方式主要有连接词、表替代重复意义的词或词组、平行结构以及表示强调意义的词或词组。②讨论段落大意,同时预测下段的内容,然后阅读下段,检测预测正确与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语篇结构理解段落中词汇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词,掌握段句子间内在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读、详读、预读、寻读、推测上下文含义等。在阅读课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则不太重视,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发现,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实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也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语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非正规语言听力理解策略课堂方言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47-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较高要求是能听懂语速每分钟140词的题材熟悉、“基本无生词”的材料。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我院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力技能培养上狠下功夫,每周安排了两个学时的听力课。而且,本科生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他们能够较轻松地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对于听力课上的材料也可基本听懂。但一旦遇到真实的听力材料,听英语本族语人之间的对话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很不适应。即便是一个人名的发音、打招呼用语,或很简单的措辞和表达方法都构成学习者在语音上的听力困难。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上遇到这一问题,说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解决它必须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上寻找出路。

二、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对听力教学的实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接触自然语言的环境。

虽然本科生除了听力课,还有精读课、英语广播等途径接触英语,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听英语还是只局限在语音室。而我们的课堂英语及其听力材料都只注重教授规范英语,而不注重教授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规范的语言,不注重发展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所谓规范语言,是加以控制的英语,使符合语法的、纯正的、理想的语言形式。这在英语教学中当然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惯以常用词及短语、短句、简单句或省去主语、助动词、动词、冠词和代词的省略句来传递信息意义。说话者更多注重的是内容,而常常忽略语法的正确性。我们会遇到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出现语言变异。对于同一个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法,使用不同的方言、语调、节奏等,甚至会有一些错误的发音。所有这些对于只接触过规范英语的人来说都将造成极大的听力障碍。

另外,课堂方言也是造成听力障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外语学习的环境中,学习的语言材料主要来自教材,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听懂或跟着朗读,教师总是尽可能地把每个单词甚至每个音节读得十分清楚,语速放慢,从而使语流失去了正常的节奏。这种在课堂上教师特别使用的英语和正常情况下言语活动事实中实际的非课堂英语,在发音和节奏上有很大差别。我们称其为“课堂英语”。学生在这种语言的长期熏陶下,必然会对自然语言感到很不适应,茫然不知所云。

三、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自然的非正规的英语,认识到“听”和“说”一样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听力理解策略。

1.连读(Liaison)

在一个意群中,如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或前一单词的尾音和后一单词的头音为同一辅音,要进行自然的连读。

e.g.atanairport

︶︶

abrotherandasister

︶︶

Pleaseputupanoticeaboutthelecture.

︶︶︶

2.不完全爆破(IncompletePlosion)

语流中,爆破音和爆破音或者爆破音和其它辅音相邻很常见。因为受到后面的音的影响,发第一个爆破音时只摆出相应的口型,形成阻碍,却不发生爆破,稍作停顿,便马上发后面的爆破音或辅音,这第一个爆破爆破音叫做不完全爆破音,这一发音现象叫不完全爆破。

e.g.aredbike

abigmountain

That’sagoodgirl.

3.口语的简略形式(ShortFormsinOralEnglish)

我们常发现“we’re”、“we’ve”等连用形式,类似的还有:

Let’s=letushe’s=heis/hehas

Shan’t=shallnotwon’t=willnot

Aren’t=arenotisn’t=isnot

Shouldn’t=shouldnotwouldn’t=wouldnot

这些是英语口语发音的习惯,应让学生尽可能适应。

4.单词的弱读(WeakFormsofCertainWords)

英语中功能词一般不重读,有时甚至一些实义词也不需重读。这些单词在句子中将失去其重读的发音。如he、his、her、him等单词中,/h/不发音;再如for、to、can、them作为孤立的单词元音各不相同,但放于句中几乎都发同样的元音/9/.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听力教材无论形式如何,基本上都提到了策略。特别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的最新成果,提供了策略指导和训练。

但是我们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教材基本上都是按话题组织编写,而不是围绕策略去构筑教材框架布局。这使得书中即使出现了策略指导的内容,也显得很松散、杂乱无章、任意性强。

(二)教材中应增加自然语言的分量。

我们所用的教材所选内容一般比较规范,即使是口语教材,其情景对话中各方的问答方式也是十分流利顺畅的,很少像生活中人们说话那样有很多重复、停顿、口头禅等。但有研究表明,在自然语言中,30%-50%的言语时间里可能包含着停顿和犹豫。这种停顿可能是无声式停顿(silentpause),也可能是填补式停顿(filledpause),比如常用的well,say,Imean等级表示言语者正在寻找合适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自然语言的机会,首先应该在教材中增加自然语言的分量,让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学更多实用的言语表达形式。

