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57-01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不是某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国家针对此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政策,令城市公立中小学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本地正常学生队伍之中,共同展开常规化的教育内容,从而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与能力素质。学校首先是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逐步推广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

一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所面临的状况

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承担着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任务。很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就会在城市中安家,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明: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与当地适龄儿童的同等教育,以当地全日制公办的中小学校为主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施行常规教育,保证日后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化的学校氛围中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其家庭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到来自城市里原有生活圈的阻碍。需要通过教育思路的转换,来提升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

1.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工作重点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领域的科研能力,将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内容作为重点议题开展讨论。

第一,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以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一系列调研工作,组织全体教职人员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思想层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教育认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以往校方对学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没有为担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教职人员提供相应的思想教育教材,更没有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到位,从而为课堂思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校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一定的技术平台,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库,利用动态分析软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出较为完善的沟通平台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内容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探究学生心理的变化,耐心地进行沟通,找出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会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不产生排斥的感觉。

2.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校方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开展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活动,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包含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等几项重点内容。将研究结果用于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思想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教师研讨工作,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步树立了学校教师队伍中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与意识,加深了部分教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解,对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改良有很大的帮助。

三 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较以往有所加强,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成效。只有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整体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未成年人的未来成长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刘善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机会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38~139

[2]杨申宣、刘琼维、王红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蒙自市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2(5):151~152

[3]黄忠敬、冯靓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以上海市M区为例[J].基础教育,2012(6):144~145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有关帮扶文件下发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定期报告工作情况,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教育等困难,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全力推动工作开展。

二、确定工作内容,落实帮扶措施

(一)深入动员,摸清底数

一是组织动员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所辖片区服刑人员未年子女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将服刑在教人员名单发放到各乡镇(街道)司法所,二是对这部分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底数完备、事项明确的青少年基本信息管理台帐,准确掌握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数量、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动向。

(二)分类管理,全面推进帮扶工作

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评估,科学区分对象,特别是完善重点青少年日常管理机制,丰富和优化帮教措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强力推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加强过程控制,密切关注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助工作,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加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确保工作有序、健康运行。

(三)建立机制,完善帮扶帮扶工作

建立针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缺乏有效监护和关爱,遭受社会压力,心理问题、缀学等现象的长效性工作制度,形成局安置帮教股牵头、局各股室、司法所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生活保障、心理健康、亲情交流等几个方面强化教育基础,牵头建立健全解决保障工作网络;完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动态信息,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水平,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四)创新帮教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皖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92-02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皖北地区指处于黄淮海平原西南端、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国土面积占全省近三成、人口占全省四成多,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农村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批出现,教育产生了新的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为此,我们开展了皖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从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每个市分别选取了农村初中或小学3所,每所学校随机抽3~4个班,共60个班级,总人数4 000多(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例约为2∶1)。据统计,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约占75%,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其中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占37.5%,其余均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62.5%)、祖辈监护(30.5%)、亲朋监护(4.7%)和自我监护(2.3%)四种类型。

(一)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首先,大多数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都将监护的重心放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监护人精力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监护,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二)品德教育松弛

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急切致富心态迅速膨胀,只看眼前利益,部分农民工看到上高中、大学不是义务教育,费用较高,又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家的子弟就业更难。因此,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加之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不关注。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和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三)防卫意识较差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校方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身心发展畸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和最现实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构建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流入地政府开放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扩大公办中小学借读规模,“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并接收以教育成本补偿等问题应具体分析,一一加以解决”[2]。同时,适时修改相关法律,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流出地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鼓励和动员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寄宿制学校,让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走进留守孩子;多方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办学效率;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

(二)学校支持

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各级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要作定期而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建立留守子女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帮助、督促、检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其次,要调整现有学校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就现有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兴建农村寄宿式学校,成立亲情服务部,建构“家庭式”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部”。再次,优化教育内容,加快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增加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即使初中毕业也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将来外出打工,也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即农村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3]。最后,突破旧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家庭支持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所有问题自然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持消极态度,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与学校联系,导致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工情况缺乏准确的信息,自然外出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也不了解,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所以父母在外出打工前,一定要到学校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同时在外出打工后应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配合、支持学校开展教育。然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如果父母都外出,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多同临时监护人和孩子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要与孩子的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社区支持

留守儿童生活在社区,受社区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就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社区对未成年人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村委、乡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指导,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同时,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组织。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由党政机关相关人员或退休人员组成,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共同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一.xx镇现状

