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营养状况贫血小学生

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兰州市某小学1~6年级1385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样本1374名,其中男714名(52%),女660名(48%)。

调查内容及方法: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cm)、体重(kg),计算体质指数(BMI),所有测量均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实施,现场质量控制符合要求[1];采左手无名指指端血,用微量吸管吸取10μl血置于稀释液中,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值,使用前仪器进行校正,由检验科经验丰富的检验师检验[2]。

参考标准:①按年龄别BMI筛查“消瘦”,按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计算两类营养不良总检出率[3]。②超重、肥胖按照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4]。③贫血诊断参考WHO营养性贫血诊断依据,6~14岁组血红蛋白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经正态性检验,各项数据指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应用X2检验和组间比较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α=0.05。

结果

调查对象男女生超重、肥胖、贫血及两类营养不良检出率状况:调查对象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2.37%、8.22%,且男、女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贫血总检出率16.01%,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15.19%、16.89%,无统计学差异(P=0.35)。调查对象两类营养不良总检出率为7.64%,男、女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女生高于男生。见表1。

调查对象各年龄组超重、肥胖、贫血及两类营养不良总检出率状况:调查对象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超重检出率高于肥胖检出率。调查对象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本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消瘦、超重、肥胖、贫血等在兰州市小学生中依然存在。提示在制定与实施针对该人群成长的区域性和国内健康促进策略中,应在注重营养不良问题改善的同时高度关注营养过剩的体格发育障碍问题。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合力重视、宣传并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关注儿童成长。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超重;肥胖症;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8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35-02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Yangchun/ZENG Yong-hong*, CHEN Hua-zheng.*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hai Branch, Zhuhai(51901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children's simple obesity in Yangchun,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A multiple 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s in Yangchun, the available data were analyzed by mono-factorial and multi-factorial no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5.9% and 4.0% for pupils in Yangchun, the boys' obesity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girl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verweight; Obesity;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大城市儿童超重及肥胖率>中小城市>富裕农村>经济中下水平乡村,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本文通过调查阳春市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研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超重及肥胖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以年级为单位,在不同学校中随机抽样,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共调查1 219名小学生,其中男生677名,女生542名。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测量时学生脱去外衣、鞋袜。参考国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一般项目;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生个人饮食习惯、体育活动习惯、生活习惯等。

1.3 质量控制 身高、体重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杠杆式体重秤和身高计进行测量,测量前均先进行校正,身高精确到0.1 cm,体重精确到0.1 kg。同时抽取5%的小学生复查检查项目,其一致率要求达到95%以上。调查表家长部分由学校发放,家长填写后回收;学生部分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讲解,并进行调查,调查由专人负责。

1.4 诊断标准 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2]为诊断标准。

1.5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方法包括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超重和肥胖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超重检出率5.82%,其中男生6.06%,女生5.54%;肥胖检出率4.10%,男生为5.91%,女生为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P

2.2 肥胖影响因素

2.2.1 单因素分析 以肥胖作为应变量,家庭情况、家长情况、学生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0项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2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共有10项因素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其中8项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父母肥胖、进食快、食欲好、喜吃油炸食品、看电视时间过长等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成为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喜吃蔬菜、体育活动时间充足为保护因素。见表4。

3 讨论

3.1 阳春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情况 阳春市儿童的超重、肥胖率接近全国水平,但显著好于经济发达城市[1]。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活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人们受到膳食热量过多、体力活动不足、生活方式由“动”趋“静”等不利因素影响,儿童肥胖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2 肥胖的影响因素 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受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及生活行为因素共同影响。虽然遗传因素对儿童肥胖的形成影响很大,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环境、生活行为等因素影响,前后两者影响所占的比例大约分别为33%和67%[3]。

3.2.1 遗传因素 国内研究发现,肥胖具有家庭聚集性,父、母亲肥胖,尤其是父母亲均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4]。本次研究也显示,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父母与子女有相同的遗传基因特性、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活习惯方式有关[5]。

3.2.2 饮食行为 研究显示,进食快、食欲好、喜吃油炸食品等的儿童肥胖风险高,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4]。可能是儿童食欲好,进食量过大,摄入营养过多,造成能量储存增加而导致肥胖;油炸食品是高脂肪、高能量食品,长期进食会导致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而进食快,使饱腹感不能及时发生反馈,也能导致进食过多。喜吃蔬菜则有保护作用,可能与蔬菜的能量和脂肪含量少,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高能量的主食和肉类摄入有关。

