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问题启发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代表是构建主义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激励学生去测验和评估自己学到什么和知道什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帮助学生增强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中的调整适应和学习能力。
2、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质
(一)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
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而问题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变得更为重要。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性,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再是传动的死记硬背,而是快速整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
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及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提倡的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也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但是他们把这种教育目标渗透到每一节课、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在校学习的阶段,而且还会引申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室也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学生和导师无论何时在校园内外都可以学习、交流;教学内容不再是教授学生一些概念和要领,而是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学习的观念,通过逼真的实践案例训练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再给学生抛出问题,营造自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不再单纯的由学生提交作业,教室批改得分那么简单,而是由投入程度和解释技巧、自我评估、同学评估、反思日志、理解测试综合得分,学生每日都会得到教师的口头反馈、客观综合性的等级以及书面形式的反馈。由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二、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施
共和理工学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一天一问题"的形式实施的。学院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共6个学期,需修30个学科,每学期修5科。一学期学习时间为15周,一周5天学习日,共学习5个科目,每个科目学习的时间为一整天,即全天6节课。一个学科共15个问题,每周一天的时间解决1个学科问题,即1周解决5个学科的5个问题,由课程专任老师指导,到学期末解决完所有的学科问题。每个班级共25人,分成5个小组,每组5人,每天以一个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为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位每日轮流进行,从而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
1、抛出问题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做好准备工作,甄选出一个合适的设计案例,例如某一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做服装品牌的背景解析,提供相关标志的背景材料,例如:品牌名称、所在地、营销理念、针对目标消费群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针对品牌设计中的某环节,教师将要解决的问题抛出,使学生再接下来的阶段可以把握问题的主旨,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2、小组研讨
在小组研讨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会议与自由讨论结合的方式推进教学。先召开会议,学生分组,确定组长,学生制定计划,导师提供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后开始学生自由讨论,学生探讨分享资料,搜寻和阅读资料,开始构建初步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核心议题;当设计方案初步形成,导师介入了解进程,解决学生的问题、难题。老师协助学生定制学习方案,该阶段快结束时,老师选派1~2组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若遇到异议时,由同学们投票解决异议;方案进一步深化阶段,学生取得共识,制定更精细的方案,准备进行设计演示(演示可以是ppt、设计草图等);在学生演示完成之后,让学生提建设性批评意见,并进行答辩,最后有导师给出建议和评价。
3、课后辅导答疑
传统教学中,课后辅导形式单一,效果不够显著。设计学科灵活性强,设计方案有时候更需要机动的时间来研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新想法,设计构思和设计进度反应给导师,导师再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会据此调整自己设计进度,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甄选
对教师来讲,问题的甄选会成为最重要的工作,问题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以是经典设计案例聚焦,也可是教师实例资料自行汇编或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编成,或是系工作室承接实际设计项目的案例 ,以此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来挑选问题。
2、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职的艺术设计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除一些史论课外,高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班制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教学手段,教师也比较习惯和擅长"一对一"教学这种模式。但若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就要注意整个教学的组织和领导,因为它事关问题启发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可以事先将准备的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下来可采用提问或反问的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把讨论引向深入。
3、教学评价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大量设计作品的展览来体现,同样,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效果的评价。但对问题启发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复杂,除了设计作品之外,还应该对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报告,以及学生使用案例和掌握的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另外,学生在分析问题及讲解设计作品时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应该作为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国虽然并不普及,也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指导思想是符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的,也是一种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只要我们把它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我们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定能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方法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茜 《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3)
[2] 陈慧《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艺生活 2011(12)
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于电子信息、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单片机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也是现代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单片机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呢?我们根据“问题式教学法”的改革理念,开展了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问题式教学法的特点与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的改革理念就是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1]。
一般来说,教师首先演示一个实验现象,或展示一个实物作品功能,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整个教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再纠缠于繁琐的单片机基本概念、单片机内部硬件之类的东西,而是只讲应用层面上的重点、难点,并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老师陪学生一起“探索、求证、颠覆、创新”的过程。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有两个应用层面。
一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拓展。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对于某一课某一技术知识点,可以是老师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整堂实验课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当然老师可以先演示一下基础性引导实验内容或现象,提供基本思路,让学生去分析、探索、拓展,在过程中让学生去“疑”去“问”。
二是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较多的“问题”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训练学生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独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
例如,采用一些模块化的实验设备,实验箱有部分模块有些小问题,连接的手插导线有虚断的,仿真器有个别的是坏的,电脑串口有生锈虚接的情况,这样的模块、导线与仿真器等设备好的与坏的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较多的问题因素。这些因素产生的实验现象肯定跟正确的不一样,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一个个地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验。
3.具体应用与改革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结合教研理论来开展实验教学呢?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摸索、验证,我逐步形成了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的一套基本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构成。