1)xx镇简介

xx镇是XX年7月由原xx镇与xx镇合并而成,位于xx市主城近郊,属东部新城建设组团,渝黔高速公路、上界高速公路横穿其境,距市中心 18公里、江北机场32公里。镇域面积84.2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为4.4万人),非农业人口1.4万人,辖区内有1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23个合作社。

xx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南温泉和樵枰山两大风景区,风光绮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有林、瀑、洞;还有古寨文化、陪都文化、遗址、明清时代民居群,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南温泉景区以丰富的温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著名于世,为xx市旅游“十佳”风景区和都市短程旅游最佳线路。

XX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4%,其中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0%;企业总产值完成4.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企业总收入完成4.2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本级财政收入完成5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7%,完成年度预算的88.45%;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xx的开发建设,组建了专门机构对xx实施整体开发。整体开发规划范围20.69平方公里,分为工业、旅游、生态居住、新市镇四大功能区。

其中核心旅游区用地1.14平方公里,以“欢乐xx、浪漫花溪”为主题,以打造“国际温泉之城、中国温泉之乡”为目标,以温泉主题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内设五星级酒店、温泉文化广场、特色温泉精品酒店、陪都时代风情街、河滨公园等综合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创建温泉主题公园和综合性主题游乐园。

工业区规划用地5.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电子工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为主。

生态居住区用地7.27平方公里,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以中档住宅为主、经济住宅为辅,建设xx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居住区。新市镇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以政府治所为中心,强化居住、大型商业功能,打造未来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2)xx镇的孩子

这里的孩子虽家境贫寒但都十分懂事,他们活泼热情,尊师守纪,在学习上也表现突出。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县各类知识竞赛有26人获奖。学校成立有文艺演出队,书法组,绘画组,以及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同学们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但却存在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据了解,孩子们在念恩读完三年级后,就要到下甲乡中心小学去继续完成小学。可从山里出去的孩子,大都遭受到这样一种遭遇,那就是到中心小学后被当地的同学欺负,被人瞧不起,有些孩子被打得哭着回家,有的被剪掉裤子、烧掉头发,甚至有些孩子害怕再次被欺负而辍学回家。这些情况虽和当地的领导反映,但似乎却没有任何回应。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担忧啊。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3)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所以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慢慢形成个人心理疾病的严重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XX年在本市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应该以公平为首要的价值目标;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要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主流学校的教育秩序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同时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流入地政府对要根据现有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规模情况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事实上;在当前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的情况下;因为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本地生源的减少;流入地城市却往往还有一些中小学校因为招生(指本地生源) 数量不足而被撤销。流入地政府应该对这部分空闲的资源有效地加以转移;用来增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公立学校;以提高这些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服务的能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或者改造成为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以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比如;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三.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

在城市中,贫富差距较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自然产物,但由于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人们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还不能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物质条件的匮乏,较之城市子女物质条件而产生的差别使他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感。他们失去了往日在同龄孩子中佼佼者的满足感,甚至无法在城市的同龄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无法和城市同龄者相融合。农民工子女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群体,在生活环境和心理优越感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较。别人在娱乐的时候,农民工子女资料以及学习工具的购买等问题发愁,当农民工子女感受到了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可能还在为自己的学费和学习的差别以及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子女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别之后,他们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感,在心理上造成较大伤害。

农民工为了生活要辛苦劳动,无形中对子女关心不够,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学校方面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也可针对农民工子女专门召开农民工子女家长会,方便家长在会上相互切磋,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家长交流座谈,使学校和家长更好的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家长也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经济 家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6-02

一、引 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其他亲属或委托人代为照顾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家庭缺失、无人管教、上学困难等问题使得孩子学习差,品质恶劣,打架斗殴,甚至走向犯罪。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4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庞大,2005年1%人口普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和2000年人口普查推断的1980万的留守儿童人数相比,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比例的28.8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如果一方外出,家长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双方都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其大都文化素质低下,甚至都没上过学,根本没能力辅导,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无人看管,他们的学习明显低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根据对安徽省两个城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与父母的沟通也仅限于几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电话交流。据笔者调查,18%的孩子认为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沟通与关爱使得一些问题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向、消极自卑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 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公平性。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以进城读书,并且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取消农民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制度是不完善的,仍有许多农民子女进城念书有门槛。因此要完善户籍制度、农民子女进城念书的相关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进城接受教育。只有完善了制度,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6.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要经常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入微,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老师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与学生的心理相对接。老师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鼓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 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难以生存,迫不得已进城务工。进城后,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很难进城读书,加之进城读书费用很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颁布实施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只有切实解决好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未来,也就有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 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