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GIS;国内外比较;发展趋势

Progress and Tren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Land Use Planning*

SHEN Ming

Guangdo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Abstract: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lanning is a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in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decades, GIS, DSS and othe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applied gradually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T progress of land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analyzes features in theoretical method, system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in China and the tren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rends

一、引言

规划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龙头,土地规划是其核心工作内容。土地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土地的未来用途的计划和安排。从管理的角度,土地规划可以分成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两部分。土地规划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和地理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是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的基础与平台。土地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其管理信息系统属于GIS的分支领域,三者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土地规划管理系统三者关系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可以从源头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其理论与应用研究历来受到各国重视。

二、国际相关研究及特点

自全球信息化浪潮以来,世界各国重视应用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向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在以西方学术界为代表的国际研究中,土地规划较多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并与土地管理、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领域有紧密联系。土地管理系统已从侧重于地籍记录的数据处理系统转向侧重于支持规划决策的智能用户系统。目前,发达国家大多数城市已建设基于Internet,集成RS、DSS等新技术的GIS综合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成为许多机构必备的工作系统,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在理论方法方面,西方学界提出了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简称PSS)理论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土地规划支持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在当前国外战略性规划研究中得到了初步尝试。PSS支持多方参与规划的模式,可以为代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价值观参与规划各方(决策者、专业规划师、普通公众)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规划过程的可参与性,适用于规划编制管理[2]。

在系统应用方面,GIS、DSS、RS等技术主要在规划编制、决策支持、环境和社会问题模拟等环节采用,应用领域包括土地植被和土地利用、景观保护、土地使用管理、区域与城市规划、综合管线管理等。土地管理系统以空间数据作为核心,不仅提高了土地登记的准确性和精度,而且为制作土地交易、资产评估、征收税款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发展空间。很多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已经实现了操作行为的计算机化,正逐步使用完全集成的GIS进行资源勘查、现状分析、规划模拟、方案拟订、方案选择、规划实施、规划评估、监测与反馈等,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在技术规范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地理信息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极为重视。ISO于1994年成立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ISO/TC211)。同年,美国总统令,要求全国执行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标准(SDTS)和元数据标准。近几年成立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盟(OGC),致力于研究推出地理空间数据互操作规范,使不同的GIS和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达到在线实时共享与互操作空间对象的要求。

三、国内研究最新成果

中国的GIS与规划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国土工程”与“数字城市工程”陆续启动建设,城市建设、土地规划等部门与技术团队合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建立了城市建设、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等管理信息系统[3]。

在系统应用方面,管理系统已由档案管理导向、日常办公导向发展为以“办公―决策―服务”为导向的综合、多层次信息系统。根据管理业务范围,可大致将些系统划分为综合性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和房地产建设、交通建设管理、综合管网建设、土地规划管理等专项业务系统[4]。

在技术规范方面,国家于1997年成立了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先后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编码标准、地球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等国家级标准。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行业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理空间信息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初步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数据基础方面,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完成,技术路线较成熟规范,成果较丰富完整,数据现势性强,为城市建设、土地规划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四、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面临问题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规划管理研究与应用水平仍相对滞后,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理论方法上,适合我国体制和机制的土地规划支持系统需要在理论、方法上开展研究;在系统应用上,主流信息技术整合、多源数据整合相对薄弱,需要融合更多最新的专业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集成方法;在技术规范方面,土地信息化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各个部门及行业之间的标准互相独立甚至存在矛盾,造成数据难以共享,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与协调[5,6]。

此外,采用统一标准可能需要更改内部程序,变革实施将致昂贵花费,而且工作对部门没有直接利益。另外文化和法律上的异议也会妨碍数据的,如军事部门可能会限制对一些测量和绘图数据的访问。

