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加剧,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单向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流程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资源、生态成本较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流程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它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既要求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为导向,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物质商品“利用”最大化,而不是消费“最大化”,并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同时经济体系各产业部门协调运作,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临沂农村地区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必要性

2.1临沂地区畜禽养殖现状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西南部,属温带季风性气候,雨水较充沛,河流、水库众多,这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009年,临沂市畜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515万头、29.3万头、290.1万只和1.43亿只,分别增长8.32%、5.94%、2.77%和14.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61.2万头、牛33.8万头、羊225.3万只、家禽5371万只。肉类总产量64.9万吨,增长13.2%;禽蛋产量28.6万吨,增长1.73%;奶类产量9.9万吨,下降9.75%。生猪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取得较大进展。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场发展到1149家,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438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76个。

2.2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畜禽养殖业近些年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养殖模式逐渐从散户向集约型养殖发展。而目前临沂农村很多地方的畜禽养殖都是散户经营,并与传统种植区联系较为紧密。这种模式下,由于规模小加上小农意识,一些养殖户为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产生了许多问题。(1)污染问题。临沂农村地区的散户养殖场大多依池塘、水库而建,距离农作物种植区比较近。许多养殖户环保意识差、只顾追求降低经济成本,养殖产生的粪尿不经过过滤等方式的处理就排放到水体里或土地中,对水生生物及经济作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较大的水体、土壤、大气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的毒害影响。此外,许多农药残留物也对畜禽的饮用水和食物造成了污染。(2)畜禽食品安全性问题。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也逐渐兴起。作为临沂市最主要的肉类原料的猪肉与鸡肉,其环保安全性也日益得到消费者群体的普遍关注。但是,绿色道路依然是漫长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仍然很多。原因如下:首先,过多的使用精饲料。精饲料里面含有大量激素,消费者使用以后对身体机能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其次,瘟疫、病菌的传播。2003年以来,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高热病等疾病的盛行,加上养殖户缺乏科普知识,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加速了瘟疫病菌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产品的质量。(3)养殖户的积极性问题。现在正值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期,畜禽养殖也处在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禽市场行情更加变幻莫测。受其影响,部分地区已经探索出了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健全、缺乏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养殖者们往往随大流,以至于出现严重亏损,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3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优越性

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走生态农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养殖模式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牺牲了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在长远发展道路上,畜禽养殖受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束缚。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畜禽养殖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3临沂农村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思路探讨

为促进临沂畜禽养殖业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要结合临沂实际情况,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逐步建立起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战略机制。

3.1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措施以今年刚出台的《临沂市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为依据,因地制宜,以保证农民增收为基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好奖励与惩罚措施。

3.2做好循环经济养殖模式的宣传与鼓励首先,派发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搞好循环经济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户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其次,对发展生态养殖的农民提供贷款、补贴等支持,以提高其继续坚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要建立顺畅的渠道以便养殖户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市场信息。

3.3养殖场的选址要科学尽量减少对居民区和种植区的污染影响。将场地设在水源下游,远离居民区和种植区;根据水源的可承受度来确定岸边的养殖场数量,并建造粪尿过滤池,以免对水源极其生物系统造成过度的直接污染。地形条件好的农村可以转变分散饲养的模式,划定一片区域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既能扩大生产规模,又能减少污染。养殖者还可以自行换地,将自己的耕地配置到养殖场的周围,以利于建设配套设施,调高管理效率。

3.4以提高粪便的再利用,减少污水的排放量为基础,继续开拓发展沼气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养殖户应对畜禽粪便进行清污分流和干湿分流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可以进行填充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

3.5做好疾病防疫工作,从源头上掐死又一污源养殖者应该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等清洁处理工作,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加强饲养、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的防疫。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经济模式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由于其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表现出的突出优势,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水平。但是,目前城市人群使用互联网还是占主流地位,而互联网跟贫困地区农民、农村、农业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并且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应用更加稀少。本文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经济;农民发展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农村信息较其他地区要落后许多,因此得到的相对资源和人才也比其他地区差,长此以往,西部地区的经济将更加落后。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发展网络经济势在必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人员应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采取趋利避害、积极发展、加强管理和充分利用的方针;要利用各种条件把网络经济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有选择地发展符合西部农村地区状况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其成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电子商务,使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找到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建设新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西部地区人口2.8亿多,占地面积为54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23%和56%,包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行政省区市,但其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由此可见发展新型经济模式在西部农村发展中势在必行。网络经济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同时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所引起的与传统经济部门、传统产业相比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和飞跃性发展。因此,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纯粹的“虚拟”经济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并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升华的高级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在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网络经济能够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1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经济基础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薄弱,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商人和企业家很少主动在西部进行投资发展,且西部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来解决生计问题,很少有农民发展其他产业且比较满于现状,不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且其他产业的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使得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网络经济带头人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致使西部地区农民故步自封,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西部山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具体而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集中程度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致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大多都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多坡少平地,交通不发达,电力水利供应不足,可耕地面积少,年降水量少,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由此看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自改革开放以来,网络经济正逐步走向农村,并且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发展现状