(1)在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的问题”教学法为核心,引入“问题”因素综合教学。
实验课开始时先由老师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之后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与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讲义的课题编排要具有模块化特色,并附有最具相关性、简练性的原理讲述,或采用实验参考书),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读懂实验原理与实验程序,不懂的地方要做重点标出。老师讲课的时候点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学生认真听老师总结分析并做好笔记。
上课时,老师先操作演示一遍实验现象,然后根据问题补充讲解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进而提出新的实验任务与要求,引入拓展性问题。学生先仿做老师演示的实验,后根据新的问题进行拓展、创新。
以定时器实验教学为例,我们主要围绕“如何实现1S的定时”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预习以后教师先操作演示一下指导书上的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定时器的基本原理、工作设置、程序分析如何实现1S定时”等问题,之后老师以“水龙头滴水模型”讲述总结定时的基本原理,简述相关寄存器的设置,分析实验书上T0工作在模式2情况下示例源程序,进而提出改进程序的书写方法与基本思路:如何利用T1工作在模式1实现1S的定时,程序怎么改?怎么编写?学生自己摸索写完以后,很多人会忘记中断重装初值的问题,教师点评的时候可以加以总结、强调,最后提出:“如何实现1分钟、一小时、一天的定时设计?”作为课后思考讨论的实验内容。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实验过程要引入“问题”因素综合教学,让这些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直接很快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人的珍惜、回味,只有让他通过分析思考、查错、排错的艰苦探索过程,才让人刻骨铭心,有了一层新的感悟”。
(2)课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实验。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科技活动竞赛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在课堂上,教师在总结时要结合课堂上的内容提出一些设计性题目,或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题目与方案,由学生独立操作调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基础好的同学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设计出颇有特色的实验方案,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一般同学也会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增强实验的自觉性。课后可以开设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实验。这样做,也可以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培养人才、选拔人才。
(3)以Proteus虚拟仿真软件为平台,开展课后综合设计性项目教学创新活动。
Proteus虚拟仿真软件不仅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也能仿真单片机电路或没有单片机参与的其他电路的工作情况。因此在仿真和程序调试时,可从工程的角度直接看到程序运行和电路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一般采用这个平台结合实验箱在N501单片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开发平台,课后义务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立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项目开发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些综合性的课题,甚至是帮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小课题,让学生体会项目开发流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是实施“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深入化的结果,也只有在学生具有绝对化开放性平台的条件下,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工程素质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培养。
4.结语
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单片机技术仿真开发等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的佳绩表明,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在我院单片机技术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卓有成效。
一、法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应“试”的学习策略
虽然高校法语教学大纲对法语的教学目的阐述得非常明确,各校法语专业也在课程选排、教材挑选、教学精心组织等方面作了不少尝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法语的语言知识点为主,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完这些知识点已经让教师很吃力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其它语言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譬如有些高校法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基础法语课,因法语语法知识的教学任务重,有时候不得不将口语课程时间也用来学习基础法语的语法知识,以应对二年级末的法语专业四级考试。然而这样往往造成了低年级的法语专业学生开口的机会少,法语口语交际能力不强的局面。进入高年级的法语课程学习后,课程内容进一步加深,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是学生可能为了顺利通过法语专业四级考试而倾注了全部心血于法语语言知识点的识读和诵记,错失了法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黄金时间,愈加在法语交际时显得焦虑不安和失去信心,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学生高年级阶段法语交际能力不强的原因,没有金刚钻怎揽得了瓷器活,最终造成部分学生将来毕业也即失业的局面。
二、提问式教学法与学生法语实践能力培养
(一)提问式教学法有益于提高学生法语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大学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模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正如卡伯莱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被造就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则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2]通过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毋庸置疑,班级授课模式对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其缺陷与优点一样突出,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班级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度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就像“教育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待灌装的容器,教师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将各种“知识”灌装进容器里,学生缺乏学习法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问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入,能够将信息的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问式教学法能够创设丰富的法语学习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建构就是认知个体(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即知识结构(schema)。但首 先要给个体提供一个“情境”,然后,认知个体通过“协作”与“会话,即充分发挥“情境”的交互作用与周围教师、同伴各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合作”,最后达到“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就是在教学上一定要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只有使学习者的schema(认知图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才会发生“意义”, 否则,就是“无意义”教学。传统的法语课堂教学以书本为蓝本,这些书本几乎都有十余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过时的语言词汇,陈旧的课文内容,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法语学习“情境”。提问式教学法有效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听说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来诱导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情境,将死的语言知识变成了立体化、生动化的沟通情景,使枯燥、单一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提问式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法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法语教学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主要表现在,将语言习得这一完整的过程硬生生的拆解成一道道标准的流程:发音单词语法句型阅读翻译写作等等,学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意的焦点全放在了这些“知识”上了,无法将其全面综合起来应用。提问式教学法使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法语课堂时间,以锻炼学生的口语技能为主,是一种以语言实践为手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模拟一些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应对纷繁芜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法语教学改革建议