2、解决思路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试点先行、统一标准、全面规划”战略,根据当前规划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水平,以最新的地籍、地形数据为基础,以规划流程为主线,满足规划编制、成果管理、辅助决策等管理需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省、市、县、乡四级规划信息的管理为核心,以规划的实施管理为主导,构建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落实的省、市、县三级规划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开展省级管理系统和县级数据库建设。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框架见图2。

图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框架

在具体技术上,进一步扩展GIS集成,尤其是与PSS的集成,从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平台集成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基于空间元数据的集成、GIS与应用模型集成、GIS与知识规则库集成、GIS与超媒体的集成、GIS应用平台集成等多项技术。

五、前景展望

1、系统支持下的实施管理、评估修改和综合监管

我国规划修改是下级报上级批准,规定“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但未对修改幅度进行限制。随着信息系统的实现,数据精度显著提高。传统的规划管理和用地管理模式已难适应规划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是否满足规划修改条件,亟需确定合理的数据内容、数据质量与数据精度等一系列技术规范。规划修改既要考虑规划的弹性,有利于依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又要尽量避免随意改变规划内容而损害国家或地方的长远利益。明确限定规划修改的程序、范围和幅度,有利于维护规划的相对稳定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合调查技术、遥感技术,系统可以用来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随着现状调查、遥感影像、土地规划等三个数据库的完善,系统可以此为基础建立综合监管体系,今后将广泛应用现状调查图、遥感影像图及其它专题图叠加在土地规划图上,可检查土地开发是否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

2、以WebGIS的公众参与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是近几年的新发展,它对土地规划会有很大影响。将图像、视频、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声音等多种媒体和GIS结合起来,可帮助规划人员和决策者更全面地了解所面临的问题[7]。互联网对设计思想在专业人员之间的即时沟通有所帮助,也便于向公众传播,提高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在将来,公众可以在办公室或住宅里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规划的具体内容。借助互联网络,可以开发出基于多媒体的协作式规划系统,便于公众参与规划的GIS,并有可能影响到公众参与规划的模式和规划管理的体制。

(*本文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2006BAJ95A10。)

参考文献:

[1] Paul A. Longley,Michael F. Goodchil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olume 2,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John Wiley & Sons,Inc,1999.

[2] 叶嘉安,宋小冬. 地理信息与规划支持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陈述彭,鲁学军.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张新长,曾广鸿.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龙瀛. 规划支持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龚健雅,杜道生. 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宋小冬,钮心毅. 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J]. 城市规划,2010,34(10).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概念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概念规划在国外普遍被采用,而我国应用的还不多,大多数国家在进行新区的建设时,更多的采用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国家的政策偏重民生和人居。比如巴黎的拉德方斯新城,从政府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目的是将其建设成为最有人性化的国际商务中心。比如马来西亚的新城就是想将生态和智能相结合,建设理想的居住环境。而日本的新宿更是立足城市扩张,通过新区的建设来为东京寻找新的功能和动力。

二.概念规划的内容

(一)在进行城市新区的规划中应该十分重视重点规划区,不同的规划因为各种情况和问题都不相同,表现也不同,但是不论是何种差异,在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对整个新区的布局以及未来经济城市发展的动力都会做出一些规划,为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拉德方斯的新城规划,早期着重商务区的开发,然后通过人气来吸引投资,之后对住宅区和娱乐区进行完善。而东京的新宿发展则将重点放在了金融上面,从而形成了CBD中央核心商务区。同样的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体现,在我国郑州的新城发展中,郑州市将新城的规划分作六个功能区,都是在郑州市发展过程中功能负担过重的领域。

1.在概念规划中包括:对现有地区的既定改造方法,以及在战略思想上结合政策的要求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最佳的方案或者是提供几个较为相适的提案。概念规划用于城市的建设中来,也是基于其在很多方面的优势。

2.概念规划过程中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抓住城市发展中的特点加以完善,彻底的改变了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去深化发展,讲究从整体的结构上进行谋划布局。

