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的特征

城市经济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的特征

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第1篇

近年来,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逐步引起学者的关注。总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国现有关于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关系的研究相对丰富,但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多纵向比较而少横向比较;二是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数据选取有待更新。鉴于此,本文将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对我国十大城市群的104座城市2006-2015年“人口-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均衡特征做出比较分析,弥补前人已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范围

通过借鉴国家发改委国上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2009)的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承德等10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16座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9座城市)、辽中南城市群(沈阳、大连、丹东、抚顺等10座城市)、海峡酉岸城市群(福州、厦门、泉州、宁德等h座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潍坊、烟台等8座城市)、中原城市群(酉安、铜川、咸阳、宝鸡等9座城市)、川渝城市群(重庆、成都、雅安、绵阳等巧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鄂州、井J门、黄石等巧座城市)、关中城市群(酉安、咸阳、宝鸡等6座城市),共涵盖104个城市,其中地级市100个,县级市4个。本文便以此104个城市作为研究范围及对象。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EXCEL表格对我国十大城市群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整合。再依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绝对增量加权指数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在2006-2015年间的“人口一经济”均衡特征作出进一步研究。

(1)比重增量分析法

 

其中,尸表示i城市人口或是经济的比重增减变化量;X,.}, , X,.r,分别表示t2和t1年份i城市的人口数或GDP;几、戈,分别表示t2和t1年份该城市群的人口数或GDP}增量分析法可以通过分析城市人口或经济总量占城市群的比重变化,来反映城市群发展格局的演变。

(2)绝对增量加权指数

 

其中,钱表示i城市的人口或是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量;oX表示该城市群人口或是经济在该时间内的增量;S.表示i城市所拥有的行政上地面积占该城市群所拥有的行政上地面积的比重。I值越大,代表该地区的人口要素或经济要素越向该地区集聚。

(3)不均衡指数

 

其中,E表示不均衡指数;n表示城市群城市数目;x}表示i城市GDP占城市群GDP的比重;Y,表示i城市人口占城市群总人口的比重。E值越小,反映该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分布藕合程度越高,就说明了该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越均衡;反之亦然。

1.3 指标选取

为探究城市群“人口一经济”空间集聚均衡特征,本文选取我国十大城市群所包含的104座城市在2006-2015年间的人口、GDP和行政上地面积总量作为原始数据。其中,为统一日径,人口选用该年份“年末总人口”(万人),GDP选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万元),行政上地面积选用“全市行政区域上地面积,’(平方公里)。

1.4 数据来源

本文统计年份为2006-2015年,数据由原始数据的进一步统计或计算得出。其中十大城市群中所包含的100座地级市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级以上城市统计资料;3座湖北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和1座河南县级市(济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县级城市统计资料。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计算结果

通过绝对增量加权指数法和比重增量分析法分别计算得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和经济绝对增量加权指数和比重增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2.2 结果分析

根据人口或经济绝对增量加权指数的大小将集聚水平分为_5个等级:指数小于0为“I”,即低水平集聚;指数介于0和1之间(包含0)为“11”,即较低水平;指数介于1和2之间(包含1)为“m”,即中等水平;指数介于2和3之间(包含2}为“W”,即较高水平;指数大于3(包含9)为,}V,即高水平。考虑到2006-2015年正值我国“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两大战略发展阶段,现对计算结果分阶段作具体分析。

2.2.1 十大城市群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

通过人口绝对增量加权指数法得到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格局。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6-2015年,人口主要向一线城市或省会集聚,其中属于高集聚水平的城市有上海、厦门、郑州、深圳、酉安和岳阳。属于较高集聚水平的城市也以友城市为主,包括北京、沈阳、大连、廊坊和仙桃。中等水平和较低水平的城市居多,分别占城市比例的32%和_57%。从空间分布来看,中等水平集聚的城市以东部地区城市群为主;较低水平集聚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酉部城市群,其中J日渝城市群表现尤为明显,所有城市均为“II”等级。随州是十大城市群中唯一一座为“I”等级的城市。总体上,十大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呈“东高酉低”的特征。

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沈阳、上海、厦门、郑州、深圳为“V”等级;而其他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为“W”等级,天津和广州为“Ill”等级。在此期间,抚顺、本溪、丹东和南通4座城市出现负值,表现为低水平集聚。在“十二五”期间,更多人口向二线或三线城市集聚,厦门、开封、岳阳、深圳、成都和酉安6座城市为“V”等级;低集聚水平的城市也由“十一五”期间的4座增加到13座,空间分布上以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

2.2.2 十大城市群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

通过经济绝对加权指数法得到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格局。从总体来看,在过去的十年间,经济表现为高集聚水平与较高集聚水平的城市均为城市群核心城市,例如表现为“V”等级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厦门、武汉、深圳以及成都。另有沈阳、大连、郑州、鄂州、广州、东莞等城市为“W”等级。无城市为低集聚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依然呈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

