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状况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提供支付渠道,完成从付款方到收款方的货币资金转移、查询统计等一系列过程的一种支付交易方式。从事第三方支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被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电子商务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双方提供交易资金第三方担保支付服务,构建诚信的交易、支付机制;二是通过与多家银行的业务合作与系统对接,降低客户交易资金汇划成本;三是打破各行银行卡交易壁垒,提高交易效率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起步于1999年,当年3月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开始运营。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下简称“支付宝公司”)创立“担保交易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任缺失问题,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市场迅速崛起。

根据艾瑞、易观国际等咨询公司的有关数据,200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交易规模不到10亿元,2004年达到74亿元,2009年达到5808亿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454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仍会以年均7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市场主体

我国当前有第三方支付企业40余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于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非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财付通(腾讯旗下)、百付宝(百度旗下)等;二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Chinapay(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快钱、环迅支付、汇付天下等。根据艾瑞咨询公司调查数据,按照交易规模计算,2010年一季度支付宝拥有47%的市场份额。财付通和Chinapay分别以20%和7.1%的市场份额分列二、三位。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蕴含的风险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法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客户资金独立性缺少保障

从资金性质来看,交易资金应属于交易双方,第三方支付机构应确保资金独立并根据交易结果进行资金划拨。但目前全部客户的交易资金都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中,无法确保资金独立。此外,不论是资金自主管理模式或账户监管模式都不能实现破产隔离,无法规避司法冻结风险。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破产清算或者法院要求冻结某一交易客户的资金,可能影响到全体交易客户资金安全。

(二)资金挪用风险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之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引入资金托管机制,采用的是自主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潜在的资金挪用风险较大。只有部分自律性强且规范经营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动与银行合作对资金进行了托管,但这类托管极不规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没有全部归集到托管银行。为了方便资金划转和平衡各家银行存款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往往在各家银行都开立账户并摆放一定量的资金。以上情况造成了托管银行只能对开设在本行系统内的账户及账户内的资金进行监督,无法及时获取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他行开立的托管账户、资金的信息,无法计量在途资金,难以保证对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不能保障客户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是托管银行监控资金流向手段有限。目前托管银行只是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该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余额和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虚拟账户余额之和进行核对,无法监控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的虚拟账户信息,不能监控到客户的虚拟账户资金是否被动用。

三是缺乏公允的交易和结算数据。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托管银行可以从独立的登记结算公司获取客观、公正的交易、结算数据,确保了托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托管银行接收到的交易数据、结算数据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存在数据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篡改的风险,给资金安全性也带来隐患。

(三)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

一是大量的在途资金不付利息,侵犯了“储户”利益。目前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账户中的资金支付利息,这部分利息应该归属交易客户所有,但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未对客户支付利息,且在利益驱动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可能挪用数额可观的利息资金,侵害客户利益。

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存、贷、汇”的类银行体系,对银行业务甚至支付清算平台有一定的替代效应。理论上看,客户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上存入资金,获得积分(类似于银行利息),可以免费向他人的第三方支付账户转入资金,他人也可以免费从账户中转出资金。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多家银行都开有账户,在内部资金运转时可以通过轧差的方式进行,其实是对商业银行异地汇款业务和人民银行小额支付清算体系的一个替代。另外,一些支付平台的母公司已经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是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能否经营存贷款和货币结算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成为“准银行”,或者说开展银行业务的各类要素已经齐备。

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为洗钱带来便利。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不需要实名制就允许客户完成交易,同时国内的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没有防止恶意交易的相关措施,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游离在银行系统之外,其内部资金流向难以跟踪。以上情况造成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难以监控资金流向,给犯罪份子从事洗钱活动带来可乘之机。