3.虽然概念规划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种理念性的规划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不具有论证性,因此在很多规划方面可以存在模糊设置,不需要具体的界定,在合理的情况下,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偏差是规划允许的。

4.在整套规划思路中,所需要的操作人员很少,就意味着是一件少数人就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分工也是非常的详细,以科学的手段对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管理,避免了一些因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失误。

5.在城市的规划中,更多的需要的是考虑到使用性,一套规划好的方案随时可能进行修改,而概念规划就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随时可以进行修改,而且在操作上简单,花去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大大的方便了操作人员对新方案的修订整理。

三.概念规划的作用和趋势

(一)概念规划的作用

1.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大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很多国家的新城发展中,建设城市新区,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但是新区大多成为新的区域城市中心。在城市概念规划的发展中,很多的设计者和规划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来,这也间接的促进了政府对城市规划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针对城市结构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断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城市规划,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适合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不断的优化城市结构,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续性,从而弥补了总体规划过程中对环境的忽视。

2.必须对新区的存在目标和功能定位进行明确

新区的目标和定位对新城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巴黎的新城在城市化发展聚集的地方始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吸收了城乡交错的新的人口,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向巴黎的问题。同时新城靠近巴黎,交通十分方便,在空间上与巴黎连城一体。而在发展中,为了避免新城旧城连为一体,伦敦则是通过绿化带的方式来区分和保持距离的。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必须重视新城和旧城平衡发展,合理的确定新城的发展规模

新区规划必须加强注意,基本的目的是要解决旧城的问题而不是加剧旧城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例如东京新宿,这一新区就很好的解决带来城市功能负担过重的压力,将东京的金融、娱乐都顺利的吸引到了新宿,不仅解决了东京的困难,也加速了新宿新城的快速发展。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在实际中,城市概念的规划人员通常是根据建筑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两个方面对建筑的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为城市中政府的定向和选择提供基本的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在调整行政和政策的方面的依据。对规划概念的制定不是要将未来的所有事情都提前到现在来进行,而是目前的各种决策可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防止现在的决策阻碍将来的发展,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导致城市规划限制城市发展的情况。

(二)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 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憧憬、展望性。

2. 对结构上、整体上进行筹划,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3. 运用模糊辨证法思想,允许存在偏差或误差。

4. 便于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科学分工,可由少数规划人员完成。

5. 速度便捷,投资较少,周期较短于及时编写修改,及时修正,及时完成,应用范围广泛。

(三)我国概念规划中面临的众多问题

我国的概念规划出现的相对较晚,概念规划的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概念规划的产生本身就带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很多先进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对概念规划进行重视和学术研究了,很多大学对于概念研究都举行了很多的研究会议,展开很多课题,引发了对概念规划的大讨论。

概念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城市发展质量问题;(2)社会经济转型背景问题;(3)传统规划模式僵化、内容庞杂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行业和领域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的概念。进行城市的概念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结合和整合,从而合理的进行城市部署。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在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对城市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考虑,将科学的元素应用到规划中。对于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建筑,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建筑的功能和用途应该进行改造和升级,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城市概念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规划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字:废弃工业建筑; 规划管理; 外立面装修; 原拆原建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combining with the Planning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case analysis on industry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summed up the city central industry ruins zone renova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Key words: abandoned industrial buildings; planning management; facade decoration; demolishing and r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正文:上海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变,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传统产业,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与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制造业为主导方式不同,后工业社会以金融资本、技术创新、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方式。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工业制造业逐步退出产业结构的核心,工业企业大量外迁或解体,城市面积日益扩张,昔日远离城市中心的工业厂区、厂房被规划进入城市扩张的版图。废弃工业区的衰败与现代城市规划要求反差巨大,影响着城市面貌和邻近地块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将工业遗址推倒重建,从城市地图上彻底抹去,还是把承载工业文明的建筑通过改造保留下来,日益被城市规划管理者所关注和思考,实践中通过合理规划保护和利用废弃工业厂房和工业遗址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一、为什么要重视中心城区工业遗址的改造

