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协同学;主成分分析;战略调整
一、引言
进入新的世纪,湖北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湖北将有望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并将逐步实现现代化。湖北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将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将带动电力需求的增加、带动电源结构的变革。
湖北省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多水,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90%的煤炭需要从外省调入,85%的石油需从省外调入,天然气几乎全部需要从外省输入,是全省能源的基本现状。21世纪以来,湖北省的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湖北又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结构偏重工业,是一个重耗能省份。偏重型产业与相关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湖北电力公司作为湖北经济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能源和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对于湖北的总体发展尤为总要。目前研究协调性的一个主流方法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协同度理论,协同学(Synergetics)原理是由德国教授哈肯(Hermenn Haken)创立,它是一门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如何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自我组织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的科学,其主要目标是寻找现实世界中千差万别现象的普适性规律。协同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不仅在于它们的微观结构的单一性(都由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且表现在宏观结构的形成遵从某些普适性规律。
本文采用协同学的基本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电力、经济、能源中的相应指标,选取湖北统计数据,测度了湖北电力、经济、能源的协调程度,并对湖北电力公司的战略调整提出建议。
二、经济、能源、电网三个系统关系概述
我们将电网、经济与能源视为一个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通过衡量在电网规划的每个时期,电网与经济,电网与能源的协调程度,定量得出电网适应经济社会重大变革与能源变革的程度,以此为电力公司的战略调整作出指导。本文的能源、电网、经济系统仅限定在湖北省境内,为了厘清关系,将对三个子系统作出定义。此处能源系统仅包括一次能源的储备、生产、输入、转化各个部分,电网系统指的是各个等级的输变电系统,经济系统指全社会经济的总量与结构。一般意义上讲,电网也是能源系统的一部分,但是此处为了单独分析电网,我们将电网隔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系统。电网系统居于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电能在电厂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但是电能与经济系统存在空间的不匹配,电网的作用在于在空间上来配置电力。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电网系统与经济、能源两个系统之间相互的关系。
(1)从经济与电网的关系来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电网,电网是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因而电网的规模与分布要适合于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地理分布等因素;反过来电网的发展又受经济中诸如技术进步、生产资料价、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只有这两个系统协调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2)从电网与能源系统的关系来看,能源系统决定了电网系统电能输入的规模、结构、地理分布;而电网的规模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电力能源的生产与转化。由于能源的最初形式、地理分布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异,只有电网与能源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能源空间位置的转换。
三、协调度分析模型建立
接下来我们将选取相关经济指标,运用协调度模型具体分析湖北经济——能源——电力系统的协调度。
(一)指标体系的选择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标准:(1)指标的选择必须针对电网、经济、能源系统的特性,兼顾电网、经济、能源系统;(2)电网、经济、能源系统是由复杂多变量组成,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应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指标应尽可能的简明。通过分析我们选取了以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的选取与标准化处理
四、模型计算结果及政策建议
1.数据分析结果。我们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相应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
2.数据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年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给电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电力行业调整速度较慢,我们发现电力经济系统的协调度降低;而且随着电力占能源比例的逐步提高,电力与能源的相关性也在逐步提高,这要求电力适应能源的增长与结构的调整,同样的由于电力行业调整的相对滞后使得从2005起电力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出现了一个降低。但是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样现有的电力工业又能满足相应的需求,因而出现了协调度的上升,这又进一步印证了电力行业在不能预见经济能源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调整的相对滞后性。
从以上的模型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且难以把握。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显得愈加困难和重要,因此,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关注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作,以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7-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规划,正逐步重点体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2010年,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为加大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兴专业。并且随着国家各项低碳政策的落实,国内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类专业。然而,我国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起步还是相对较晚,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国内率先申报低碳经济专业的本科独立院校,其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然而,仍需借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进一步改进。下面将根据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分析该校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方法。
2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低碳经济专业的特点。
根据前文所述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应当包括:掌握经济学、金融、统计学、会计学等的分析方法,了解国内外低碳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贸易政策,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该学科的知识高度交叉性,很有必要对该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做到深浅得当。
2.2低碳经济相关专业开设院校。
