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第1篇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 也是耳鼻喉科治疗常见的手术。气管切开患者依赖气管套管进行呼吸, 如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不到位造成套管堵塞, 可再次发生呼吸道梗阻, 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本科行气管切开47例患者, 经积极有效的气道护理, 47例气管切开患者均治愈或出院, 现将气管套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为2012年1月~2014年8月本科行气管切开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32例, 女15例, 年龄55~79岁, 平均年龄(64.2±5.9)岁。47例患者中, 肺部感染3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机械通气治者31例, 未机械通气者16例。

1. 2 原因分析

1. 2. 1 患者气管切开建立人工呼吸时, 也同时破坏了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过滤、加温及防御功能, 使水份丢失过多,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有严重的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等, 使排黏液的能力障碍而减弱, 大量黏性分泌物聚在支气管内, 在体温的作用下, 分泌物变黏稠, 易造成痰液干燥、结痂导致呼吸道阻塞。气管套管系带过长, 颈部术口过大, 也易造成异物进入气管堵塞套管。

1. 2. 2 气道湿化不足, 医务人员及家属对建立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能进行有效的湿化。未能定期翻身、胸背部扣击和及时吸痰, 导致肺部感染, 痰液不易排出。观察病情不仔细, 血氧饱和度与病情不符, 不查找原因, 不及时处理

1. 3 预防及护理方法

1. 3. 1 病房内配置温度计、湿度计、加湿器, 保持室温在20~22℃, 相对湿度在60%~70%, 以充分发挥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使痰液易于咳出。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 保证水分及时补充, 入水量>1500 ml/d, 使呼吸道分泌物稀释后易排出。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给予半卧位, 头部抬高15~30°, 手掌面呈杯状, 从两肺胸背部自上而下、从外到内叩击, 使黏附在气管、支气管的黏稠分泌物松动, 鼓励清醒患者自行咳嗽, 排出肺部分泌物。

1. 3. 2 充分湿化气道, 雾后吸入作为术后护理常规, 能够有效的湿润气道, 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排痰, 改善通气, 减轻术后并发症[1], 每位患者固定一台超声雾化机, 每2小时雾化吸入1次, 15~20 min/次;遵医嘱滴入湿化液1次/h, 3~5ml/次, 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适当调节湿化液的滴入次数及量。

1. 3. 3 适时吸痰, 根据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及有无痰鸣音来决定吸痰的次数。刘志敏等[2]认为过多的抽吸反而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分泌物增多。吸痰时注意手法和技巧, 每次吸痰时间≤15 s。以往主张每隔2 h吸痰1次, 现在普遍主张按需吸痰。王文琴等[3]总结吸痰的经验认为: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②吸痰前吸纯氧3 min;③插入吸痰管时关闭负压(即反折吸痰管)。④吸痰管选择多侧孔可控或透明胶管, 并根据气管套管的内径大小, 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 深吸痰2~3次/d(早晨和睡前), 吸痰管插入长度应超过气管套管4~5 cm, 每次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3~5 ml湿化液, 软化脓性分泌物, 刺激患者咳嗽, 使湿化液充分达到肺内。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更换吸痰管后吸净口鼻分泌物, 每日更换气切盘, 消毒吸引装置。

1. 3. 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气管套管通畅固定。监测血氧饱和度与患者病情是否一致。若血氧饱和度与病情不符, 要认真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每位患者备气管内套管2个, 更换内套管2次/d, 高压消毒灭菌内套管。保持颈部术口清洁干燥, 如敷料被污染, 及时更换, 确保气管套管系带松紧长度适宜, 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空气是造成院内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安排患者住单间, 病房每天用0.2%的优氯净拖地面, 2次/d, 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30 min/次。经常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限制探视人员, 如有探视人员进入病房, 必须带一次性的口罩、帽子, 必要时带手套。

1. 4 观察指标 观察经积极护理后, 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有无发生套管堵塞。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综合护理措施后, 47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套管堵塞, 套管堵塞发生率为4.26%, 发生套管阻塞的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 无一例死亡, 症状均缓解, 临床疗效显著。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在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气管套管内防痰痂。形成的作用。方法将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共68例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气管套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病人使用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进行吸痰,对照组33例病人使用普通的一次性吸痰管吸痰,观察两组病人吸痰的有效性和气管痰痂形成、套管堵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吸痰次数多,效果差;观察组相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人应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减少吸痰次数和痰痂形成,有效预防套管堵塞,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 气管套管 痰痂 双腔单气囊导尿管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42