“十一五”期间,北京、天津、上海、厦门、武汉、深圳、成都、酉安等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表现出高集聚水平;更多的城市表现为较低集聚水平,比例占所有城市的_58%}“十二五”期间,高集聚水平城市依然以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为主,较低集聚水平城市占比依然过半。

2.2.3 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经济”空间均衡特征

不均衡指数可以反映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变化,指数大小与藕合程度成反比,即不均衡指数越小,则说明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越协调。通过对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经济”的不均衡指数的计算,得出结果如下页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我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口一经济”不均衡指数整体上以2008年为转折点,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并逐渐平稳的趋势。对比之下,京津冀、辽中南、长三角和海峡酉岸等城市群整体趋势较为平稳且人口与经济藕合程度较高。关中、川渝、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和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在2008年波动较大,人口与经济藕合程度相对较低。

2.2.4 十大城市群人口及经济比重增减特征

通过比重增量分析法得出我国十大城市群各城市人口与经济占城市群比重的变化,反映城市群区域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变。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比重变化为正值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群。其中人口比重增值较大的城市有北京、沈阳、大连、郑州、岳阳和酉安。中酉部大部分城市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通过观察经济比重增减可以看出,我国十大城市群城市经济比重增量为正值的多为二线或三线城市,而一线的经济比重增量有所下降。比重增量为负值的城市占_53%,且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泉州等发达城市指数偏低。说明在近十年间,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正在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

2.2.5 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经济”比重增减的空间藕合特征

上述结果可以得出我国十大城市群城市“人口一经济”比重增减变化情况,现将所有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P人口>0且P经济>0,即为“人口比重增、经济比重升”的同向类型;第二种,P人口<0且P经济<0,即为“人口比重减、经济比重降”的同向类型;第三种,P人口>0且P经济<0,即为“人口比重增,经济比重降”的反向类型;第四种,P人口<0且P经济>0,即为“人口比重减,经济比重升”的反向类型。

根据这一划分标准,通过分析得出2006-2015年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经济”比重增减的空间藕合格局(见图2)0

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城市群中4种类型均有分布。总观我国十大城市群104个城市,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城市最多,说明城市群中的城市多呈现出“人口比重减、经济比重减”的特征。图2具体表现为:第一种类型城市包括沈阳、南京、苏州、杭州、济南、青岛、深圳、成都和重庆等26座城市,比例约占2_5 0}o,多为较为发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川渝、长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第二种类型城市包括鞍山、洛阳、平顶山、孝感、荆州等31座城市,比例约占30%,多为三线城市,包括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中原和辽中南等城市群;第三种类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石家庄、无锡、珠海、酉安、厦门、九江、信阳等21座城市,比例约占20%,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第四种类型城市包括天津、武汉、开封、新乡、广州、东莞、中山、漳州、宁德等26座城市,比例约占2.5 %,主要分布在关中、珠三角、海峡酉岸等城市群。

2.3 比较分析

2.3.1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经济”空间聚集均衡特征的相同点

(1)各大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水平以中等水平(m)和较低水平(11)的城市居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小城市人口向发达城市转移,使得发达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但是,这也催生了发达城市的“大城市病”。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与教育成本增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在2011-2015年间,各大城市群又出现人口逆流,呈现出人口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萌芽。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放缓,发达城市失业率提升,也迫使大批劳动力逐渐离开发达城市。

(2)各大城市群经济均向核心城市集聚。每个城市群都以一至两个核心城市为主、多个卫星城市为辅的形式组成。其中,核心城市多为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会产生极大的集聚效应,涵盖了地区最优质的教育、利技、医疗等社会资源。依据马太效应原理,核心城市在吸收了欠发达的优质资源后会更加发达,落后城市的人口逐渐向发达城市转移也会放缓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城市发展水平的两级分化会逐渐显现。

(3)各城市群在人口与经济的均衡特征在过去十年表现出一致的趋势走向。从图1可以看出,各大城市总体上均为“先升后降”的规律特征。在2008年,我国经历了冰雪灾害、坟川地震以及全球化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E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危机逐步恢复常态。自2010年开始,E值趋于平稳并伴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人口与经济正走向健康的协调关系。

(4)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的4类藕合类型在各大城市群中均有分布。城市群的发展是由长期的人口与经济集聚而产生的经济共同体,人口与经济的比重增减藕合类型也正是根据P值的正负号来区分。所以,在一定区域内人口或经济向特定地区集聚,相应就会有地区人口或经济逐渐疏散,各类型城市总体上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各大城市群当中。

2.3.2 十大城市群人口和经济均衡特征的不同点

(1)从城市群之间的比较来看,东、酉部城市群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程度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集聚。所以以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厦门等东部沿海地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也要高于中酉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经济高水平集聚的城市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峡酉岸等城市群集聚等级较高。

