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可维护性软件设计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计算机使用的普遍性,也决定着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行软件设计开发的创新,才能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完善与发展,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1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影响可维护性的因素分析

(1)可测试性。

计算机软件在后期的修改过程中,测试的难易程度受到计算机被理解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在设计软件的开始阶段,加强软件设计结构与文档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针对软件自身的要求,选用恰当的方法与测试工具,规范化地对软件进行整体上的诊断与测试,能够使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基础性保障。

(2)可理解性。

所谓软件的可理解性,主要针对第一软件以外的人员说的,通过清晰代码的设计,使编写语言的代码能够更加清晰、简洁,使其他人员能够更快地对软件的整体功能、接口、模块以及结构设置等得以理解[1]。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的可理解性还受到软件模块的设计影响,以及文档的合理性、精确性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理解性的正确性还关乎整体软件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准确性等。

(3)可修改性。

计算机软件的可修改性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系统软件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在软件的后续发展中,可以及时纠正错误,通过修改达到最终的满意结果。另外,软件的修改性关系到设计原理、整体逻辑结构的难易等,而且软件的耦合、内聚、作用域以及控制欲关系等都影响着计算机软件的修改。

(4)可重用性。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可重用性来说,就是不需要对编写功能模块进行较大的改动,就能实现在另外软件系统的调用,可以进行稍加改动就可以在别的软件组建中运用。因此,它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强,软件的可重复使用也有一定的适用性,也便于维护。

2加强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可维护性因素的积极对策

(1)设置明确的软件级别。

作为一款高质量的可维护软件,应该具备高效率、可理解性、修改性、测试性与重复利用性等,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软件的这些性质很难全部得到满足,尽管这些因素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相互抵触与不兼容的问题,因此应该针对软件的实际情况,对软件性能的有限级别做出决定,需要借助明确的软件级别与质量目标的制定才能得以实现[2]。

(2)制定完善的软件审查机制。

首先,可以进行不同软件检测点的设置,多次检测软件的检测点。针对软件的功能与结构,在开发的不同阶段,建立一系列的检测点,使软件质量能够在开发过程中就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检测的内容来说,主要有软件的质量、功能、运行效率以及运行故障率等;其次,积极验收与检查软件。在软件的交付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系统、全面地验收与检查软件,检测软件的每项功能,逐项测试软件的性能指标,使得每项指标都能符合软件用户的标准与要求,还可以通过一部分体验用户的建立,基于使用者的角度,检测每项软件等。最后,对软件包进行检查。由于交付给用户的属于良好人机界面的软件,而不是源代码;而要使用户对软件的使用得到快速的掌握,应该借助软件使用说明书、培训教程、软件性能表等的作用,使用户对软件有更好的认识与掌握。因此,应该在交付之前,逐项检查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培训教程以及性能表等。

(3)对软件可维护性含义的重新界定,加强对软件可维护性的理解。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走入千家万户,而且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而对于软件可维护性含义的定义应该进行扩展,不应该只限于帮助程序员的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维护等,应该走向智能化与集成化发展道路。对于软件的开发来说,主要是实现用户需求的满足,针对自身的需求,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自由选取,还可以自行调整与修改软件功能。尽管缺乏相对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用户也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软件[3]。还要扩展软件的可维护性定义,使用户能够主动参与软件的维护以及开发过程中,这也积极地影响软件未来的开发与维护。

(4)选择维护性高的软件设计语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软件设计的发展,计算机语言也走向多样化发展趋势,而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设计语言同样影响着软件的可维护性,语言的选择不当会造成软件维护的困境。相比较而言,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相比,具有一定的贯通性与理解性,能够对正在运行与完善中的软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检测,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可维护性的发展。对于早期的汇编语言与低级语言来说,尽管能促进软件运行效率的提升,然而软件的开发难度比较高,而且在后期的维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高级语言与开发工具,体内嵌入较多的模块化功能,能够对软件设计者的开发速度进行提高。因此,对于不同的高级语言而言,优缺点互相并存。作为第四代语言,如报表生成器、图形语言以及查询语言等,开发难度不大,而且后期维护性良好,能够通过较短时间开发出来,能够作为软件开发的优先选择的语言。

3结语

综上,计算机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积极运用,已经体现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而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软件也要做出新的发展,加强自身的创新,积极完善软件的发展,不断提升设计过程中的可维护性,才能使人们的需求得到尽可能地满足,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后期的维护工作,增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保持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兰祯伟.计算机软件的可维护性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85-86.