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目录中,针对"低碳经济"这一领域,有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比如能源经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然而,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开设仍然较少。另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经济学系,一直开设有能源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低碳经济类课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则于2011年在其下属的“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低碳经济方向(以下简称低碳经济专业);并且有报道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划在2014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增的金融工程专业(碳金融方向)。
2.3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本文将以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专业为例,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能源经济专业,为该校经济学院下属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国内第一个设立的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国际能源政策与战略平台,为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能源经济理论方法、追踪国际能源价格趋势、熟悉各国能源政策与战略的高级能源经济战略性人才。其中,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能源金融方面入手,教授学生能源经济、投资、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人大经济学院还定期推出能源经济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资源、环境、气候等众多相关领域。而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方向,主要为在各级政府从事能源经济管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能源板块从事投资、行业分析,以及在国有大型企事业进行能源管理等。
3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上述论述,可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学(低碳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另外,考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本科独立院校,其对学生的要求定位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所差别。在此,考虑上述因素,论述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3.1培养目标的适当定位。
作为本科独立院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直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此,结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低碳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熟悉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政策、制度和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宜从事公司、行业协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工作。
3.2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
专业课程方面,目前新华学院的低碳经济专业的课程类别分类较杂,虽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课程有涉及,但是无法很好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建议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将其他修习的课程分门别类列出,如理论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和经济学方法类;如此更能体现每门课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同时也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前沿性讲座,内容涉及最新的低碳经济资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低碳经济工作进展、低碳经济的应用等,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3.3产学研的联合培养。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光是课程的专业学习和讲座课程,是不足以培养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在此,就要求注重专业产学研的合作。可以通过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使得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市场接轨,也为学生提供接触低碳市场的平台。
3.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P7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当前经济环境概述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规划的实施的中间阶段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能源经济的不足之处
1、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量低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十分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与世界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3、能源效率偏低
我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4、对环境影响较大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成就
1、能源自给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2、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效率逐步提高
我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他能源比重已上升到40%。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得到较快提高,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3、能源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
三、我国能源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能源节约
节约能源,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推进能源节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坚持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节能型的产业体系,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节能技术推广机制,鼓励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对节能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供给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远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具备了较强的能源生产供应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首先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着重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提高供应能力。
(三)加快能源科技的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能源科技的发展,能源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有效地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全面发展。2005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技术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努力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重协调发展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正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全面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体制改革