3.2.3 生活习惯 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对儿童肥胖有保护作用。体育活动能增加能量消耗,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儿童体质,减少儿童肥胖发生;看电视时间过长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一方面是看电视长期静坐,降低能量消耗,还占用了儿童体育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儿童容易受到电视食品广告误导,而广告中80%的食品营养价值都很低,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甚至起误导作用[6],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从而增加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

儿童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及生活习惯多受父母影响。国外研究表明,父母的提示可以增加儿童吃所提示食物的可能性,如果父母不提示,儿童吃的可能性只有42%,提示后儿童听从的可能性为71%;在儿童拒绝吃时,88%的父母给予提示,儿童在听到提示后,听从的可能性为70%[6]。因此应采取以家庭为基础,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饮食知识、正确的育儿知识,让他们认识儿童肥胖的危险性及预防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及时纠正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应积极开展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正确的健康观念,保证体育运动的质和量,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儿童健康,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3] STUNKARC AJ. Current views on obesity.Am J Med, 1996,100(2):161-163.

[4] 沈丽琴,陈希宁,李昌吉,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58-759.

[5] EMILY O, GILLMAN MW. Fetal origins of obesity. Obes Res, 2003,11(4):496-506.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89.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90-03

【关键词】 超重;肥胖症;评价研究;青少年

目前全球有1.55亿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3000万~4000万儿童青少年肥胖[1]。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2]。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3]。同时,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3-4]。所以,有学者预测,如不加以控制,到2010年我国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男性将达到18.46%,女性为9.18%[5]。

儿童青少年期体重超重和肥胖最严重的后果是到成年期的延续,发生于6~11岁和12~17岁的肥胖,分别有约55%和75%将持续到成年[6],而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与心血管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剧其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成因进行探索。

1 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

WHO认为,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指标,对于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WHO则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7]。这一评定标准使用简单、方便,比较客观,也有利于世界各国间横向比较。在欧美等国家使用较多[7-8]。我国无论采用“身高别体重法”或者“BMI方法”,7岁以上低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都很高,并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明显下降。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调查汉族 7~18岁中小学生244 200余人,经过历时1年多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正式推出“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 研究显示,以BMI的百分位数P85和P95作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文章认为,本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既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加速趋势,显著缩短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亚人群的种族特征,具较高的现实性,可在全国范围推广[9]。

蒋一方等[10]的一项以上海市78 379例2~19岁少年儿童(男39 585例,女 3 8794例)为对象的研究认为,男女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最佳界值点的相应百分位非常接近,男女超重和肥胖百分位分别约为P79和P79.2,及P92和P93.2。 可见,以BMI为指标建立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标准已为研究者所广泛采用[11]。

另外,鉴于目前的认识水平,建议在中小学校学生肥胖判定的报道时,采用“检出率”而不要使用“患病率”一词[8]。

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研究进展

自197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已在不同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间隔5~10 a进行1次体格发育抽样调查或监测评估[12] 。1995年中国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儿童实际生长水平正在接近或赶上一些发达国家,但也更明确地表明了我国儿童体格发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重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身高增长幅度,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高。1995-2005年3次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变化提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已进入全面增长期[13] ,我国7~22岁儿童青少年2005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1985年比,成倍乃至10倍以上的增加[11]。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低于1%。20世纪90年代初7~2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50%~5.53%,该年龄段学生1995和2000年肥胖率比较,城市男生从 5.08%增加到8.71%,城市女生从2.25%增加到4.07%;乡村男生从1.45%增加到3.43%,乡村女生从1.09%增加到2.28%。省会城市城乡增加幅度更大,1991和2000年资料比较,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从3.79%增加到14.36%,城市女生从1.76%增加到7.34%;乡村男生从0.80%增加到8.69%,乡村女生从 0.76%增加到4.16%[11-14]。

另外,徐勇等[5]对1985-2000年15年中国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2000年男女7~18岁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分别在4.94%~8.41%和2.25%~4.85%之间,男性高于女性。2000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比1985年明显上升,男性上升幅度大于女性,男性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的上升幅度在844.82%~2 244.83%。 徐勇等[5]的研究还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比发达国家增长较快。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15]结果显示: 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最严重的肥胖流行状况出现在北京,北京城区男、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经达到27.0%和15.9%(平均21.7%)。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7~17岁上海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0%和12.5%,肥胖率已超出国家均值近3倍。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16-17]是: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处于失控的奇高状态。城市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10~12岁年龄组是高发年龄段。上海地区已经接近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8]。