2.1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普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网络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且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经济模式。但是从城乡网络的普及率来看,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5%,在城镇中的普及率为44.6%,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西部地区的网络普及率更是远远低于城镇的普及率。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速度远慢于城镇发展速度,网络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拉大。在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增速缓慢的因素中,“西部地区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西部农村的许多地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较多,并且教育水平落后,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结构偏向低学历和年轻化,网民总体的学历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农村网民更加趋于低学历。西部地区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于城镇。对于交流沟通类和商务交易类的网络应用,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使用率远低于城镇网民,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网上支付和网上购物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

2.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络终端设施建设现状

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有三种较为普遍的接入方法分别为移动电话网络、固定电话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分别对应着我国的无线、ADSL和CableModem接入。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接入,虽然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在规模上来说距城市的规模还相差甚远。

3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在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备的现实条件,进而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不宜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自然条件,发挥各地的优势,创造性地采取最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许不是最好的,却可能是最适合西部地区农村的相对经济有效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农村可以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相结合、建立农村信息室或信息点、成立专业农民协会、网络经济与其他媒介相结合等模式。其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正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4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活动不受时间条件所限制,每时每刻都在为西部地区的农民服务,缩短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传输的时间,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另外,互联网经济消除了区域界限,使整个世界紧密相连,信息网络把全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区域间的距离变得无关紧要,网络的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空间因素的制约,不仅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紧密相连,也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全国经济紧密相连,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为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向小康社会迈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建议

5.1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网络经济体系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运行应结合西部地区的节省需求并投入其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需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对的奖励,切实为农村网络经济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比较完善的局域网,让农民能够通过网络经济学到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方法。另外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送一批网络经济带头人到科研机构、高校去深造,学习并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一种符合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网络经济体系。

5.2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

政府行为是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成败的关键。政府应建立专门、有效的领导体系,由各级政党主要领导挂帅,组织科技、财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共同规划农村网络经济发展方案,并科学分工,各司其职。

5.3加强经验交流与总结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是西部农村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优秀教师进行网络经济的相关培训,使其在计算机网络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并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和当地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经济对当地发展的作用。由于农民吸收新技术、新科技喜欢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农村网络经济可通过典型引路、参观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等方法,让农民进行观摩和学习,变抽象理论为面对面实践操作。

5.4加大宣传力度

西部地区农村地处内陆,交通不发达,交通成本高,社会开发程度有限,官员系统与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观念落后,为了农村网络经济的高效实施,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等应大力宣传网络经济的优势,进行一人向多人,一家向多家宣传,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鼓励。

6结语

西部地区网络经济是西部地区农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与很多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重要作用是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经济来调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供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人员和农民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新模式,使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创造财富、发展文化;使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济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城镇发达地区靠拢;使西部地区农村逐步向以信息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迈进,实现西部地区农民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双面发展,为我国西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小发,杨丽,张孝润.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2).

[2]邹娜,郝大江.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2).

[3]李晨阳,牛文旭.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防雷;现状;原因;措施

Abstract: lightning disaster is on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nounced te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each year because of more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lightning casualties, propertyis more frequ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every year 21 times thecapital city for an average of 50 days of rain, the most up to 14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building, th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electric lightningdisaster, the lightning disast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Because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ast, poor infrastructure,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rur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weak link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strengthen rural lightning minefield workcan 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status and reaso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rural area of our country. The lightning disaster.

keyword: lightning protection status of rural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据我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的不完全统计,在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中,农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地区成为了我国防雷的重点地区。

一、 我国农村防雷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工作现状:当前农村是我国雷电防御的薄弱环节,农村雷电灾害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危害程度上来看都比较的严重,农村收到雷灾的影响远远高于城镇地区,现在在农村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没有防雷设备、无设计图纸、施工队伍没有科学的施工资质,农村雷电灾害比较的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无防雷装置的农民住房及简易厂房遭受雷电灾害现象呈上升趋势,受灾损失趋于严重;人身伤亡、房屋损坏、家用电器损坏以及由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