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与许多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都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环保、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在能源政策、信息数据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我国正在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
总结:能源经济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必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天歌、王能《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04).
【关键词】新能源;投资;技术
新能源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化石类能源的概念,泛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涉及到生物、新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等。
一、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投资现状分析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目前投资新能源的,既有属于国有性质的资金,也有民间投资;既有国外风险资金,也有国内民间资本。而国有资金虽然投资项目少,但单项投资额度大,是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投资方式灵活、领域广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都以大中型风能、核能、太阳能项目为主;风险投资机构则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主;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则以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辅助类项目为主。
(二)经营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目前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现状不佳,不同企业的赢利能力差异大。
1.大型新能源项目亏损较多,少数中小型项目有高额投资回报,但整体堪忧。大中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能减排”,其社会作用远高于经济价值,投资初期出现普遍亏损实属正常。中小型新能源项目因缺乏规模效应,使得新能源在价格上很难替代传统能源,盈利能力差。仅有采用成熟技术,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开发或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或服务的新能源项目,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和快速发展。
2.不同能源类型的项目运营情况相差甚远。光热类太阳能项目的盈利状况最好。其次是中小型风能项目,尤其是提供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和工程服务类的企业盈利能力强,成长迅速。部分实用性强的光伏类项目、大型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能项目在相应的优惠政策下,具有发展潜力。而海洋能、地热能等项目还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能真正获得投资回报的项目少。
二、新能源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项目资金,但从新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看,却不容乐观,因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以下不足和障碍:
(一)信息障碍
新能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新能源产业人才的不足不仅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足,使得技术、资本、市场三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
绝大部分新能源项目的技术关键并非是重大技术创新,而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根据各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发出实用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因此,项目成功的关键便是技术、资本、市场三方面的有效沟通。但新能源发展时间短,懂技术者不懂投资、懂投资者不懂市场、懂市场者不懂技术,使得原本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断裂,导致项目效率低、盲目投资多。
(二)技术障碍
从长期看,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却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主要表现在:
1.项目系统内存在技术匹配障碍,降低研发效率、不利于系统优化。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转化为实用新型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多门学科知识,只有各项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研发高效实用的新能源产品。而新能源学科领域跨度广,技术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
2.新能源项目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低,项目的投资、推广等存在技术障碍。如前几年各地一哄而上“水变油”、“乳化柴油”等名目繁多的新能源项目骗局,都能吸引了不少风险资本盲目加盟。这些华而不实的新能源项目的失败却使得许多风险资本对新能源抱怀疑态度,甚至于敬而远之。技术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态度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迷信、要么彻底排斥。
(三)资源障碍
新能源项目所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开发这些能源,却要受到相应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如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国土资源条件等。如风力发电项目必须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或西部地区,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在日照时间长、晴天多的区域效率更高,潮汐能则必须建立在潮汐落差大的海湾。另外,在目前新能源利用和转化率低的情况下,规模大的新能源项目都需要大量用地。如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场地获得太阳光能;风力发电场的占地规模动辄千亩以上;生物能则需要有大面积适应作物生长的土地;核能的选址则更加复杂。
三、结论
我国新能源项目投资强劲,但整体盈利能力差,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好、资源丰富、市场巨大、资金充沛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信息、技术、资源等诸多障碍。因此,国家应在加强新能源知识普及、培养复合型新能源人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新能源经济,而不应鼓励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15,(11)
[2]匡 梅:中国能源新战略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4,(14)
[3]李建民: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5 (6)
关键词: 远东市场 ; 能源供给 ;交易主体 ;定位范畴
远东能源经济市场近年来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市场的划分和市场的地域结构,从横向来说,是由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耦合而成的国内的统一市场;从纵向来说,表现为地方小市场、区域市场、全国性市场和世界市场耦合而成的分级性一体化市场。不同的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农村市场,其市场的分布范围不出一日之内往返的历程;市镇市场,毗邻交通要道、商品生产、流通中心集散地;城市市场,是指商品交换以城市极其辐射范围为活动空间的市场,它既是市场网络的联接枢纽,也是各类市场的云集中心,是因政治原因而建立的城和因经济原因而出现的市的结合体;区域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以地区为活动空间的市场;全国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以全国范围为活动空间的市场。而我们这里讲的远东能源经济市场是个跨国间的区域市场,它的特点是领域单一且具有交易量上的不可再生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谈论远东经济市场, 事实上,近年来远东经济市场交易的主体内容中心就仅局限于能源领域,因为远东能源经济市场交易的主体物为能源,这样一来,科学的定义应包含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所以说远东能源经济市场的范畴就是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确切地说应包含俄罗斯的整个亚洲部分。
