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对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大学前儿童的自主想象空间,加强其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美术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想象力的发展,进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笔者通过对大量学前教育数据的分析,提出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期做好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工作。

第一,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也就是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自身基础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划分为多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培养。例如: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如若让学前儿童以大树为绘画主体,进行绘画活动,则可以先根据学前儿童的自身学习能力、基本水平,分为两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与绘画能力较弱两组,在针对两组幼儿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能力较差的一组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而引导能力较强的一组幼儿结合所学过的方法,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创造力的形成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具有坚实的能力基础做保证。而这里我们所说的能力基础,主要指的是:生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这些能力基础的积淀。也正因如此,在实际教育中,就应该多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同时,多利用日常生活活动去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随时随地的引发孩子们去欣赏身边的景物,让人们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丰富自身经验,产生联想。

第三,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示范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带动与感染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在一个拥有创造性课堂氛围的条件下,逐渐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对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大胆创新、添加联想,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这笔单纯的“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力会更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四,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这里我们所说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也特指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尤其是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更是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体,拥有很强的潜在创造性与能动性。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创造性,进而让孩子的思维更加跳跃、更加宽阔。例如:在进行绘画时,可以制定一个绘画主题,而不是直接提出范本让孩子们模范,因为范本势必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而指定主题让孩子们自己作画,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2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帮助学前儿童去积累、去积淀。以下笔者即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几点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从自身做起,成为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学前儿童发挥其创造性。成为创造型教师,是培养拥有创造能力的学前儿童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创造型教师很容易将自己身上的创造性,加以发挥。特别是每一名学前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创新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做到高高在上的控制他们,更是应该和他们和平相处,尊重和爱护他们富有个性的表现,鼓励他们多进行创造,哪怕是再“离谱”的创作想发,也要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加以指导的前提下。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第三,多开展创造性美术活动,丰富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美术活动。例如: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常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而恰恰是通过这些创造性活动,增加学前儿童自我动手能力,加大动手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为创造性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共享,直接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发展。也能正因如此。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更应该对美术教育去不断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更为轻松,更为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真正发挥其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妮.论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2]章锦.浅探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 1).

[3]郭庆.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学习兴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32-01

一、我国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与问题

我国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学前的美术教育,更是培养儿童综合能力的有效学科。

1.我国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1996年,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中指出:学前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儿童的感知美的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当然,学前美术教育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

(1)感知美的能力

儿童喜欢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对于故事性强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更加偏爱。感知美的能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只是这种能力的发展程度因人而异,所以,在学前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儿童感知美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鲜花作为教学用具,让学生自由观察,自由表达,自由发挥想象,并且将自己所看、所说、所想的内容通过画壁,呈现在纸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抓住了儿童的兴趣、心理,加深儿童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2)开发儿童智力

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观察、想象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开展课外教学,将与绘画有关的、儿童感兴趣的课外内容,适时地教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让儿童进行回忆、想象,进而得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儿童智力开发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儿童的创造力。

(3)激发学习兴趣

学前美术教学以其大量的图片、实物等教玩具,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儿童喜欢这样的,符合他们年龄发展的美术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自己亲自动手感知所要绘画的实物等,通过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过程,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进而教会儿童简单的绘画技巧。

2.我国学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学前美术教育者,虽然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稍显单一。

(1)内容刻板。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以为地遵循教材中的绘画内容,很少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效力较差,儿童的认知能力受到限制。

(2)合作能力差。很多教师认为学前儿童的合作意识淡薄,组织合作交流教学较难,所以就放弃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单向地向儿童传授绘画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纪律,致使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受到限制。

(3)强调技能,忽视情感交流。学前美术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教会儿童必要的绘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绘画来表达情感的能力。很多学前美术教师只注重对儿童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利用绘画来与儿童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这样儿童在美术学习上,只是模仿教师,没有一定的情感交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创新思路

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创新学前美术教学,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降低美术技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引用先进的学前教学观念,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应用到学前美术教学中,积极努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2.解读儿童绘画内容

学前儿童的识字量还很少,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很丰富,所以儿童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与感情,教学要善于解读儿童绘画的内容,通过了解儿童的想法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比如,某一个儿童交给教师这样一幅作品:两个白白的雪球上,有眼睛、鼻子、嘴巴,不远处一座房子着着火。教师通过和家长、儿童的沟通中得知,这个儿童是在听过《小雪人救火》之后,画的这幅画。教师在课上将作品展示出来,对儿童的创作能力与想象能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并且趁机开展一堂画雪人的美术课,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通过与儿童的情感交流,了解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开展学前美术教学,一举数得。

3.强调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即教师有意识、有规律地放任儿童自由创作,完全释放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比如,在进行花卉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种花卉摆放到教室中,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春天,百花开放。教师带领大家去郊游,你们都看见什么了?将它画下来。通过这样的提示,让儿童自由观察、想象,创作,儿童画出来的作品也许会有不足,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加以表扬,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以发展儿童的个性。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当中,教育的开始部分,所以学前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创新思维、观察、想象等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创新的学前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因势利导,使儿童爱上美术,爱上学习,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以及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儿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 美术作品 评价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8-011 学前儿童美术评价的含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即有目的地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活动过程进行客观的了解和判断,为进一步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和指导提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力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现状

