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治理概念

城市治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治理概念

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公立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管理理念

公立医院会计是对城市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作登记、分析和总结,医院财务会计人员能力大小和业务水平高低对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好坏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对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随着改革的推进,医疗机构的投资形式和主体也日趋多样化,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及部分会计制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更新医院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十分必要。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医药分开与药品“零”差价

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较严重的“以药补医”现象,多开药、开贵药以弥补医院运行经费不足的现状。医药自古一家,单纯强调医药分开无助于新的医药改革。当前,为改变以药养医现象,弱化医院及医生的逐利现象和不正常的医疗行为,全国县以上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在会计核算上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明确规定药品“零”加成。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后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必须由财政补助或通过合理调整、提高医疗收费价格来弥补,否则医院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二、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的控制

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和总务后勤部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并在医院业务开支中占较大份额。而医院财务会计部门在核算管理费用时,主要是按科室占用的建筑面积或科室人员数等因素,将“管理费用”分摊到“医疗支出”等科目中。医院管理费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医院规模的大小和管理程度高低。因此,严格控制医院规模既豪华建筑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控制公立医院行政后勤人员数量,控制不必要的各项开支,降低并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才是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控制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城市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

当前医院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虽然反映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已经提取的折旧,但医院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从购建到报废时间较长,而大量的医疗电子设备价格昂贵、使用周期短(一般为5年)。由于城市医院人口和病人数量不同,医院设备使用和损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形成医疗设备价值回收期和损耗不同,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以原始价值来反映,很难了解设备的完好状态和新旧程度,容易出现资产的虚增。因此,除了会计制度的“累计折旧”和“折旧”科目考察固定资产的损耗状态外,还应该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分析,对医疗电子设备的日常使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核算。

四、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要细化

城市公立医院作为高知识、高技术密集行业,无形资产表现在医疗技术非专利及专利技术两方面,如医院良好的信誉、专家的技术水平及知名度、高精尖技术设备等方面。随着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准入的放开,出现大量股份、合资和私人医院,除城市公立医院的设备、技术等可以合作入股外,专家或医院优良的信誉和知名度也成为合作资本。因此,当前在城市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应该对无形资产作更具体的界定和细化,为城市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提供具体操作与指导。

五、完善专项资金补偿渠道,重视专项资金的监管

目前,医院会计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公益类专项资金的监管科目,国家缺少相应、完善的公益性支出补偿办法。医院主要的公益开支是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或专项拨款。许多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绿色通道”,便利了病人的抢救,但是,抢救费用的追缴发生了困难,医院出现了大量的欠费现象;而社会公益资金的申请、审核、确认、补偿手续十分繁杂,实际补偿到位的比例较低,导致城市公立医院抢救病人并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反而出现了大量欠费和坏账。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新的医疗改革进一步推进,在城市公立医院会计制度中,应单独设立公益性支出,即政府专项支出资金。同时重视并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及时补偿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无主病人等“绿色通道”抢救后产生的大量欠费和坏账,从而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成本的及时、合理补偿与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也正在积极探索与有效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首先通过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完成这些典型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样的课程改革适应并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职业场与教育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然而,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在民办高职院校院校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实践还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实践现状

(一)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需要。我们常常在高职院校看到一种现象:辅导员每天如临大敌,想方设法将学生从寝室“赶到”教室;任课教师每次上课如上战场,其身形虽义无反顾,但内心忐忑不安;教学督查人员每天健步如飞,奔波于各教室清点人数、统计相关数据,如“到课率”、“学生上课不在状态人数”等等。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在教室前后安装摄像头,时刻监视教学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很不情愿地坐在教室里,或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或微闭双眼、摇头晃脑,晕晕乎乎熬过每一分钟,有的学生干脆将书本一丢,酣然入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究其根源,还是我们的课程出了问题。高职院校师生呼唤一种可以调动激情、释放压力、改变面貌的新体系、新课程、新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为师生共同欢迎。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体现出浓郁的教师个人特征