(四)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场所,可能扰乱货币供应

从理论上讲,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络购

物券”、“网络货币”等各类虚拟货币提供了重要的交易场所,在实际运作中也有所体现,例如,2009年6月,某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宣布推出近千万元的网络购物券,支持百余家合作商户的上万种商品,客户用积分换取网络购物券后,在付款时可用购物券直接抵用现金。如果这种虚拟货币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将会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和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法规现状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下简称《办法》),正式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和业务纳入监管范畴。《办法》一是明确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及服务的范畴;二是建立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发放制度,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入门槛;三是提出客户备付金存管等一系列监管要求和相关罚则。

《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畴、准入标准、资金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办法》所提出的客户备付金存管要求,也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机会。但《办法》没有规定客户备付金存管规则、存管银行资质,也没有在反洗钱、规范虚拟货币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接下来将制定、下发相关实施细则,对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四、完善监管政策法规的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该行业潜在的种种风险,对完善监管法规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资金托管制度,加强沉淀资金的管理

沉淀资金监管是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运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参照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规范运作的基金模式,建议在现行《办法》提出的存管要求基础上,规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领域必须引入托管机制、规定托管机构的准入标准、托管业务的具体规范。同时,可以组建独立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登记结算公司,负责全国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资金结算、向托管银行发送规范的、准确的交易结算数据,构建第三方支付公司、登记结算公司、托管银行三位一体的规范托管模式。

(二)明确交易资金的独立性

为了防范司法冻结、资金挪用等风险,监管法规应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账户中存放的客户交易资金的归属,交易资金应独立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赋予该类资金破产隔离功能。同时各个客户的交易资金应相互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托管银行都应为每个客户建立子账户,做到明细核算。

(三)加强交易环节的监控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实行实名交易,需对交易的真实性(包括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内容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并能够记录保存交易内容和与交易相关的一些技术信息,便于交易分析和事后追溯。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建立交易风险分析系统,对可能存在的洗钱、套现、赌博、欺诈等非法活动进行禁止,并报相关部门。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 纺织行业 产业发展

纺织行业是东部某省的传统产业,也是该省目前七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纺织行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一直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金融支持东部某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1.1纺织服装行业贷款总量平稳增长,但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金融机构纺织服装业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966.47亿元,较年初增加41.11亿元,较年初增长4.44%;占全部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的3.06%,占比较2013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1.2大中型企业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且占比稳步增加,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长乏力,占比下降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大中型纺织服装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675.74亿元,较年初增加25.71亿元;小微型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90.73亿元,仅较年初增长15.4亿元,特别是微型企业贷款年初净下降0.62元。

1.3从机构分布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合计为607.99亿元,较年初增加3.48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余额的46.29%,占比较年初下降1.68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该省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507.44亿元,较年初增加34.2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的52.5%,占比较年初提高1.37个百分点。

1.4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纺织行业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服务,并通过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探索原材料、产成品作为抵押物,以仓单、商标权、技术产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为纺织服装企业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

2.当前金融支持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近年来,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信贷风险逐渐暴露,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了审慎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如工商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适度支持类”,农业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控制压缩类”。股份制等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将纺织业列入“谨慎进入类”。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政策偏紧,导致纺织业贷款增长缓慢。截至今年6月末,该省纺织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4.44%,低于全部企业贷款增速5.32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06%,与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占该省约8%的比重相比有明显差距。

2.2纺织行业信贷质量堪忧,特别是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攀高

截至6月末,该省大、中、小、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2%、3.68%、3%和5.04%,分别高于同类型全部企业不良贷款率1.9、2.06、1.02和1.74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而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较快上升。截至6月末,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降低0.19和1.98个百分点;而小型、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0.82、0.52个百分点。

2.3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上升,且银行贷款附加条件较多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贷款利率上浮的占89.86%,其中,上浮幅度超过30%的企业占52.1%。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看,108家小微型纺织企业中59.26%的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超过30%,分别高出大型、中型企业52.9和22.53个百分点。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的同时,附加条件较多,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显示,200户样本企业利息支出在融资综合成本中的平均占比为82.32%,其中,小微型企业仅为64.74%,反映出银行贷款的附加成本较多。

