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改革

城市经济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改革

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油气井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81-03

油气钻井完井工程是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必要步骤,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水平的特点。组织和实施钻井、完井工程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国内外石油天然气行业对油气井工程中的成本管理和收益核算均非常重视。对油气井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经济评价属于工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技术经济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当代工程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1]工程技术经济学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更完整地理解钻完井设计流程、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具有很大助益。

一、油气井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现状

目前,各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均设置了工程技术经济类课程,一般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学习。专业选修课在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创新不足、教材适用性差、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2][3]具体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开设的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钻完井工程风险分析与成本分析、钻完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和投标决策等内容,课堂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该课程不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仅占选修2学分,因此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根据相关研究,大学生选课行为大多比较消极[4],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选课过程中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其中课程的功利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即其更关心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或是否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关。[5]另外,该课程没有专用教材,以《油气钻井工程经济》(1991年版)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参考书与近年来油气井工程的发展结合不紧密。因此,该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须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授课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定位为选修课,是学生系统学习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工程技术经济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油气井工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程技术方案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管理和经济评价中的一般问题。

本课程教学改革面向的对象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创新班。创新班学生是从优秀学生中遴选出来的,不仅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好的英文水平,还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且一般都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和明确的定位。[6]针对创新班学生的上述特点,我确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讨论、改变考核制度,最终达到吸引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和完善,根据课程目标,增加油气井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实例,增加油气井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案例,使课程内容更为充实。通过补充完善,本课程包含以下内容。

1.课程概述。主要内容为主要课程内容简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油气井工程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及其特点、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为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效益评价体系、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

3.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经济分析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方法、备选方案及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和设备更新与租赁的决策方法。

4.油气钻井概述与工程成本分析。主要内容为油气钻井工程技术指标、钻井工程成本的构成及预测、钻井工程成本分析,增加钻井工程成本分析应用实例。

5.油气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主要内容为油气钻井投资和收益估算、财务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模型,增加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应用实例。

6.油气井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内容为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油气钻井风险管理、油气钻采工程可行性评价。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讨论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参与意识与参与度。

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归纳、论证等过程解决问题[7],或在上述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的有效教学方式,其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过程反转,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相互讨论、答疑解惑。[9]

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在讲授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炼有一定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把理解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收集、提炼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开放性、多样化资源。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合作、分享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和改进原有多媒体课件,使之更适合油气井工程技术的经济讲授特点。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应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而应该能够解放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劳动[10],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钻完井工程管理专家来校给学生上课,听取生产单位设计、管理人员对油气井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中的实际问题。筛选现场油气井工程实例,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规划、方案选择与钻完井设计,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考核成绩。

(三)改变成绩评定机制

传统必修或选修课程一般主要依据期末闭卷考试给定课程成绩。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但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1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课堂成绩、作业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定课程的最终成绩。其中课堂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占总成绩的20%;作业成绩则通过要求学生针对石油工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完成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根据完成的报告质量进行评定,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则通过开卷考试成绩给出,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新的成绩评定机制改变了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僵化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科创新班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油气井工程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开展了单筒双井钻井、控压钻井、连续油管等技术在海洋油气钻井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应用前景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作为讨论方向的引导者,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聘请企业专家就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油气井工程的影响、国内外钻井管理和成本预测等内容给学生授课。企业专家日常接触更多的一线工程项目,与高校教师相比,他们在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与学校教师有所不同,聆听专家讲课能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获得拓宽,思路得到开拓,学生受益匪浅。

作榭纬萄习效果考查的一部分,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学生要独立完成《油气钻完井项目工程经济分析报告》。从学生提交的分析报告质量和随机对学生的访谈来看,通过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报告编写,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项作业有助于自己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

课程结束后,我们就教学改革效果在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相比,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程;接近60%的学生对校外专家讲课最感兴趣,认为这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现场知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专题讨论使其获益。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的讲解或讨论。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教学改革中应对此有所侧重。

四、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全面掌握油气井工程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背景下,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改善课程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油气井工程技术经济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机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增加工程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9.

[2] 刘平,裴立振.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岱宗学刊,2009(2):65-66.

[3] 罗娟.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6):133-135.

[4] 贾凤琴.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动机与行为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教学,2008(21):38-40.