(2)从城市群内部的比较来看,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差异较大。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的集聚水平,都趋向于城市群核心城市要高于卫星城市的规律,其中经济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人口和经济在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群中往往向两座核心城市集聚,例如京津冀城市群向北京和石家庄集聚、辽中南城市群向沈阳和大连集聚、珠三角城市群向广州和深圳集聚。在中酉部城市群中,往往仅向一个省会城市高度集聚。

(3)从时间序列的比较来看,“十二五”期间与“十一五”期间的集聚特征差异大。在2006-2010年期间,人口较高水平集聚的城市以一线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为主,且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波动较大;在2011-2015年期间,人口高水平集聚的城市开始向二线城市转移,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也逐渐提高。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均衡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酉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即人口空间集聚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较高水平集聚,中酉部城市群较低水平集聚;经济空间集聚表现为核心城市高水平集聚,卫星城市较低水平集聚。

(2)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从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变化量可以发现,部分二、三线城市人口或经济比重增量超过一线城市。

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第2篇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Environment we live is always showing a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lso change with a digit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showing new features. In this contex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people's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关键词:信息社会;环境心理;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al psychology;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5-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以其迅猛发展、广泛影响、深刻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1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分析

1.1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1.1.1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依据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做的工作,应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营造一种蕴含美感和舒适的环境,洞悉人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律,把环境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同需求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1.1.2 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由于构成我们生存环境因素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也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相适应,因而环境艺术总是表现出时代性。从设计和环境的形式来看,就是所谓的风格和流派变化。人类从农业时展到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诸多设计风格和流派此消彼长,波澜壮阔,理应反映不同时代人类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1.2 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泛深度渗透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内涵的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距离、个人的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与特征表现出了信息化、高效化、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2.1 信息社会的环境构成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环境构成来看,分为四个层次:人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环境;再一层次是社会环境,其中人工环境中渗透着社会环境因素;最外层是自然环境,它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一切环境因素。信息社会的环境也包含这四个层次,但各层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并逐渐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达到空前的发达;人工环境是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为内涵,逐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虚拟化的人造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关系逐渐变得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人类高智能、高效率的生产活动更多的影响,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空间环境与人类无限的占有欲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其中的核心和主体。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就是环境对人给与刺激的过程,人受到环境因子的刺激,就要产生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心理,从而表现出环境设计的行为,这就是效应。信息社会的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刺激的信息量和传递方式比以往的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速度要快的多、数量要大的多变化更迅速快捷,各种环境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发达的通讯设备随时随地都给人提供着刺激,人们不得不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环境,改造环境的活动空前的活跃,城市的不断扩张、不断建起的高层楼房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另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从而也影响到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变化。

1.2.2 信息社会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构成新的破坏。长达半个世纪信息革命,致使电脑网络覆盖全球,电子货币、电子图像、电子声音、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信息革命使人们到郊外或家里工作而通过网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使城市的建设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全球村庄”,“城市解体”引起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重大变化,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人际工作关系,但人们更盼望共享空间、交往场合、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新的城市建筑形式成为新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为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并且信息量的需求与流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日益变得频繁复杂,不管在家庭、饭店、办公室还是广场、公园,人们每时每刻都要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因此,从个人和社会需要来看,人际距离应当是趋于缩短。但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通讯手段又使得信息的传递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网络、多媒体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界面,甚至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远距离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3 信息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征环境心理学要求把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特征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时代的烙印。农业时代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缓慢、悠闲、工作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征,而工业时代则表现为快节奏、忙碌、高效率、开放等特征。到了信息时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与共享日益剧增,人的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开放的思维。焦虑、恐惧等剥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意”在“速度”中丧失,“空间”在“繁忙”中消失,因此环境的设计应当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最大限度满足信息的交流作为首要的内容考虑,为信息社会的环境设计增添更多艺术性与文化性。

2信息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景观的时代特征和属性

2.1.1 景观的时代特征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时代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进入新世纪和步入信息时代,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和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

2.1.2 景观的社会属性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其必须拥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和使用功能,能够通过景观的内涵,将人们的心理反映,诸如移情、情感、联想以及意境等引发出来,也就是所说的景观效应。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2.1 生态化设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化设计”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生态环境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生态化设计中,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环境健康运行。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第四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第五应大量应用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材料选用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第六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第七多学科综合,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质量的景观。

2.2.2 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首要展现物理层次的关怀,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理层次的需要,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最为主要的是让使用人员和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与融合,其会大幅度地迁就人们的行动方式,体谅人们的感情,让他们感到舒适,并不是使使用人员去理解并适应它。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在活动时的特点,应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形成一种开敞和封闭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表现在设计细节方面,以实现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其次要体现心理层次的关怀,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直观,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在景观设计中,要让人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成为感情上的升华、结晶,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3信息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

3.1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策略设计材料是文明大厦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迅猛发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可给室内外环境带来好处和美感。安全环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艺技术进一步保证了安全。呈现出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等新特色。如可视对讲、防盗系统,包括像电话远程关闭家中的水煤气、照明电,本地声光报警,远程查询家中情况等人性化服务,科学技术的人文思想、高科技产品也正在成为景观走进各种设计中。信息社会发达的通讯和咨询方式能够保证人们时刻关注科研的最新动态,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敏锐觉察能力提高,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科学的心理需求。

