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华能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甘南、陇南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陇南、白银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西峰、白银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进步;时间序列;IPAT方程;索洛余值法;能源回弹效应;经济增长;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费量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92-04

一、引言

2011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7.0%。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电力消费量增长11.7%。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1%。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术不断进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也逐步提高,但同时能源需求也在增加,没有减少能耗,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4.8万吨标准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化工业、交通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所以,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路径。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将节能技术开发、技术标准制定等措施加入能源政策中,目的是以此控制能源的消费,从而实现减排并节约能源的目标。因为技术进步能够使能源效率上升,同时,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生产相同的产品,从而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节约(Von Weizsackeretal,1997),也就是说每当技术进步使能源效率提高1个单位,能源消耗就同比减少1个单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技术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使能源消耗量降低,这就是能源经济学中著名的命题“能源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s)”。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引起能源消耗的减少,反而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1980年Khazzoom和Brookes第一次研究提出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耗不一定成反向正比关系,也就是说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不会引起能源消耗同比例的减少。Henry Saunders研究得出了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示减少能源投入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产品,这也预示着其他要素的投入能够被能源所代替。因为能源效率有所提高,所以导致能源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市场对产品和能源的需求便会增加,也就导致基于技术进步的能源节约量被抵消了。

不同研究者对能源回弹效应的定义存在争论。Harry D.Saunders(2000),Terry Barker、Tim Foxon(2007),Taoyuan Wei(2006)将能源效率提高所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减少定义为能源使用量对能源效率的弹性。Steve sorrell,John Dimitropoulos(2009)对能源回弹效应的各种定义进行了详细解析,将能源回弹效应分别定义为:能源消耗对能源效率的弹性;能源消费的价格弹性;能源效率与其他投入成本间的相关系数。

中国关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回弹效应估计相对较多。目前,国内仅有的关于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周勇、林源源(2007)利用新古典三要素生产函数,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回弹效应进行估计,得出1978―2004年中国回弹效应为30%~80%。王群伟、周德群(2008)同样利用新古典三要素生产函数得出中国回弹效应平均值为62.8%。刘源远、刘凤朝(2008)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相同的方法,结果显示地区之间的回弹效应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反弹效应最大,但中国平均回弹效应为53.68%。另外,几个研究范围缩小的结论与上述研究相差较大。陈燕(2011)利用湖北省1980―2007年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于湖北省能源效率的影响来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湖北省的回弹效应值为123.7%。陈凯(2011)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平均回弹效应高达130.47%,阳攀登等(2010)也对浙江省能源消费回弹效应进行了研究。

回弹效应的文献回顾表明:技术进步不一定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能源回弹效应的程度可以作为检验技术进步与其他能效调控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配合效果的指标。

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充分考虑到来自资本、劳动要素的提高,并利用中国2001―2011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分析中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

二、中国能源回弹效应测算

(一)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量分解

采用IPAT方程,方程表达式为:I=P×A×T。I为环境影响,P为人口数量(主要是人口规模的变化),A为富裕程度(一般用人均GDP表示),T为技术进步(一般用单位GDP能源消耗表示)。其中,G=P×A,即为GDP。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具体策略

一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的过渡期,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基本没有或比较小,在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生产力急剧发展,人类对资源充满了强烈渴求,在寻找资源的道路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反过来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发展,人类欲求超出自身承重下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共生,互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持续繁荣。这是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久生存。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实现发展的道路上以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发展的基础,一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努力,都必须实现征服改造的基础上,不因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而遭到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实现生态文明下人类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要求社会舆论发挥总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性,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同时,国家也应该在政策法规上对生态文明作出明确定义,并立法在生产建设中所要遵循的生态文明的活动准则。对于个人而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生态文明的观念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不做对环境有害的举动,不用由危害自然环境而生产的产品。

二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大要求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使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关系到我国的长远生存发展,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耕地,水资源、能源的利用已到一个相当脆弱的程度,环境对我国破坏式的开发开采已开始反噬: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污染,酸雨的大规模爆发等等不一而足,为此国家不得不每年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问题的治理,历史上因为恶劣环境影响而消亡的国家有许多,南美洲玛雅人建立的玛雅帝国,我国的楼兰故国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导致国家消亡。沉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加大力度保护环境,避免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这是深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需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资源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是解决途径,如果不及生态成本,恶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将是灾难性的。