3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成因探索

对于儿童肥胖问题的成因,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认为,儿童肥胖既与儿童的基因遗传有关,又与后天的饮食、体育锻炼等有关[19-20]。李明等[21]对西安1 804名学生 (11-17岁)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体重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 (P值均<0.05)。经性别、年龄调整后,城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是郊区的2.7倍;家庭富裕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是不富裕家庭的1.6倍;父母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病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的1.8倍。朱慧莲等[22]的调查研究显示: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进食量、看电视时间、婴儿期及出生体重、父母体质指数等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进食速度、进食量、爱吃淀粉类食品、爱吃零食、不爱运动、父母体质指数等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

青少年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肥胖儿童常有家族史[11]。据有关资料报道[23],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为肥胖者;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为肥胖者;双亲均为非肥胖者 ,子女中只有10%~14%为肥胖者。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无论是在同一家庭长大,或分开抚养,他们在体重方面的差异很小;二卵双生子成年后体重差异很大,有1/3二卵双生子成年后其体重相差多达 6 kg。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11] ,肥胖起源于能量摄取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这一失调的机制目前了解得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摄取过多,或是能量消耗减少,以及两者兼有。一般认为:摄取能量超过消耗能量,剩余能量则以中性脂肪的形式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内[24]。2002年的营养调查表明[25],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在大城市已达38.4%,谷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减少,谷类供能比降至41.4%,大大低于平衡膳食 60%~65%的合理比例。城市 37%的中等收入家庭和 60%的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为高脂肪饮食[26]。因此可以说,运动量减少以及膳食习惯和结构变化与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发生有关。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肥胖与心理压力大也很有关系[27]。李艳丽等[28]对天津市9 908例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父亲文化水平越低,学习成绩越差,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国外也有研究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即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及超重有关,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者[29-30]。

近些年来,有学者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31-32],对传统的育儿观念、现代育儿方式以及现代的育儿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的社会原因。陈家鸣等[33]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持儿童应该多吃观点家长中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大于持否定态度的比率。研究认为家长育儿观念对儿童体重有影响作用。沈丽琴等[34]选取6~12岁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各938名,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持有胖就是健康的观念(OR=14.406)、 进食速度快、性格偏外向等因素均与儿童肥胖有相关性。

李亚妮[35]则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已有的传统育儿文化、现代科技发展、快餐文化等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形成影响,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文中提到高密度的城市住宅状况影响了儿童的活动场所,尤其是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孩子从小就没有任何运动场所可以去,吃饱了就是坐着看电视,这个习惯形成后自然容易长成“小胖墩”。

4 思考和总结

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注意到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体重与高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近年来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国内研究表明,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36],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梁凤英等[37]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并无相关关系;徐秀等[38]研究认为,早产低体重儿肥胖发生率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的增加甚至超重是否与儿童青少年期出现超重、肥胖现象有相关性,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此外,在社区保健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生理-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去看待和分析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问题。刘素芹等[39]曾进行的肥胖群体综合干预研究,以膳食调整、运动处方、健康教育、行为矫正、耳穴按压等为干预措施,干预对象为超重儿童及其家长、肥胖儿童及其家长及非肥胖儿童家长,结果显示:经过3 a干预,干预组肥胖发生率从9.8%降至7.0%( P<0.01),对照组肥胖发生率从9.8%上升为12.5%(P<0 .01),干预后两组肥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进一步验证上文中提到的若干因素是超体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同时,也说明深入研究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是否与儿童青少年期出现超体重、肥胖现象有相关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使民众进一步认识超重和肥胖,从而降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有指导作用。

总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正在激增,十分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肥胖约有50%到成年后也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对成人期各种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60%的5~10岁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出现代谢紊乱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其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40-41]。面对我国目前居高不下且逐年递增的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检出率,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5 参考文献

[1] 李辉.儿童肥胖的现状和对策.中国医刊,2005,40(5):7-9.

[2] CYNTHIA LO,KATHERINE MF,MARGARET DC,et al. Prevalence and trends in overweight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onts,1999-2000.JAMA,2002,288(14):1 728-1 732.

[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4] 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

[5]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7(3):166-167.