在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操作中,气管切开术是抢救上呼吸道堵塞和一些咽、喉、口腔、颅脑等手术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1]。目前常用的一次性气管套管无内套管、早期更换困难,而且因建立人工气道后,气体进出气道缺少鼻腔过滤、加温、湿化的过程,形成痰痂,发生堵塞[2],因此减少和避免痰痂形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一次性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连接负压吸引器,能有效地吸出气管套管内壁的痰液,提高了痰痂的清除率,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和堵塞套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收治气管切开术的病人68例,疾病类型包括舌癌根治术后、喉癌术后、喉梗阻、喉头水肿、喉外伤等,其中男60例,女8例,年龄20~76岁,平均(46.00±8.82)岁。68例病人均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按随机数字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气管切开天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材料及方法

1.2.1材料选择一次性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1条,2.5 ml无菌注射器1个,无菌拆线剪刀1把,无菌手套,小尺一把,一次性吸痰管,无菌盘。

1.2.2方法

1.2.2.1一次性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制备首先戴无菌手套,随后用剪刀在距导尿管气囊上端约0.5 cm处,避开气囊管小心剪一长约0.3~0.5 cm小口,与导尿管腔相通。然后将准备好的导尿管放在无菌盘备用。

1.2.2.2吸痰方法观察组按常规吸痰护理流程准备,将负压吸引器与一次性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内径约3 mm)连接,再用2.5 ml注射器抽吸1 ml空气与导尿管的气囊管连接,随即将负压器调至所需负压,然后把导尿管按规范吸痰法轻轻插入气管套管内,约11 cm确保气囊段已超出气管套管,再将所抽吸的1 ml空气注入气囊,让气囊膨胀稍许,使直径约为5 mm(套管内径约为7~9 mm),形成小囊状有利于将痰拖出,也就是在感到气囊有扩充阻力时即停止打气并维持,然后边吸痰边向上快速、轻柔旋转提拉该导尿管,这样粘附在套管壁上的痰痂、粘痰就会随着该导尿管的拉出而粘附在气囊上被清除,必要时重复此操作。每次动作必须轻而快,还要注意病人缺氧情况,而且每次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5 min;吸痰完毕,将气囊内气体放出,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导尿管,处理用物。每次吸痰要记录时间、量、性质等。对照组常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其它护理如气道湿化、翻身叩背、营养支持等相同。

1.2.3痰液粘稠度与痰痂的判定根据有关文献[3]痰液粘稠度分为3度:痰如米汤,容易咳出为1度;痰的外观粘稠,需要用力咳出为2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吸痰时痰液粘附在管壁上不易咳出为3度;作者认为痰在气管内形成固状物,类似皮肤外伤后结痂,视为4度,即痰痂。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吸痰的次数、吸痰效果、痰痂形成例数和痰痂堵塞气管套管需要拔出并重新更换套管例数。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吸痰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吸痰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病人有效吸痰的资料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使用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比普通吸痰管吸痰更有效。

2.2两组病人痰痂形成和套管堵塞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35例病人,采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未发生痰痂堵管。对照组采用原来的方法,而因痰痂粘附于管壁,加大负压亦未能把痰痂吸出而堵塞套管引起病人呼吸困难10例,被迫拔出气管套管的有4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使用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比普通吸痰管吸痰更有效预防痰痂的形成和气管套管堵塞。

3讨论

3.1湿化是预防痰痂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气管切开术病人保持和维护气管套管的通畅是护理过程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术虽能有效地解除呼吸道梗阻,但吸入的气体未经加温、湿化直接吸入到下呼吸道;痰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呼吸道给氧,氧气直接冲击呼吸道黏膜,呼吸道水分丢失过多,可达800 ml/d[4];再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本身的湿化作用明显下降,或者消失,造成管腔内的分泌物粘结,也易形成痰痂[ 5]。据李素萍等报道[6][7]认为,气管切开术后吸痰不及时、气道湿化不足是引起痰痂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气道的湿化是预防痰痂形成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改进湿化方法,将原来用注射器间断气管套管内滴注湿化液,改为用输液器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加大湿化力度减少了痰痂形成。

