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预防措施

慢性病预防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预防措施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 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慢性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病例种类增多,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相关统计,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以及农村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慢性病中,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人数的2.6%,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的18.8%,且发病人群多集中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发病多集中为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对社会劳动力的剥夺,影响了多数人的工作与心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社区中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现状,对慢性传染病的相关因素加以预防,从而间接控制其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心情指数,减少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对社区内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看病费用高、不及时等,而这类问题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发早期未能够及时发现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对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关注。

本文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社区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其中的病发因素以及社区预防工作的进度,从而得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所调查的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人数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龄在4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5.41)岁,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调查者资料之间不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从政府、社区、个人以及单位等不同方面、环节控制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参考文献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不同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通过资料显示,进行调研的社区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提高了社区内人们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诱发的危险因素的相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得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讨论

3.1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饮酒、吸烟、遗传性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均属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够造成社会人群的死亡,也能够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从而成为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控制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有效预防,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情指数。

3.1.1饮酒饮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质,而是饮酒习惯不当造成的。酗酒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适量饮酒可以促进人们血液循环。酒的种类不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适当饮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过多饮用白酒,则会导致人们精神出现过度亢奋、混乱,从而使人们行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围,危害自身与社会。

因此饮酒的方式不同,成为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1.2吸烟吸烟是与饮酒同样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烟与酒不同,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但是吸烟则有害而无利。研究证明,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当人体中存积的尼古丁含量过高时,便容易使血管出现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

烟草燃烧后会产生焦油,这种物质是引发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质,这种有害物质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变硬、收缩、缺氧,进而诱发心脏病。

根据研究证明,香烟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易诱发癌症,且诱发癌症的种类高达四十多种。

3.1.3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静坐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不仅会使人体内脂肪增生,还会间接改变人体的体形,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紊乱,血胆固醇增高等。

3.1.4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也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肠胃吸收与蠕动,不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饮食文化也不断提高,因此造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很多人顿顿大鱼大肉,而粗粮摄入量低,从而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营养不均衡。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应该改善食物饮用规律,例如菠菜中含铁,老年人应该少吃。而作为青壮年长身体时期,则应适当补充肉质营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饮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3.2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预防[1]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由不同社区根据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况制定不同的宣传计划,让全民了解非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诱发此病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从人们自身做起,从而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3.2.2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社区动员[2],还需要获得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经费支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提高人们对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识,通过改善慢性病的病发环境,进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预防工作针对高危人群,应该从三个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3]。

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级健康促进工作,从危险因素中加以控制,从而缓解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4]。

二级预防即从体检、定期健康检查、身体普查、社区定期健康问卷等方法进行慢性病的控制,尽早发现慢性疾病,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三级预防即进行及时治疗与康复性的指导,通过提高患者心情指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个性化护理、循证治疗方案等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病情。

通过采取递进的方略从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区综合预防工作社区综合预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即控制社区内的吸烟率、限制社区内的成员酗酒、制定合理的饮食健康计划、平衡膳食,鼓励社区内的相关民众积极进行运动,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通过以上预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预防意识,有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预防的根本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15-216.

[2]项海青,刘庆敏.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9):26-28.

[3]吴雪媚.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J].中外医疗,2012,31(4):8-10.

[4]许燕君,马文军.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71-73.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慢性病 综合防治 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社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对2008~2010年某高校社区部分教职员工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探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为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批次参检的教职员工其部门、人数、时间相对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参检教职工人数分别为2824人、2719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平均占总人群数的36.1%。

方法:体检前向参检人员发放“体检注意事项”单,要求每位参检者认真填写体检本上各项个人资料(含既往病史),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体检当天空腹(12小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规服药。对每位参检人员常规进行血压测量、血生化检验等各项检查。血压由专业医师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血生化检验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由该院检验科(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体检完毕由主检医师参考受检者病史并结合体检结果给出体检结论。

分析指标:选择2008年、2010年参检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结论中常见慢性病相关指标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将该人群分为3个组,即<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对各组上述慢性病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运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对2008年、2010年各项体检结论及各年龄组的体检结论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U>1.9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该人群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高血压的检出率稍有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的检出率略有上升(P<0.05)。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中,上述异常检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

讨论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该“中心”在教职员工中积极开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3]。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部分教职员工某些慢性病的检出率已呈下降趋势,尤其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总检出率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该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检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发上述慢病人数有所减少。因而检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初显成效。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0~60岁组的中年教职工中,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出现了上升,这也是导致被调查人群高血压、血糖增高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岁的中年教职工,正是学校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压力大,社会应酬相对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较少;此外,从该“中心”举办的历次“健康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致使他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4],从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对各种慢病知识的认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入手,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来较为重视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5~7],血尿酸浓度与许多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联,尿酸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和LDL-C的氧化、诱发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将血尿酸升高视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和促发因素来看待,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防治。该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依然没有下降,为此要重视老年教职工血脂、血尿酸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防病意识,促使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慢性病的发展。

在高校社区开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献所述,通过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的效果是一项远期的指标[8],慢病防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针对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况,该“中心”须重点加强对40~60岁在职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6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2 张欣,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学医院.辖区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概况[EB/OL].,2010-07-19.

4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201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C.Elevated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8-480.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慢性疾病 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敏,梁斌.健康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