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案例1:小康,男,11岁,行为习惯差, 自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上网。内心深处自卑,攀比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自制力差,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家境艰难,内心深处自卑,但攀比心强。

案例2:小科,男,12岁。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课堂上爱发言,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事出口爱骂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家庭情况特殊,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没有感恩意识,爷爷和奶奶照料总认为是理所应当。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心中都充满着严重的自卑。由于家庭的破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小康、小科和他们的家人,我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对吃喝穿的悉心照料,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和学业辅导,导致该生学习不够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缺少亲情沟通。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小康自小和父亲以及爷爷奶奶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是非判断,遇事也只是消极回避闪躲。比如感到无聊,经不起诱惑去上网。小科的奶奶也只能勉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对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交流,没有让该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是出于爱怜之心,而不了了之。

(4)对该生劳动养成教育不够。只有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学生才能生体力行,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生活处境的艰辛。从而对爷爷奶奶的辛苦才会有所感知,进而才能激发感恩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和亲情交流和他们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他们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而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对他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③感受家庭的爱。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来自家庭的亲情教育感化。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

(2)其次,感受学校的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第3篇

虽然一般认为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但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程度与家长及家庭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应对方式等均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家长的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否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表现、认知倾向与教育方式等,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此外,儿童所在家庭的功能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组成。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成员支持、生活习惯、教育风格以及家庭功能等会对儿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及问题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员关系亲密、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的儿童,通常会更自律,学习更主动,社会适应性较好,问题行为更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和家长与儿童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会找到更加高效且实用的干预和教育模式,以及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负担及家长压力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一次自闭症家长讲座上向包括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河北、黑龙江等23省在内的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问卷(M年龄=35.67岁,SD=4.942岁),其中女性334人,男性86人。共回收问卷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8%

1.2工具

1.2.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Scale, PLOC)测量自闭症儿童家长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该量表由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五个分量表组成,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很不赞成)到“5”(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越趋于外控,在子女教育上越容易呈现消极、被动的状态。

1.2.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 -CV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不是)到“5”(总是)。FACES Ⅱ -CV是邹定辉等人根据Olson等于1982年编制的FACESfl(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Edition)进行第三次修订而成的版本。

1.2.3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的父母问卷测量儿童的问题行为。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一多动、焦虑及多动指数6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从“0”(无)到“3”(很多)。量表分半信度0.88, Crobach。系数0.92。由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及难以自控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只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两个分量表进行研究。

1.2.4人口学信息

自编问卷,包括家长和儿童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及家长在子女治疗上支出的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年平均比例等基本信息,均由家长填写。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教育成效、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父母的控制与自闭症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品行问题和多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儿童问题行为三者间相关较高,可能存在中介关系。

2.2儿童问题行为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儿童问题行为对其性别、年龄、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在模型第一层进入儿童的性别、年龄和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第二层进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第三层进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由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预测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结果表明,预测变量之间的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3,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4,可见预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    

自闭症儿童的性别不能显著预测其问题行为,儿童年龄可以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分量表得分不能显著预测儿童问题行为。子女的控制和父母的控制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以及运气或机遇均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2.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总分、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可显著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同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因此,进一步采用依次检测法(causual steps)检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对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后发现,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214,t=-4.369, 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β=-0.356, t=-7.588, P<0.00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330, t=-6.613,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仍然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097, t=1.944, P<0.001)。以上结果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会通过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亲密度和适应性较好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更为紧密,相处时间更多,得到的支持陪伴也更多,当家庭成员面临外界压力时,可以灵活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等。这样的家庭往往规则明确,赏罚分明,气氛融洽,儿童会比较容易学会遵守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家庭来说,当儿童被确诊时,如果家庭可以迅速调整成员的角色和分工,让孩子受到合适的照料与教育,互相支持使家庭环境和谐稳定,在此环境中儿童的行为也会受到积极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第4篇

教育的深层是文化。在今日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以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为标准。这些现象往往表现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知,甚至存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关于中西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比较思考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所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需要文化自信,中国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一、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要回避问题,而是要充满信心地去直面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良好的关系,而当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万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36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比如每年几百万离异的家庭,还有近半数家庭父教缺失等问题。

如果想把家庭教育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再来分析全国妇联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据调查,父母认真学习过这些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父母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该调查同时发现,今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四大困难,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占47.4%,二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占40%,三是“太忙,没时间教育孩子”占37.5%,四是“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占30.3%。据分析,农村的父母困难更多。

从以上问题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源或许可以总结为两大忽视,一是忽视家庭,二是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所谓忽视家庭,就是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把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这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结果。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一些政策也不利于家庭的稳固。近期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反映为了房子和生二胎而假离婚带来的真悲剧。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家庭崩溃的最大受害者是未成年人》一文,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