我国农村雷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归纳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在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比较的薄弱。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对雷电的科学认识还不足,长期收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一旦的发生了雷灾,群众认为这是老天的报应,不愿意去述说声张,还经常的隐瞒雷击的事实情。我国农村的防雷意识比较的薄弱,从而直接导致了农民的防雷能力降低,绝大部分的农民也根本不知道如何来预防雷灾,更不懂得如何在雷灾发生的过程中去保护自己,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二是,农村地区的防御雷电灾害的措施不够全面。在农民建房的初期对防雷装置的建设很少考虑到。经过调查,在我国农村地区,在住房上及周边很少有人安装防雷装置。即使是现在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也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很普遍,一般都置放在房屋最高的地方,或者在房屋顶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装饰物,实际上很多的部分都没有进行接地处理,为了名副其实的引雷装置,存在很大的雷灾隐患。三是在农村防御雷灾的过程中管理能力低。农民自住房防雷安全还没有纳入防雷安全行政审批管理,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无法深入到位。

二、 农村预防雷电灾害的预防措施

1、在农村地区加大预防雷电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在现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新农村工作中,农村雷电防御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防雷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防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将各项雷电预防措施做到实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雷电灾害的给农村人民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只有做到了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就一定可以得到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在农民自身的防雷减灾的过程中只有亲生体验了,才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科学防雷的思想,将防雷安全措施做到实处,从而进一步的推进农村雷电防御的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农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村的教育力度,在农村地区广泛的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即使我国雷电防御的重点和难点,其防御工作的推进受到了农村思想观念、认识程度、经济状况等要素的制约,防御工作的正常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的气象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充分的关注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积极推进和引导农民以正确的思想去看待雷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雷电防御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近年来,我国的雷电防御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的出台,雷电防御管理以及从城市发展到了农村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雷电防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有关部门的宣传,特别是在2009年通过实施千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电影”下乡、社区活动后,我国很多的农民或多或少的接受到了防雷科普知识的教育,但是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农民防雷知识的程度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仍然需要加强农村防雷知识的宣传力度,只要向农村居民讲解和传授一些简单的防雷基础知识。比如说在雷电发生的时候不能够在空旷的大树底下或者金属构架物下躲雨,不要在室外或者高点地区活动,家庭要在雷电发生的过程的时候要及时的关窗户,拔掉电源,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离开危险现场时应迅速采取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蹲下等自我保护措施。

3、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的管理力度,落实预防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将我国的防雷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物严格的加强防雷装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消除防雷安全的各项因素。

三、总结

从我国农村雷灾事故的分析来看,雷击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夏末的午后至次日的凌晨强雷暴天气频繁的出现。但是随着我国气候环境的变化,强对流天气的频繁的发生,使得当前雷击发生的时间提前和推迟。从雷灾发生的地点来看,时常发生在空旷、高耸突出的房屋、烟囱等地方;空旷的田野中的休息小屋、凉亭等容易遭受雷击;屋脊、屋檐、女儿墙、突出屋面的金属物等易遭受雷击;旷野中持有金属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击;大树、枯老的树木、电线杆、高架天线容易遭受雷击……

农村防雷是我国防雷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受到我国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认识程度、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努力,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雷电防御工作如果要想顺利的实施,这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经济的合作努力,才能将农村防雷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其中有一条是说“对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这足以表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视,因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可以很快的转化成成产力,并且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我国的大学教育的现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普遍不好,就业率迟迟不能上升,所以就有了“毕业意味着失业”的说法。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专业的毕业生很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有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找不到?为什么有的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找到薪金很高的工作,而有的毕业生则只能勉强吃饱饭?这难道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吗?我想这绝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如果我们细心得调查分心会发现,那些毕业后薪金高的学生绝大部分集中在金融,工程,地产行业。而那些社科类得毕业生和这些毕业生根本就是天壤之别。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前者的需求很大,而后者的需求却很小,如果套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上层建筑才能建设。也就是说,我们都还没挣到钱,到还没房子住,还搞什么社会科学。中国有句古话叫“安身才能立命”,就是说只有安定下来了才能够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谁还有心思去搞些抽象的社会理论。

这种现象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成的。

第一,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大学里边有些课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也就只能搞些理论研究,可是这种理论研究在中国现在的学术氛围以及造假严重的环境里根本没法立足。唯一的结果就是为了职位,金钱进而更严重得造假,对我国的学术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大学的教育应当更多得设置那些实用性的课程,要和社会的需求想结合。

第二,一些专业在社会生的认可度很低。这一点也是设计的社科类的专业。心理学这门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很受重视的,因为它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已解决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遇到到心理问题。然而在中国,学这门专业的学生却被认为有心理问题,儿遭到周围人的另类眼神。在社会上的需求也几乎为零,因此也不受重视。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一、研究意义

(一)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教育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关心农村英语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使城乡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对于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省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对我省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和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探讨可以更好地完善我省的基础义务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办学。县、乡两级政府对发展基础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本研究对于当地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例如人事师资管理、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决策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完善农村英语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自身素质