[2]陈涛.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可维护性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3):12-13.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第2篇

本文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与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目标出发,在理论教学环节推行层次化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并增设课程设计环节,传统教学体系以外鼓励学生进行外延学习,如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考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并通过建设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查。最终,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概况

(一)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语言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由最初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等低级语言,到早期的高级语言如BASIC、PASCAL和C语言,再到C++和JAVA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同时,各种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语义看似模式固定,而真正应用于软件开发却是千变万化,这都决定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等特点。该门课程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尤为强调学生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和软件开发。

(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面临的问题

根据多年来讲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类课程的瓶颈在于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却无法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课或培训时,当老师给出一个新的题目,总是不知从何入手,思路不清,一团乱麻。当听过老师的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如果再遇到一个新题目或稍微改动过的问题,学生又开始手足无措,无法独立找到适合算法完成编程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只是追随着老师的思路,而缺少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完成程序设计思维的训练。

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时刻关注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此过程中需要摒除具体代码实现的细节部分,只关注核心的流程。鼓励学生独立绘制流程图,进而整理出解题思路,这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思维的必经阶段,也是程序设计师必备的专业技能。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高专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中的各种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酸奶制作”。酸奶制作所需要的原料如牛奶、酸奶发酵剂、糖和蜂蜜等即为程序中的变量,将原材料放入酸奶机中可看做是输入变量,加热、发酵和冷却等操作可看作为函数调用的过程,同时也铺垫了函数的概念,最终酸奶制作完成即为程序结果的输出。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加入分支结构来调配不同口味的酸奶,运用循环结构制作若干份酸奶。通过这些易于理解的实例带动学生主动思考,一起做酸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无声无息地渗透入学生的脑海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思维中发现规律,在思维中抽象总结。

(二)理论教学环节推行层次化教学模式

基于层次化教学模式的思想,可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算法、方法学、语法和集成编程环境四个层次。将此四个层次作为标准,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整理与划分,将每一章节、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皆找到其所属层次。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点明各层次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不仅仅是学习某种计算机语言的语法与语义,更不是简单的学习如何使用某一编程环境进行程序的编制和调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中第一层次算法涉及较少,但在授课过程中如涉及到较简单的算法也可稍作渗透,为今后的数据结构课程做铺垫。比如在讲到循环控制结构时可通过例题讲解穷举法和递推算法,一维数组的经典应用之一——排序的两种算法冒泡法和选择法也必须为学生点明。第二层次编程方法学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体现较为明显,主要涉及的内容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第三层次语法是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变量的定义与使用,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对象和类的定义等。第四层次集成开发环境在理论教学环节比重较少,主要为学生讲解程序开发的步骤,各类开发编译环境的使用方法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转变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若想在毕业后顺利寻求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大量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1.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调整各种类型实验的比重。适当缩小验证型实验的课时比例,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首先,在验证型实验中通过程序填空和程序改错等实验项目形式,在促进基础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读程序”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统一的编程风格。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与同事协同合作,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在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中,增设贴近企业一线,贴近社会需求,可操作性强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程序”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需要课程组教师集中讨论与设计,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能力水平不断完善。2.在大三年级上学期,增设课程设计环节。此时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已完成多门计算机语言类和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各种编程语言的语法语义规则,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接触到简单的工程问题,组成项目开发小组,分工合作,使用一种或多种计算机语言设计、编码和开发具有一定难度的小型软件系统,提交实验报告,最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答辩。在该环节中,应尽量为学生模拟出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似的实践现场,并全面采用企业管理运作的模式。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亲身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全面地认识和熟悉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更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四)传统教学体系以外鼓励外延学习

