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成因
艺术设计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以显著加强。在经济生活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背景下,艺术设计在中国产业转型和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在产品竞争中起到了提升产品核心价值的作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深化。在文化生活方面,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重视。相较而言,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力量的相对薄弱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竞标中,往往难觅中国设计团队的身影,在重大国际设计奖项评选中,也往往少见中国设计师的身影。西方设计在向中国进行设计输出和倾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如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比如我们的设计事业起步较晚,比如我们国家的设计政策不完善,我们国家的企业家不重视设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各个层面上都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这一局面的形成跟中国的设计教育有很大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对艺术设计认识地加深和设计从业人员需求地加大,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在一时之间蓬勃发展,渐有成为显学之势。在艺术设计教育如此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的艺术设计局面为什么如此尴尬?在艺术设计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整个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前行发展的隐忧或者制约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设计业界扬名的瓶颈?本文将就笔者所见并归纳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问题简要阐述并将其成因作简要分析,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和设计从业者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推进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动机。
1、从宏观的角度,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缺乏科学布局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庞大,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同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由此可见设计教育规模之一斑。①艺术设计教育办学在布局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出现了一种全民办设计教育的局面,这种办学格局除了在规模上壮大了艺术设计教育外,对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并无太大裨益。相反,这样的办学格局,在生源、师资以及资源配置上呈现出一种竞争局面,在以上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对艺术设计教育总体办学质量和教育口碑呈现出一种负面影响,即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弱化了教育优势。这种办学局面的形成,体现出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缺乏科学的布局和合理的引导,另外在办学准入方面缺乏严格的控制。在教育主管层面,近年来对学科专业的审批主要依据的是该专业的市场就业情况。除非市场就业饱和或者接近饱和,才会控制专业目录。依据市场就业导向设置学科专业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成为单一或者主要调控的依据。对学科的布局,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宏观调控。除少数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外,主管层面在该专业的调控方面缺乏力度。
艺术设计教育一哄而上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好。在中国存在庞大的艺考生。近年来,高考适龄人口减少,这一情况已经影响到了高校招生。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艺术类考生。
2、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
3、艺术设计专业的收费较高。
4、大量师范院校的传统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转而开设艺术设计教育。
2、从微观的角度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无序化严重
很多举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准确定位。有的高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是因为校内学科布局的需要,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为了体现出其综合性,对学科专业求全,于是艺术设计专业便成为体现其综合型大学的证据之一。有些高校则纯粹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较高,将艺术设计专业当做其摇钱树。另外,许多高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了解,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规律,往往用工科的思维来办学,还有的高校则简单地将艺术设计专业与艺术专业划等号,对其存在偏见。刘源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艺术设计是综合性高校开办新专业的首选,而该专业在这些高校中,有1/3处于边缘状态,并且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普遍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②
2.1师资短缺
众所周知,师资是教育的要素之一,师资队伍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艺术设计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的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之一就是师资的短缺。专业师资队伍的短缺主要表现为: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师资的学历偏低、师资缺乏从业经验以及师资的不专业性等几个方面。
全国几百所高校设有1000多个艺术设计专业,就至少需要1000多个学科带头人,更何况艺术设计专业下,还设有若干专业方向,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就要以千计。而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设计业所处的发展中阶段导致这数以千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匮乏。学科带头人对于学科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适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是盲目和无序的。这一问题所导致的的一个设计教育的总体后果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混乱和无序。由于众多非专业院校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办单位,加之缺乏学科带头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这些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往往并不能够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只是凭借各自的经验或者按照一般学科的管理进行,因此,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看到工科、理科或者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一现象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初期尤为明显,随着专业办学时间日久以及中国设计业界的发展,这一现象得以缓解。这种缓解也多是对一些重点大学或者东部经济形势较好地区的大学而言,至于其它高校,这一问题仍然或多或少地成为困扰发展的瓶颈之一。