2.4贷款审批时间延长,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呈现向上集中趋势明显,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较小,导致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拉长,也加大了企业续贷的不确定性。200户企业调查显示,银行续贷审批时间3天以内的有17家,3-7天的有53家,7-10天的有47家,10-15天的有34家,15-20天的有19家,20-30天的有24家,还有6家企业审批时间超过30天。由于续贷周期长,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高息借贷进行资金周转,加大了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2.5纺织行业项目贷款审批较为困难,制约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45%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与知识产权”,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较为强烈。但目前金融机构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项目贷款审批非常严格。据对该省48家金融机构调查显示,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占70.97%,技改及更新设备投资贷款占11.29%,新产品研发贷款仅占3.23%。

3.政策建议

3.1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银企合作力度

加强政策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摘掉对纺织行业的“有色眼镜”,不搞“一刀切”式的行业限制政策,对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内部管理水平高但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创新、设备改造、品牌建设、并购重组等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3.2继续加强对纺织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要不断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积极开展动产、收益权、知识产权、存货质押等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原则进行差别化定价,既让银行资金获得合理收益,又不能超过企业盈利能力。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扶持力度,按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鼓励纺织优势骨干企业对经营困难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制定出台土地、税收、基础建设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或发展与纺织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等措施,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人才培养

1.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急需国际商务管理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由单纯的OEM方式出口转向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纺织服装企业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化经营活动(见表1和表2),包括:海外开店销售自主品牌服装;用国外优质设计资源在海外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在欧美时装周举办品牌时装会;利用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投资建厂;收购国外知名品牌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在境外上市等等。

表1 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

表2 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

自2007年开始,北京爱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际化,2007年以品牌商的身份参展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专业内衣展会“里昂内衣展”;2008年以来,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开设自主品牌零售店铺;同时,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等。目前,爱慕已向海外派驻国际商务高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十余人。

2012年北京“依文”品牌男装在伦敦时装周上举办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企业需要具有服装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业业务,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国际商务管理人员。

企业国际化经营,使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跨国经营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品牌国际推广等国际商务管理人员(图1)。而纺织服装行业国际商务管理人才的匮乏已阻碍了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图1 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及所需人才

2.纺织服装企业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员工仍以低学历人员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60-80%。高学历人员中,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比不足员工总数的1%。这样的学历结构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和学历水平,为企业跨国经营培养和储备国际商务管理人才。

纺织服装企业员工学历结构

3.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3.1培养目标

纺织服装类专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培养应依托纺织服装行业的资源优势,为行业和企业培养国际化管理人员。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具有一定的纺织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商务经营决策和管理能力,胜任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下转第157页)(上接第91页)投资、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及纺织服装领域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

3.2培养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定位:立足纺织服装行业,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重点面向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中层国际商务管理人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高层国际商务管理人员、纺织服装行业所需的中高层国际商务人员。利用纺织服装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整合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资源,把国际商务打造成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

4.培养培养模式

4.1联合培养

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专业协会、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利用校企实习基地,在MIB的学习期间,学生应至少有6个月时间在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

4.2实行双导师制度

学院将为每个MIB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由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显著职业背景的专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以提高MIB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显著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包括具有国外工作经历、教育背景的专家、商务官员、实际商务工作专家等,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4.3采用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状况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风向标,其走势与目标国内需拉动呈现明显的正相关,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行业的严重打击也印证了这一点。2010年,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欧洲、美国的内需反弹承受着较大压力,导致我全年行业出口额低于整体复苏预期。在国内市场中,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攀升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纺织服装产品的盈利能力;在市场中,传统经济强国的复苏步伐仍显缓慢,美国又不断进行政治施压,呼吁人民币升值。虽然从我国整体贸易走势来看,上涨势头不容置疑,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整体状况将在谨慎中继续保持乐观增长,但对于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纺织服装行业,其爆发式反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震荡徐步前行的走势将成为未来行业出口的主基调。