3.2 以人为本的策略设计景观设计,应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人是核心。从功能来说,就是要合理设计、安排、组织空间。空间的设计首先不仅要确保人们在活动时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而且应使人们在环境中可以通畅地取得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日趋疏远同人际交往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要利用良好的空间设计进行解决。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空间的安排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尺度,若有必要,则适当减小人际交往的距离,进而加大人们间更多当面聚会与交流的机会。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一面。目前,信息社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多种形式的空间形态设计。空旷开阔的空间和光洁冰冷的界面设计,温馨小巧的空间和自然朴素的装饰,不同的审美取向需要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以人为本。

3.3 以环境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信息社会环境构成的层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似乎离我们人这个中心较远,但它是制约一切环境因素的力量。

景观设计应当从宏观方面来统筹,从长远观念来思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从以人为本上升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保绿色材料、节能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节约型设计的理念来完成设计。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最大限度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其功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增加空间利用的弹性,使得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

4结束语

以上关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特征分析及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探索。

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时代特征、环境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尊重人文历史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的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2]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米切尔,W 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78年(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中,中国产生的世界冠军数,以及运动员所在的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并且针对羽毛球奥运冠军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杰出竞技体育人才的区域分布特征,剖析影响中国杰出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特点。这对于促进我国羽毛球项目的整体发展和规划我国羽毛球项目的比赛战略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将为我国进一步培养羽毛球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羽毛球 奥运冠军 成长环境 时空分布

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从1860年开始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随着羽毛球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得开展,中国羽毛球队在各项世界大赛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1981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获得第一届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2012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上包揽全部的金牌,中国的羽毛球项目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共有61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过世界冠军(其中包括23名奥运冠军)。

奥运冠军指的是在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名的运动员[2]。奥运冠军也属于世界冠军,是最高级别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冠军。

羽毛球项目作为中国的第二国球,在中国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不亚于田径比赛和足、篮、排等集体项目。从1978年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开赛,到1979年世界羽联第一届世界杯羽毛球赛,再到1981年第一届世界杯运动会,羽毛球项目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发展到现在,羽毛球项目已经走到集全英公开赛、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夏季奥运会奥运会、苏迪曼杯、尤伯杯、亚运会等各大赛事的全盛时期[3]。羽毛球项目分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五个比赛项目。1978年庚耀东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获得男子单打的世界冠军,标志着中国羽毛球项目已经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羽毛球队在今后的34年里努力拼搏,取得了伟大的成绩。34年时间里,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共取得了数百次的世界冠军,共有来自13个省市的61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其中男子28人,女子33人;来自8个省的23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奥运冠军,其中男子7名,女子16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78年(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中国获得世界冠军的羽毛球运动员。中国共有61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过世界冠军,其中有23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过奥运会冠军。考虑到奥运冠军也属于世界冠军的范畴,并且其举办频率为四年一届,本文将会选取中国的羽毛球奥运冠军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体育咨询网、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查阅了1978年―2012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羽毛球比赛,并取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炼,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文献隐含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观点与认识,充实论文素材。

2.比较法

通过运动训练学和组织行为学进行分析,比较各省之间的世界冠军数量差异,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从而得出世界冠军与成长环境的关系。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省市的世界冠军比例,然后根据人口、男女比例,计算出相关比值,并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羽毛球竞技人才的地理分布特征

籍贯是研究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基础。在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出生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其中遗传因素和幼儿期的家庭教育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共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4]。这61名世界冠军分别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但是他们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产生世界冠军最多的是江苏,第二是广东,分别是13枚和12枚,各占全国21.31%和19.67%。而云南、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一个也没有,分布极不平衡。南方城市世界冠军中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如广东、上海、浙江、福建;而北方城市世界冠军中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如辽宁、河北、北京。因此,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分布和地域、性别、气候、文化等因素是有内在联系的。

(二)羽毛球世界冠军分布东多西少与中国经济区域东强西弱现象的联系

我国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将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地理上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阶梯[5]。地理上东部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经济文化上东部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不仅使东部地区的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而且在体育领域也不例外[6]。该区域共产生世界冠军45名,占全国的73.77%,占据了中国世界冠军的绝大部分;地理上中部分布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中部产生羽毛球世界冠军13个,占全国的21.31%。西部即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包括、甘肃、新疆、青海等11个省市,只有江西产生3名羽毛球世界冠军,所占比例为4.91%。三大地带内部之间产生的奥运冠军数量差距很明显。东部地区产生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和广东,分别是13个和12个。中部地区奥运冠军最多的是湖南和湖北,都是6个。西部地区只有江西产生3名羽毛球世界冠军。