1.组织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类的大型赛事。在竞赛的培训、备赛和参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其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拓展学习,使学生感受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异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的平台。2.教师积极申请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课题,并鼓励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参与。首先,教师可向学生公布并简单讲解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及与本门课程的相关性,然后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子项目,选择相同任务的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与方案,进行协同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子项目的开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逐渐形成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遇到瓶颈问题,可通过查询网络、翻阅工具书、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等方式寻求帮助。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工作量给予适当的课外学分折算鼓励。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创造接触和熟悉真实项目研发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不断学习和掌握前沿知识与先进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今后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Java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职业资格认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实现“课证融通”,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信心。4.加强校企合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争取到更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能力考查

好的评价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风气,促进教学。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来说,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序设计思想的检测与评价。1.进行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考核。理论教学过程考核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活跃度和提问情况、课后作业等成绩;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包括验证型实验的操作完成情况、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的参与度、方案制定合理性、项目完成工作量、项目成果质量和报告提交等内容。2.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相关的竞赛、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参与教师科研并制定适当的学分折算机制。将传统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习内容的评分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这恰恰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非呆板的应试工具。

四、结语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定位 就业现状

在我国,从90年代计算机普及开始,计算机专业就一直热门专业之一。不管是正规的各大院校,还是民办的各种培训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随着计算机深入到各行各业,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使IT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IT行业中的巨大发展空间和高薪待遇吸引着许多的年轻人。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容易就业,相反,他们感到就业的压力,求职的艰难。即便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一样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那何况成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同仁们的思考和注意。

1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1 学生的就业情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的工作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工作但从事与计算机无关的工作,有不少学生想通过学习计算机而从新择业;二是没有工作想将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三是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但需要取得文凭或需要提升自己。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仍然从事非常基础和简单的低端计算机工作,属于低端饱和人才,例如录入,打字等。高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又没有能力胜任。通过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学生还不到20%,如果学习后仅仅只取得专科文凭而不能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专业的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造成就业难导致招生难的状况。

1.2 与其它专业比,尤其是财会专业

从成人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不再是成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相反职业定位明确的专业,如财会专业、幼艺专业的招生情况比较好。这种招生状况也说明了就业状况。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毕业好找工作。例如财会专业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与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合紧密,毕业后基本能胜任出纳与财会相关工作。而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毕业后大致的工作方向是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学校设置专业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一个工作方向所需要的知识点来设置学习的课程,而是为面面具到,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和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3 与正规大学相比

目前全国几百所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两个主专业,课程设置从90年代普及计算机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正规大学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保证,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正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毕业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胜任岗位,但是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所以用人单位也会考虑到这一点,正规大学比成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肯定会受欢迎一些。

1.4 与其它培训机构比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计算机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想学计算机的年轻人。例如北大青鸟、新新华电脑培训学校,新东方等等。有不少高职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工作,会在毕业后去培训机构学习。为什么已经拿到了计算机专科毕业证却还要去培训机构学习?这说明大家认为在培训机构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关,有些培训机构还提供就业机会。在培训机构中设置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结合的更加紧密,所有内容完全以就业为导向。例如北大青鸟计算机培训中,把专业设置成java技术、.NET技术、web技术等,课程设置上只设置与这个技术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课程学习时间完全是根据这个课程的需要来设置,而不是按照教委设置的规定来要求。当然,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成人高职院校也需要打破以往的课程模式,才能让学生学习到实际的技能。

2 计算机专业职业定位的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符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近二十年来的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按照正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来设置。例如对于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将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三大块。其中公共文化课包括:高等数据、基础英语、马基与邓论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数学、计算机文化,计算机英语、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C语言;计算机专业课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internet应用基础、网络集成、网络操作系统、网页制作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程基本把计算机专业中的最基本的内容都点到了,但是没有方向性,并没有突出网络专业的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员等工作。

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都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有规定的课程数和时间,不能完全自主的调整学习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还要考虑自身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等,造成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局限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

2.2 教学知识相对较浅又较广,没有岗位专业性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计算机行业软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四周,硬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半年,在学校里所学知识能用3年。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例如针对网络管理员这个岗位,应该能够胜任维护路由器、更换网线、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保障电脑文件共享和打印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处理各种网络和系统故障;处理Internet无法正常访问的故障等。但是目前成人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太广,涉及到软件,硬件,网络,讲的内容也过浅没有针对性,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多,又没有重点,什么都了解一点点,但什么也没有真正掌握。