[5] 纪滨,马丽,姚文锐,等.大学生选课心理与影响探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43-144.

[6] 方百会,武晓光.高校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究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7):88-90.

[7] 刘春城.PBL教学模式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158-161.

[8] 孙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讨论式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54-56.

[9] 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120.

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展示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一、概述

《展示设计》是我院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也是艺术设计学院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多边缘的涉及面最为广泛的综合性艺术设计门类之一,而且包容性极强,它在社会发展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展示设计把视觉传达语意和产品设计形态融会于三大设计领域,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雕塑、书法、视频、动画和现代技术于一体,以时空环境设计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展示设计实质上是一门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是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创造出一个彼此交往的空间结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技艺双备”的现代设计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展示设计能力,同时以掌握具体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为教学原则,并通过这门相对综合的设计课程,导入其它平面设计及立体设计的综合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系统设计意识和设计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并且以方案设计和部分实景模型设计的作业完成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课题设计和设计动手制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如何在这种内外夹击的竞争中赢得市场,是每一个企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展销会,开设各类专卖店、连锁店,利用这一“空间传播媒介”来向外界展示自身独有的内涵,使企业和商品的形象通过独特的展示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各类展览日益频繁,也促进了展示设计向多元划发展。因此,《展示设计》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丰富。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创意、能设计、能力强、口径宽和会制作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展示设计》课程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组织几个方面入手,借鉴其它学科的先进经验,大胆革新,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梳理、精选和更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根据各位授课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学习借鉴了国内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展示设计课程建立了模块菜单式的课程组合,将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学习方式,实践型案例教学引入展示设计课程,将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社会考察、现场实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网上学习、交流沟通,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教学、会展实训基地实操、专卖店实习、行业博览会参观、社会专业调研、企业设计项目、展示设计大赛都全部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性和应用性展示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都要尽可能设计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最新展示设计成果,每门课程都要列出参考书目,推荐相关设计专业网站的链接,作业与思考题。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侧重于对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践能力,课程组根据展示设计实际工作过程,设置若干项目,以独立完成展示设计创意、设计、制作为课程总任务为驱动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分组学习,并将每个学习单元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展示设计小组,随着学习项目的逐渐展,逐一完成项目任务。

为了保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实施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各小组进行咨询、工作任务分析、制定施计划、学生对任务所需知识进行自学准备、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成果展示、全体学生与任课教师共同评估八个环节。

(3)课外辅导。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课外辅导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展示设计有关的学术期刊,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开展与课程知识内容相关的设计及创新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考核方式。为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我们也改革了考试制度。考题除了深度、广度和难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外,我们更着重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因此,我们制订了全新的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境真实,学做相辅”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取了,平时项目产品评价结果(相当的平时成绩),实战作品成绩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相当于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30%。每次成绩的评价,都要在全班进行公开评价,学生占50%,教师占50&。学生更具自己对作品的质量评价进行独立打分,教师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则根据学生的组合表现进行评价。

三、教学改革成效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学生的大力支持。学院鼓励和支持课程组的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科研开发项目或进行理论研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成果,并且将其融汇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既源自大纲,又不局限于大纲。以高水准的科研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学们也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展示设计》课程自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以来,课程组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3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了数3篇教学改革论文,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课程后续建设

今后课程建设着重于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多年来《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的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创造条件组织与派遣中青年教师赴国内专业院校,进行相关课程的进修与考察,同时及时参加各类型展览展会。根据校企合作, 我们今后会继续努力,本着保持特色,扩大范围,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争取把课程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迈上更高层次,以适应21世纪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珊珊.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2]陶海洋、陈玲.论素质教育的主体与核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经济;供给侧改革

前言:为了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长的发展目标,传统的需求侧政策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在对总需求进行扩大的时候,也需从生产要素与经济制度上着手,解放对生产力的抑制,提高经济活力,同时去产能,去杠杆,促进产业升级。而在中国经济中城市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城市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急需研究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从而完善城市经济体制。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寻求经济动力、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就是供给侧改革,利用社会供给的提高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是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重点。而且供给侧改革的着手点是生产端,利用对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方式,促进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这一理论的提出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供给经济学,指出提供相应的鼓励是供给改善的关键,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促使企业和个人提高工作积极性,改善居民收入水平。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问题,相关经济学者就提出了减税等政府鼓励政策,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经济难题[1]。