中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法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总体要求:法语专业教师应在教授法语专业学生法语语言知识、培养法语专业学生法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重点以培养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目的。傅荣认为法语教学方法演变遵循着如下规律:“外语教学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法,再到视听说法,直至今天的交际法”[4]。针对目前大学法语教学的现实,要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培养听、说、读、写、 译全能型外语人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总体而言,要把应“试”教育改革成应“市”教育,引导教师在法语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对提问式教学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提问式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在法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手段是指改变传统的仅仅依赖文本和语音的视听说教学模式,采用图像、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创造情境学习的空间,加强学生的视、听感受和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新闻媒体等途径加强知识的自我学习比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将大大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二)突出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理念是指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不仅指学生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知识的自我习得力度,还包括学生通过自我调控、自我检测等方式来提高自我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来展开的,也包括在学习小组内来实现的自主学习。
(三)明晰教学阶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明确不同阶段能力培养的方向、目标、具体方法和量化手段,同时逐步建立起与学生各阶段能力的培养相适应的文本和语音语料库。教学阶段的明晰化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教学的计划性和教与学的循序渐进性。
(四)构建立体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立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多元化和层次化。也就是说,针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同一教学材料,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水平差异,采用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提问或其它课堂互动方式。这样可以借助同一教学材料,让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上得到不同层面的练习,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效果、避免随着学习的推进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实际问题;数学应用;学习兴趣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预设启境
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境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二)捕捉启发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下次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三、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一)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互动,在读完多项式升降幂排列后,完成游戏:事先将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一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组成这个多项式,这样做,学生兴趣浓,交换某些项时,符号也随之交换,因为符号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再抽一名学生把这个结果记在黑板上面,老师评价,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胆识,组织能力。
(二)变式训练,将知识延伸并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变式训练就是多角度、多思路地从不同的方面改变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则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其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基于学生熟悉问题的背景,是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共同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层次化、灵活化、巧妙化、多样化,因此变式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四、数学应用化,适应社会,享受学习乐趣
(一)开展实践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相似”的例子,可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应用在其他学科之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
【关键词】小语;启发;模式;实施;探究
自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之后,几千年来,启发教学一直活跃在课堂上,在现代教学中,启发已经有了更广的含义,它不再受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启发教学更应该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把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始终积极思维。
一、对启发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有利于遵循学生学习、认识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和实践,做知识和技术的主人,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启发教学的本质。表面看来,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简单、机械移位过程,就是老师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移至给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加工处理,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才行。学生接受这种“移”时,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是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经过编码处理以后才行。这里老师的移位处理说是启发,学生的接受处理说是思维。因此看来,启发教学的本质说是如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而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思维是从问题发出的,并围绕问题展开,最后问题得到解决而结束的。启发与思维的关系可列为如下流程:
问题――思维――问题解决――认识深化
在这一流程中,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启发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的结果,认识深化是思维的目的。
2.启发教学是个过程。在启发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既有侧重,又有配合,共同促进过程的发展,其中在问题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老师的活动,就是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交给学生。但有时学生也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被老师采纳后作为教学启发的问题,又交给学生。因此,从本质上说,在问题这一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在思维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学生,由学生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学生的思考必须伴之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因此,这一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积极有效的活动。
3.启发教学是一种氛围。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自始至终地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要积极思维,教师是思维的振荡源,学生是振荡的加速器,师生思维震荡的叠加,产生共振,思维振荡波弥漫于整个空间。启发氛围一旦形成,所有学生都必将积极思维,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就会相继解决。可以说,启发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启发教学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两式,即启发式与讨论式。启发强调了老师的“导”,讨论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而学生的有效的参与、讨论,必须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有效指导,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反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无的放矢,成为放羊式教学,一堂课中,学生又能有多大收益呢?
进行启发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件事:
1.出好问题。问题是启发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凭借和依据。因此,出好问题是搞好启发的前提。教学中对启发的问题要周密思考,构成网络,哪些问题是顺延的,哪些问题是逆行的,哪些问题是枝杈的,哪些问题是要特别注意的,哪些是防止和纠正的,哪些是设问的,哪些是他问的,哪些是串联的,哪些是深入的,一个个、一层层,必须排列成序,串联、编织构成问题链。如教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要想便于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认识到船长舍己救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大形象,教师可有目的地设置以下问题链:
(1)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当作船的一部分。)
(2)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为什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3)你体会到什么?
这样,学生思维顺着问题链的轨道,有血有肉的体会就自然显现于脑海。
2.加强控制。有时课前老师做了充分准备,但实际教学中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加强控制,使启发达到理想效果。控制应把握两点:(1)当启而不发时怎么办?这可能是教师所提问题太笼统或太大所致,这时教师应将问题分解,由粗变细,由大变小,采取逐渐接近的办法启发,就会解决。(2)学生思维走斜分叉。在思考时总是徘徊在问题的边缘,接触不到问题的实质。这说明教师所提问题限制性不够。提问要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如在教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打赌》一课时,在解决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浅显地争执回答为值或不值。这时,如果教师将问题分解为:
a.“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么样了?
b.“我”和“爸爸”的不良习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这样,学生在判断问题时就会有理有据,问题便迎刃而解。
3.多法并用。启发一定要思路清楚,目的明确,得当地启发可使学生愤然,使学生始终积极思维。当学生处于茫然状态时,不妨变换一种发问方式或引导方式。多种启发方法并用,注意变换,才能使课堂更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