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学历问题也是师资短缺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端资源的稀缺,即早期的硕士点、博士点较少,而且招生较少。这一问题,也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中高端学历教育的大发展而得以缓解。由于艺术设计高端教育的成熟,硕士点和博士点越来越多,并且招生名额有了大幅增长,所以近几年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师资增多。并且随着各种研究生班、师资班以及专业硕士的出现,对师资学历问题的缓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师资的不专业性而言,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对此问题林华教授曾经做过分析,他认为当时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毕业生留校和纯美术转行。③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存在大量由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而转型的教师。这些高校转而开设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缺乏大量的专业师资,同时存在由于专业转型而存量的富裕师资。任何一所公办院校的编制都是有限额的,并不会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大量增加编制,所以,通常情况下就是就地转化原有的美术教育师资。当然,原有的师资并不是教学水平低,相反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甚至副教授以上的高职称,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在纯美术方面或者是专家,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也是新专业,他们要对这一全新的专业进行认识也恰恰需要一个或许不短的过程。尤其是这种情况下转而教授艺术设计基础的教师,因为所教授的大多还是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很多人通常还是沿着纯美术的路子教学,甚至他们转变观念都很难,一则是因为对艺术设计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二则恐怕是他们浸多年的美术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作怪。这还是公办院校,若就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三本院校来说,则师资情况更加令人堪忧。因为,许多三本院校并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专职师资队伍。
至于师资与行业的脱节问题也是一个现存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为,设计教育一时师资的极大短缺,很多高校对于硕士以上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甚至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待遇条件,加上教育部对高校师资学历比例的要求,导致很多高校的高学历师资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而缺乏真正的行业磨练。另一方面,上文中提及的转型而来的教师也缺少行业经历。第三,中国的艺术设计事业无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各类设计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花,但是相对成熟的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或许并不缺少兼职的机会,可以补充或者增加从业经历,但是按照国家的规划,现在基本上地级市都有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职业学院,这还不算在二三线城市落足的三本院校。在这些城市高校的专业教师对设计行业了解的渠道就相对少一些。
2.2教学目标不清
师资的问题是造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艺术设计行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理解使得各高校对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各自都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为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师资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各校的教学质量不同。教学目标不清主要表现为由于对艺术设计行业认识的缺乏从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经常沦为技法教育。这一表现体现为一、各校的教育重点包括课程设置等过分强调技法尤其是计算机技法;二、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学习计算辅助设计,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蔡军教授在接受《视觉同盟》采访时曾强调艺术设计的“根本的是核心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设计思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明确了一个根本的核心要去解决的话,其实基本性的东西是比较好办的。”④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艺术设计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艺术设计又是科技和先进思想成果进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好的设计师需要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些,往往是各高校的课程中缺少的,也是学生们忽视甚至是漠视的。
这样的认识所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内在要求之一。艺术设计行业从总体上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图员、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而这个层次是呈金字塔结构的。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出,越往底层其技能性越强,越往高层其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知识性越强。从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看,培养的大多数是中低层人才,甚至是终身性的中低层人才。前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公布的就业紧缺人才调查情况上,艺术设计人才高居榜首,试想以近千个设计专业的培养规模,会缺少设计人才吗?其所缺的恰是高端设计人才,而我们的设计教育通常很难提供高端人才。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对设计教育的认识不一,对设计教育的目标设定过低。
另外,各校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各行其是,如课程设置、教材、课堂管理、教师的资格认定等尤其是缺乏较为统一的毕业标准。当然,这些问题通通掩盖在艺术设计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中。不管何种教学目标下完成学业的艺术设计人才,现在的实际就业率高居不下,也造成了对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遮蔽。
2.3缺乏与行业的沟通
当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设计教育和艺术设计行业的脱节。其主要表现就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性和教育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成为行业的预言者或者引领者,当然,这需要相对成熟的研究条件和力量。在我国,行业的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另外,行业对教育界的缺乏关注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在前文中已有述及,无需赘言。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终究是要为艺术设计行业服务的。虽然,现在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进入企业还要经过一个培训的过程。甚至,很多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后才发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师资研究力量,加强高校与行业的沟通,包括人员、课题、项目、实习等全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诚然,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发展的沉淀,这些问题在得以改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当然,本文提及的问题总结不够精炼、分析不够深刻,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浅显或者不当,权当抛砖引玉,藉此希望引起设计教育届前辈和同仁的注意和警醒。只要我们清醒地看待存在问题,也许能为问题的解决加快速度。(作者单位:1.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注解:
①http:///special.jsp code=200604260002
②刘源,艺术设计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空间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5卷),页151-156
