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育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关键词:佛教 造像 现实性 艺术性
我国是佛教盛行的国家,佛教的造像也是神态各异,从最初印度传入时的西方人造型到后期完全东方人形象,体现着我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唐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大多以跏趺坐佛和倚坐佛为主,造像以图案化和具有装饰美的波髻和螺髻为主要的装饰形象。主佛造象早期受到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衣着多为犍陀罗式样的通肩大衣,后期主佛造像衣着多以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为主。菩萨造像和佛像相比较,菩萨造像更具有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其发髻高高耸起,上身裸露,天衣倾斜披着身体,长裙则贴着身体呈“S”形,并随着身体以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展示出来,成为唐朝时期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同时,佛座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配件却越加复杂,而佛床则更多的以模拟生活中真实家具为主。“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被弘传的佛教密宗发扬光大,“唐密造像”逐渐大批出现,其形象和后世的“藏密造像”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当时得以大批量地铸造才使流传于后世,很值得大家地关注。
一、 佛教造像的民族化
我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佛教造像早期产生于石窟,其形象大都保留着印度人物的形象特征:西方人的面孔,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框,卷曲的头发,甚至连胡须也是卷曲着的;服饰造型则以侧露右臂和裸露胸膛的印度传统式披肩装扮。这是由于佛教起初传入我国时,中国人出于对佛神的景仰,不敢随意改动佛陀的形象。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分析 重要性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审美,是对艺术的尊重,亦是接触艺术核心的唯一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被重视的高度,学生接触不到音乐的核心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及其具感染力的特点,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不但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受到很多人的追寻,更是作为沟通思想与情感的桥梁,被越来越多的人尊崇。审美,就是分析和理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感受在音符与词律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信息,从而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审美教育,单纯的从教育意义讲,就是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专业能力;从广义方面讲,就是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使学生从身边的任何有美感的事物中,发现美并欣赏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与灵魂,提高学生的思维智慧和道德素质。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中职音乐教育,是我国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专业的音乐教学,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并且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音乐人才的精神智慧,从而达到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审美教育的音乐教学,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的分歧,使音乐失去了本质,而审美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趋向于完善。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促使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更完整地与音乐结合,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感染力和魅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音乐服务,为我国的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广泛的意义包含很多方面,它被划分为许多模块,其主要价值作用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咀嚼分析音符词律中间所蕴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靠近艺术,向着艺术的终点前进。比如在学习曲子《高山流水》的时候,若是依照陈旧的教学理念,就是片面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琴弦上进行弹奏,学生所学习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毫无音乐实质的外壳。但是若是给学生讲述一下这首曲子背后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典故,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意味,便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曲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法国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别尔通曾经就艺术的美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术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艺术组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的优质作品,必然是其所凝聚在作品中的情感,使欣赏者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3.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注重艺术欣赏的学科,而艺术,讲究的就是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W生的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审美,离不开心灵的沉淀和合适的氛围,而当这一切条件都满足的时候,也是灵感到来之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子不断运转,思维不断跳跃,心灵亦不断地有着体会,而这些体会,正是灵感的来源,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发源地。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教师扮演引导角色,带领学生学习
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审美教育工作,将音乐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比如在《爵士乐欣赏》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在开始这节课之前,先引导学生了解爵士乐,预先引导学生欣赏甲壳虫乐队的经典之作《HEY JUDE》,从各方面解析这首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使学生对爵士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正式内容。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教材中的例子,谈谈自己对爵士乐的一些见解和看法,老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2.解析歌词,加深学生的理解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组成,一首歌曲有着优美的、符合旋律意境的歌词,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歌词是歌曲的情感载体,也是欣赏歌曲者与作品之间的物质桥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层次地讲解歌词所代表的意思,使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游击队歌》的音乐课程中,首先仅就歌词作以解释,通过解析歌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歌词所描述的游击队员的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同时酝酿这首歌曲所需要的演唱情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完善审美教育体制