农村中学生不同于城市的中学生,在经济、文化、意识、学习动机、自信心、知识面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都是英盲,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的文化气氛不浓,甚至大多数的家长还只会说方言,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受到极大的影响。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完善和提高,可以使农村学生自身切实受益,使他们还可以一定程度地交际,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而不仅是填鸭式的应试学习。这对于弥补和缩短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的差距,共享优质英语教学资源和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自身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四)对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初级中学的基础教育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为高中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优秀品格的关键时期。作为一门语言,初中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对于高中及更高层次的学习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研究对于农村中学的统筹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要体现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初级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本上没有外教,直接接触原声英语的机会很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农村的作用和重要性很难体现。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语言,本研究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兼顾应试性和实用性、由升学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和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一)师资状况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对教师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初级中学英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我省义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这要求良好的师资状况。

在师资状况里,教师的能力水平、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学理念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我省农村初中大多英语教师学历偏低,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很少一部分,跨专业教英语的情况十分普遍;教学理念落后,这影响了农村英语教育的效果,也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师资状况的提高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科学规划、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逐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和建立积极的人事制度。

(二)学生状况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因素影响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高的成效:

1.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2.英语学习基础。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英语学习策略。学生学习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效;

4.英语学习条件。学习条件即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学习的物质条件。

我省农村初中大多位置偏僻、信息闭塞,英语的实用性不好体现,学生兴趣不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听说,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影响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农村家长普遍缺乏英语素质;农村学生没有有效的辅助学习的物质条件。

(三)设备条件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设备条件,作为教学手段,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和黑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教学目标出发,英语素质教育应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它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训练。我省目前农村初级中学普遍教学设备简陋,英语相关图书资料很少;录音机和磁带不够普及质量不够好;电脑和投影机很少;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几乎没有,这都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四)评价体制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估两部分。它根据教学学科的目标及原则,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它包括两个方面:

1.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2.对教与学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策略、评价主体等因素直接影响学校的评价结果,进而对教学成效产生后续影响。我省农村初级中学普遍评价理念落后,教学成绩唯一化,教学成绩定性化,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和鼓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拓展。

(五)管理体制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管理体制的支撑和保障,才能构建学校“自主发展教育”的目标。学校成为管理体系的末梢,其自身自主性缺乏,会导致它不能积极主动了解、感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农村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尤其自身特点,因此农村初级中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将学校从僵化机械的行政科层体系中解放出来;并且要建立多维开放、各方需求充分自主表达的学校管理体系,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尤其是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的情况和需求,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要学生英语素质。

(六)学科定位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科定位就是明确该学科的方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对农村初级中学而言,英语教育仅定位在衔接小学和初中的知识学科是不够的。作为位于农村这个特殊区域的教育机构,初中英语学科建设定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确立学科方向。

二是要组建学科队伍,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和优良的团队精神。三是要建立学科平台和基地。四是要营造学科建设的环境。学校要在各项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文化,营造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与使用性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更现实更科学确定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

三、调查分析

(一)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取得的进步

1.在学习态度上,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成为学校必考科目,受到重视。

2.在学习观念和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读写,而重视"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学习。

3.在教学手段上,部分农村中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

4.在教学成果上,近年来,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一定的提高。

(二)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学生状况、师资状况、设备条件、评估体制、管理体制和学科定位等方面分析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调研的河南省某地市普通农村初中为例:

1.学生状况。

以七年级一个班(60人)为例:

(1)学习动机与兴趣:约2/3的学生厌学英语,兴趣低下。

(2)学习基础:1/3左右的学生基础尚可,2/3左右的学生小学英语基础较差,给初中的衔接带来困难。

(3)学习策略:偏重读写应试,听力口语很差。

(4)学习条件: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都是英盲;学生直接接触原声英语的机会很少;电子词典等辅助学习工具也很少。

(5)学习效果:10人优秀,19人及格,剩余不及格,成绩分化严重。

2.师资状况。

(1)学历结构:英语教师学历偏低,本科很少。

(2)年龄结构:年龄老化,由于编制问题无法引进更多年轻教师。

(3)业务水平: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很少一部分,跨专业教英语的情况十分普遍。

(4)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试升学理念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理念不够普及。

(5)人员配置:师生比结构不合理。

英语学科平均师生比为1:100。3.设备条件。

(1)英语相关图书资料很少。

(2)教师教学辅助设备主要是录音机。

(3)电脑和投影机很少。

(4)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短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4.评价体制。

(1)教师评价体制:应试教育传统评价体制,教学成绩唯一化,教学成绩定性化,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的发挥。

(2)学生评价体制:成绩评定学生好坏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5.管理体制。

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僵化机械,教师的自主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6.学科定位。

(1)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方向定位不科学,只有知识性,没有实用性。

(2)农村初中英语学科建设缺乏平台与环境。

四、建议和对策

建议我省农村初级中学从现实出发,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1.政府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科学规划,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2.政府和学校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置。

3.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其素质。

4.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制,调动师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