近期震荡上升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出口部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持续低迷,虽然年度累计出口额达到1670.2亿美元,但同比下降了10.1%,行业数据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但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纺织品服装的月度出口终于实现止跌,单月同比恢复正增长。

2010年,行业出口走势并不像预计的走出逐渐强劲复苏的态势,而是保持了震荡上升的行情2010年1―12月,纺织品服装行业累计出口额达到2065.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6%。虽然行业成功实现了年度正增长,且其增长率比预期略高,但5至10月间,行业出口环比增速开始掉头向下,甚至出现了两个月的负增长。虽然11月单月实现了7%的环比增长及57%的同比增长,但12月份,两项增速又均出现了20%左右的跌幅,行业的运行轨迹不易预测,也对未来行业走势预测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出口态势分析

提振面临严峻考验

2010年5月纺织服装行业环比增速出现拐点,直至2010年底,增速仍未出现明显上行,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欧美地区补库存效应逐渐减小。欧盟为减少财政赤字制定了财政紧缩时间表,从而令欧元区零售环比保持下降趋势。2010年11月,下降比率达到0.8%,下跌幅度持续拉大;美国经济走势虽趋稳,但就业及信贷市场复苏缓慢,对消费需求有一定的抑制。

另一个影响行业增速的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摊薄了利润,对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2010年全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均处于持续上涨态势,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棉花。2010年棉花价格从最低的18000元/吨一路上涨至最高的33692元/吨,累计同比上涨超过53%。另一个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涤纶,其2010年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也超过了21.33%,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原材料上涨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利润损失,企业只能从其他方面考虑如何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工人工资以平衡支出成本。但这种方式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连锁反应,企业不得不同时面临招工困难、贸易摩擦增加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等多重负面影响。最后,企业只能被迫调高出口产品的价格,而且部分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只好选择毁约来放弃订单,我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削弱。因此,行业出口提振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宏观环境整体趋稳

20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在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一年间,国际经济环境经历了欧洲次债余威继续肆虐,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震荡,以及在国际社会施加的政治影响下被迫实施汇率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不确定事件。然而,我国2010午全年的对外贸易依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这说明,一方面,虽然全球政治、经济问题不断,但总体趋势在逐步转好;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抵御、化解环境压力以及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已逐步提高。

2011年,美国和欧洲经济继续温和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由于一直以来对欧、美两地的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40%左右,加之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也存在放缓的预期,未来国家出口环境将不会出现大幅度提升,预计明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速应会保持在12%左右。

行业未来驱动因素

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的2011年仍将是路途多艰的一年,其走势很有可能延续2010年的震荡态势。

成本影响原材料价格仍将不断上涨,从而继续削弱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如果制造企业选择提高出口价格或少接订单来平抑利润损失,则有可能产生订单转移的风险,如何寻找到平衡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周期影响行业对欧洲出口订单周期一般在60天左右,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在2010年上半年还未显现,外需不振的影响一般会滞后2-3个月,而这一不利因素的传导作用也在2010年7月开始显现;而我国出口复苏的动力之一――美国补库存,也由于其国内失业率高企、消费低迷的局面而逐渐减弱。

贸易摩擦国外贸易壁垒日益苛刻,美国2010年起实施的《有毒物质控制法》、《外国生产商法律问责法案》均是美国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的又一针对性举措。

升值预期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之后,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加强。为减少汇兑损失,纺织企业在上半年加速了出口进程。近期,由于美韩军演等政治问题升级,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8月中旬一周内的贬值差不多恢复了6月19日汇改以来大半的升值幅度。与此相对应的是,2010年8―11月份,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大幅扩大,创历史新高,占美国贸易总逆差的比重也升至60%,升值压力进一步扩大。因此,长期看来,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的目标不会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趋势也不会受到影响。

