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调查数据
中图分类号:F40-01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回溯至五四之前。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一纸命令:“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即“主张通过艺术、音乐来发展个性、培养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能”。在蔡先生的倡导下,我国的大学建立了最早的一批音乐社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资金、劳力密集型发展为知识、智力密集型。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只有通过教育的渠道实现。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环节,而美育则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李岚清副总理于1995年6月在致“全国省市教委美育培训班”的信中指出,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速学校美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市的音乐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如五四时期由吴梦非、丰子恺、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中华美育会”以及由先生亲任院长的我国的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时至今日,旧的标准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但是美育的重要作用却仍然存在。当历史的车轮迈进二十一世纪,上海市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具体都开设了哪些形式的音乐活动?收效如何?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积极程度怎样?目前的经验和不足将如何指导今后的工作?笔者身为一位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上海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上海市共有高校近四十所。笔者选择了四所大学作为调查的重点,它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高校分别属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学院。除此之外,笔者利用通信邮寄表格的形式对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音乐教育情况作了调查。
1.调查时间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表格一:调查时间、调查人数以及有效表格数:
(五)上述表格的总结:
从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该校大学生交响乐团的一般学生都有着10年左右的音乐学习经历,掌握乐器的种类最多,而且演奏水平较高。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大都学习过声乐。因学习声乐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所以调查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间都不长,只有一位学习钢琴长达10年的同学。上海水产大学学习过音乐的人数较少。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之以上三校更差,即便是在合唱团中,大多数同学也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从前面的几个表格中还可以看出:
1.全国名牌大学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高,这反映出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初见成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也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
2.文科学生学习音乐的人数与理科学生的人数大致相当,学习理科的人数略多一些,这反映出我国音乐素质教育在各学科的分布中呈较为平衡的发展趋势。
3.上海市高中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比非上海市的高中高得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生中学习音乐的学生较多,进入交通大学交响乐团的人数也不少。此外还可以看出,我国的沿海省份的高中音乐教育要远远优于非沿海省份,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2.基础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都将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音乐课程来对待,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使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一条捷径。绝大多数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正是音乐中的美。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将各校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校对于基础性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差距也相应地较大。
(一)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不满意的原因:
交通大学的任课教师大都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与博士,有着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因此学生的满意率也较高。其他学校的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
1.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被调查的学生还认为音乐欣赏课仍然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的学生在调查表中则直言不讳,认为音乐欣赏课的弊病是“填鸭式”教授方法。
2.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程度不齐。交通大学取样对象中常有10年之上音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上仍然将他们和未学习过音乐的学生同样对待,这就会使这部分学生有“不满足”的感觉。因此,学生的满意率是华师大最高,这显然受到了学生自身音乐修养程度的影响。