三大地带东强中弱,东部地区在羽毛球项目中具有超强的实力,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东部地区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数是中部的3.46倍;中部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数是西部的4.33倍;东部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数是西部的15倍。这一比例高于东部人口和GDP所占比例。西部地区有11个省市,是我国一个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经济正在崛起[7]。西部地区在竞技田径项目中,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 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项目,有些省市(例如云南)在耐力和力量方面的项目上比较突出[8],但是在羽毛球项目上比较薄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所取得的羽毛球世界冠军数量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三大地区羽毛球世界冠军所占比例与其GDP总值比例基本持平。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地理上承东启西,北有高原,南有丘陵,地势低平,山色如娥,河湖密布,众多平原分布其中[9]。中部地区只有六个省市,却产生13名羽毛球世界冠军,中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和体育都有不足,但在羽毛球项目上较为突出。西部11个省市地区作为我国的重点扶持对象,其体育的发展情况与经济情况基本吻合,在羽毛球方面相对较差。由此可知,获得羽毛球世界冠军居多的省份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世界冠军的数量与人口基数相关性不大。如辽宁、江苏等人口大省和广东、上海、北京、湖南、浙江等经济最发达地区都显示出羽毛球世界冠军总量和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

(三)羽毛球世界冠军数量的南北差异以及项目差别

中国南北方划分,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界限,特别是气候分界,即以“秦岭――淮河”为界[10]。这样划分的南北方,其内涵是:南方共16个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40%,人口接近60%;北方面积约占全国的60%,人口40%多一点[11]。中国自古就有南方人善舟,北方人善马的说法,所以南巧北悍之说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其中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12]。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会对人的体质造成一些差异。以秦岭和淮河一线为界,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自然文化单元或者体育区域地理单元。北方地域辽阔,季节变化明显;南方景润细致,气候变化温和。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口学特点,一般规律是北方人的性格豪放,身材高大;南方人一般身材细致,头脑精明且身体灵活[13],这些规律在羽毛球比赛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南方有51名羽毛球世界冠军,而北方只有10名羽毛球世界冠军,南方羽毛球世界冠军数量是北方的5.1倍,占有绝对优势。

(四)中国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气候是一个影响羽毛球世界冠军分布的重要因素[14]。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项目的世界冠军人才分布也体现了这种规律性。体育运动与气候和环境密切相关,气候的不同往往能够影响体育人群的分布和运动项目的布局[15]。处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地域产生20名羽毛球世界冠军,其中江苏13名,辽宁6名,北京1名。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域产生41名羽毛球世界冠军,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湖北等地。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和高山高原气候的地域没有产生1名羽毛球世界冠军。这充分说明羽毛球项目的发展与气候有着明显的关系。羽毛球项目竞技水平较高的地域都在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域。

(五)对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数量增减趋势及分布的分析

1.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数量增减趋势分析及对策

奥运冠军也属于世界冠军,夺得奥运冠军会成为每个国家人民的英雄,他们的待遇也是运动员获得的最高级别待遇[16]。事实表明,从1996年中国获得第一枚羽毛球奥运金牌,2012年中国羽毛球队包揽全部五个项目的金牌,中国羽毛球项目的发展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但是,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1996年―2000年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的增长趋势很明显,4年内奥运冠军数量从2名增加到6名。但是从2000年―2008年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的数量是在减少的。

2.中国羽毛球奥运冠军分布及原因分析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羽毛球奥运冠军的分布很集中,主要在江苏、湖北等南方地区,占全国总数的50%;北方地区只有辽宁省产生过3名世界冠军,占全国总数的18%。羽毛球奥运冠军的分布集中与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我国羽毛球奥运冠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南多北少,省市间差异明显。我们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相关的选材方案,针对羽毛球项目发展较早地区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优势得以延续和发展,对这些杰出体育竞技人才的成长环境进行系统地考察和综合分析,挖掘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有利于国家制定羽毛球运动员培养计划,有效地实施羽毛球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方法,使更多的优秀羽毛球人才顺利成长,从而推动中国羽毛球事业的不断前进。

三、结论

(一)羽毛球世界冠军主要分布在以江苏、广东、辽宁浙江为主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偏弱,西部地区在羽毛球项目上明显处于弱势。

(二)羽毛球世界冠军分布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递减趋势明显。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分布与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与人口基数没有明显关系。

(三)南方灵巧类运动项目竞技水平较高,羽毛球项目在南方发展较早,南方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数量是北方的5.1倍,在竞技水平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羽毛球世界冠军的产生与项目发展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处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地域产生20名羽毛球世界冠军,其中江苏13名,辽宁6名,北京1名。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域产生41名羽毛球世界冠军,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湖北等地。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和高山高原气候的地域没有产生1名羽毛球世界冠军。因此,羽毛球项目的发展与气候有着明显的关系,羽毛球不适宜在高原地区和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地域发展。羽毛球项目竞技水平较高的地域都在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域。

(五)中国羽毛球项目在奥运会的舞台上虽有明显的进步,但面临主力队员老龄化的问题。另外,男子双打仍然是中国羽毛球队的弱势项目。因此,要提高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羽坛的竞争力,不仅要注重年轻队员的培养,还要在保证优势项目的前提下,注重弱势项目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1-4.