纺织服装行业在金融危机下遭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时,2010年的行业复苏之路也走得并不轻松。在原材料供给方面,棉花价格、化纤价格经历了火箭喷射般的上涨;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用工荒现象普遍存在于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纺织工业密集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开工;在汇率方面,二次汇改启动后,从2010年6月至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高达3.13%,据专家测算,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将至少降低6%,这对平均利润率不到10%的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贸易摩擦方面,欧美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增大贸易摩擦成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需求,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召回通报等贸易保护现象极大增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本。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这一次困扰行业的问题出在了根上。

中国服装企业善于打补丁。

产品卖不出去则打折促销,品牌形象难以提高则新建品牌,主营业务盈利乏力则投资地产、新能源,高超的打补丁技巧让中国服装企业度过了一个个寒冬。直到2012年,中国服装企业忽然发现遇到的问题已经绝非打补丁可以解决的了。

长期忽视产业链各环节平衡建设,长期漠视完善良性的供应链,让中国服装企业尝到了若干年来自己酿下的苦果。

由于库存压力、外贸乏力、多元化道路难寻所导致的寒冬,让行业内众多企业着实感受到了严寒。深陷寒冬的企业中,不乏美特斯邦威、李宁这样的明星企业。

而2012年凸显的全行业发展瓶颈绝非仅是一两个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其已经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在靠着廉价人力成本所带来的竞争红利日渐淡化的今天,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共性思考。

不过,这也绝非到了叹息的时候,信息化、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推动的中国服装行业的转型浪潮已经让中国服装企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回顾昨天,让我们清醒未来,2013年,中国服装企业,准备好了么?

库存猛虎

2012年中国服装行业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库存。

其实,早在这只老虎还像猫那么大的时候,中国服装行业就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危害,但是若干年来高速扩张的市场让中国服装行业宁愿相信中国这个市场购买力是无限的。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外国中高端品牌不断涌入,中国本土服装企业终于感觉到了销售乏力。而在全球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的2012年,我国服装企业猛然发现,这只老虎已经长大,大到足以将自己一口咬死。而在这只已长大的老虎背后,凸显了我国服装行业供应链的畸形,供应链协调力严重失调,终于让库存问题回天乏力。

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库存问题背后暴露的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模式问题,最核心的就是供应链问题。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服装企业生产、供应和销售都处在同一产业链中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品牌营销和渠道规模的比拼,上升到了供应链协同能力的竞争。”马岗分析称。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在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超过了2500亿元,这相当于2011年海南省的GDP。而在被库存这只猛虎锁定的捕食单上的不乏美特斯邦威、森马、李宁、361等明星企业。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这家在2012年8月交出了利润同比增长14.83%漂亮半年报的明星企业其库存依然超过17亿元。深陷库存泥潭的,不仅仅是快时尚类服装企业,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库存总量达到37.21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22亿元,再创新高。

为了解决库存难题,中国服装企业打出了两张并不新鲜的牌:打折促销和关停门店。

2012年以来,李宁共关闭了1200家门店,匹克紧随其后关掉了1067家门店,安踏的门店总数也减少了110家。

但是打折促销与关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难题,打折促销与关店都是在消费端进行调整,而库存的问题其实是整个供销链条上出了问题。

TIM-全面库存管理首席咨询师程晓华认为,打折促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这些办法都是昏招,因为随着打折促销和关店,服装企业的“品牌的价值和利润都会损失”。程晓华分析认为,虽然打折促销会暂时地释放出一部分现金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的问题。

如果没有解决库存,还因为打折促销、关店而损失了品牌本身的价值,那就等于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境地了。

国金证券纺织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斌也认同程晓华的观点,在他看来,服装行业库存的处理不是那么简单的打打折、促销就可以了。“服装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处理库存的方式不能那么简单。” 张斌认为,对于制造业而言,如化纤产业,可以通过停掉几条生产线来慢慢消化库存。但是服装行业属于时尚产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每隔一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星期就会有新品上市。一边在疯狂的打折促销,另一边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库存。“这对服装企业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库存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张斌分析称。