谈到设计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明确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性。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作为一种生动可行的教学方式,能适当弥补室内教学的不足。户外色彩风景写生,对于培养学生对物体和色彩的感知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户外色彩写生迅速掌握光色的变化规律,拓展和提升各自的绘画空间,并加深对大自然的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提高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设计专业教学者,只有充分认识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适时适地引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整个色彩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不能单纯地理解成风景绘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要求也不能和其他绘画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等同而论。在进行设计专业教学之前,我们往往应首先明确艺术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的教学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内在的设计意识,通过构图构形、设计色彩、创作表现等手段使作品设计富有内涵,让客观状态下的各种呈现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味,并赋予客观状态下的自然景观符号化、视觉化、理想化,从而为今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其定位要求便不能简单沿袭绘画美术专业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必须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方式上另作要求,另行探讨。总之与传统绘画美术教学要有明显的区别,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变革。
对于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不能局限在仅要求完成一张色彩风景写生作品,更应该要求学生有对色彩归纳的训练,对色彩、色调的寻觅、捕捉、提升和收集的训练,更应该培养学生对色彩观察的深入、体验与情感等。学生来到大自然首先感觉是满目的光与色彩,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室内调色盘里那区区几十种颜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教学生感受色彩、寻觅色彩、认识色彩,完成对色彩相貌的认识和收集。
色彩风景写生是面对野外大自然的描绘,春天的嫩绿、夏日的翠青、秋天的金黄、冬日的暖灰,无不令人惊叹。大自然景物在地域、季节、气候等影响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变化。而春夏秋冬及早晚万物色彩相貌的变化,将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和提醒。
比如,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对四时山水不同色彩的精彩描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可见,色调是情调的前提,情调是色调的延伸。情调的高下决定色调的高下,色调的高下决定格局的高低。对色调的细致理解和准确把握,既是提高色彩风景写生水平的关键,也是进入艺术设计创作佳境的必须。因此,在教学中强调总色调的把握和提炼,对于学生认识和收集色彩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有效地认识和收集色彩,将为学生今后的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提高学生的良好修养,并时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深入生活、留心生活、研究生活、挖掘生活、提炼生活和创造生活。因此,在色彩风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自然界不同色相与色调的收集,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写生地域民族文化色彩进行收集,包括当地的建筑、服饰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色彩,以备今后专业设计使用。
在对色彩的感受、认识和收集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用设计专业的理念对不同色彩进行归纳。色彩归纳是衔接“风景写生”和“艺术设计”的桥梁,其在探讨和提炼新的绘画设计方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色彩归纳在观察方法、设计思维以及创作方式上,均通过建立“风景写生”和“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独特的指向意义。
色彩归纳是色彩风景写生在面对一切客观可感的物质基点上,通过强化主观意识和理性设计意念的一种形成。其不会以写生对象的客观存在为限制,而是通过比较、取舍和提炼,以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将一切需要归纳糅合。因此,其色彩归纳训练的终极目的便在于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色彩情感的认知和培养。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情感反映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色彩的情感反映也不一样。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影刺激对人的生理所发生的直接影响,是视觉成像与心理联想相结合的反映。一般来说,色彩给人的情感反映有:红色调给人热情、欢乐之感,可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可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可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可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可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可以表现重量、坚硬、工业等信息;白色调给人以纯洁、高尚之感,可以表现洁净、寒冷、封冻等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知了色彩的情感反映,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专业设计将大有帮助。
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选址与择时也很重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和人文色彩风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呈现……这些都将刺激学生的眼球和心灵,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欲望。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应分成两个教学阶段完成,预计春夏和冬秋两部分能基本完成色彩风景写生的教学任务。
色彩风景写生课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尽兴地观察、寻觅与感悟,在自然之美、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不断加强对色彩的取舍、组合与归纳。色彩风景写生,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有效避免设计时闭门造车的枯竭状态,并在色彩归纳中快速提高学生各自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各自的兴趣、偏向和想法在设计中一一体现。
学生需要分析、表现物体的结构,把握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物体的造型、空间、光影、质感等。首先是结构素描的训练。结构是形的本质构造,学生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与描绘,发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和潜在规律,从而准确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素描训练的优越性在于可以进行形、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从形态出发观察、认识、理解、表现形态的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创造、表现新形态的能力。其次是明暗素描训练。要强调对物体形态的把握,对体积感、空间感的理解,对形体表面质感的表现。黑白调子的训练应着重强调色调的韵律感、节奏感、情绪感的表现。借此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画面中黑、白、灰布局的变化,体验和掌握明暗与光影变化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转换并演变为具有深度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设计素描训练阶段,要将训练思维、挖掘能力作为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要贯穿整个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发现画面的形式美感、构成,具有创意、设计意识等,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观察、思考、表现的方式。素描是画者的观察、感受、分析、感知、理解、认识、思考、想象、推理、归纳、综合的一种以视觉化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为特征的整体视觉思维方式。素描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再现的过程。同一事物,观察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现方法不同,就会有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教师应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观察事物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问题,以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构图形式和手法加以表现,创造出新的画面效果和视觉形象。为此,可以做一些专项训练,如解构重组练习、意象联想练习等。其次,加强与构成课程的融合与互动,有机结合现代构成知识进行训练。