1、城市土地的稀缺性

人口的增加,居住环境的优化,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需要土地的承载。城市土地的增加仅以追求面积扩张、侵吞农田为唯一途径显然是不现实、不经济的方式。集约型发展、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功能的不断更新才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才能体现出城市土地的价值和稀缺性。工业外迁后工业地的重新利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工业建筑的使用价值

只有使用中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目前存在于城市中的工业建筑,很多已失去原有功能,但这些建筑框架结构良好,并保留着工业时代的建筑符号,如果加以改造整合,尚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老建筑改造是可行的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城市发展方式。

3、工业建筑的社会价值

工业发展促使人类文明飞速发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工业历史是近代文明的一部分,人们对于历史遗存的工业建筑及工业地往往具有特殊的情感。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实践和反思,原有的推倒重建已不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将有利于珍藏记忆,延续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

4、工业建筑闲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原有的工业地由于历史原因大都以划拨方式无偿获得,原有工业搬迁或废弃后,原工业地的性质与管理部门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大多不符。时间和资金是废弃工业地改造的重要因素。如果改造工业地块被政府收储,将根据其规划的土地性质将土地出让或划拨,如果政府尚无计划和财力改造该区域,工业地及地上建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闲置,呈现破败的景象,极大地影响城市美观,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二、工业遗址改造的规划管理理论创新

1、改变土地性质,工业建筑被新建筑所取代

上海已经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中心城区废弃工业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性质大多不相符,如果工业园区和建筑不具备历史价值,失去改造意义,或政府有意向将工业土地收储,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性质重新上市或划拨,重新规划建设,那么废弃工业地将从城市地图中抹去,被与土地性质相符的新建筑所取代。

2、不改变土地性质,更新工业建筑形式和功能

对于中心城区的废弃工业地,规划管理部门现在所遇到的更多情况是政府尚无计划、无财力收储土地或老工业建筑有保留价值,可以通过改造重新使用。上述情况,简单的推到重建或弃之不用绝不是工业建筑改造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如何更好的引导投资者和设计师理解改造的意义和价值,探索改造的方法,以消除废弃工业地对中心城区景观环境的影响,使承载工业文明的老建筑焕发活力,规划管理者不断探索改造的新模式。

(1)外立面装修——保留结构更新外皮

一般而言,工业建筑平面形式简单,空间改造的余地很多,但结构主体坚固耐久,配套设施良好。外立面装修的方式在于保留结构主体,不改变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重构建筑立面,建筑设计更新外皮,并将原有价值的外立面建筑符号保留下来。这种是一种相对直接和简单的改造模式。

(2)原拆原建——局部拆除部分新建

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意味着对其进行恰当的符合未来使用方向的改造,这种改造必须要同时结合建筑自身的价值特色。工业园区内老建筑建造时间、功能、价值均有差异,需要进行改造的力度也不同。对于那些无法继续使用的老工业建筑,将其拆除,规划部门以原拆原建的原则允许产权单位按已拆除的合法面积新建部分建筑。通过拆除、新建、局部改建,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交通顺畅,建筑关系契合。这种方式相比外立面装修是一种更复杂、要求更高的改造模式,改造后的新建筑与老建筑应有良好的呼应和协调关系。

三、案例剖析

现就实际工作中废弃工业园区、工业建筑的改造实例做一些剖析,更好的探索改造模式。

实例一:上海市闸北区中山北路原星火锅炉厂地块,位于城市黄金区域,紧邻内环高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性质为商业办公。厂区已于数年前停产搬迁,留下老厂房、仓库闲置废弃,每逢夏季台节,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屋顶成为安全隐患,困扰着居住在周边小区的居民。