其实,如果从供应链上着手解决,库存并不是服装行业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先看ZARA的几组数据:从设计理念到上架,ZARA平均只需10到15天,而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至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存货周转时间ZARA每年达到12次左右,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是0.8到1.2次;ZARA每年推出12000多种产品给顾客,而国内多数服装企业能推出上千款的寥寥无几。

而ZARA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花巨资设计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首先,ZARA通过快速的产品组织与设计体系复制时尚;其次,通过少量生产试销的延迟制造策略使ZARA的供应和需求匹配相接近;通过并行工程、减少生产批量、部分外包等策略,ZARA在加速了采购与生产过程的同时,还配合了物流加速配送过程;通过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ZARA可以进行迅速的调整,以此驱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同“快速”运作,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不准和高库存问题。

对于中国服装品牌企业而言,ZARA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正是他们所缺少和需要学习的。

程晓华认为,库存的形成不仅仅单纯是哪个部门、哪个流程的问题,它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输出。要解决库存问题,就必须全面、整体地优化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以及ERP应用等。“不过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如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凡客诚品的陈年等都没有意识到库存背后隐藏的问题,他们认为库存是企业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结果。”程晓华分析称。

库存是服装作为季节性终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业特性。目前,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疲软,一些服装品牌库存量有所增加的状况,并不对这些品牌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不能以此认定,构成服装全行业的库存危机。

不过,最大的坏消息是,库存绝不仅仅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唯一问题。

多元化迷途

在多元化道路上,大批中国服装企业“疯了”。

近年来,国内大批的服装企业打着多元化的大旗,疯狂地进军房地产、新能源、LED等行业。甚至多家企业出现了新业务超过纺织服装这个主业,成为了公司支柱业务的现象。“不务正业”成了中国服装企业多元化道路上一个显眼的标签。

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雅戈尔集团于1992年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该公司 1993 年开始介入股权投资领域,随后进一步涉足了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先后投资了广博集团、宜科科技、中信证券、宁波银行、海通证券等多家企业。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巅峰的2009年,雅戈尔地产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42%;2010年雅戈尔地产业最为鼎盛,其对营业总收入的贡献达到了47%。2010年雅戈尔参与定向增发和PE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高达20.6亿元。

但是到了2011年,受房价市场调控和投资环境低迷的影响,雅戈尔的业绩大幅下滑。在雅戈尔发展的三架马车中,地产业务和投资业务这两架马车在2011年严重受挫,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陷入困境,回归主业似乎成为了缓解困境的最佳选择。

同样决定好好思量一下自己多元化业务的还有李宁。2012年,李宁进行了“聚焦核心业务,优化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并公告称,为提高运营效率,对于一些非核心的业务部门,诸如其子品牌等将进一步整合,以把更多精力聚焦在核心业务上。2012年6月,李宁宣布与Lotto特许业务合作期限由20年调整为10年,这被视为李宁公司持续进行自我变革、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举措之一。

选择回归主业的远不止雅戈尔和李宁。

红豆股份2012年的半年报中称,下半年公司将核心发展男装连锁专卖建设。

种种迹象表明,以投资房地产、新能源等火热市场为方针的多元化战略似乎在服装行业很难再继续下去。中国服装企业决心对自己多年来奉为圭臬的多元化打法坐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了。

对中国服装企业这种“不务正业”的多元化打法,马岗认为,服装企业做地产业务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不健康所导致的。在马岗看来,在前几年国内经济环境不健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的利润回报率较高,但是做实业,服装企业的利润回报率比较低,所以很多服装企业涌入房地产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反思进军房地产,并且重新回归主业。“ ‘全产业链发展’以及‘主营业务的多元化外延扩展’是服装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比较好的模式。”马岗分析称。