同时还应在听力课上提供充足的机会使学习者见识多种多样的语言。让学生听到和习惯各种不同的语音语调,包括男女老幼、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话语声音。此外,还有必要在听力材料中增加各种背景声音,增强学生在复杂的背景声音中准确分辨出语言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语言传递信息常常伴有各种干扰因素,比如各种噪音,因此听力课上应该适当安排学生听有杂音的材料。

(三)实现教材多样化。

我们的教材既要为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供最佳的语料和实践活动,又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有“可教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教材的编排绝不能等同于汉语语文编排,不能太规范,太标准,材料不能太陈旧,太文学化。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运用”,既要获取信息,还要交流信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信息应以“新”为主。因此,听力教材要尽量反映快速变化的时代。全国大学外语教材应多样化,具有多层次性,每套教材的使用周期要缩短,要有开放性;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教育思想。

(四)听与说联系起来。

学生平时说英语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发音特点,可以加深对这些特点的理解,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也可以见识到各种各样的语言,有利于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语言材料。

当然,综上几点建议,并不能说明懂得这些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听懂英语了。其它因素对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也很必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及语法结构知识,才会听懂和理解声音的意思。总之,通过使学生逐渐习惯于受训的英语发音,一定能将他们引导到通往有效听懂英语的坦途。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C]。(1999年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

[2]《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3]《英语语言艺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

[4]《大学英语语音练习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0。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词汇学习

Abstract:Metaphorisanaturalphenomenoninlanguage.It’salsoawayofhumanlifebeingrootedinlanguagethinkingandculture.Metaphorisonekindofmeanstomaketheabstractideaconcretizeinvocabularyteaching.Itcanbreakthebottleneckoftraditionalvocabularylearningifstartedwithmetaphor,sometaphorcanhelpstudentsstudyvocabularybetter.

Keywords:metaphor;conceptualmetaphor;vocabularylearning

一、引言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原理,人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1]。Derrida也将其视为整个语言系统的象征,把隐喻看做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和表达活动,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2]。所以隐喻无处不在。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phorWeLive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他不买账”是将“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会交易”的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现状分析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甚至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metaphoricextensionsofmeaning)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5]。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被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Beyond一词也有空间概念产生其他比喻意义:

Thehouseisbeyondthebridge.

Buyingacarisbeyondourmeans.

Hiswordsarebeyondmyunderstanding.

Shepushedpatiencebeyondthelimit.

比如balance一词,不仅指天平两端的平衡,还可以说“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等。人们用同一个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影射[6]。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钥匙。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有据可查。许多我们现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人们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的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对金钱的态度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moneylike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中西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们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的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moneyflow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melt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换成现金”;水可冻结(freeze),资金账户同样也可冻结(frozencapital,frozen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对应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account表示流水账。所以银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功能是储蓄,作为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bank还可表示“聚合体,组合,库”,memorybank(内存体),databank(数据库)bloodbank(血库),eyebank(眼库),foodbank(救济食品发放中心)等。

2.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之间尚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一门语言。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语中因此有大量与航海与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如把原来水手的话overheadandears(淹过头部和耳朵)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创造了其他有趣的隐喻:overheadandearsindebt(债台高筑);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坠情网);overheadandearsinwork(埋头工作)。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我们的许多谚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如中国位于东半球,属季风性气候,当东风登临大地时,它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因此雪莱的《西风颂》正是迎春之歌。

英语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英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of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one’sboat(起源于罗马皇帝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Dutchcourage(起源于历史上英国人与荷兰人斗争,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Juan(喻风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样有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特色,很难为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国历史悠久,出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传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等;出自神话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的隐喻也是极其丰富,如:八仙过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新词含义、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的理解。在隐喻基础上学习英语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培养学生隐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

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必将对词汇的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隐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Richards[KG*2]IA.ThePrinciple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12.

[2]Derrida.MarginsofPhilosopl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31.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20-25.

[4]文秋芳.从全国外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2):24-28.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论;小学英语教学

一、发现问题

(一)理论及现实基础

布鲁纳在其1966年出版的被教育界誉为经典之作的《教学理论之构建》中有如下陈述:“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现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始于三年级。笔者根据5年的家教经验,从牛津版的小学英语课本发现:小学的英语教学旨在通过大量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对英语有直观的模拟认识,但学生对其中缺乏应有的逻辑思考,以至于到了初中很难适应“逻辑学习”,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都不能顺利完成从“模拟学习”到“逻辑学习”的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对英语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英语思维,让小学生能自主学习,而这也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不谋而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二)发现学习论的要义

1、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发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不按逻辑推理方式的思维)。当然。直觉思维未必一定能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较为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

2、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发现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下才会产生。按布鲁纳的说法,结构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构架。在此构架中,包括着某些彼此相关联的概念。