3.音乐欣赏课的曲目范围大都局限于西洋古典音乐,这也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在大多数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之中,音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我们目前音乐学界称之为“世界音乐”的,通常指除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之外的各民族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这都是音乐的不同类型,作为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丰富,而不应有所偏废。部分学生提出在音乐欣赏课上所听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太远,无法引起共鸣,也是因为音乐品种太少所致。
4.只听不看。学生认为,有许多音乐的表演形式,比如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等,老师仅仅是通过放录音的形式是不够直观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录像或者现场演奏来予以更直观地体现,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在对上海水产大学的调查中,学生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1.音响效果不佳。这是与校方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的。试想一下,在一个有比较完备的音响装置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和在一个依然靠磁带、录音机开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将会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教室,至少应配备DVD播放机、放像机、磁带卡座和大功率的音箱,而且这对于一般的大学来说是应该有能力配备的。
2.课时少。一般的大学音乐欣赏课都是一周一次,对于 某些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对于其它几所以邮寄表格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学校只有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南汇校区)。这几所学校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满意程度都在85%以上。不满意的原因与以上四所学校大致相同。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强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的课时太少、殷伟华同学认为欣赏的作品“不通俗易懂”;第二医科大学的赵亦宁同学提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是“不精彩,无法让人提起兴趣”;上海理工大学的刁易革同学提出“音响效果不理想”、陈晓同学所提出的原因是“上课的人数太多”,等等。
(二)学生对于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础音乐欣赏课的总体态度,笔者在调查的表格中还列出了一项调查项目,即对目前音乐欣赏的教材以及我国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焦点基本上仍然是集中在欣赏课的曲目问题上。在华东师大的调查中,有一位名叫邵文伟的学生同学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跟上时代,范围应拓宽。如流行音乐、布鲁斯音乐、爵士乐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等等。”上海水产大学的朱佳蕾同学认为:“教材不系统化、曲目过于陈旧”;朱薇同学认为:“曲目太老,不符合国情”。上海理工大学的陈伟同学认为“欣赏曲目可范围更广些”;建桥学院的周婷同学指出现在的音乐欣赏教材“未能及时赶上当今的潮流”。
(三)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查:
笔者在华东师大进行调查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如果学校不设立学分制度也不会影响到目前的出勤率。全部同学都认为他们是出于兴趣才来上欣赏课的,叶磊蕾同学写道:“我热爱音乐”。建桥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设学分制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出勤率,其原因也是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教师的讲解较有吸引力。
而上海理工大学(南汇校区)、复旦大学、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却认为如果不设学分制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出勤率。高中就读于江苏天一中学的林宝颜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很多。因此,笔者很自然地想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为此,笔者呼吁上海市的各个高校都能够重视基础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欣赏课程的学分制度,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对于目前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提出下列建议:
1.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有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并且这一时期他们已经到了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并且渐趋确立的时期。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一步加强音乐审美观教育是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是在长期的感受和学习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诸方面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具有辨别优美健康、艺术风格较高的作品和低级粗俗、格调低下的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要求加大流行音乐欣赏的要求,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将一切流行音乐都引进大学的音乐课堂,作为教师对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应该甄别对待。认为只要西方古典音乐就是精品,只要流行音乐就是糟粕的观念需要扭转。