2.3 与社会脱节,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管是硬件或软件都更新较快,在学校所教授的一些技术都已经是在市场上被淘汰或者应用较少,而由于有些成人高职校没有投入一定的成本购买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并没有掌握最新的技术,在就业时也就没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应用了。成人高校和企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计算机专业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一些实习工作也多与专业无关。这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实践的机会,自然对所学的内容也就不够重视或善忘,感觉学的东西没有用。因此现阶段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了解一些相关理论,但理论学习对于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较难,很难真正掌握也就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相对实践操作又较缺乏,工作中应用不到,在学校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环境或机会实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3 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3.1 修改课程设置,使专业分得更细,以职业技能为主

高职院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需要加大。计算机专业本身涉及范围就较广,主要有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设置课程时应先定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作为目标来考虑。如软件开发人员所需要的知识的相关课程大致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SQL或Oracle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而与硬件相关的工作可能涉及的课程有: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维修、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这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提高将来毕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而不是目前的状态,学校里什么课程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学生感觉什么也没有学会。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的训练,多看看用人单位的要求,以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来指导教学。

3.2 和其它专业相结合,发展边缘专业

计算机和英语一样都是一个工具,作为一个专业来发展,面太窄,需要和其它的专业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而每个行业现在都有专业应用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很多相关的行业专业知识。如财会方面很多财会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如果只靠计算机人员肯定制作不出非常专业的行业软件,如果靠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编程不是很熟悉,那也是不可能完成软件的制作。所以如果既懂一些财会方面的知识,又懂软件编程,那样做出来的软件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发展边缘专业,对就业市场作出详细的分析,找到其中的结合点。

3.3 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

现在培养的学生常常和社会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有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新技能学习能力高,有一定的实际开发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高职院校应该多与相关企业多接触,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按要求来设置课程,并可以为学生提供到企事业单位了解或实习的机会。

4 结语

目前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数量仍很大,但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的解决,只有准确摸清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标准,根据成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丽.民办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大学计算机教师

Abstract:With the entering of china into WTO,the 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have mo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ey grasp not only newer knowledge and more abundance theories,but also new teaching models and ideals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uch as bilingual teaching,etc.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of teaching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learning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at first,and how to improve their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for them.

Key words: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bilingual teaching;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1.引言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使用将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互连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面临大量用英文书写的计算机信息,并要求我们将专业信息用英文形式表达出来以进行国际间交流。据统计,就计算机等电子类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活动(含教育服务)将逐渐纳入WTO轨道并按照WTO的规则运行;同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第十二条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2007年1月30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

作为机遇和挑战,计算机教师必须开展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同时,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领城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主导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大学教师,就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时代的需要。

2.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2.1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其软硬件以几何级数更新换代,相关专业领域的术语也在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对落后,这首先由于计算机本身是舶来品,而且最初计算机是以英语为开发平台的,所以现如今计算机科技比较发达的都是用英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印度等。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首当其冲的是英语水平问题。不可否认,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需要克服的困难比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要多得多。虽然现在中国计算机硬件的制造业在蓬勃发展,国人也自主开发了许多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为中文版的软件开发工具),但其内部的编码始终是以英语语言为基础的。而且,要学习国外高精尖的计算机科技(引入计算机英文原版书籍)也要进行语言的转换。