闸北区政府曾多次计划对该地块进行土地收储,使其重新招拍挂上市,但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后经规划部门建议,产权单位经过测算,决定对该地块进行改造,改造的原则是不改变土地性质和建筑结构,在形式上更新建筑立面,赋予建筑新的功能。

改造方案将原有的建筑维护结构保留下来,局部加固。经过立面的精心设计,那些历经了时光积淀的厚重砖墙、建筑屋顶、工业符号、斑驳地面不再是肮脏不堪,重新生机,折射出饱经沧桑的韵味。同时,工业园区的平面布局也基本保留原来的规划模式,仅拆除原搭建的简易房屋,增设部分休闲空间、园林小品,使内部交通流线顺畅,满足消防要求。经过改造的园区在功能上做了极大调整,引入创意办公、餐饮、商业等多种实体,力求将其改造成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意园区。

实例二:闸北区虬江路 865号,原为上海市北区长途汽车站,因周边大多为居住区,长期的噪音和汽车尾气令居民苦不堪言,矛盾不断,居民一直要求将汽车站搬走。后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汽车站得以搬迁,闲置后的场地亟待改造,还居民一个优美的环境。

该基地处于两条道路交叉口上,由于规划道路红线扩宽,原基地内建筑已超出道路红线。该基地现状建筑除一栋沿街建筑有保留价值外,其他房屋均为危房,无法继续使用。鉴于上述情况,规划管理部门给出了局部拆除、部分新建的方案建议。拆除的房屋包括基地内有产权证明且无法使用的房屋,沿街建筑超出道路红线的部分。新建部分则是新建一桩建筑,新建的面积与拆除的面积总和相当。同时,新建建筑符合规划管理要求,建筑风格与保留的老建筑相协调。设计方案考虑到拆除的沿街部分可以在道路转交处为市民留出一个广场空间。

该项目方案通过对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不仅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城市景观,又充分考虑到建设单位的经济利益,促使其主动改造,为未来城市道路的拓宽奠定基础。

四、结语

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促使我们认识到中心城区老工业建筑推倒重建的改建方式代价昂贵,仅仅通过扩大建筑容量满足功能要求的方式只是单纯的形体更新,而功能转换是老建筑再利用不可避免的问题。

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其使用形式和功能进行重构转换,是基于原工业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品质所进行的二次设计和建设,改造过程不仅能够挖掘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潜力,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对规划管理者、建筑设计师和当今建筑技术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改造,有效的规划管理、先进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建筑技术缺一不可。一栋简单的、静止的、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老建筑通过功能转型而焕发活力,实现生命延续,这是老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公交优先;交通规划

Abstract:bus priority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it relat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ystem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of city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 of people, and it is not just a bus and taxi in the way of use preference,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priority traffic. The most important is, in the " three factors of human, vehicl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in the limited road conditions to solve the smooth road and vehicle growth problem,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considering that most people travel convenience.

Keywords: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bus priority;transporta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66-03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现象,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每年有近一千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且,就一定地域而言,交通的发展不是无限的,交通的拥挤终究会导致交通源的外移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发展公交,公交优先”作为改善交通环境,缓解城市拥堵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

同时,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以前的集市、农贸市场等逐渐演变成大型的商业中心和商业综合体,他们通常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区,拥有着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聚集效应,在早晚高峰和节假日等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公交优先的理念对这一特定地区的交通规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成较好的效应。

2 国内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交通规划现状

现代的城市交通规划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至今已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中心商业区的交通规划有了较完整的体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交通规划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城市的大型商业中心为代表,他们在商业中心周边设计了十分宽敞的街道,布置大型的地上公共免费停车场,商业中心集体育、文化、娱乐和休闲于一体,体量巨大而且容积率较低。另一种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商业中心周边街道狭窄,停车场通常在地下,而且收费极高,公共交通却十分方便,通向城市的任意商业中心。究其原因,人口密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从各自的国情出发的,都是可行的。