不过“不务正业”的多元化打法也不乏支持的声音。

产业经济研究人员白益民认为多元化是服装企业的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路径,多元化包括产业向商业、金融业过渡。在白益民看来,中国官方的学者都是把美国的模式搬来强调专业化,但是民营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规矩的束缚,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来发展符合民营企业的自身成长规律,所以服装企业的多元化是市场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情况。“雅戈尔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标杆,不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型到底该往哪里发展。杉杉集团则找到了标杆。”白益民认为,杉杉集团的多元化虽然有不务正业之嫌,但确是中国服装企业从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升级转型的典型案例。

白益民认为,杉杉集团找到了综合商社这样的标杆,从而加速了它多元化的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杉杉集团学日本的综合商社,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和日本的商社财团相接近的发展路径。实际上综合商社走的就是多元化,只是更多的以商业为主体。杉杉集团已经更多地从制造业模式转向商业模式,结合产业发展,产商融结合,立体发展。白益民认为,只是做产业,没有自身金融商业的服务体系,一旦出现危机,产业就会很难存活。

一些服装行业从业人员对杉杉集团的多元化道路并不感冒,他们更愿意将“不务正业”的多元化打法视为一种找出路的手段,而非服装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

广东健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华英认为所谓“不务正业”的多元化,只是产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寻找出路,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投资管理能力,而“健康的多元化”则是企业资源汇聚到一定程度后寻找出路,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在阎华英看来,只要是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自身能做到的多元化就是最好的。有的人擅长投资,就可以去做多元化投资;有的人擅长整合企业资源、擅长企业经营管理,就可以向产业链纵深方向扩展有的人两方面都擅长且精力充沛,就可以既做多元化投资又做产业链扩展。

在张斌看来,多元化其实是某个行业在某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张斌认为至少在2006年之前,我们的纺织企业去做多元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前期投入的资金不是很大,但是现金流较好,且后期投入所需的资金也不大,一旦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了它的第一桶金以后,它的后续庞大的资金往何处去投就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多元化几乎是一个必然选择。

不过张斌也指出,现在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做多元化一定要慎重。以前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空白点较多,所以企业做多元化就容易得到回报,但是未来企业在多元化战略上需要作更大的研究调查和处理,不能盲目跟风。

对服装行业而言,以产业链扩展为目的的多元化,远比“不务正业”的多元化来得安全,尽管可能这样的多元化不能为企业带来快钱,但是这样的多元化打法可以让企业最终获益。

国际化路在何方

在2012年,令中国服装企业头痛的不仅仅是库存和多元化问题,国际化道路的艰难让不少中国的服装企业选择回归国内市场。在这一年,中国的服装企业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国际化道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2012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将发展的重心转回国内。

2012年7月4日,李宁公司与西班牙商成立的销售公司申请破产。随后,李宁公司与美国的合作伙伴FootLockerinc的协议也已经终止。9月初,李宁公司关掉了其在中国香港的唯一一家分店。2012年,李宁本人在回归公司后提出了三个聚焦战略,即聚焦核心品牌――李宁牌、聚焦核心业务――回归体育本质、聚焦核心市场――中国大陆市场。李宁公司的国际化之路暂时搁浅。

“美国等发达地区的市场已经很成熟,留给国内品牌发展的市场是相当小的。”马岗认为不论是之前走国际化路线的李宁公司,还是现在坚持国际化战略的匹克,其实它们在国际化道路上都只是迈开了很小的一步。在国际化道路上,本土的服装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国际化绝非中国服装企业一个陌生的话题。

从1993年起,红豆集团就分别在美国洛杉矶、纽约和日本大阪建立了外贸公司。2007年,红豆集团抓住国家“走出去”战略机遇,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建立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

作为中国较大的羽绒服制造企业,波司登也较早地进行了国际化探索。近年来,波司登的产品已进入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英国等国家。2005年,波司登男装以自主品牌进入英国市场,已在全英拥有84家专卖店。2012年10月12日,波司登欧洲总部在伦敦开业运营。