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石油资源可开采已不足30年世界使用量,天然气约为50年,煤炭可供几百年的使用,但煤炭作为能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污染环境,产生大量废气废渣,且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核能作为能提供大量能量的新能源,其原材料铀的可开采量也不足50年,并且对技术,资金,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潮汐、地热、核聚变等技术不完全成熟,利用效率低,资金要求大,在这些技术未完全掌握之前,矿物资源的利用时间与开发新能源技术所需时间构成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节约使用能源,一旦矿物能源储量告罄,而新能源技术又未及时掌握,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汽车无法行驶,庄稼不能收割,生产生活废弃物堆积如山无法清理,缺少食物和干净的饮水,可以想象这将对人类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人类社会必将陷入混论、无序的状态。水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再生资源,但需要建立在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近年来,全球水资源贫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约有10亿人不能保证干净的饮用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三分之一,缺少情况尤其严重,上百个城市缺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综上,必须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节约资源的制度和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新能源产业上加以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对一些非必需性的高耗能产业加以限制乃至淘汰关闭,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产品,用政策法规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生产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具体到个人,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在生活中付诸实施: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高耗能产品,形成节约的习惯,在公共设施能满足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个人产品(如私家车),节约资源要从每个人做起,个人节约资源在全社会的叠加,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三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策略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作为亟待实施的重大举措,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运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政策引导。这需要国家立法部门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在立法上保障相关需求,如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等。新能源产业普遍具有保护环境,资源使用率高等特点,但鉴于新能源产业所需资金巨大,技术攻关尚需时日等特点,在资金,政策上,政府应予以倾斜。

二,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企业要加大技术攻关,早日实现突破。具体来说,新能源生产研发企业要重视技术攻关,加大科研力量与资金的投入,早日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企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部门肩负的任务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壮大自身的同时造福于社会。

三,社会舆论加大宣传,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社会舆论对社会民众影响巨大,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到民众对社会的看法。为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四,社会个人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活中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产品最终要归于消费者,个人在生活中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使用健康环保的产品,节约资源,将实实在在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市场形势,引导企业向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向迈进。

结语:人类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为了我们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既是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可喜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不能无休止、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破坏,人类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施行力度正在加大。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有了一定的成效,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的高度关注,未来的形势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岑可法.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中国废钢铁, 2006,(02) .

[2]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J]. 园林, 2008,(01) .

[3] 徐辉.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0,(17) .

能源节约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的能源现状、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节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现状 节能政策

1我国的能源现状

1.1能源储量:2006年底,我国煤炭资源量为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1.2能源结构: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始终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1997年以前,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始终占70%以上,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7亿t。

1.3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综合评价国家能源系统从一次能源投入、一次能源输送、加工、转换、中心电站转换、二次能源及直接使用的一次能源输送和分配、部门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和能源系统能源有效利用状况的综合指标。1982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专家应用能源系统描述模型(能源系统网络图)方法,分析计算出中国1980年能源效率为25.86%。1998年采用同样方法分析计算出中国1995年能源效率提高到34.31%。表1-1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效率。

在能源研究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89年、1997年、2000年、2002年的能源效率,分别为28%、31.2%、33.4%和33.4%。

1.4节能目的和意义: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印染、建筑、交通、电力等行业是我国能耗的主要行业,因此这些行业对节能政策的执行应当放在首要位置,我们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建筑,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这些体现出未来发展蓝图的措施是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的,贯彻落实国家对这些部门的节能方针政策,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2.1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传统的粗放经营和依靠资源消耗来获得经济增长的观念 根深蒂固,是向集约化、节能型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市(地)和县(市)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制订节能减排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还未深入到各级领导和全民的头脑中。节能降耗指标没有作为政府考核工作的硬指标。节能宣传与教育不足,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我国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只能走集约化、节能之路,高等院校中也缺乏提高能效的有关专业设置。

2.1.2节能法规体系尚未完善。

1998年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配套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上有待改进。节约能源法规定的许多基本制度没有落实。如节约能源法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大家普遍反映,这一重要制度基本上没有执行,有的产业甚至还没有制订出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节约能源法中有关政府节能管理、用户合理用能、节能技术进步等内容,由于必要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没跟上,有些规定难以执。

2.2节能政策建议

2.2.1完善节能法律法规

我国1986年《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1996年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1998年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配套法规也不完善。所以,目前我国节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应着重从客观现实、指导思想、立法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全面把握。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节能监督,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标准,制定并实施产品能耗限额,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做好节能服务工作,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2.2.2编制节能规划计划

各级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编制好节能和新能源的各项计划。节能和新能源的规划计划要纳入能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既要上下衔接,又要实事求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集思广益认真研讨,认清节能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趋势,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使规划计划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