我国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交通规划起步较晚,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相对稀缺,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在50~80m2,一些大型城市则更少,是北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中心商业区体量巨大,而且较为集中,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公交优先的我国香港的交通规划模式可以借鉴(表1)。

3 公交优先的定义及本质

公交优先是指在城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当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了解决好城市拥堵、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运营效率,是快速分流人群,减轻道路压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公交优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现行的体制机制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且它不仅仅是指公交车和出租车在路权使用上的优先,而是指绝大多数人在交通出行方面的优先。最重要的是,在“人、车、路”交通管理的三要素当中,要在有限的道路条件下解决好道路通畅和车辆增长的问题,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多数人出行方便的情况。

公交优先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不仅是交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包含着政策上的优先、规划建设方面的优先和交通通行方面的优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交通规划方面的公交优先更多的体现为以人为本的出行,把增加出行舒适性和提高出行效率当做首要的目标。

4 规划对策

公交优先理念最根本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出行的通畅,而不是简单地公共交通在道路通行上的优先。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道路、公交、停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大多数人的出行利益出发,寻求合理的交通规划对策。

4.1 建立体现公交优先的立体化交通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在中心商业区更是寸土寸金,地面交通已经接近饱和。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公交的模式(表2)。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垂直空间的层次解决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4.1.1地下快速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准时、安全、大运量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往往起到骨干作用,而且它的出入口四通八达,甚至可以直达每个商场的入口,通过地下的交通组织,减少了地上的大量人流。在其他的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晚,它的前景将变的十分光明(图1)。

4.1.2地面快速公交。它就是我们俗称的BRT(Bus Rapid Transit),它的作用是快速疏散中心商业区的的客流,减少常规公交的承载力少、通行能力差的缺点,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它的优点是大容量和直达性,可以大量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同时可以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

4.2 设置棋盘型的合理的单向交通

由于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除了一些景观道路之外,其他道路相对较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想象更为明显。尤其在中心商业区,道路修建较早,道路红线已无法做大的调整,双向通行经常会形成多个拥堵点,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面的车辆就无法通行,这时人流和车流交织在一起,交通十分混乱。单向交通是指只允许车辆向某一个方向行驶的道路组织形式,它大大减少了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了交通事故。它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合理优化信号灯的配置,为多数人的出行节约时间。在德国的城市里,两排车道的道路基本都为单向行驶,而且单行道总是成对出现,即在相邻的一条道路上只允许车辆在相反方向上行驶,尤其在城市中心区,这种设置更为普遍。统计显示,单向交通可将运力提高80%,交通事故减少一半左右。在设计上,单向交通应贯穿于商业区的周边,形成棋盘型的结构,在长度上力求最大,避免道路两端的干扰。同时,给予公交车双向通行的权利,以符合多少人的通行利益(图2)。

4.3 设立分散的交通停靠点

中心商业区是人流聚集地,在一些时段经常会出现潮汐式的交通流线,形成交通压力。在交通停靠点更是如此,大量公交车辆聚集于此,行人和车辆交织在一起,造成拥堵。将公共交通停靠点分散,采取错站停靠,减少站点的公交线路,使人们向四面八方通行,交通路线上不出现重叠,同一处站址的公交站点间距在50m左右,反方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00m即可,适当分散公交站牌,提高出行能力。同时,公交站台可选择港湾式,适当提高站台的长度,将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分离,但不应过多,避免公交车之间形成冲突。在十字路口和商业区的主要出入口应禁止设立停靠点,避免造成大量行人聚集,产生混乱。对于出租车,可设置专用停靠点,选择在商业区周边次干路,并且与公交站台分开,禁止随意停车(图3)。

4.4 提高地下停车数量,限制路边随意停车

停车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静态交通问题。静态交通问题是相对于动态交通而存在的一种交通形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停车设施主要包含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场、路边单侧停车等。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多,对停车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大,就会出现停车难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商业区周边更为明显,针对以上情况,在地上空间达到饱和时,地下的交通疏导成为一种重要途径。