1.从文化与历史的地缘定位到交易主体的定位
对远东经济市场重新定位实质上是对能源经济市场的重新定位。首先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来为远东定位。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是移民史,原居民由于人口的数量有限,所以其文化与历史的影响力并不大。因地理位置决定,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特点。俄罗斯传统上讲,属欧洲国家,其原生性文化独树一帜。俄罗斯文化充满了民族意识,壮健的体魄加上拜占庭的基督教诣,形成了崇尚自由的粗犷风格。东方的文化虽然对俄罗斯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更多的是保持着“自我”。日本、韩国、中国具有典型东方民族文化的色彩,并对西方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所以说整体意义上的远东民族文化的融合性要远远大于碰撞性。这是各民族能和睦相处的一个有利基础。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将远东范畴固定化的理由。事实上,俄罗斯的远东与东北亚的远东、世界的远东有很大的区别。世界的远东指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称。在这里,世界的远东概念包括前苏联的远东地区(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中国的东部地区、朝鲜(指整个朝鲜半岛)、日本及菲律宾;[1] 1946年英国创刊了一本主要介绍亚洲商业与经济事物及新闻的杂志《远东经济评论》,从此远东等同于亚洲的概念更为整个世界所认同;[2]东北亚的远东概念主要还是在亚洲的地理分布意义上的,指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及中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3]俄罗斯自己的远东概念是一个本土经济地理性质的经济区,其外延与内涵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既是民族的又是国家的。俄罗斯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欧亚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以莫斯科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俄罗斯统治势力在1581年才越过乌拉尔,而完全实现欧亚一体则是1881年以后的事了。
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具有双层含义,其一为供给,其二为需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主体有两个,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既不能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供给,而忽略需求消费也不能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需求消费而忽略供给。在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远东经济区的概念仅指地处俄东部边陲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萨哈林州、萨哈共和国、勘察加州、马加丹州、犹太自治州、科里亚克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等十个联邦主体组成的一个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其面积621.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10余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人,但我们从能源供给的角度进行广义上分析,就要纳入俄罗斯的亚洲区域整体。从统一的能源交易市场的范畴看,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约47.30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3811万人,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7人,但它也只是远东区域市场交易主体之一,参加远东能源市场交易的不仅要扩展到中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它还包括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整个中国。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是交易主体之一。但在这个市场交易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日本、韩国的供给多为高附加值的商品与技术服务,需求的多为低附加值的民品、原料产品。以此,我们可以将定位后的远东市场交易主体按以下几个层次来划分。第一个层次,日本与韩国。其经济技术、资金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二个层次,中国。其市场消费、劳动力资源都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个层次,俄罗斯亚洲地区。其自然资源为整个远东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2.远东能源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基础定位
俄罗斯远东能源经济发展有500万人的劳动力需求缺口,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整个远东大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有人力资本的支撑。有利于远东市场经济繁荣和财富的增加。人力资源开发不但给社会带来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而且也给个人很大的经济收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国民收入中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所作的贡献分别为25%和75%。1950年,加里·贝克尔研究结果表明,用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衡量个人对中等或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是14.8%。台湾学者林文达认为,世界各国年均教育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初等教育为25.1%和16.7% ,中等教育分别为13.5%和16.3%,高等教育分别是11.3%和7.5%,它表明,人力财富和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得到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历史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大幅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迁移政策来实现。现在的劳动力需求虽然有朝鲜、中国的劳务输出维系,但离满足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就业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根据经济理论,经济开发、基本建设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必须以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前提条件。[4]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远东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要求供给与需求趋于平衡。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希望成为纯资源供给主体。纵观历史,中国、日本和俄罗斯都曾经沦为过资源供给主体和廉价商品消费主体。因为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千百年来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经济贸易交往不断,但是,利益驱动引发下的战争也连绵不断。 早在6世纪,中国的文明和技术大规模地传入日本,到宋朝代时期,中国、日本国家的经济和 文化 的交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的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鉴真和尚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274年~1281年日本曾遭受蒙古人的两次入侵,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为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轰开国门,而日本也未能幸免。接下来历史发生了逆转,日本利用战争开始了资源的掠夺,在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在1592年~1598年 两次侵入朝鲜,更在1894年发动。 1931年 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 "九 · 一八",将中国和日本人民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之中。日本人不断地向世人证明,掠夺致富,白人能玩的把戏,他们照样能玩。[5]俄国的历史文明并非象中国那样久远,也不如日本那样发展的顺次有序。俄国的经济是伴随着帝国的版图的扩展而发展的。但,这种扩张的规模与发展的速度却使中国和日本都望尘莫及。1237年蒙古人的侵入与统治曾持续了两个世纪,在这之后,从沙皇彼得大帝继位(1682—1725)一直到1904年,是俄罗斯的领土扩张时代。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在这场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罗斯,但也为以后的利益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出的领土纷争埋下了祸根,这场领土纷争时至今日还没能解决。