[2] 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学报.2004.24(4):6-11.

[3] 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86-207.

[4] 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5(5):12-14.

[5] 单杰,朱洪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教学探究[J].科技资讯.2009(10):199-200.

[6] 严辉.青少年运动员羽毛球击球技术与运用[J].学术论坛.2007(06):57-58.

[7] 贺莉.浅谈快速步法在羽毛球运动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3):129-130.

[8] 潘莉.谈羽毛球女子双打项目的扣杀与封网[J].南京体育学.2004(03):67-69.

[9] 赵孟君.羽毛球正手扣杀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动作分析及其纠正方法[J].科技信息.2008(16):120-122.

[10] 习羽等.普通高校非专业羽毛球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J].高等教育在线.2011(1):165-167.

[11] 周金玲.羽毛球男子双打项目21分赛制技战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1-113.

[12] 戴磊.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决赛失利之技术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208-210.

[13] 赵丰超.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探讨[J].高校讲坛.2010(9):528-530.

[14] 宋幼萍.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作用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4):258-260.

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对于奇石鉴赏,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意境”和“神韵”的概念

意:原指“意思;意味”或“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等。奇石的“意”,是指鉴赏者与其鉴赏对象――奇石相遇时,奇石的形、纹、色、象以及奇石构图或浅显或含蓄,或明晰或隐约,或单一或丰富的物象、景观触发鉴赏者产生的某种意象。这种“意”是奇石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

境:原指“地域;处所”亦或“境况;境地”等。奇石的“境”,是指奇石图案(图纹)所展示的某种物象、氛围、环境以及导引鉴赏者通过综合思维所幻化和产生的一种由实到虚、由局部到整体的自然景物、景观图境。这种“境”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一种自然之境,是奇石意境产生的必然物质基础。

意境: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版)中有这样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识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由此看来,“意境”一词,是从中国的文艺作品中迁移而来,确切地讲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迁移而来的。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有的重要范畴。

奇石的意境,是由“意”和“境”两部分有机结合所构成。奇石的意境是石中之境与作者之意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境”与“意”有先有后,先有“境”后有“意”,“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境”,二者相辅相成。奇石天然图、纹所展示的景物、景观图境是产生赏石意境的客观基础,即“境”是奇石意境的基础所在,“意”是奇石天然图、纹所展示的景物、景观传递给鉴赏者的思维信息,它所产生的是人的精神享受、情感震撼、是奇石内涵所显现的各种信息和人文情愫的有机结合。从奇石鉴赏的角度讲,“境”主要体现于自然景物、景观的展现, “意”则融合进了鉴赏者的主观情结,偏向于个人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积淀的应用。意境是鉴赏者在阅读和感知奇石天然图、纹所形成的景物、景观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思绪,是鉴赏者与奇石之间通过情景交融所萌生的一种感悟。

神:原指“奇异莫测、异乎寻常”和“精神”等。奇石的“神”指奇石的内在精神、气质,是奇石形体内涵的集中反映。在奇石鉴赏中,奇石的天然造型、形态(包括奇石天然图纹所形成的各种景物形态)是奇石“神”的客观基础。除此之外,在奇石鉴赏中,还涉及到“势”的概念。所谓“势”即“姿势、动势、气势”等。“势”是奇石造型、形态或图纹形象传递给鉴赏者的一种思维感觉,有时表现为大气磅礴,有时表现为威严高耸等。对应于图案(图纹)形象它又表现为一种活灵活现的神态、一种动感。但无论何种“势”,它总能让鉴赏者感知一种动感,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奇石的“形”是产生“势”与“神”的基础,“势”是“神”的突出表现。“神”与“势”依“形”而存,有“形”才能有“势”,有“势”才能更加显“神”,可见“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谓以“形”写“神”,生动传神,形神兼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奇石的“势”则是“神”的核心、“神”的灵魂。当“形”与“势”得到完美结合,奇石的“神”就会得以完美表现,一方无“形”无“势”的奇石,其“神”是不存在的。

韵:原指“气韵;神韵”等。在奇石鉴赏中,形的韵味在于天地造化、巧夺天工的奇,纹的韵味在于线条、纹脉的大气、流畅和律动,质的韵味在于皮的光滑、质的细腻,色的韵味在于单色的清纯、套色的明快、对比色的鲜明、组合色的柔和搭配,可见奇石的韵是形、质、色、纹四大基本要素的一种综合表现。

神韵:原指“神采气度”或“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奇石的神韵是无形的,是鉴赏者通过对奇石天然造型、形态(包括奇石天然图纹所形成的景物、景观形态),即奇石“形”与“势”的审视和对奇石“神”与“韵”的思维想象、情感领悟等一系列心理文化活动的感悟得出的一种活灵活现的意象。《观赏石鉴评标准》将奇石的鉴评要素定性为“意韵”,正是强调了鉴赏者在奇石鉴赏时的心理活动。