3.2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能提高吸痰效果,防止痰痂形成

气管切开的护理是一个连续、细致、多人合作的过程,正确有效的吸痰,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使用一次性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代替传统一次性吸痰管具有以下优点:①将 1 ml的空气注入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内径约3 mm)形成小气囊,小气囊直径约5 mm,比套管内径7~9 mm小,吸痰时利用小气囊拖出套管内粘痰及痰痂。②改良导尿管气囊上、下端均有小开口连接负压源,吸痰时小气囊随之上下推动,同时拉出吸附的痰痂,并能使痰痂脱落并及时清除;③改良的导尿管柔软而细,对气道损伤、刺激相对较小。本组病人通过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比使用普通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明显提高,如表1所示,吸痰次数也明显减少,35例病人无1例出现痰痂堵塞套管。对照组发生痰痂形成13例,堵塞10例,需要拔出套管重新插管4例。从拔出的套管发现,整个管腔几乎布满稠痰的痰液,管壁外也形成条索状的痰痂。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是提高吸痰效果的措施之一。

3.3吸痰方法在预防痰痂形成的重要性

在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吸痰是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操作,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当病人出现呼吸费力,主诉咳嗽,呼吸不畅,呼吸困难,听诊有痰鸣音,血氧饱和度<90%时,应及时吸痰。吸痰操作不规范,更是痰痂形成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由于吸痰操作个体差异等人为的因素,如吸痰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抽吸过程中没按边旋转边退出吸痰管的方法进行,在吸痰时仅吸出一些较为表浅的聚集在一起的痰液,或将痰液人为推入下呼吸道致分泌物聚集和变得黏稠,也会形成痰痂,甚至引起气道阻塞,发生低氧血症[8]。在吸痰过程中掌握适当的负压,既避免负压过大损伤呼吸道粘膜又能有效地将痰液吸出是成功吸痰、避免痰痂形成的关键因素。吸痰时和吸痰后5 min内观察病人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次数等,若发现有心律不齐、血氧饱和度过低、意识不清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吸痰后若血氧饱和度下降,应检查测血氧饱和度的位置是否正常,循环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必要时重复此操作。本研究强调每次吸痰动作必须轻而快,一边吸痰一边向上快速、轻柔旋转提拉导尿管,这样粘附在套管壁上的痰痂、粘痰就会随着该导尿管的拉出而粘附在气囊上被清除,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缺氧情况。

此外,有效的翻身、拍背也可减少痰痂形成阻塞气道[9]。

4结论

气管切开术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防止痰痂形成堵管,避免病人二次插管是护理工作重中之重。本研究认为用一次性改良10F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是预防和清除气管套管内痰痂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明婉.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的管理[J]. 海南医学,2003,14(10):110-111.

[2]陈华萍,邓伟筠等.经气管插管吸痰导管插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4(2):122.

[3]田沈平.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在预防痰痂形成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308-309.

[4]郁惠琴,毋运春. 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痰痂形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42-143.

[5]盘娟,黄毅珍.一次性气管套管在置留期间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57-60.

[6]李素萍,王静.经鼻气管插管痰痂阻管原因分析及旋转冲吸痰法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56-157.

[7]林雪虹,罗爱萍,姚琼珍,等. 两种气道湿化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效果比较[J]. 现代医院,2012,12(3):87-89.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管切开 术后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急救手术,最初仅用于解除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有范围已有很大的扩展。对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为重要的辅治疗手段。可经气管套管将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从而改善肺内气体交换。[1]病人可以直接经气管套管进行呼吸。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支的住院气管切开的36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83岁,平均52岁。通过36例气管切开观察及护理,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感染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及机会。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气管切开后患者暂时或永久失去讲话能力,故应有专人护理及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要求,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和治疗,对病人的焦虑和消极情绪,应予理解和关心。患者可书面表示意见或用手指自行堵住套管口进行简单交谈。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2.2 饮食:给予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

2.3 环境:室内温度宜在18-20℃,相对湿度在70%。干燥时应多洒水或在室内保持一定水蒸气。

2.4 :术后24h去枕位,昏迷患者应更换,防止肺部并发症。使颈部舒展,以利于呼吸和咳痰。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用一次后应弃去;吸痰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由此而产生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每次吸痰时间5秒。负压调节成人:100-200mmHg小儿:80-100mmHg。吸痰前充分湿化。吸痰间隔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定时湿化气道每次约3-5ml。套管口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防止干燥,以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或吸出。

2.6 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改善,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度,如呼吸仍急促没,考虑是否为痰液粘稠而堵塞导管,观察吸出的痰液的颜色气味,是否含有血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7 切口护理:切口周围清洁,应每日清洁消毒切口,并更换套管辅料。术后24h更换切口敷料,以后每日更换1-2次,痰多时随时更换,防止异物、灰尘吸入,保持吸进空气的湿度适宜。