一方面,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这样的人员构成现状,反映在日常教研教改方面就是:教改研究与实践很难在一所学校里面持续下去,也很难形成一种制度来加以维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一种自主行为。另一方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需要教研室在专业层面上进行系统思考,由于“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缺乏以及教研室主任能力水平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架设起连接职业场和教育场的桥梁。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个人对某一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体现出浓郁的教师个人特征。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主体单一,多元化程度不够,未能发挥出整体功效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只有院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作为实施主体,这样的状况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要具有实在的“企业味”,需要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同时,这样的课程开发也需要具有浓郁的“学院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课程研究专家、教师代表、专业评估机构以及学生代表的共同参与。然而,当前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多元化程度不够,还没有发挥出多主体的整体功效。

(二)教师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高职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的是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很难教会学生做企业的实际工作。因此,高职课程的开发事实上演变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内容,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或压缩的过程。不少高职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缺乏对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认识,不清楚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方法途径,更谈不上具备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人数众多的成建制班级妨碍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组织,教师一般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需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小班化、分组式的教学。但是,现在民办高校一个班学生人数动辄50多人,在这样的班级进行工作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2.传统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

首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需要柔性化的教学管理,传统刚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其次,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对课程实施有效的监控,难以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环境条件支撑上的问题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企业的切实参与。当前校企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参与范围不广。

2.校内实训条件与现实企业实际生产存在很大不同。校内实训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但不具有真实的开放环境;校外实训基地虽拥有真实的环境,但又不具有课程实施的教学功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效果不太理想。

三、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对策

(一)校企深度合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环境支撑

1.将企业请进校园来

一方面建立“校中厂”,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建立“厂中校”,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例如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将“九号咖啡”、“新创数码”等企业请进校园。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校园市场获得一定的利润,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学院实现了教学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相关专业学生不仅能在公司里边干边学,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教师工作起来更轻松,更有成就感。

2.多举措与合作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学院与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企业将他们需要的人才类型与培养标准反馈给学院,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当地行业企业代表、学院管理部门代表、教师代表、课程专家、评估机构代表组成,大家一起将职业场的要求与教育场的条件有机结合,制定出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与水平,为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1.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制度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及具体的考核实施方案。另外,学校还应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制度,提高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将教师企业实践的质量(效果)、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和参加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的成绩纳入教师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聘任、评优及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

2.把好教师入口关

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尽量招聘那些既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又掌握一定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三)建立柔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管理支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实施需要学院管理方提供相应的管理支撑,需要学院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服务理念引入教学管理,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束缚,找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平衡点,通过管理变革来实现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管理柔性化、教学评价过程化。

(四)加大对学生在校创业实践的扶持力度,为课程实施开辟一片新天地

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通过“行”来巩固“知”。

大学生在校创业实践值得大力提倡与扶持。他们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主动地了解与实践,最终将问题解决,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了有益尝试:校方为学生提供场所,提供资金、制度以及智力支持,让学生进入创业园创办自己的企业,每学年举办为期10天的“工商模拟市场”,甚至将学院的部分经营事务承包给在校各专业师生。以上这些做法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远超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经过高职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基本转型后,高职课程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将在更加科学、系统、精细的层面上构建课程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跨越。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而言,需要统筹企业、院校、教育管理部门、教师等各主体的力量,需要配套的环境、智力、管理支撑,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龚永坚,成军,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0).

[2] 高波,王长文,刘敏,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3]张德荣.高职教育推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8).

[4] 管建慧,蒋阿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3,(8).

[5]傅伟,柳青松,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

[6] 于春霞,李炳诗.解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8).

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隐喻的研究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从认知层面给予众多关注,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P368),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使我们能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生疏的事物。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情绪和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由于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因此,为了准备理解生动表达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由此可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P15-21)本文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谈论情感的常规化语言为工具,对情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发现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和意义构建过程,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一、概念合成理论框架

弗科尼尔和特纳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解释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论之一。弗科尼尔在其专著《心理空间》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概念合成理论正是弗科尼尔和特纳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所谓心理空间就是语言使用者建立语言理解时的心理表现结构,通过这种心理结构的激活,人们能构建对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心理结构中的意义要素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间接投射。产生这种投射基础是人们对存在于不同心理空间中的物体间建立其某种相互联系的映射。[3](P552)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可能性、信念、愿望、位置、现实、虚拟等。人们在交谈和思考过程中总是通过感知、假象、回忆、理解等心理活动不断地建立和计划相关心理空间的有机联系。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弗科尼尔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合成空间产生的基础就是心理空间的融合,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机组合的结果,其实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普遍存在着的一种认知过程。一般说来合成空间至少包含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和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指空间以及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联系,将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3](P553)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进而产生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由于莱考夫的隐喻理论考虑的只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单一映射而没有考虑到两域之间的互动合成问题,因此,弗科尼尔和特纳认为莱考夫的两域映射模式只是多空间投射的一个特例。相比之下,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映射模型能够解释一些两空间映射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它能够对隐喻意义构建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描写,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下文试以此理论对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及理解进行分类研究。