地下停车场提供车位较多,交通流线较好组织,而且不受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可以和购物中心主要出入口形成连接,形成一站式购物,不增加地面上的人流。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种方式十分奏效(图4)。露天大型停车场在美国的大城市中十分普遍,这种方式布置简单快捷而且成本十分低廉。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商业中心本来就寸土寸金,这种停车方式无法大量使用。路边单侧停车虽然方便快捷,但是问题很多,它不仅要考虑道路条件的制约,还要考虑停车设施的配套与管理,同时需要一定的驾驶技能,否则会对动态交通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我们对此要慎重(图5)。总之,对于私家车的停靠,我们应当控制,如果有特殊需求,也应提供相应的停车位。

4.5 强化政府调控手段,提前加强交通管理

传统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通常是对已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政府管理,着眼于人、车、路和时间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组织。然而,在当前车辆快速增加和交通供需矛盾日突出的情况下,过去的调控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客观需求。尤其在中心商业区,一旦发生交通拥堵,就会导致大面积的交通瘫痪,此时再去管理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来提前管理。

4.5.1改善公交环境,提倡公交出行。“地铁挤、打车难、公交慢”是阻碍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难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私家车。在欧洲,私家车拥有率虽然很高,但人们仍然愿意乘坐公共交通,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公交守时、方便、快捷。在这些发面,我们应当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我们的公共交通质量。

4.5.2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出台交通限行措施。每到双休日及长假期间,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格外突出,对于这一特定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单双号”和部分路段限行等措施,提前分流车辆,使人们意识到在拥堵路段乘坐公共交通公交会更加便利一些。

5 结语

城市的交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全面协调的过程,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更是如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交通拥堵的问题由来已久,我们都应保持以人为本的态度,根据各自的情况来解决。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我们应该倡导公交优先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娇蓉,白子建.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炜,徐吉谦,杨涛.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 空间形态 规划思路 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温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后由西晋郭璞规划建设了最早的温州城,面积相当于现在由海坦山、华盖山、南门河、松台山、郭公山和瓯江围合的区域。这一格局自解放前未有大的变化。自建国以后,温州一共编制了(或修改)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三轮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轮是1959 版总规(1964年修改);第二轮是1983版总规(1985年修改);第三轮是1993版总规;第四轮是2003版总规。目前在编的2013版总规是第五轮总规,定位为2003版总规的修编。

(图-1:第二轮1983 版总规[1985年修改])(图-2:第三轮1993 版总规)

(图-3:第四轮2003版总规)

前几轮总规的空间形态都是自西向东沿瓯江发展,城市建成区也是按照规划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以温州老城为中心,加瓯北、龙湾区为主的用地格局。自第四轮总规编制开始,由于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和规划思路定位的不同,开始出现争议。尤其体现在对温州中心城区的界定上,主要出现以下两种思路:1.以温州老城及周边构成温州核心城区,以此为中心,加上龙湾辅城及周边组团构成温州中心城区;2. 以温州老城和龙湾城区形成双中心,加上周边组团构成温州中心城区。这两种思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温州中心城区是单中心还是双中心上,对中心城区的边界倒是形成了一致意见,即包括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加上永嘉的瓯北、瓯江口新区和洞头县。

2013年,温州市正式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目前仍未结束。由于这一轮总规编制的前提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温州市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其中S1线已经在2013年开工建设。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史,轨道交通的规划历来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这三条线路的走向对温州市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这一轮规划在对中心城区的界定上主要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沿江发展型的继续,即以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加上瓯北、瓯江口和洞头县为中心城区,以乐清、瑞安为副中心构成中心城区扩展区。这种思路继承了以往规划的一贯做法,并增加了沿海发展的拓展,可以概括为“沿江+沿海”发展思路;