不管是如何具体的审美教育方式,都是要建立在有可实施性的基础上,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学校要提高教育的意识,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的体系当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讲审美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老师也要进行考核,保证审美教育的平稳发展。只有学校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才能保证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效果。
四、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音乐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重要时期,而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合理的科学的审美教育,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我国中职音乐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也希望我国音乐事业能够蓬勃发展,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焦伟.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科技展望,2016(7).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
[3]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通俗歌曲,2013(6).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咪唑安定;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45-0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是目前膝部及以下手术较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由于其对手术范围内感觉神经阻滞完善、心血管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使用神经刺激仪时,肌束颤动容易引起患者紧张、躁动,影响麻醉效果。目前,有许多药物用于术前镇静,减轻焦虑情绪。右美托咪啶能抑制交感神经,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减少麻醉刺激及其他镇静药物用量等作用。本研究拟探讨麻醉诱导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对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静效果及安全性,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54例,年龄18~65岁,体重45~80 kg。ASA Ⅰ~Ⅱ级。排除标准:心血管病史、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疼痛及精神类病史,长期使用镇痛药或非类固醇消炎药过敏史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咪唑安定(M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不使用术前药,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面罩吸氧,流量5 L/min,监测患者心电图(ECG)、心率(HR)、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D组使用微泵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速率为
0.5 μg/kg(10 min泵完)。M组单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输注完毕后,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探寻坐骨神经及腰丛神经成功后,分别推注0.4%罗派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0 ml。若出现严重心动过缓(HR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于神经阻滞前,神经阻滞成功即刻,躺平后1、3、5 min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
2 结果
M组在阻滞成功即刻至躺平后5 min心率明显增快,与D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M组相比,D组HR在阻滞后各个时点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阻滞成功即刻、平躺后1 min、3 min时,M组SpO2小于95%的人数与D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D组与M组各时点SpO2比较 例
组别 指标 阻滞前 阻滞成功
即刻 躺平后
1 min 躺平后
3 min 躺平后
5 min
D组 SpO2>95% 27 24 27 27 27
SpO2
M组 SpO2>95% 27 21 19 23 25
SpO2
3 讨论
神经刺激针在探寻坐骨神经和腰丛神经时,机体受到的机械刺激及疼痛刺激,通过中枢上行,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血中儿茶酚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右旋美托咪啶(DeX),是一种新型的α2肾上腺紊能受体激动剂,是美托咪定的右旋异构体,它与α2、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比例约为1600∶1,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可乐定的7~8倍,且其内在活性强于可乐定[1]。右美托咪啶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其抑制中枢及肾上腺素能受体所致,减少血中儿茶酚胺的释放。从而产生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和交感抑制作用,减轻了患者在肌束颤动时的应激反应。有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有“协助镇静”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副作用少等优点[2];亦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因其镇静催眠、镇痛、抑制交感活动的作用,又不产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3],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门诊手术,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心脏介入治疗。临床随机双盲试验显示,对于30例因喉癌术后张口度小需行鼻插管的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啶l μg/kg与给予芬太尼1 μg/kg后相比,右美托咪啶组可以减少应激,插管时患者的配合度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少。本研究中,D组患者在神经阻滞期间心率、血压无明显增高,与M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证明右美托咪啶能有效减少神经阻滞的应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右美托咪啶需缓慢静脉输注射,因为大剂量、快速注射会先引起al受体兴奋,表现为血压上升,然后才逐渐出现降压和降心率的作用,故禁忌快速静脉注射给药。本研究用微量泵泵注来减小此副作用。有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啶能减少应激反应且无呼吸抑制,术前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1.2~2.4 μg/kg右美托咪啶能降低神经阻滞过程引起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D-内啡肽的升高反应[4]。Bert等[5]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定产生明显镇静时可减少分钟通气量;但高碳酸血症对呼吸系统的兴奋性可使分钟通气量得到维持,在自主呼吸志愿者中注入右美托咪定,血浆浓度到15 ng/ml时,没有出现动脉血氧或pH值的变化,而随血药浓度增加呼吸频率相应增加,PetCO2随右美托咪定用量增加而轻微增加,但到达一个平台期后就不再增加。本试验中,使用右美托咪啶后,仅有2名患者SpO2下降至95%以下,在平躺后迅速恢复到95%以上,说明右美托咪啶对呼吸影响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故右美托咪啶是麻醉医师在麻醉辅助用药方面的一种新选择,它除了具有镇静、镇痛、减少应激反应及减少用量等作用外,对呼吸功能几乎无抑制,且可增加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使其在麻醉管理方面的应用领域更加宽广[6]。
综上所述,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过程中,与咪唑安定相比,右美托咪啶能减慢患者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神经阻滞时的应激反应,且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在神经阻滞前微量泵注右美托咪啶0.5 μg/kg是安全、有效的一种给药方法。
参考文献
[1]Kamibayashi T,Maze M.Clinical uses ofalpha2-adrenergic agonists[J].Anesthesiology,2000,93(1):1345-1349.