历史在进步,依靠强权进行资源掠夺致富的道路已经行不通。经济合作中的均衡以经济互利互惠为前提的条件下,经济互利原则将是国家间合作的唯一基础,这是远东大市场经济繁荣各国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远东能源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基础。
3.远东国家与地区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定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游戏规则是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为规范合作行为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保证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地位平等,利益平等,这是合作双方所必须遵循的。但,由于合作的一方处于经济技术领先地位,在缔约过程中掌握有主导权,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迫使合作的另一方接受一些不平等、不合理的附加条件。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危害将直接影响合作的质量并最终动摇合作的基础。这是经济利益与游戏规则间的矛盾,远东国家与地区利益冲突的协调的根本就在于此。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开始在极度的矛盾冲突中发展。矛盾冲突的中心问题就表现在经济利益均衡的斗争中。一方面,各国制定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出发点就是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游戏规则又离不开互利。这是实现经济利益均衡的基础。这种均衡虽然不是绝对的均衡,但是这种均衡是国家间经济合作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因为它的存在是客观和现实的。正视它的存在,并将它作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基础,可以避免因经济利益冲突而引发政治,乃至军事冲突的危险。历史证明,一国的发展以牺牲另一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行为,必然要引起敌对行动。俄罗斯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但是,其亚洲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地缘经济与政治关系密切,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样远东经济合作关系的稳定就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事实上,在合作缔约过程中,合作的双方是完全可以预见到合约中不合理条款的危害,完全可以避免不合理条款的出现。尤其是处于经济技术领先地位,在缔约过程中掌握有主导权的一方,更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将未来可能发生争端的条款取消,防患于未然。合作首先要遵循互利的游戏规则。
20世纪,东西方曾经历了几次耐人寻味的“经济追赶”与“经济赶超”。首先是20世纪30~50年代前苏联、东欧各国对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的“经济追赶”与“经济赶超”;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前苏联、对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的“经济追赶”与“经济赶超”。这种“经济追赶”与“经济赶超”战略最为成功的是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始终以对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的“经济追赶”与“经济赶超”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越英国、法国、西德居世界经济的第二位。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规模发展虽呈渐缓之势,但其制造业仍居世界各国前列,并保持世界最大债权国及援助国地位。无论是“经济追赶”还是“经济赶超”,都遵循了互利的游戏规则。
远东国家与地区的区域合作体现了好邻居与富邻居的辩证法。我们经常讲的是,“你有权选择你的国籍,而无权选择你的邻居”。好的邻居是那种勤奋、劳动致富,而不倚仗强权的人。从贫穷落后到丰盈富裕只有一步之遥;而从丰盈富裕到倚强欺弱也只有一步之遥。穷则思变,有变富之可能性,也有变盗匪之可能性。更有甚者激生民变,刀兵四起,进而殃及邻居。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脱亚入欧”的思想,但,地理位置永远改变不了其亚洲国家的身份;俄罗斯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但,横跨欧亚两洲的特殊身份和永远也不会放弃的亚洲资源,使俄罗斯虽然想“入欧”但却无法“脱亚”。随着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初见成效,为扩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开拓了广泛的前景。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经济产业结构上看,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中国的人力资本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丰富,而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丰富。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取势。总的来看,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合作领域多于竞争领域。要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首先要解决远东经济一体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真诚的合作是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唯一选择。[6]只有解决了远东能源经济一体化问题,才能谈得上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而考虑建立“亚元区”及构筑亚洲统一大市场问题。
综上所述,界定远东能源经济市场的交易主体与遵循互利的游戏规则,是我们要完成的视角转换,是经济利益趋向均衡而社会趋向稳定的根本。资本的本质“趋利性”的定向游动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这个“根本”运行,我们应进行科学取时定位,彼此之间做个共同富裕、和睦相处的好邻居。远东国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策略的选择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苏联百科词典》,[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1558页。
[2]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Concis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M]London: 1973-1974. Tom 9,p-273.
[3] 宋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P-1。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P 551--552。
[5]Rondo Cameron.A Concise Fconornic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Paleolithic Times the Pres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 [M] London,1989,p 271-282.
[6]РАН ДОИЭИ.Перспел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их регионов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и забайкалье до 2010 года. [M], Хабаровск 2002,С 5-6.
Переориентац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ынк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