2.8 套管护理:内套管一般每日清洁消毒2次,也有没隔4h一次。冷却后装入外套管中,注意不要将棉花等异物遗留在管内。如分泌物多,可增加清洗消毒次数,以防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气管套管固定带的松紧要经常检查,有污染物要及时更换。

2.9 并发症的护理:(1)套管脱出:脱管的原因多见于套管缚带太松或活结解开;套管太短或颈部粗肿;气管切口过低皮下气肿及剧烈咳嗽等。如脱管应及时更换新套管。(2)套管阻塞:如内管阻塞,应迅速拔出内管,呼吸即可改善,说明内套管阻塞,清洁消毒后放入。如外套管阻塞,拔除内管后仍无呼吸改善,滴入抗生素药液,并吸除管内分泌物后呼吸困难即可缓解。

2.10 拔管指证:对因喉阻塞行气管切开术者,须先行直接喉镜检查,在引起喉阻塞的病因消除后方可考虑拔除套管,但至少应在气管切开后5天,以免发送纵隔气肿。拔管前必须先堵管,确定自然气道通畅,方可拔管。拔管前先堵塞一半套管,24h后再堵3/4或全堵塞,24-48h后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拔管后用蝶形胶布将切口拉紧,数日后即可愈合,堵管期间拔管后应注意观察呼吸情况。

2.11 出院指导:需长期带管或暂不能拔管者,出院时应教会患者或家属掌握内管拔出和放入法、内管清洗煮沸消毒法、敷料更换法。气管内滴药法,以及脱管的紧急处理方法。长期带管者应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利用呼吸机使呼吸不畅者恢复有效的通气,并且改善患者的氧合,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衰竭。无创通气利用面罩将呼吸机连接在一起,实现机械通气,这种情况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能够避免有创通气带来的机械损伤等并发症,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选择2013年6月~10月采用无创通气方式治疗呼吸衰竭38例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择2013年6月~10月采用无创通气方式治疗呼吸衰竭38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在52~79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支气管哮喘3例,重症肺炎7例,问质性肺病3例。

1.2方法 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将呼吸机管道、面罩、氧气管道连接在一起,在上机前要对血气进行分析,24 h只要进行复查,根据血气的分析结果、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吸气压由较低压力开始,逐渐使患者感觉到舒适。吸气压9~15 H2O,呼气压6~8 cmH2O,呼吸频率13~15次/min,氧气流量5 L/min,5~7次/d,2 h/次,连用6~9d。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结果

38例患者都完成了无创通气治疗,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血气分析与治疗之前相比要明显的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均P

3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这样能够提升无创通气的成功率。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对无创通气治疗产生的效果以及安全性都不是很了解,所以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影响到无创通气治疗的效果[1]。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以及家属充分的讲解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程序的安全性,对患者以及家属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排解患者的疑虑,这样才能够使患者主动的配合治疗,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憋闷感,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张口呼吸,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就不宜使用[2]。护理人员要像患者讲解面罩的使用方法,这样能够实现患者在咳嗽、呕吐的过程自行摘除面罩。避免出现因为呕吐物堵塞气道使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半坐卧位或是侧卧位等。采取的要使患者感受舒适以及不影响通气为主,采取的中要保证患者的头颈肩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要保证头略向后仰,保证呼吸的畅通。

指导患者能够进行闭口深慢性呼吸,并且要伴随呼吸机送气吸气,保证与呼吸机的同步,防止出现人机对抗现象的出现。患者所在的病房要保证安静、舒适,保证室内空气的畅通,维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生命体特征,做好患者的病情记录工作,随时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检查,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气道护理:要保证患者体内的液体摄入量,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现象的发生,在患者清醒的时候要给予适量的饮用水。对患者要定时的翻身,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吸引器吸痰,如果患者出现呕吐的现象,要对呕吐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工作,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现象。保证呼吸道的湿润,这样有利于痰液的顺利排出。采用湿化罐时,要保证湿化罐中的无菌蒸馏水每天定时更换,保证罐中的水量适中,防止水量过多或是过少影响湿化的效果。呼吸道在吸入常规药物时会使受体感觉到刺激,这样有利于扩张支气管,保证气管的畅通。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饮食的高蛋白、高纤维,在进食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油腻、辛辣的食物,这样会刺激到呼吸道,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静脉疏松营养液。

4讨论

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有效的避免有创通气治疗带给患者的痛苦以及出现的并发症,针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衰竭现象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采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能够提升患者对无创通气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出现,保证患者能够水利的完成无创通气治疗。