[6] COLE TJ,BELLIZZI MC,FLEGAL KM,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 BMJ,2000,320:1 240-1 253.

[7] WHO.Physicalstatus,the use and interpertation of anthropmetry. Geneva :WHO, 1995:165-271.

[8] 姚兴家.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及干预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85-186.

[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2-102.

[10]蒋一方,林钟芳,居美芳,等.上海市男女童体质指数超重及肥胖最佳界值点的探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86-689.

[1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55.

[12]梅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25(11):25-28.

[13]王陇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3.

[1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

[15]孙斌.肥胖成中国孩子致命弱点,北京肥胖赶超英美.重庆晚报,2008-06-02(04).

[16]丁宗一.1986―1996年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04-407.

[17]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125-128.

[18]彭宁宁,冯晓刚,王芝英.上海市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9(1):16-17.

[19]刘松华,许立,杨友春,蒋竞雄.学龄前儿童超重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2-54.

[20]刘军祥,黄宗能,苏红卫.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 032-1 033.

[21]朱惠莲,王身笏,许月初,陈裕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危险因素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0,7(3):167-168.

[22]李明,颜虹,MICHALE JD,等. 2004年西安市 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2):234-239.

[23]LOBSTEIN T,BAUR L,UAUY R.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ity Rev,2004,5 (Suppl 1):4-8.

[24]任保莲,童建国.儿童肥胖的原因、危害及减肥方法.中国学校教育,1999,4(2):53-54.

[25]YAN H,MICHAEL D,KATE DE,et a1.The national survey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of Chinese students in 1995:National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age 10-17 years in Shaanxi China. Asia Pacific J Clin Nutri,1999,8(2):121.

[26]WANG Y,POPKIN B,ZHAI F.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dietary pattern of Chinese adolescents,1991 and 1993. Eur J Clin Nutr,1998,52(12):908-916.

[27]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28]李艳丽.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9(2):22-24.

[29]GNAVI R,SPAGNOLI TD,GALOTTO C, et al.Socioeconomic statu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repubral children:A study in an area of

northern Italy. Eur J Epidemiol,2000,16:797-803.

[30]KOZIEL S, KOLODZIEJ H,ULIJASZEK SJ. Parental education, body mass index and prevalence of obesity among 14-year-old betweem 1987 and 1997 in Wroclaw, Poland. Eur J Epidemiol, 2000,16:1 163-1 167.

[31]蒋竞雄,夏秀兰,崔绍珍,等. 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 :45-47.

[32]武新,赵勤,高云龙,魏玉东,王爱华. 辽宁省“回迁楼”家庭中儿童青少年状况调查.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2):24-26.

[33]陈家鸣,曹国林. 儿童肥胖的成因及其防治.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6(4):89-91.

[34]沈丽琴, 陈希宁, 李昌吉,等.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132-134.

[35]李亚妮.中国城市儿童肥胖成因的社会学探索. 学前教育研究,2006,9(3):37-40.

[36]邵继红,黄水平.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1 329-1 330.

[37]梁凤英,姚其星,曾宪柳,等.儿童肥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广西预防医学,2001,7(2):73.

[38]徐秀,郭志平,王卫平.不同出生体重儿0~6岁体格生长水平特点.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725-727.

[39]刘素芹 , 张清华 , 岳亿玲 ,等.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综合干预研究.中国校医,2005,19(2):27-29.

[40]PARSONS T,POWER C,LOGAN S,et al.Childhood predictom of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9,23(s8):1-107.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第4篇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梳理了中国近30年来有关0~6岁儿童营养调查和监测数据,提出生命早期即“儿童早期特别是从胎儿期到出生后2岁(生命早期1000天)是决定其一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最关键时期二

国际医学专家和营养专家经过大量研究,提出“生命早期1000天”理论,指出胎儿期至出生后2岁的重要性:儿童早期特别是生命最初1000天,即从怀孕到2岁,母婴营养影响一生健康。这一时期的营养,不仅关系到孩子当下的体格发育和脑发育,而且也可能关系到成人后的健康,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都与胎儿、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相关联。报告提出孩子的营养促进应从胎儿期开始。

报告还特别强调:要将辅食添加提高到与母乳喂养并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完成的纵向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证明,2岁以内是营养不良的高发年龄段:6个月内婴几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低,但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特别是生长迟缓)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并且在2岁后也很难得以纠正。这恰好与给婴儿添加母乳以外食物的时间完全重合,即主要与辅食添加不合理(过早或过晚)及辅食种类单一、质量差有关。因此,保障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迫切需要科学喂养和合理的辅食添加的指导。