(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背景下,传统三大需求却逐渐出现了下降的态势,消费和投资下落了2-5个百分点,而从城市GDP角度看,净出口对其拉动力也出现了负值。而央行做出的降息等改革也没有明显的改善需求疲弱的局面,反而显露出不匹配的供需结构问题。另外在经济发展中要素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人口红利则相对减少。利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急需开展供给侧改革,带动经济的发展[2]。

二、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一)技术领域的影响。经济体制在发展中重点推进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进步,如新能源、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等。而且在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创新了科学技术,带动了网络制造和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崛起。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城市技术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在各项生产领域引进先进的技术,升级改造原有的技术,增强了城市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从而增强了城市技术要素的市场竞争力[3]。

(二)经济资本要素的影响。首先是改善城市经济中金融体系性质,推动其迈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创新突破金融开放性的基础下,实现了可兑换的资本项目和市场化的利率,并进一步丰富了金融衍生品、金融产品,促进城市经济实体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对现有的银行体系进行优化时,可以采取设置能够互相补充的机构门类、政策性金融和开放性金融等方法。另外还创新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城市金融市场的准入进行放宽。其次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使用权,使其可以自由的流通到城市经济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行下发挥城市经济资本要素的作用,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市场和经济结构的完善,丰富城市经济资本要素[4]。

(三)劳动力要素的影响。在供给侧改革中对劳动力要素进行的改革内容主要是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根据居民原则,政府应当对所有的居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将二孩政策全面推广,并对延迟退休给予鼓励,对人口红利进行适当的补充等等。这些改革的推行使得城市经济中的公共服务(如事业救济、医疗服务和社保服务等)得到了全国性的统一。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跨界流动。而且人口红利的政策也将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速,将劳动力要素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增强劳动力要素的经济价值[5]。

三、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

(一)促进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城市经济中“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模式,对传统的城市制造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造,而且城市发展“互联网+”也能够综合体现城市的技术经济。主要表现为将不对称性信息格局打破,增强信息的透明化;整合利用城市生产中产生的大数据。最大化的利用资源等。在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之后,不但给人们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遇和投资机遇。如互联网对城市零售业的影响,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发展下,一些电子商务的出现简化了消费者的购买程序,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威胁了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零售业开始建立电商平台,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而且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也逐渐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传统的经济理论也难以适用于现有的经济中,推动了C2B模式的诞生,促进了新的城市经济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提升[6]。

(二)促进公平市场环境的建立。供给侧改革中的国企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促进了城市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从而实现了城市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监管模式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的特点,而对其进行改革,加上目前的经济环境也不用于以往的经济环境,在其他所有制企业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下,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衰退,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但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看,不可能将国有企业推出市场经济体制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于是在供给侧改革中突出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其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挖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创造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以此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完善,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公平市场环境[7]。

(三)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能有效的解决中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户籍问题,土地问题等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十所倡导的核心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是围绕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展开的。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过去靠低成本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结构升级来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以此增加非农劳动生产率和农民工的归属感。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资过热和城镇土地的粗放使用。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从供给侧对城市经济提升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推行供给侧改革之后,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中的制度,技术领域和资本领域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者单位:承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豪.高端对话之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靠创新驱动再讲“春天的故事”[J].中国经济周刊,2015,50:58-65.

[2]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8-36+2.

[3] 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4] 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01:56-65.

[5] 十问“供给侧改革”[J].施工企业管理,2016,01:25-27.

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economy to obtain a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reform prove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eanwhile,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owing,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to achiev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build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demonstration of economic reform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Key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体制又被称为指令型经济,通过国家调控对生产资源及商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沿用这一体制;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也就造成了优势经济资源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倾斜,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前期都受到宏观政策的控制影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分布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保证国内重工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歧视政策的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规定,也形成了中国式的二元化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国际方面,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掀起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成为改变国际社会新格局的关键变量。在20世纪后半期,饱受经济发展障碍的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步入经济转型的井喷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实践角度来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中国而言,也迫切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国内方面,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商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违悖,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管理过严,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流通模式,阻碍了产品生产和商品供给。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方式单一化,平均主义思想泛滥无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进一步导致商业发展退化、弱化;以煤矿经济产业分析,受到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发展战略和资金积累模式影响,导致了煤矿经济发展脱离了应有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向,因此无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从农民中吸收的人员比例极低。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商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煤矿经济为例,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资源的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存在“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大大削弱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煤矿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产量后生产处于滞后状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对煤炭资源的日益高涨需求,火力发电、农业生产、城市供暖等需求逐年增加,造成市场大面积缺煤现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探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人口比例分析,目前来说农村地区人口仍然占据人口总数的较大部分,经济体制导向必然会向农村方向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解除了将经济体制纳入社会基本制度的观念误区。