对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面临的任务是要阅读手册、说明书、Readme及Help信息。因此,首先,应该从这方面考虑选取一些关于计算机硬件介绍、安装说明、软件安装方法、用户须知等方面的题材。通过对这些方面材料的学习,有助于掌握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方法,提高学习前沿技术、掌握探索专业领域高新知识的能力;其次,通常一本外文版计算机图书获得版权到翻译出版通常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就算原作者消化技术和写作最短为一年,那么加起来这已经超过通常软件版本的更新周期,这就意味着当你阅读翻译资料并掌握这一版本的软件时,可能该版本已经淘汰或至少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2.2 计算机专业英语精确理解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对词汇含义不能确定,就很难理解句子内容,甚至得出可笑的、相反的结果。很多公共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等。缩略词开始出现时,通常在其后跟有原形单词,久而久之,随着缩略词地位的确认,人们的接受和认可,作为注释性的后者也就消失了。通过将普通公共英语词汇演变成专业词意而实现。有的则是将原来已经有的词汇赋予新的含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约定俗成的网络缩略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是对客观规律和过程、概念的描述,并不关心个人的心理情绪,因此专业英语具有客观性和无人称性,这必然要反映到语法结构上。专业英语的语法可以归纳为客观性、准确性和简洁性。1)客观性计算机英语具有客观性,反映在时态上则较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在语态上因并不关心动作的执行者,而着重强调动作本身,所以被动语态占了绝大部分;2)精确性。计算机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准确。首先用词上要求准确,其次为了准确描述事物过程,经常使用长句,有些甚至一个段落就是一句话,因为长句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复杂关系;3)简洁性。计算机英语要求表达形式简洁,用尽可能少的单词来清晰地表达原意。因而广泛地使用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等形式。

2.3 双语教学的需要

所谓“双语教学”,《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了定义: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教学外,同时再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课堂外语是英语。具体可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时,还视不同情况,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例,包括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口授等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2007年1月30日《北京晨报》消息,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意见》称,教育部将鼓励和支持校内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计算机课程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自然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更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用两种语言思考与应用,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对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2.4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外软件基地向国内的转移对软件开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较高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软件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获得进人跨国软件公司的钥匙,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中发挥所长,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人认为,阅读别人翻译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捷径。但实际上阅读别人的译文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多来源于英文,但翻译质量往往差参不齐,有时看译文比看原文还难懂。特别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初次引人,许多词汇的译法往往是五花八门,使得相关参考书之间的参照性下降,也增加了阅读、学习的负担;另外,翻译存在时滞,译者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还需要翻译时间,加上引进时间和出版时间,与读者见面的周期会拉长;其次,阅读译文往往使读者失去了最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这种机会不仅包括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专业思维的交流与提高。最后,阅读原汁原味的文献资料,往往能获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极为有益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3.大学计算机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手段和方法

3.1 合理组织教材

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英语,必须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系统学习计算机英语帮助极大。通常应遵循四个原则:1)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2)教材的专业侧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英语教材;3)教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语法体系结构还是计算机体系结构;4)教材的易用性。指教材的编排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建议选择“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入门教材。因为,一方面该门课程相对而言,实践性较强,有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可以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弄清楚原理,进而弄清楚原理的一般性英文表述获得阅读英文理论书籍的能力。

3.2 使用网络平台

网络正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手段和活动,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大量泛读,掌握专业语言结构,通过网络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运用专业英语技能,更好利用网络获取计算机专业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上网尽量访问英文的网站和技术论坛不使用汉化的版本。注册英文的电子邮件hotmail,加入网上英语聊天室,下载英文版的软件进行安装、使用,运用新的网络技术。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在平时就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有助于教学的网络资源。1)使用英文在线工具;2)在线英文计算机教程;3)专业网站;4)网络英文教程;5)大学校园网资源。

3.3 经常阅读相关英文资料,提高对专业术语的感悟能力

英文资料来自于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大量阅读英文书籍和资料是提高计算机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原版计算机书读多了,就会找到很有规律的东西、获得一种英语定向的思维方式。

所谓阅读,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阅读过程中,这三方面的作用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阅读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但仅此是难以进行有效阅读的,还要具备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准确词义和猜测生词词义的能力,辨认主题和细节的能力,正确理解连贯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记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因为阅读计算机英语文章常常需要领悟文章言外之意和作者的态度倾向等。

3.4 参加培训在短期内实现其快速的提高

任何教学中老师的业务水平是关键因素。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大学双语教学需要英语水平高且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学校一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性质和英语教学课程的比例,1)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学院进修或选择部分专业方向,强化英语教学,如以工程硕士研究生级别培养的学校,培养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2)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外语言专家进行师资口语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水平;3)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

4.结论

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是21世纪人才的两大基本技能,而这两种技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不能透彻理解许多计算机的语句和命令、不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就不能把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地利用起来;若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就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帮助人们学习英语。

在众多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特别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蓬勃迅速,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同时,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出现在国外,更快获取前沿知识的方法是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同国外同行交流。因此,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更快地占据国际竞争的前沿。而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肩负了掌握前沿知识的重任,提高自身,并育之于人。

参考文献

[1]胡彩霞.《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9,6:161-162.