3、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回馈价值。布鲁纳认为,学生探索性的反应之后,是否立即获得强化性的回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回馈也未必需要由外在因素来控制(如奖惩)。布鲁纳认为,回馈是学生发现问题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历程。学生一旦发现错误而自行改正之后,其所产生的回馈作用,远比外在的奖励更有价值。因此。在发现学习论者看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与“发现正确答案”,对有效学习而言,是同样的作用。布鲁纳指出:“在未经学生自己探索尝试之际,即将答案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是囫囵吞枣半知半解,就是因知不详而迅速遗忘”。

二、具体个案

小学英语学习只是单纯给小学生提供说日常英语的机会。在笔者接触的这些小学生中,他们只是记住英文的中文意思来对应表达,不知道变通,哪怕中文意思只有一个字的出入,他们都可能会因此争执,不能确定对错。再接着追问,他们的同学几乎也都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样,小学英语的教学就进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其实,这种尴尬原先都可以得到改变,只要在其中加入些许逻辑思考就能改变。于是,在给这些小学生进行家教时,笔者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引导,惊喜地发现这些小学生除了提高了学习效率外,对英语也越来越有兴趣,再加之笔者的不断鼓励和意识提醒,他们对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开始欣赏起来,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名(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

学习时长:2008年7月18日-2007年8月18日

原先学习状况:1、学生甲和乙两名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而学生丙的英语成绩则不太理想:2、三位学生没有音标的概念。完全是模拟老师的读音,很多单词的发音存在明显误差;3、不会查字典:4、对英语的表达只是靠死记硬背。而且平时老师居然也不要求背诵课文。

笔者的教学方案:

1、教授所有音标直至全部掌握,随后教其拼写音标,并以学过的单词做例子,查阅字典,既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读,学会判断读音的正误,又学会了查阅字典,养成了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2、讲授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简单的英语句子包括哪些,让他们知道每个句子都有动词,时态变也就是动词在变,动词分及物和不及物两类,有及物动词的句子中有动作发起者(主语)和动词的承受者(宾语),而有不及物动词的句子,可以没有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可以加介词再接承受者。讲授完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去看学过的对话,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当他们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对英语的兴趣骤然又提高了,发现原来英语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而不是之前的漫无边际地猜想其有多么的复杂。

3、针对5A课本讲授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两个时态,每个时态讲授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的转换。讲授完毕,让每个人从课本中任意挑10个句子,对其进行句型转换,直至掌握为止。

4、开始讲授课文。讲授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在课外做好预习工作:首先,把新单词和发音不清楚的单词先查阅字典,注好音标,写明词性和意思,上课时进行交流探讨;其次,用上述两点(句子组成和时态)的思维去看课本内容,再将不懂的地方表明。这样,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特别积极,也慢慢地学会了判断自己原先学的是否正确,甚至发现了之前任课老师的某些读音也存在错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布鲁纳也提出:“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回馈价值。”但除了学习,学生还必须注意个人素养的培养,于是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如果老师的读音存在错误如何礼貌地指出,这样对老师提高其业务水平也有积极的帮助。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作笔记,然后给笔者过目,对其进行点评,进行适当调整。但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这几个学生展现了连他们自己都没发现的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笔记做得条理很清晰,对自己也充满信心。一个让我很欣慰的细节是:学生甲在学习了时间表达法后不断提问,直至自己完全弄懂,然后自己给自己多加了半小时的课把笔记重新整理好才欣然离开,一个小学生可以这么自觉地学习,真是非常难得!

三、对教学方案的“发现学习论”思考

首先,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学习前需要直觉思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在刚开始还可能讲英语与汉语拼音之间发生混淆,所以在他们刚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在大量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再加以逻辑的“发现学习”,否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

其次,笔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案中最符合“发现学习”地方是这个方案具备了结构性,所以学生才能有效学习,能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让他们知道了英语不再只是背背的东西,是有规律可寻的,并能激励他们不断去追求这方面的知识:

再者,学生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判断和对知识的自我追寻,这点笔者认为是学习各门学科所必须拥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宝盒”,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学习才会有效,才可能有创造性。

四、研究不足及局限

(一)理论应用局限

就本个案研究来说,首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本身就有一些局限。遭受了多方的批评,归纳来说有以下四方面:(1)发现教学法之使用,必先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学生必先具有相当的先备知识和先备技能,否则无从主动从事发现学习。在多半缺乏知识经验的小学中低年级,很难使用此种方式教学;(2)发现教学法之下的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遭遇疑难求助老师却又得不到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致减低了求知的动机;(3)因团体中各个儿童智力与经验不同,率先发现原则的智优者的表现,往往对思想较为缓慢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4)采用发现教学时,一般采团体讨论方式。团体讨论时间常常被能言善道的少数学生所占据,其他儿童或因无机会发言,或因无能力发言,均无法获得学习效益,但如教师建议采轮流发言方式,又难免对不善于说话的学生构成压力。

(二)个案局限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招呼语 语用 调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3.5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