二、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借助某种物质的可感知的东西使情感概念得以认识理解并在意识中固定下来,而且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其运作机制隐匿于语言运用的背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现代隐喻理论认为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跨感知域的情感隐喻化,即通感隐喻;另一种是相对于通感隐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态物化。

(一)通感隐喻

著名学者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往往可以打通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某个感知域里产生的感觉,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转到另一个感知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语言修辞的通感,也称“移觉”。利科认为通感—感知转移是一个隐喻。在这类隐喻表达中,人们本能地将两个不同的感知域结合起来,并把它们的相似之处展现出来,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表达思想情感认知客观世界,其认知基础是人类感官共同的生理机制和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与生理反应促成的在我们思想概念系统中感知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两域之间的映射过程中,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不同感官之间进行功能转换,以达到视、听、嗅、味、触觉之间的交叉组合,实现对情感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情感隐喻化的实现是在合成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完成的。

例如:汉语中“冷言冷语”、“冷嘲热讽”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又如:悲酸、悲痛、悲苦、苦恼、愁苦、苦闷、辛酸、酸楚等,其中酸苦辛都属于味觉,这种味觉对人们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刺激,由这类感官感受所引起的联想也是令人不快的,自然就和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再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此处用浓黑来隐喻“悲凉”,借助色彩的视觉效果与触觉上的“凉”相沟通,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把作者“悲凉”的心境生动具体化了,在表达和理解上产生强烈的效果。我们以下面两例作为代表进行概念合成分析。

例(1)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

例(2)April, April,

Laugh thy golden laughter,

But, the moment after,

Weep thy golden tear.

(William Watson)

如图1所示,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4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银铃般的笑声这一情感概念形成一个输入空间,阳光灿烂这一视觉概念形成另一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明快愉悦感)被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共同完成概念的整合,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是通过触发多个心理空间,把“银铃般的笑声”隐喻为“夏日的阳光”从而把“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通过色彩的明亮凸显出笑声的热烈,最终获得隐喻的表达效果。

例(2)是通感隐喻在诗性语言中的运用。其中的“golden laughter”和“golden tear”是在建立起视觉与听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二者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强烈的色彩使热烈的情感实现隐喻化,语言的解读更为立体,具有诗情画意。

(二)实体隐喻

相对通感隐喻而言,另一种情感隐喻是呈现在同一感知域中的,这种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这种实体化过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捶胸顿足”、“欢欣雀跃”、“眉飞色舞”、“怒发冲冠”等。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义愤填膺”、“满腹惆怅”、“肝肠寸断”、“心花怒放”等。这种隐喻表达式往往把人体当作一种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会有“热情洋溢”、“心中充满悲伤”、“一股莫名的忧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烧”此类表达,“热情”、“喜悦”、“忧愁”等情感被当作一种实体化了的“气”或“火”从容器内喷发出来或流淌其中。我们也以下例为代表分析这类隐喻的产出过程(如图2所示)。“He was bursting with joy”。此例在心理空间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的心理空间有两个,即隐喻的源域(情感与人体的关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标域(气流与容器的关系:气体受压膨胀,容器爆炸)。通过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出现的这4个概念:joy, body, heat of fluid, container,我们可以提取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经过空间投射,joy和body、 heat of fluid和con-tainer这两组相对应的概念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为桥梁中介,进行概念整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输出空间:He was bursting with joy,完成了隐喻意义的构建。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远伫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爱情是一场战争。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再次,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这类隐喻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身体经验,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这类隐喻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空间方位概念是相对于人体本身而产生的,人体器官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方向性来表述情感隐喻也是一种通过人体器官本身将抽象情感实体化的过程。这类表达方式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直立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的身体姿势往往与负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这样的例子有“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His spirits drooped.”,“You’re in high spirits.”,“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My spirits sank.”;同样地,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反响强烈。”,“他正在兴头上。”,“这个话题提起了我的兴致。”,“她现在情绪十分低落。”,“他总是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等。总的说来,这类隐喻表达式纳入到合成空间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