此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使学生对于一部分内容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行分辨,使他们真正懂得音乐美的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情感更加丰富、细腻而深邃,对音乐审美的深度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思想内容较为深刻、形式丰富、有一定深度、富于哲理性和内在情感描写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以及一些与文学、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交响诗等,就是较为合适的作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大学生在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但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外组织大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大量的亲身体验以及表演中,发展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显示,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由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建立了交响乐团,并聘请了我国著名的指挥家曹鹏先生担任乐团的指挥,并且有定期的国内外演出交流活动。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交大交响乐团的许多同学在专业学习上也很出色,这也证明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修养方面大有裨益。
4.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音乐艺术本身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特别要求教师在音乐理论的教授中,对其概念、定义的表述以及所作的论证和选用的范例等,都要表达得准确无误。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时间的艺术,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深入浅出和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和学生的实际专业尽可能地相连,举实例、作比喻。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音乐这门艺术形式的特点是以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出发,结合音乐艺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可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几乎上海市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而且都有定期的排练和演出,演出对象一般是本院师生。由此可见,上海市的各高校对音乐的实践活动都比较重视,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音乐教学中的表演、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各种音乐技能训练、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无一不与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音乐艺术如果不通过创作、表演和鉴赏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话,那么音乐也就将不复存在,音乐理论知识和乐谱也都将成为毫无疑义的抽象概念和音乐符号。因此,高等院校的领导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音乐实践都应该有着较高的重视。
3)启发性与主动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对音乐作品独立的见解。比如在欣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时,教师不妨先把作品的标题隐而不发,让学生在听完之后展开想象,对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各抒己见,然后再从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征出发,启发学生。
发展音乐教育,使新一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关键就在于重视大学音乐教育;而大学音乐教师是从事大学音乐教育的专职人员,我们的工作决定着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在专业方面,应该至少熟练掌握一门键盘乐器,能够独立训练合唱团,同时有着较为丰富的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针对大学音乐课中学生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一些文艺理论的知识,这将大大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科学的规律,有着一定的教学技巧。
懂得教育的普遍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艺术,是大学音乐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但是。仅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些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掌握教学技巧。而教学技巧则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语言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能力等等。我们常说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鼓励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座右铭。
鉴于以上理论基础,本课题组选取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衢州师专、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大三、四的毕业班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进行测试,并统计、归纳,整理分析出其实际操作水平,揭示其现状的背后原因。发放问卷136张,最终得出125份有效报告。
调查问卷报告参照林华教授《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设计编写的,每份问卷调查时间平均耗时30分钟,主要测试音乐感知觉能力,既包含了对音高、音色、协和的个别音响的辨别能力,也包含对和声、和谐、力度、节奏、运动、速度、旋律、音程和线条等音乐的基本秩序感知能力,另外还加上对结构、动力、层次、段落、平衡和句读的音乐形式的感知能力。