奇石的神韵不同于意境。“神”与“韵”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均是奇石最为重要的鉴赏要素,有时二者甚至是同一的,这就是我们常常把“神韵”当作一个概念来运用于鉴赏奇石的缘故。所不同的是奇石的“形”以及“形”所造的“势”更多地表现的是奇石的“神”,而奇石的“韵”则蕴藏于“形、质、色、纹”的每一个奇石鉴赏要素之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奇石的“韵”就是奇石韵味的一种综合表现。奇石所展示的万物形态,潜藏着幻化的各种神韵。

二、奇石“意境”和“神韵”的构成实质、表现形式及其审美特征

(一)奇石“意境”和“神韵”的构成实质

在奇石的收藏与鉴赏中,绝非任何一块奇石都有意境或者神韵。一方构图别致、令人回味无穷的奇石,其深远意境,绝非奇石自身所能表达,更非鉴赏者能随心所欲地创作;一方自然天成、形态绝佳的奇石,其神韵绝非奇石自身所能言表,更需要鉴赏者在遵循事物自身客观表现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审美方可完成创作。

意境和神韵的产生是鉴赏者在感知自然、萌生意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意境和神韵的获得,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并升华到一种特殊的境界。一方奇石意境或者神韵的展示,有时甚至可以导引鉴赏者由局部到整体、由图境到想象、由真实到幻化以及超越原有的生活感受、文化积淀和固定的思维境界,在遵循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象或物境的基础之上,去发掘和发现大自然所赋予的一种更加自然和谐、更加夸张抽象的人文内涵。

由此看来,意境和神韵与石俱来、与石同在、由石展示,其构成实质是一种自然创造神奇、自然展示神奇、自然与人类文化完美结合、天人合一、幻化神奇的展示、感悟、理解和表达。

(二)奇石“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形式

意境和神韵是奇石的灵魂。意境是奇石图案(图纹)物象展示或传递给鉴赏者的一种导引性思维审美信息;神韵则是奇石天然造型、形态或者图案物象、图纹动势所展示或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具象或抽象的审美信息。面对眼花缭乱的奇石,鉴赏者多有一种合理解读、发现唯美、让石友认同并藏为己有的迫切心情,这就产生了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奇石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形式问题。

笔者曾留意到“灵璧石意境博深”、“戈壁奇石意境广阔”、“图案美与造型美能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有神韵”等一些论点,此类观点让诸多赏藏者如入云雾,对奇石意境和神韵表现形式的判定产生种种错觉。笔者以为,意境和神韵的表现既包括奇石本身的自我展示,更在于鉴赏者的审美发现。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难于表达。说其简单,是因为其与石俱在,由石展示;说其复杂是因为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只有通过鉴赏者从与石俱在、由石展示的各种信息的合理解读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感受、文化积淀,触发联想和想象,引发审美情思,以有限的具体物象,遵循合理的抽象、夸张等艺术审美规律,去发掘生活中的神趣,寄寓真切的情思,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才能最终形成一种合乎情理的审美解读、审美概念和确切命题。

由于意境来源于奇石图案(图纹)所传递给鉴赏者的思维信息,是奇石图案(图纹)物象、景象所显现的各种文化信息和人文审美的一种有机结合,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其生动传神、抽象夸张的物象形态和其隐约朦胧、局部概括的构图特点,总能蕴含一种情景交融的景外之意、图外之画和无限深广的人文联想和现实生活韵味。因此,意境多表现于画面奇石、图纹奇石。如果一方没有自然图案(图纹)物象,或者图案(图纹)杂乱、构图不清,不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各种景物、景观的奇石,其意境是不存在的。

由于神韵是奇石天然造型、形态【包括奇石图案(图纹)所展示的物象形态】纹理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所传递和表达的是以“形”写“神”的审美理念,凡是有神韵的奇石,其自然天成的造型、形态、纹理总能通过师法自然、简约概括、张扬个性(特征)、大气磅礴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形神兼备、韵味十足的审美境界。因此神韵多表现于天然造型石、具有物象形态的画面石和文字石的书法韵味之中。一方物象特征平淡呆板、毫无动势,纹理特征毫无韵律、韵味的奇石,不存在“神韵”这个审美概念。

奇石的意境和神韵是奇石的精髓所在,在以意境为主的奇石鉴赏中,奇石图案(图纹)形成的物象形态所表现的神韵是奇石意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奇石意境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此时神韵虽与意境同在,但意境仍是奇石主要的审美表现形式。相对于意境,奇石的神韵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表现,在以神韵为主的奇石鉴赏中,大多不存在意境的概念,或者此时奇石的意境几乎已被鉴赏者所忽略。