(二)实体隐喻

相对通感隐喻而言,另一种情感隐喻是呈现在同一感知域中的,这种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这种实体化过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捶胸顿足”、“欢欣雀跃”、“眉飞色舞”、“怒发冲冠”等。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义愤填膺”、“满腹惆怅”、“肝肠寸断”、“心花怒放”等。这种隐喻表达式往往把人体当作一种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会有“热情洋溢”、“心中充满悲伤”、“一股莫名的忧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烧”此类表达,“热情”、“喜悦”、“忧愁”等情感被当作一种实体化了的“气”或“火”从容器内喷发出来或流淌其中。我们也以下例为代表分析这类隐喻的产出过程(如图2所示)。“He was bursting with joy”。此例在心理空间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的心理空间有两个,即隐喻的源域(情感与人体的关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标域(气流与容器的关系:气体受压膨胀,容器爆炸)。通过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出现的这4个概念:joy, body, heat of fluid, container,我们可以提取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经过空间投射,joy和body、 heat of fluid和con-tainer这两组相对应的概念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为桥梁中介,进行概念整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输出空间:He was bursting with joy,完成了隐喻意义的构建。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远伫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爱情是一场战争。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再次,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这类隐喻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身体经验,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这类隐喻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空间方位概念是相对于人体本身而产生的,人体器官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方向性来表述情感隐喻也是一种通过人体器官本身将抽象情感实体化的过程。这类表达方式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直立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的身体姿势往往与负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这样的例子有“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His spirits drooped.”,“You’re in high spirits.”,“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My spirits sank.”;同样地,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反响强烈。”,“他正在兴头上。”,“这个话题提起了我的兴致。”,“她现在情绪十分低落。”,“他总是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等。总的说来,这类隐喻表达式纳入到合成空间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

情感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概念去影射另外一种概念。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常利用不同对象间某些属性的相似性引发联想,从而借助已知去认识或理解未知,借助具体去认识或理解抽象。弗科尼尔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思维组织的一部分[4]。虽然语言为这种映现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但映现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们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透过情感隐喻表达的语言形式,我们发现概念整合反映了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这种整合包括了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在此网络中各概念以各种形式整合成新的空间,使我们获得对新概念新事物的认知。概念整合作为一个普遍的认知机制制约着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以该理论为分析框架,情感隐喻可以解释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部分结构的映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外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情感隐喻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概念之间的互相投射过程,不仅是描述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结果。它既是人的经验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又是人的认识思维和语言表达共同发展的结果。本文从概念合成的角度,结合语言实例,对情感隐喻认知与概念整合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情感隐喻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及其认知过程。隐喻性语言是语言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情感隐喻在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呈现其清晰的认知过程,正是由于人们普遍的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身体经验,才使情感隐喻的抽象概念得以表达。可见,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同样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第5篇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类似于“长方体”的复合型结构――本学科的专业特长(长)、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宽(宽)、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素质高(高)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构成了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有的知识容量。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高屋建瓴,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焕发活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强调相关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教师只有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生动形象。学生有自己鲜活的个性,这种个性还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和较高的心理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追求的三维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备受关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学问之道,又要传授做人之道,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能力全面、心理健康。育人先育德,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灵魂,思想政治教师要先具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感化、影响学生。

3、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创新。

新课程改革在继续深化。新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新问题,深入贯彻新理念、新教法,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迎难而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教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创造出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出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象,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主体地位丧失,成为被动的盲从者,创造力钝化。

新课程教育提倡新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引导学生求知的探索者;师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只有创造出自由民主、活跃有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塑造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在平等、尊重、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创造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新的“你一我”型师生关系,而非传统的“您一我”型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作为平等独立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始终,教学过程中没有权威的“唯师是从”,只有平等的讨论、毫无拘束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氛围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可以无拘束地释放自己的生命张力;师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在选择的时候,都懂得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师生双方都能全面、公正、发展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师生之间有你追我赶的竞争,有激烈的矛盾碰撞;包含着宜平等不宜至尊、宜热诚不宜冲动、宜放手不宜放任、宜创新不宜保守等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践行。总之,这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这是新课程教育下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在于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