测试共九题,第一题是对八度以内的大小增减音程的听写。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对音高、音程及协和感的感知能力,主要考查音感。在题目的设置意增加了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等类型的音程。据统计,90%以上的学生全对,可见,经过专业训练,学生对音程辨别能力较好。
表一
第二题是和声听辨,要求写出和声关系。出题者选择了增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75%以上的学生全对。结果显示学生的和声感觉不错,但对七和弦、九和弦感知能力较差。
表二
第三题旋律听写主要是测试学生的音高辨别感、节奏感、速度感及旋律感。其中85位同学能够全听对,说明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高辨别感较敏感,但在节奏感上略有欠缺。
表三
第四题是听一段交响乐,写出其的主旋律。笔者采用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部主题,这道题主要综合考察学生在管弦乐合奏的形式下,对节拍、速度及声部感知觉,其中65位同学能够听出正确节奏,近50%的学生在听音高等方面回答正确,却没能把握住节拍的律动感。
第五题是听两段相同的音乐,感受其在速度上的处理的不同。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速度感、运动感及线条感,笔者选取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由小泽征尔和卡拉扬两位指挥家指挥的不同版本,感受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区别。在这题上,全体同学的速度感这一能力还是非常好的,在理解上也都体会到了东方人注重线条感、西方人更注重节奏律动感。
第六题是听两段旋律相似的音乐,写出第一句与第二句不同处。本题也选择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变奏发展片段。这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和声、音程及旋律等要素变化的敏感性。
笔者在本题一开始测试的时候并未告知两段旋律有所变化,并且将其编辑成一大段音乐进行测试,结果只有60%的同学能够敏感的感觉到其中的和声、配器变化,还有40%的同学在通过测试人员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说明音乐专业学生在音程、和声感、配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并没能很仔细的去聆听,并且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
第七题是听一段音乐,给该段音乐分句,分段落。这题主要测试音乐的结构感、层次感、段落感及句读感。本题笔者选的同样是《悲怆交响曲》中的一个主题变化发展片段,为两大乐句。50%的同学回答正确,50%的同学听成了一乐句或是三乐句。这说明大多数同学更多的只是在卷面上能够分析一段音乐,在实际的运用中,和声的结束感,收缩感不明确,导致这些能力还是没有能很好的体现。
第八题是听一段音乐,写出该段音乐的配器方式,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本题主要要测试音乐专业学生的音色辨别感、曲式感。同样是《悲怆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模进片段,有大管和长笛呼应,呈现卡农形式。在这道题目的回答上,90%以上的同学都能听出是卡农形式,但在音色的辨别上略有欠缺,大家都能听出其中一种是长笛,但90%以上的同学将大管的声音当做了单簧管的声音,回答正确的同学中学习西洋乐器的占大多数。此题反映了偏科的严重性,学习声乐、钢琴或民族乐器的同学对于西洋乐器比较陌生,相反,学习西洋乐器的同学可能对民族乐器了解的也比较少。
最后一题是听一段音乐,写出该乐段主要用了什么作曲方式,突出了什么氛围。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和声感、运动感、旋律感以及情趣感。笔者选取的仍旧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的一个片段。在听第一遍音乐时,70%以上的同学不知所闻,30%的同学能感觉到低声部的作曲方式有所不同。在听第二遍时,通过测试人员的提醒,所有同学都注意到了低声部的进行,但还是只有50%的同学能够正确的写出是低声部半音阶上行,50%的同学能够哼出低声部的音阶进行,随后反应过来是个低声部的半音阶上行。在得知是半音阶上行后,全部同学都能感受到这段音乐主要想突出一个作者紧张的氛围。
以上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经过高校的三、四年专业训练,音乐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但在更高层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其中的缘由,可以从学生入学时的状态和学校的教学体制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入学时的音乐综合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专业音乐只有两年或一年,音乐审美经验严重不足,因此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水平较弱。其次,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长期以来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表现在各学科各自为战,以片面追求学生专业表演能力为教学终极目标,最终使学生成为一名“声带”、乐器的高级技能操作工。而直接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觉的课程(如视唱练耳)则没有结合具体音乐作品的音响进行听辨感知,只是满足于对个别孤立音响的感知,因此对实际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觉的能力作用有限。学生们普遍无法成良好地音乐鉴赏习惯,即通过自身的音乐感知觉,来真实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教科书上的已有解释作为唯一“真理”,完全违背了“千人千面”的艺术审美规律。而其他与音乐感知觉有密切关系的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也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的能力的培养,造成在音乐作品欣赏和音乐史课程上,对稍微复杂的大中型音乐作品,难以激发审美兴趣。考试也是背诵教材上的标准答案来应付。最终四年的专业学习,音乐审美感知觉的长进不大,且发展不全面。
一、基本情况
1.教师配备。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有2所小学因无人授课或兼课而无法开课,有8所农村小学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或是支教教师兼课,有3所农村小学采取复式教学(一至五年级合为一个大班),有2所农村小学由专职教师任课,其中有10位任课教师被调查,只有4人符合学科专业学历要求。如表:
教学设备(10所农村小学被调查)