(三)奇石“意境”和“神韵”的审美特征

意境美和神韵美是奇石审美的最高境界。

意境美是指奇石的色彩、纹理、线条所形成的图案(图纹)物象(景象)或具象或抽象、或概括或简约、或写意或夸张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艺术境界。

意境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到奇石自然造化神奇,图案(图纹)气韵生动的美好图景与现实生活各种美好景愿的相对应。

奇石的审美特点就是致力于意境的鉴赏和发现。奇石意境美的发现,既源于天然图案(图纹)物象(景象)的组合,又超越具体物象(景观)的再现;它既受到再现物象(景观)的制约和限制,又依赖于再现物象(景观)的启发、诱导。只有借助于奇石所展示的各种图景(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图景),调动鉴赏者的审美情思,通过物我相悦,扩展延伸、化物为情的融合、幻化和统一这样一个审美过程,采取类似物象对比、合理联想想象的审美手法,才能达到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审美艺术效果,才能正确把握意境的审美特征,才能准确发掘奇石优美的意境。

神韵美是指奇石造型、图案物象形态、纹理、动势所表现的客观物象形态,或具象或抽象、或形似或神似、或张扬或谐趣,并通过鉴赏者合理的夸张和思维想象、丰富的情感领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所感悟和表现的一种综合艺术特征。

奇石神韵美的发现,既源于奇石所表现的各种具体物象展示,同时又超越了它所再现物象的制约和限制,只有鉴赏者通过类似物象的对比审美,才能发现和发掘奇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神韵之美,才能准确把握奇石神韵的审美特征,才能赋予奇石活跃的自然生命气息,才能幻化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极具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神韵之美。

三、“意境”和“神韵”在奇石鉴赏中的具体应用

从古到今,人类的各种石文化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欣赏。离开了奇石的欣赏,关于奇石的一切理论及其文化活动都将变得空淡乏味,这正由奇石的观赏性所决定。需要说明的是,当代奇石鉴赏中,传统的皱、透、漏、瘦我们均可归纳到“形”的鉴赏要素之中,这样看来,无论是造型石或图纹石,我们就都可以用形、质、色、纹等要素进行鉴赏了。

鉴赏奇石的意境时,首先要以绘画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观察其构图是否合理,组合是否得当,纹理形象是否生动,背景图案是否情景交融、情理统一、相得益彰;其次要观察其构图纹理是否协调、色彩对比是否鲜明、纯净明快程度如何,纹理越清晰,杂纹乱纹越少,反差对比度越大,构图就越清晰,色彩纯净度好,复色或多色组合得当,越鲜艳、越稀有,其色彩的夺目感就越强,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再次是看其构图所表现的物象是否传神,图纹景象是否清晰自然,雅致流畅,能够表达特定的意境;四是看其是否具有鲜明的主题,即奇石图案(图纹)所表现的物象(景象)所蕴含、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否突出,能否使观赏者情由景生,启悟心灵,产生联想,从石中感悟到优雅的意境,这是鉴赏一方奇石是否具有艺术文化价值的最重要的方面。

因此,鉴赏者只有身入其境,从自然多变的纹理、隐约概括的形象、如梦似幻的景观、和有限的内容容量,抓住其主要特征,参照对比,真实感知奇石画面的客观形象,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将感知到的景物、景观趋向完整化、意蕴化,最终达到物我共鸣,发现和发掘其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以境孕情,又缘情以造境,最终发现奇石美好的意境。

鉴赏奇石的神韵时,首先要以雕塑(有时是书法和绘画)的艺术眼光去审视,看其造型是否得体、是否具有具体对象或美好创意的反映和塑造,其抽象或夸张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自然客观,是否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其次要看其造型、线条美感如何,其造型越优美,就越具有雕塑感,线条越遒劲、越雄浑,就越有神韵;再次是看奇石所展示的物象形态是否传神,是否具有强烈的动势,动势越强就越有神,那些物象形态毫无神势的奇石、是无法体现自然生命的神韵和意趣的;四是在形似的基础上看其是否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否突出,是否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能否使观赏者产生心灵的震撼。

因此,鉴赏者只有真实认知奇石的客观形体,发现和发掘奇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绝妙之处,把形似与神似统一起来, 加以思索,与天同创,产生神思之叹,感悟深刻寓意,才能发现奇石的神韵之美,才能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

奇石的意境或神韵如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奇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是天然形成的,鉴赏者不仅需从一方奇石的石形、石质、石色、石纹细致审阅,更应运用自己的综合文化积淀,反复联想,展开想象,由实到虚,由形到神,由意到韵,逐步升华感悟,才能真正领略其意境和神韵。

奇石艺术是一门发现的艺术,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文化艺术素养、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赏石观和赏石经验等均影响和制约着个人赏石水平的高低,决定和制约着鉴赏者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境界。

城市经济的特征范文第5篇

摘 要: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研究源自区位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城市经济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可以归结于城市经济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和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文章认为这两种路径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交替实施,需要关注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中图分类号:F29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