[2]蔡春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9:54-56.

[3]罗建华,傅军,黄健美.加入WTO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43.

[4]许强.高校双语教学的困难和对策[J].教育论坛,2009,16:28-29.

[5]曾二秀.论本科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培训[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0:84-87.

计算机开发语言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Java 系列课程 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职业性和工程技术应用型,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中努力去凸现“应用性”。根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和应用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以 Java 技术为主线的 Java 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 Java 作为教学语言和开发工具

多年的编程语言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编程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对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来说,程序设计语言选择得当,能为学生铺设出一条成才的捷径。

在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的职位更多的与网站相关。随着网络技术走向成熟,在软件开发体系方面,目前主要流行两种架构:Java EE 与.NET。来自软件公司和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全国各大 IT 企业,招聘职位最多的是 Java 开发工程师;目前软件编程的最热门语言当属 Java,大量毕业生进入软件编程行业,主要使用的还是 Java 技术;同时,使用.NET 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和人员也比较多。我们对 Java EE 与.NET 架构作了较为全面的比

较。二者各有优势,简要说来,从易用性、开发成本、对语言的支持、开发周期、对 Web 服务支持的力度等角度看,.NET 略胜一筹;从稳定性、安全性、移植性、开放性、产品的多样性等角度看,Java EE 略胜一筹。Java EE 与.NET 对应的核心语言分别是 Java与 C#,两者共通之处较多,掌握其中一种会有助于快速学习另外一种。欲选择其一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从其应用的前景和学习的便利来考虑。这两者都是面向对象的语言,并且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 Java的跨平台等许多特性使其拥有更多的用户,且直接支持分布式的网络应用为编程提供了方便,已成为网络应用开发的首选语言和工具;同时,Java 的开源也让学习者和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能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

二、分阶段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 Java 应用广泛、学生就业面大,但是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 IT 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 Java开发人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较之于.NET,从学习的难易程度来看,Java 技术框架庞大,知识与经验靠积累,学习和使用的门槛较高;从软件开发的周期和成本来看,Java 较长较高。由此,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 Java 内容庞大,仅仅通过一门课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熟练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注意分解难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制订应对的教学计划时,应是围绕着“如何将其内容分解”进行。

完成 Java 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应用,还需要其他课程内容作基础与配合,涉及到的课程较多,其教学前后会跨越几个学期。因此,我们设想将 Java 相关课程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进行;一是因为课程本身内容庞大需要分解,二是因为某个阶段的学习可与同学期其他课程配合进行,这样可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已有一些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改革,力图改变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需求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新编 Java 教材,其变化特点是将Java SE的内容与JSP的内容整合,以Java SE 为基础部分、JSP 为应用部分,在介绍 Java 基础之后,以 Java Web 编程作为应用与提高。这种试图“一竿子插到底”的目的,是欲达到避免重复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然而,Java SE 本身内容就很丰富,另外,Java Web 编程部分的内容也不是仅仅通过两三章内容的介绍和讲解就能处理好的,因为 Java Web 编程是知识的综合运用,JSP 只占其中一部分,除了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外,一般说来还要涉及到数据库、HTML、JavaScript、CSS 、XML 等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在此之前一般并不具备。所以,我们认为,将以 Java SE 为主的内容放在第一阶段,而将以 JSP 为主的 Java Web 编程内容放在第二阶段,均利用一个学期、前后分开完成教学,学生的掌握情况会好很多。

三、结语

根据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通过 Java 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理念。以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横向对比,其他院校一般只开设前两个阶段的教学,而资深培训机构也只开设前三个阶段的教学。我们制订的计划,课程涵盖了主流技术和前瞻技术,可使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和分布式网络应用开发的能力。

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们组织的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Java 职业技能培训中,学生的基础和表现受到来自软件企业的培训教师的赞许,同时,通过实战培训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 59.

[2] 史斌星,史佳. 新编 Java 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8-508.

[3] 李芝兴,杨瑞龙. Java 程序设计之网络编程[M].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9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