一至四年级不开足课的,是由于没有专用教室上课;六年级不开足课的,甚至不开课的,除了没有专用教室上课外,“副科”让给“主科”,一切为升学考试让路。
2.教材的使用情况。被调查的10多所农村小学中,有60%以上的学校尚未使用或是完全不使用2002年全区统编的小学音乐教材。据了解,不使用教材的原因是:一是教材过难,不适合农村小学使用;二是由于经济和思想问题,条件与环境的制约。三是音乐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较低。
3.课外活动方面。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中,能够经常地坚持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学校,只有3所;有2所学校只是断断续续或是应付上面检查和参观而展开;有5所根本没有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绝大部分学生一到课外活动时间都回家帮干家务或农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师资在数量上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
1.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根据调查,笔者亲眼看到,平均每8个教学班级,才配备一名音乐教师,而且是兼课、代课教师。更甚的是临时顶课问题较为严重,农村小学对音乐师资的需求相当紧迫。除了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外,县教育局的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情况说:其它的农村小学也是类似的情况,有的甚至更加严重,乡(镇)所在的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师由专职音乐教师,其它村小学音乐教师非常不固定,多是临时的、代课的、兼课的,甚至有的边缘山穷的农村小学,连临时顶课也没有,根本就不开音乐课。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修养太差,教学水平极低。(1)极少经过正规的学校专业训练。全县小学音乐教师经过正规的高师、师专、师范学校教育的仅有4人(其中3人分别在县城一、二小学任教,有一人改行)。另外,由于本身为高师音乐专业提供的人才太少,而且素质又低;还有就是各种条件太差太苦,外地人也不愿意到此任教。近几年来,县政府下了一定的力气抓教育,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一些招生名额,把自己的生源送到高等艺术示范学校学习,培养师资。但是由于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音乐课极不正常,即使是全县挑选出来的、通过严格专业考试的,其音乐素质方面还是极差,这样毕业生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如此恶性的循环,使得长期以来的音乐教育状况改变甚微。
(2)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从调查结果看,专职音乐教师所占比例很小,多是代课的、兼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对如何备音乐课、如何编写音乐课教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怎样上好音乐课等,一窍不通,只是应付了事。
(3)缺乏教学设备。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中,仅有5台风琴,其中有2台破烂得根本法不出音,有1台发音不准,漏气,8台电子琴,有3台发音不准,有2台很小,只有三组音域,类似玩具。全无固定专用音乐教室。录音机小得可怜,声音沙哑。代课或兼课的教师什么乐器也不会,极个别教师只会弹一个调(C)简单的单音其他教具一无所有。
(二)教学经费紧缺
1.从上级教育部门下拨的教育经费有限,或是分歧多,到各个村小学时是极少。有时只能维持当月或一个学期的笔、墨、纸张等教师日常办公上课用品开支,更谈不上购置教学设备。
2.由于经济条件极差,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小学因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三)音乐教师队伍不稳定
1.待遇上不平等。由于音乐课不是主科,与“升学”无直接关系,音乐教师对“升学率”没有直接的贡献。在评职称、评先进或其它评比等都没有音乐教师的份,比别人低一档。有的音乐教师忍受不了这口气,改行、调出或改教主科。某村小学一位音乐教师高专毕业后,任教已有五年多,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教师水平较好。平时组织合唱队、各兴趣小组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并获奖受到好评,就是由于她是音乐教师,转证的指标给了另一位教主科的教师,她心理受到很大委屈和打击,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致使她辞教到广东打工。
2.领导不重视。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存在着严重的思想问题,轻视美育、“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较为严重。制度不全、措施不力,把学校音乐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调剂的学科。这也是音乐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四)音乐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1.在音乐课教学上“师示徒效”式,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极为单调的口传心授,直能背唱全曲为止。大多数教师都是先教会歌词,再根据歌词来学唱歌谱;有的不管是什么歌曲,总来个分组“轮唱”或“领唱”,以示调节课堂;有极个别能够用沙哑的电子琴弹单旋律,每弹一句学生唱一句,总算过得去。至于什么是导入新课、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法、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合作探究等,那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2.县、乡(镇)组织各种优质比赛课、观摩课、教法研究课等交流学习活动极少,很少组织教师开展业务研讨和学习。不利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不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促进。有位音乐教师很动情地对我说:“我今年已56岁,在农村小学任教已经30个春秋了,一直是兼任音乐课,可从来没有一次机会到镇上观摩学习的活动,也许这辈子在没有机会了。”这样的例子何止一个?
(五)关于教材问题
1.现使用的教材是2005年秋季起自治区统编的一套小学音乐教材(简谱版),农村的音乐教师普遍反映,教材没有根据农村特点,不太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比如教材在乐理知识太深、节奏律动训练太复杂、歌曲太大而缺乏趣味性、儿童性等方面,给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就是教学参考资料、音像资料等几乎空白。