(图-4:第五轮总规的“沿江+沿海”发展思路)(图-5:第五轮总规的环大罗山发展思路)

另一种思路则提出了新的构想,随着S1、S2、S3三条市域轨道交通的规划,温州中心城区将形成以大罗山为中心的中心城区,即城市应该向南发展,并纳入瑞安市。可以概括为“环大罗山”发展思路。

这两种思路从城市建成区角度来看,都有一定道理,因为无论是沿江、沿海地带还是环大罗山地带,目前都已形成连绵的半城市化地区。但是从规划的角度讲,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应该以江河为依托,还是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河流密切有关,随着城市的演进,在当今,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此,我想引进生物进化论思想来解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和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动物进化为例:动物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然后进化到软体动物,再到节肢动物、甲壳动物,再到脊椎动物。这个现象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极为相像。城市空间形态也历经了从简单的村庄到古代防御性城市,再到现在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开放性城市。

现代城市就像人体一样,是城市演化的高级形态。而轨道交通就像人体的骨架,城市河流就像人体的血管。分析人体的形态可以发现,人体为对称结构,骨架是构成人体形态的基础,血管则是养分运输的通道,是构成形态的次要因素,血管的分布也基本对称,当然心脏是偏左的,由此可以看出骨架和血管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空间形态应该从古代以河流为依托发展到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依托,同时必须处理好轨道交通和河流的关系。然而轨道交通和河流的关系却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规划者的手里,因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是自发和自觉的结合,尤其是到了现代,城市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划的合理与否也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美观。

古语云“探寻物理,师法自然”。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对自然界事物发展轨迹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城市规划思路的抉择。回到温州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采取第二种发展思路,就是以S1线、S2线、S3线三条线路为骨架发展城市空间,温州市就可能发展成环大罗山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思路基本遵循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基本原则,但是未来城市空间形态中间将出现一座巨大的大罗山,阻挡视线,对城市景观构成消极影响,使城市被分割为几部分,形态上不够连续和统一。

如果采取第一种发展思路,温州就有可能发展成“沿江+沿海”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思路不符合现代城市应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基本原则。但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又形成了“沿江+沿海”连绵发展带,构成城市重要景观轴,给人们以视觉震撼。

比较两种思路,各有利弊。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结合两种思路的优点,同时摈弃各自的缺点呢?答案是城市空间布局应该以轨道交通为基本骨架,同时轨道交通的布局应该考虑河流的因素。因为轨道交通、河流、城市用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人体的骨架、血管和肉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轨道交通、河流、城市用地这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真正做到骨肉相连,血肉相连。

实际上,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规划了四条线路,当然此阶段批复的是S1线、S2线、S3线三条线路(其中S3线是批复了南面一小段)。线网规划中S4线就是一条布置在瓯江北岸的线路。而S1线和S4线的结合不正是和瓯江关系的完美融合吗?如果再加上S2线,就构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沿江+沿海”

规划思路的改良版。

(图-6: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由此,可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规划思路出现了偏差,是不是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人体的结构,把轨道交通的布局真正的与河流的布局结合起来。沿着第一种规划思路,把温州中心城区界定在沿瓯江两岸,把中心城区拓展区界定在乐清和瑞安。同时沿着第二种思路,把S1线,S4线作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骨架,S2线作为次主骨架,构成“沿江+沿海”城市空间形态。而S3线可以弱化为城市副骨架。这样的规划思路也许更加契合温州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也比较符合历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逻辑。这样的规划才真正是骨肉相连、血肉相连的规划。

当然规划思路会受到各种现实原因的影响,尤其是行政区划会成为规划思路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瓯江北岸由于分别属于永嘉县和乐清市,如果要规划成为温州中心城区,就要对行政区划做出调整,相比把整个瑞安市变成瑞安区,难度要大很多。但是从学术层面探讨规划的科学性,应该有助于减小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矛盾,使之更加符合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3年修编)》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