思想的解放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是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因此必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放宽农村人口从事企业经营的渠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实现我国经济模式的多元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环境建设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筹发展,逐步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

(一)土地管理

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国家部门制定了农村集体用地的管理条例,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将土地作为一种稳定的生产资源提供使用,极大的稳定了农村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单一化,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靠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构成二元化社会、经济机构的主因,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户籍制度的缺陷一再经过修正,但在目前城市化建设全面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诟病。从经济角度来说,30年终城乡经济整体收入增长提高五倍,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却扩大了2.28个百分点。同时,在政治权利、文化资源、医疗教育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经济体制逐渐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实现平稳过渡。

(三)环境建设

环境设施建设时城乡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善,逐步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方面趋向一致,实现劳动力、技术、资源方面的交流共享。同时,逐步构建起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如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等等。

三、“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深度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归纳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城镇格局规划。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涉及六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

十六届四中全会支出,我国在计划经济侧重重工业发展史必然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工业化发展预期阶段之后,必然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同时支出,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市场深度挖掘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免除农业税、实现种粮补贴等政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施行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弥补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在享受要素配置和要素增值成果方面的不公平性。以土地为例,农村土地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下,增值收益仍然流入城市,农业在国家资本申请享有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在就业方面,高等学历人才仍然局限于城市,而农村市场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无法形成互动的人才交流市场。

综上所述,要抓住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契机,重点解决城乡之间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这对政府职能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牢固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学调节理论,开拓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通过协调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职能现代化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汪锋,刘旗,张宗益.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软科学,2007(05)

城市经济改革范文第5篇

(一)高职经济学学科建设现状

1、理论性强,大量运用数学工具。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而且很多情况是在建立假设的前提下,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后,再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更是应用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

2、教材编写不具备针对性。目前市场上针对高职学生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本科层次教材的删减版,一方面要求掌握的经济理论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在理论验证说明上又过于简单,这让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在自学教材的过程当中,经常看不懂教材,更不用提把经济学学好。

(二)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设置不合理。经济学内容的广度决定了经济学的学时应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要求―学期6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大量的经济史实、图片无法真实展现出来,导致教学效果尚不理想;新闻、时事等仅仅靠口头表述,难以达到直观的、深刻的效果,教学效率低下。

3、考核方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考核,依然停留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而期末考试往往又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在考核中往往出现学生考前向任课老师要重点、“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就忘”的现象,期末考试的题型基本以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形式进行考核,考点偏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忽视对学生运用抽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三)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1、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是从整体现象来概括的,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这是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课后自习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自习室“门可罗雀”, 甚至在期末考试的攻坚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自习室也被迫早早“打烊”。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经过高考后,大部分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到本科院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则选择了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2、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不再愿意接受老师枯燥的填鸭式教育,也不再只满足于老师对书上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解。他们对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改革。建立以提高学生经济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增强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度,提高其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中.我们预期达到的素质目标包括:

1、通过完成项目作业和小组作业增强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对周围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增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完成项目作业、课外阅读、资料查找和分析任务,提高自我学习能力;4、通过对项目作业课堂展示与交流,提高学生胆量,增强其口头表达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1、融入音、色、形等教学手段的创新。根据人类记忆的特点,那些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口述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手段,运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工具把理论知识用案例、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再现,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以及玩游戏等互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记忆并掌握相关理论。

2、实践教学的拓展。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只有把深涩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因此建议每学期安排8―10 个实践教学课时,分别针对于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去安排实践教学。例如,在市场结构这一项目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对学校周边的餐饮、娱乐、图书等不同类型的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判断该市场属于什么类型市场,以及分析该市场的竞争策略;完成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