2.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村小学连起码的录音机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组合音响,根本不能按照《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完成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任务,也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六)关于课外活动情况
1.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有百分之九十的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活动,不纳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意识淡薄。每天到下午4时30分以后学校都是静悄悄的(课表上写5时20分放学),领导、老师、学生都回家帮做家务活和农活了。(各校领导老师基本上是本村人)。
2.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活动计划,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因地制宜地组织活动,如音乐游戏、音乐故事、合唱队等各种兴趣活动。
【关键词】云梦皮影音乐;应用;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中音乐的概况
云梦的皮影戏自2011年5月23日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其经过200余年来的发展正式进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宝座。云梦皮影的戏台非常简单,人物造型在全国所有的皮影戏中也属于简约类型,因此,云梦皮影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是他独特的音乐。
云梦皮影的音乐风格虽然与其他地方的皮影戏比较类似,但是艺人的演奏方式上却别具特色,使得云梦皮影独具匠心。云梦皮影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腔,都有着楚腔汉韵的遗风,演员、音乐的唱腔、音调都比较高,非常高亢。同时,演员熟练的加入了难度极高的甩腔等特殊技巧,将高腔之间连贯。同时,后台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锣鼓,也极力配合着演员的高亢唱腔,使得艺术效果非常突出,艺术表现力非常震撼。这种艺术形式也被称为“打锣腔”,在云梦皮影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二、板式的应用与效果
云梦皮影中的板式主要是导板、垛子、二六、二八、摇、数等。由这些基本的板式构成了云梦皮影的音乐。具体如下:
(一)导板。导板具体演奏模式为一板配合三眼,速度比较慢,在平淡叙事、或在音乐开始时使用的比较多,板式缓慢,悠长。提示观众要进入表演。
(二)垛子。相对于导板来说,垛子是一板配合一眼,速度很快,且节奏感强。配合演员高亢的唱腔,容易使观众欢快、兴奋,也使演员进入状态。
(三)二六和二八。无论是二六,还是二八,都是没有眼的,即仅有板。根据节奏的不同,分为二六和二八两种。主要应用于表达愤怒、生气、着急的情景,观众也随着板式的急促,新区也随着剧情人物的心情而提升。
(四)摇和数。主要是在每个唱段的开始与结束时使用的拖腔,节奏非常缓慢、悠长,演奏速度也很慢。起到唱段之间的平缓过渡作用。
三、唱腔与唱词的应用与效果
唱腔与唱词是互相结合的,但是在云梦皮影戏中有时会出现无词唱腔,即用一些象声词代替唱词。因此,本文分别对唱腔和唱词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一)唱腔。根据皮影戏的角色、性别、年龄等将云梦皮影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角色。其唱腔与京剧类似,但又含有云梦的特色。例如在“小生”的唱腔中加入云梦特有的“打麦号子”式的唱腔;在“花旦”的唱腔中加入“摇儿歌”式、“哭丧”式的唱腔。这种特有的唱腔模式称为“打锣腔”,即只要演员一开口唱词,锣鼓就随之而来。
除此以外,云梦皮影中的唱腔最大特点是具有西乡的高腔,无论是哪个角色的唱腔,都非常刚劲有力,真假两腔轮流替换,非常豪迈。结合着皮影人的演出,后台乐器的演奏,艺人们高腔演出,整个场面跌宕起伏,观众心潮澎湃。
(二)唱词。云梦皮影中的唱词一般都是诗词体,即句句押韵、字数工整。主要的演唱数目主要是各朝代的历史演义剧本,例如封神榜、武松打虎、西游记猪八戒背媳妇、三借芭蕉扇、说唐传、说岳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家喻户晓的曲目。
四、乐器的应用与效果
在过去云梦皮影戏在演奏过程中只有锣鼓,如今在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下,乐器的种类逐渐丰富。目前,应用最多的乐器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锣鼓、板和弦乐器。其具体的应用与效果如下:
(一)锣鼓。锣鼓是云梦皮影戏中最基础的演奏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锣鼓是云梦皮影的血液、经脉、骨骼。缺了锣鼓的演奏,云梦皮影戏的可谓缺少了身躯。在云梦皮影中对锣鼓点的要求特别严格。不过在文官戏时,锣鼓应用较少,但是在反映皮影人心理忐忑不安的心情时,也会使用断断续续的鼓点进行演奏。
(二)板。板是仅次于锣鼓最重要的乐器,主要是有两片木板组成,木板一般由檀木制成,木板尺寸不一,但厚度约1cm左右。两木板间用绳子连接。在演奏过程中,是配合着锣鼓一起演奏,也可以单独演奏,节奏感非常强烈。
(三)弦乐器。弦乐器是后来多元文化影响下加入的,主要是民族弦乐器,并不统一要求,每出戏都可能配置不同的弦乐,一般来说有二胡、四胡、扬琴等。弦乐声音动听优美,与高亢的西乡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出效果较好。
(四)其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乐器外,还有铙、镟子和唢呐等辅助乐器。
铙:是一种金属的打击乐器,演员双手通过擦击,发出哐哐声。一般来说是在武大音乐中、开场的通锣过程中进行配乐,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
镟子:是一种金属的打击乐器,演员用木板轻轻敲击,发出当当声,声音比较清脆。一般来说在一些较俏皮的场景、如花旦走路、骑马时应用。
唢呐:在一些过场的音乐中应用较多,比如在皮影戏中有红白喜事等场景中,应用较多。但一般都为单独演奏,演员很少在唢呐演奏时开唱。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中的音乐极具云梦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除了艺人精湛的表演外,音乐在其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云梦皮影中音乐的三个方面(板式、唱腔、乐器)分别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其音乐的应用方式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秀英.云梦皮影乐声灯影里的落寞[J].旅游,2005(11).
[2] 于滢.关氏皮影音乐调查报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3).
[3] 张臣明.浅谈戏曲中伴奏与唱腔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