2.1 结果第一,过程第二

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就作品评作品,而对于作品的来龙去脉置若罔闻,忽略了对于作品创作过程中儿童的发展和进步,片面的以结果来评价儿童。并且在幼儿园中并非所有儿童都可以达到每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之下,一定有一部分儿童达不到老师心里的水平,那么这部分孩子得到的评价也是不尽人意的。或者在创作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会干扰幼儿的创作,那么单纯以作品结果判定优良的话就更不合理了。

2.2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是评价主体单一化换句话说就是权威化,就是指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听教师的一家之言,而忽视了儿童才是美术创作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的必要性。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同于科学领域上量化的要求和不容撼动的真理,所以创新性和想象力是儿童美术创作最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而每个人的审美有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和哈姆雷特”仅以教师个人喜好和审美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对儿童来说并不公平,教师俨然一副“我说了算”的态度并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幼儿,使儿童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

2.3 评价内容实证化

实证化也是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就是从作品元素中找现实依据,且有 统一的量化标准,《小王子》中“我”的“绘画作品一号”、“绘画作品二号”就是鲜活的案例。“我”画的明明是一条吞了大象的蟒蛇,而大人们非要说它是一顶帽子。从此之后“我”便不再爱画画了。教师的这种做法这对儿童的影响就是忽视了儿童创作的个性化和想象力。绘画创作活动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实证化。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生活才能实现发展和再创造。教师的这种误区会使儿童的作品缺乏绘画情节中的趣味性,致使评价标准化,造成儿童绘画画风单调、临摹照抄现象普遍,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

3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有效评价方法

3.1 “三味”评画,调动五感

笔者认为的“三味”评画属于一种采用“听、说、写”三种评价方法,力求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反推过程的目的的评价方法。“听画”即充分站在儿童的立场,倾听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悟,通过幼儿的诉说结合作品体会儿童的思想感情和童真童趣,听听作品的来龙去脉,事情原委,多给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创作的想法;“说画”就是在传统教师评价儿童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再是简单的“贴标签”式的优良中差的评价方式了,而是以儿童发展作为评价的主线,采用鼓励式的言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可以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主题的创新性等多元化角度,不追求“画的像不像”、“捏的好不好”等方面,充分激励幼儿发挥美术天分和创造力;“写画”是指在儿童的作品上粘贴我们写下评价的相关话语,在作品展览之后采取的是档案袋整理的手段,这样我们就对儿童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评价,纵向的评价,家长和儿童从儿童的每幅作品上都能看到教师的一番苦心,更能看到的是儿童的进步和发展。那在教师冲破了原有只是“看画”的束缚,以“听画”“说画”“写画”三味评画法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有效的支持儿童热爱美术。

3.2 让孩子们之间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彼此

教师和创作主体儿童之间不仅双向沟通评价,教师还可以促进创作主题之间的评价,要注意的原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的美术作品,学会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学生间的互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够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善于从同伴身上发现优点和长处,并且学会不吝惜自己的对别人的赞美,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同伴之间的美术作品。

3.3 “我”的画里有“话”

除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之外,发展儿童自我的评价,也是实现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会使儿童形象思维形成和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建立在对具体儿童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选择不同的评价作为尺度解密儿童的心灵、融入儿童的生活空间, 感受儿童的需要和情感传达方式。在绘画活动中, 儿童的行为都在教师的视界之内, 评价是使成人的期望与设计目标变成儿童吸收并内化的主要原因。促使儿童成为评价主体, 需要建立儿童自己的评判标准。在作品完成之后,让儿童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则要求儿童自己建立,不断培养儿童自我认识的能力,以及在让儿童养成在每项作品完成后能够反思的可贵态度。

4 结语

安东尼・德・圣爱克苏佩里说:“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才能看的清。”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既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又要充分用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让儿童着眼于对事物特征的观察,适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让年幼的儿童保持着自己对于世界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天赋的视觉本能,让儿童时期的绘画中表现出的天真与童趣,成为能作用她们一生的创意源泉,让他们用纯真的眼睛去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中的生存论建构[M].华中科技大学, 200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7月9日--7月15日我参加了**军区幼师培训中心岗位培训活动,这次总共有52名军区幼儿教师参加这次培训,不光是年轻的教师参加,也有中年教师参加,甚至还有园长来参加这次培训活动,这些中年教师及园长,也给我们年轻教师做了好榜样,以身作则,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7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7天的培训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能按时参加,对培训是相当的重视,可见这次的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将重点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在7天的培训中,我们分别听了但菲老师老师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金芳老师带来的《幼儿卫生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五个部分,一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三是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四是学前儿童生活卫生过程。五是托幼机构安全与急救。

孙贺群老师带来的《幼儿教育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教育。二是幼儿园课程。

李晓杰老师带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个部分: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基本概述。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途径与方法。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与指导。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三部分:一、美术与幼儿美术。二、幼儿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两部分:一、健康与幼儿健康概论。二、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二、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三、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四、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五、语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海琴老师带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的数学活动。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四、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概述。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三、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简介。四、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徐萍老师带来的《幼儿社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二、幼儿社会教育内容。三、社会教育方法。四、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五、社会教育活动实施。以及王桂珍老师带来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指南》《标准》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

在学习《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王老师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学前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5-02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因此,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也较初级,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塞尚名画《三浴女》中,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例如,我们看见彩虹,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雨过天晴,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做到“化物为意”,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设计思想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思想禁锢,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如:漆画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打破常规,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