如,学生通过点、线、面、肌理的思考与练习,学会理解和运用设计语言,通过大量运用装饰性、表现性、半抽象和抽象的手法表现对象,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从而理解和借鉴构成规律,体会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意味、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等。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设计思维。再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还可以通过对中外艺术发展历程的讲授、现当代艺术作品的鉴赏把握当今的设计潮流,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基础。最后,兼顾专业的差异性,利用多种表现手法、材料、绘画工具加以表现。素描课程的学习要为后续课程,也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领域有不同的专业,专业方向性不同会呈现出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从绘画内容、表现方式的选择,到材料、工具的运用等,都需要围绕所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从教育规模到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从最初的“美术”中分离出来了。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了属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的存在,除了几所专业美术设计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术基础较差,学画的时间不长,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术或设计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稍加美术训练就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对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些专家认为,艺术设计不同于绘画专业,可以不要求有“超标准”的造型能力,应该减少现有的“基础课”的学时,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专业设计问题。然而在综合院校里的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先天不足”的学生,基础教育的缩水,不但不能使学生“专业化”,相反使本来就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一味地追随绘画的基础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我们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础教学缩水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如何对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呢?这是我们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课的概念与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上,只要谈到基础课,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确,这是最典型的“基础课”。然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基础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比如素描课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训练,在美国的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里,除了一般的静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来思考、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素描与绘画、透视制图、体积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与抽象的联系、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原有的纯艺术范围,既训练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适当借鉴和参考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础课的问题。基础课不仅仅是造型上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可以这样定义:创作课之前的课程都可以称为“基础课”。进一步还可以把基础部分分为绘画(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课程,是从绘画专业那里延续过来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静物、人物、风景等造型训练,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进入专业之后与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基础训练。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图案设计、计算机操作及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十几年来,由于电脑美术的引入,解放了手绘设计,很多设计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因此,很多学校将绘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手绘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设计。为此我们不能不担忧。艺术设计是个很边缘的学科,它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任务都是很宽泛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该设计专业所针对的该学科上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审美上有较高的造诣。否则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了。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在大的范畴上应该是属于“美术”这个大的概念之内的。因此,对美的修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基础”训练这一点一滴来获得。
三、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同属于“艺术设计”这一范畴的设计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互相影响的可能,有的还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去跨专业跨学科。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情形下,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已经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也扩展到一个合理的广义概念上来。使学生能够在这段“基础课”学习中,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或专业基础,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这样的基础教育平台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整合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还要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适当合理的调整。把基础课程广义地理解为造型基础、设计思维、专业基础这样三大板块,使造型、思维和设计基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础在训练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可以加入创造性概念的练习,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设计素描还可以加入带有创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要求,训练学生始终对艺术形式有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院校,对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和研究教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对今天的市场要求和现状,艺术设计要求更多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由此看来注重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造型基础到专业的设计基础教育,都应该面对现状做科学的整合、科学的安排、科学的计划。使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