参考文献:

呼吸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清除;治疗;护理

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脑出血患者88例,在CT定位下行脑出血微创治疗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35岁~74岁,平均年龄52岁。入院时血压180~240/110~150 mm Hg,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法评分,≥8分者64例,≤8分者24例。经头颅CT检查,基底节外侧型出血63例,丘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16例,出血量超过40 ml者58例,出血量少于40 ml者30例,出血量均超过30 ml,实施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实施微创清除术前,病房环境严格消毒,预防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有无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告知家属并说明微创清除术的方法、疗效,必要性及安全性,从而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遵医嘱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防止术中呕吐。

2.2 术后的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特别是微创清除术后及时准确地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对控制病情尤为重要。微创清除术后患者意识状态会逐渐好转,病变侧的瞳孔也应逐渐恢复正常,如果瞳孔再出现散大,意识障碍加深,说明颅内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抢救。及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根据医嘱给予降压药物,将血压维持在150~160/90~100 mm Hg之间。脑出血患者呼吸深而慢,频率无明显规律。当出现中枢性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处于30~40次/min;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可头部放置冰袋或冰帽,降低脑细胞代谢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1 昏迷患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鼻咽部的分泌物容易积聚在咽喉部而发生上呼吸道堵塞。应将患者采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排出。抽吸时动作要轻柔,从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一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 s。注意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及粘稠度[1],如痰中带血丝,提示有呼吸道黏膜损伤,应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痰液稠厚不易吸出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发现患者呼吸道有痰鸣音或排痰困难,随时抽吸。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作吞咽功能训练,以防误吸或食物堵塞上呼吸道。

2.2.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①气管切开后每日更换切口及导管口敷料2次,严格无菌操作,仔细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感染及皮下气肿、气管食管瘘的发生。吸痰时发现有血性痰,应寻找原因,如果是肉芽引起应及时处理。②气管内套管的消毒是预防局部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的关键。每8 h更换内套管一次,取出清洁内套管,检查有无痰痂堵塞管腔,再行消毒灭菌。内套管取出每次不超过30 min,以免痰痂将外套管堵塞。③气道湿化。上呼吸道吸入气体有加温和加湿作用[2],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后,咳嗽能力丧失,呼吸道失水增加,采用生理盐水500 ml+α,糜蛋白酶8000 u+地塞米松5 mg以每6~8滴/min速度向内套管内持续滴注湿化,每日雾化二次。④拨管。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气管拨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除恐惧心理和思想顾虑,先用医用胶布封住内套管口1/2处,使患者逐渐适应,直至完全封管,3~5 d无呼吸困难时将套管拨出。

2.2.3 尿管的护理

尿管要注意引流通畅,防止受压、扭曲、避免牵拉、损伤尿道,尿袋不可高于膀胱的位置,以防尿液逆流造成感染。要保持外的清洁,男性患者每日用0.05%络合碘消毒尿道口2次,女性患者每日进行会冲洗2次,尿袋每日更换一次。观察尿液有无结晶、浑浊、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每日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针12万u膀胱冲洗两次,为了保持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定期夹管定时排尿,锻炼膀胱功能。一般夹管时间约为2~3 h,应用利尿剂、脱水剂时酌情。

2.2.4 脑部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袋悬挂在床头,引流袋的入口高于脑部引流口8~10 cm,使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引流管定时开放,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血柱波动情况,如无波动说明引流管堵塞,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潮湿时要及时更换,翻身时要注意引流管不能扭曲,防止脱出。微创术后患者头部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以免压迫引流口及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在血肿内注入尿激酶2万u,每6~8 h一次,促使血肿溶解引流到颅外,直至复查CT证实血肿清除完毕。拨管前观察有无头痛,颅内压有无增高症状,拔管后严密包扎伤口观察有无渗液现象。

2.2.5 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口腔护理时要注意观察牙齿有无松动,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出血,特别是使用抗生素注意黏膜上有无真菌斑点,有溃疡者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再出血。

2.2.6 心理护理

微创术后患者因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常常产生恐惧、焦虑、抑郁、自卑、悲观厌世等心理,可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 根据患者职业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和心理特点,及时进行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遵医嘱用药,使患者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3 讨论

脑出血是内科急症,致残率、病死率高,最大的危害是水肿及水肿组织的“占位效应”[3],短时间内可使病情发展至高峰甚至危及生命。微创清除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好,能短时间内迅速清除血肿,减少脑损害。因此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加强各项基础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急性脑积液,高颅压综合征,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同时也提高了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