新成就:儿童营养与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近20年来,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身高和体重均有增长,增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目前,我国城市儿童的平均生长发育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标准,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二是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3.6%,比1990年下降了74%,已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生长迟缓率为9.9%,比1990年下降了70%;消瘦率为2.3%,长期保持在低水平。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明显低于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儿童常见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也有所改善。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自2005年开始持续下降,从19.3%下降到2010年的12.6%;2011年在全国水平上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临床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已不多见。

三是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因营养改善而显著提高。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归因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例,由2000年的22%降为2010年的13%;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201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比1990年下降了73%,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儿童营养改善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2010年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基础尚不稳定,呈现脆弱性,容易受到经济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二是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突出。缺铁性贫血是世界性的营养问题,婴幼儿贫血更是营养学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缺铁性贫血甚至轻度的铁缺乏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学习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偏异以及免疫功能降低,对认知功能和精神运动的发育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我国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率达到31.1%,显著高于美国2002年报告的13.l%水平。专家估计:我国当前的儿童缺铁性贫血水平,在十年后将造成生产力损失会达到24000亿元以上。

三是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是在城市,就是在农村地区,儿童肥胖问题也已逐渐呈现。2005年,5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3%和3.9%;2010年升至8.5%和6.5%。这是由于膳食构成由过去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过渡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加上活动量减少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众多的因素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率增加,将直接影响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儿童营养改善提升为国家战略,

2岁以内儿童为干预重点

儿童早期特别是从胎儿期至出生后两岁(生命早期1000天),是决定其一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最关键时期。改善中国儿童营养问题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儿童营养改善提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战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儿童营养改善经费保障机制。

2.加强多部门合作,探索有效的儿童营养改善合作模式。如2011年,卫生部与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启动了西部地区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目前西部地区已有11个省的23万儿童受益。下一步,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儿童营养改善力度。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儿童;气虚质;综合干预;中医干预;按摩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28-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愈来愈高。国内外专家均已研究证实,假如得不到及早的干预措施,肥胖儿童中超过80%能够将肥胖延续至成年[1]。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均是肥胖,因此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肥胖儿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2]。体重过低持续发展会导致营养不良,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健康状况差的首要原因之一,儿童常见贫血、生长迟缓,易患各种感染等。而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1月开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并对气虚质儿童实施综合干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社区管辖范围,某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585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儿童的中医体质类型参照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进行分型,筛查出气虚质儿童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通过学校常规体检对全部儿童进行营养状况观察2年。38例儿童营养状况评价采用儿童BMI法,根据数值主要分为正常、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结合学生的体检结果,排除由于急慢性疾病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对比2年体检体重分析,1年内体重增长为0.5~8 kg,排除学生因减肥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重异常减轻。

1.2 干预方法

2013年1~12月对38例儿童实施综合干预:①将家庭、学校及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超重及肥胖儿童杜绝暴饮暴食现象发生,尽量不食用含油多、淀粉含量高及油炸食物;体重偏轻儿童增加营养,避免减肥意识。②为营养性疾病儿童制订相应运动计划,由家长督促儿童认真完成运动计划。③中医按摩:在健康教育课中由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摩,使营养性疾病儿童在家便能接受按摩治疗。超重及肥胖儿童使其保持仰卧姿,用手指在儿童腹部分别点揉以下穴位:中脘穴、下腕穴、气海穴及关元穴,每个穴位点揉1 min;再从腹部由上到下采用团揉法按摩,时间为10 min,肚脐周围是团揉重点部位;调整卧位换成俯卧姿,对膀胱经及肾俞等穴位进行推拿。体重偏轻儿童采用坐姿,用手指在儿童双下肢揉足三里穴1 min。每日按摩1次,1个疗程为20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变化情况[4]。以儿童BMI法为准,BMI=体重/身高(kg/m2),BM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

干预后儿童BMI,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的比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n(%)]

与干预前比较,*P

2.2 干预后儿童营养状况的好转情况

干预后11例肥胖儿童1例转为正常,2例转为超重;6例超重儿童有3例转为正常;13例体重过低儿童有5例转为正常;38例儿童营养状况好转率为28.9%(11/38)。

3 讨论

相关期刊更多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航空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盐业与化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