所谓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在积极接受新事物等多方面需要向孩子学习,但父母们的这种自觉学习的意识远远不够。父母靠什么教育孩子?不是靠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显然,父母的教育素质不是先天获得的,必须依靠后天的自觉学习。因此,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

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等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这为直面和解决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着力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

《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孟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高度重视。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一席话为何激起千重浪?就是因为重视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魅力的要素。

在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出版的《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一书里,作者笑思博士写道:“西方文明自始至终存在关于家庭的盲点和弱点,其中型团体文化的强大与家文化的薄弱一直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还使西方人对自己的家盲点和家弱点,迄今缺乏明确的意识、改善的动机。东亚文明家文化则很早便高度发达,使‘人家’(‘人家’在该书中常与‘神家’等并列使用,并非指‘别人’)成为秦汉式的天下政治之下,均衡地再生产着人自身及其文化的人类存在基本形式。”说得更为通俗一些:“西方人要家更多地是为了社会。孩子在家,被个人化、社会化。在家更是为了离家,生活更是为了工作,夜晚更是为了白天。对东亚人,则出外是为了家内。孩子在家,被家庭化。于是,出门更是为了回家,工作更是为了生活,白天更是为了夜晚。东西方,从这里开始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呢?还是可以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句共识来说明,即出自《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富有逻辑性的,即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而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把家庭管理好,把孩子教育好,才能够为国家与天下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传统文化不就是旧文化吗?伟大的砸烂孔家店不是已经否定孔孟之道吗?我们难道要开历史的倒车吗?关于这一点,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教授的分析令人信服,他在2016年11期《博览群书》杂志发表《鲁迅:照亮民族遗产的思想者》一文认为,五四之后,《新青年》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并非民族的虚无主义,而是针对文化的凝固性发出的忧患之音。用张申府的观点说,新文化先驱者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在深层领域,乃对于文明的一次重新整理。鲁迅等人是站在世界文明的层面重新打量固有的文化遗存,就有了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境界,给千年文脉注入新鲜的血液。1934年,鲁迅在为《引玉集》写下的后记中写道:“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⒅っ魑颐遣坏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家庭教育的营养,依然如鲁迅所说:“外不后于世界思潮,内弗失固有之血脉。”孙郁教授对此解释为:“在新文化的维度里审视固有的文明,才不至于进入封闭的循环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家庭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徐少锦、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翟博的《中国家训经典》、赵忠心的《家风正,子孙兴》等著述足以看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最具代表性的家训经典。在我看来,进入现代社会,1925年修订完成的《钱氏家训》是继往开来的家训典范。

二是把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论语》记载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这番论述与其整体思想一致,即学会做人仁者爱人是第一位的,学习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另外,在做人教育方面,还有如千古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流传甚广的家教故事,均可体现出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是追求更富有生机与灵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绝非只有儒学,我赞同北师大陈建翔教授的观点,即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也是伟大的教育著作。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关于水与赤子的比喻,关于不争与无为的赞美,关于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警告等等,构建了举世无双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成为家庭教育的巨大财富。

四是注重美育和文化熏陶。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并非只是《三字经》《弟子规》,也不限于四书五经,还应该包括魅力四射的文学艺术。如所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验,为什么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震撼于屈原的《离骚》,可能是惊叹于司马迁的《史记》,可能是难忘坡的“赤壁怀古”和“明月几时有”,可能是缠绵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即使小小儿童,也可能酷爱《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会喜欢形象优美的儿童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试想,做到以上四点,哪个中国家庭教育工作者不感到底气十足?哪个中国青少年心里不充满自豪?而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价值认同。

三、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借鉴西方优秀的家庭教育

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的文化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自然有许多生机勃勃的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至少以下三个方面,西方的教育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发现童年。文艺复兴的最大贡献是人的解放,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同时发现了儿童。如卢梭早在1757年即写出震惊世界的教育经典《爱弥儿》,他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实际上,直到今天,是否了解儿童,是否尊重儿童,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是最为重要的儿童观,也是全部儿童教育的根本使命。

第二,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1990年签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1年在本国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确认了儿童或未成年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同时确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在尊重儿童权益方面,西方起步较早,做出许多积极的探索。我与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美英主编的《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介绍了德国、挪威、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6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其特点是规范而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值得借鉴的是,瑞典颁布了《父亲法》,对家庭教育具有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西方在家庭与独立两者之间更重视独立,而中国在家庭与独立之间更重视家庭。这实际上是两个极端,需要互补才能彼此受益。《家哲学》一书作者笑思博士认为,西方文化从总体来说,对个人独立性需要有很深的认识、有全力的护持、有不断的推崇,创造了各种文化条件来满足其发展与实现。比如,18岁以后要离开家独自生活成为社会潮流,18岁前要有一次少带钱走远路的独立成人旅行在德国成为时尚等等。与此相反,太多中国青少年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显然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代替密切相关,值得反思和改进。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