2001年9月,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提出“多品牌国际化”战略。2002年,杉杉集团开始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大品牌合作。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几年下来,杉杉集团拥有了一大批服装品牌,包括3个自创品牌,“玫瑰黛薇”等9个设计师品牌,“玛珂・爱萨尼”等8个国际合作品牌,合计超过20多个。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中国服装企业一直深耕国际化战略,但是国内的服装品牌如红豆、波司登、杉杉、雅戈尔等,都难以在国际上产生大的品牌影响。

对此,马岗认为,对于品牌的国际化,很多服装企业都有一个误区,国际化不单单只是把产品卖到国际上去。国际化是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品牌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生产设计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等。在他看来,目前我国许多服装企业的品牌文化和附加值的结合程度仍不够。“现在许多服装企业一味地去模仿国外高端品牌,但是国外服装品牌不仅仅是单独的产品,它还附着一种文化魅力和一种契合个人生活品味的情趣,这正是中国服装企业所忽略的东西。”马岗分析称。

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附加值较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国内服装品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前进,但是,目前国内服装行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仍有一定的优势。

在全球服装产业的基础上,中国服装行业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布局,从原料、生产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来说,中国的服装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全球竞争力。

阎华英认同此观点,在她看来,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也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中国本身还是全球增长最快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些就是中国新的比较优势。但阎华英也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新的优势会逐步形成。阎华英认为,我国服装企业的所谓国际化和走出去,就是要在今天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当中寻找新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新的赚钱的机会。

在阎华英看来,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难需要克服:第一,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才。没有相应的人才助阵,就会寸步难行;第二,需要懂得国际游戏规则;第三,注重并了解文化差异。东西方之间,宗教之间,错综复杂,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民族心态,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消费观念,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服装企业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攀升,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消耗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土地成本、资金成本、社会成本都在节节上升。要做国际化,中国的服装企业家们还需认真地做好功课。

2013:希望之年

库存压力、多元化迷途、国际化乏力,三个问题让中国服装行业在2012年蒙着一层阴霾。但不可否认的是,危机中蕴含转机,2013年中国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或有质的突破。

而在这场以转型升级为主旋律的突破组曲中,三个最关键的音符是:智能制造、信息化、新材料应用。

2012年年底,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在这一年,欧洲率先使用3D打印机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比利时梅洛特公司与中国青岛一家纺织厂建立合作,“打印”纺织机轴承。传统工业流程需要84小时制作的零件,通过3D打印技术,24小时就可以制造完成。由于可以在目的地精准打印,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D打印机的出现和推广给2012年持续低迷的纺织服装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认为,3D打印技术对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新技术来临的时候,应及时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纺织服装的设计和流程中去。“3D技术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曹和平分析称。

3D打印机的出现代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的纺织服装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产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想有所发展,科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目标,即要让“科技贡献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科技强国”。

成为纺织科技强国,除了要有制造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信息技术也同样重要。而只有实现信息化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掌握现代化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许多纺织服装企业都进行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江苏利诚纺织集团上海利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鲁斌认为,目前中国的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数据,从而导致了企业间在相互合作的时候非常麻烦。而且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只注重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库存的有效管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马岗认为,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些企业在2013年的发展方向,包括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的改革和调整、去库存化、迎接线上线下消费者的迁移所带来的挑战。在马岗看来,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不再是产品能力、营销能力和渠道能力的单一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的资源整合度,对商业环境、市场的研究和对消费者的驾驭能力。这都是2013年必须关注的内容。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同时,尽管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不断增加,但我国服装行业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依然存在。中国服装协会预计明年服装出口增速将不低于同期国际贸易增速。

由于坚持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因此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货币政策有所放松,物价逐步平稳回落,这些将对国内消费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年,内需对服装增长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也将逐步增强。

但是2013年,我国服装行业的运行压力将继续增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内外棉价差对行业影响较大;其次,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等要素成本将继续上涨;第三,信贷政策虽然或有宽松,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难以彻底解决,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资金紧张对企业的压力依然较大;第四,随着节能减排的要求继续提高,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将付出更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