[2]Paspatis G A.Deep sedation for endoscopic retrogras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intravenous propofol alone versus intravenous propofol with oral midazolam premedication[J].Endoscopy,2008,40(1):308-313.
[3]Klamt J G, Vicente W V, Garcia L V, et al.Hemodynamic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dexmedetomidine-fentanyl versus midazolam-fentanyl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Rev Bras Anestesiol,2010,60(1):350-362.
[4]李民,张利萍,吴新民.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6):466-470.
[5]Bert T J,Hall J E,Barney J A, et al.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exmedetomidine in humans[J].Anesthesiology,2000,93(1):382-394.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1963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1986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20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定位,为审视阅读教学提供了依据。我理解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是……重要途径”的表述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而是的阐释。其核心理念是“阅读功能多重论”,从而否定了与人相对的“阅读功能单一论”。
我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和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识,但在相当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更由于误解和曲解,阅读功能单一论或者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事无成,白白糟蹋了本应用于阅读的大好时光。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②这种阅读基本观点表明,阅读自有写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认为:阅读文章有认知、实用和审美三重功能。认知功能:文章是社会进程的永久档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是思维创造的物化形态。阅读文章是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实用功能: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可靠载体。阅读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美功能:阅读文章可以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审美观照的结晶,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观象③。我还曾认为:文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有力武器④。当然这里讲的包括文章写作、传播、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我们曾指出,阅读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四个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还从教育、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论证了阅读的经国济世功能⑤。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地位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列举的阅读四重功能,“搜集处理信息”是实用功能,“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认知功能,“获得审美体验”是审美功能。这是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对现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是语文课程“工具人文统一”的性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阐发,又是语文课程“多重工能”观的体现,还与课程总目标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前后照应。四者依次对应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有利于把基础教育的宏观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之中。
我把阅读的多重功能比喻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乐器的演奏同一乐曲。如“钢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声部虽有高、低、刚、柔之别,但旋律是和谐的,节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阅读过程,可以同时实现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多重功能。
二、实用是阅读的首要功能
阅读“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调,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这正如“弦四重奏”以两把小提琴为主,“钢琴四重奏”中钢琴是核心。
我曾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实际应用,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从社会实践看,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⑦。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行政管理人员读公文,经营管理者读商务函件,师生读教科书,一般人读报刊、书信、电报,都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把“搜集处理信息”这一实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了求实精神和现代意识。
从课程设置看,开智、立德、审美,都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职责,而培养语言能力则责无旁贷。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⑧。
我国的文学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纲、课程标准加强文学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唯一内容,则是不明智的。
这里大约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只有文学作品才具备审美功能。其实审美教育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丰富的美质,文章阅读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文章教学的美育天地十分广阔⑨。学生阅读实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实用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应该占有适当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文学阅读的分量。
二是认为能读文学作品就会读一般文章。文学作品诚然是广义文章的高级形式,但能读《离骚》未必会读《资本论》,能读《三国演义》也未必会读《相对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朱光潜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讲过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阅读的目的兼顾向善、求真、审美。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实用还是第一位的。阅读教学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审美教育作为潜在功能,才是符合实际的。
三、阅读是和谐的心理过程
从行为结果看,阅读的多重功能用我国的成语“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一车杀四卒”来比喻也未尝不可。我喻之为“四重奏”,有三层意思。
首先,阅读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四重功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致同时完成的。一个阅读主体,每次阅读的目标可能并不一样,有时重在求知,有时重在消遣,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功能也随之得以实现。浏览一部小说,本业间在消遣,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同时思维得到锻炼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是不易察觉的,但又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和谐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种乐器,虽然声部有高有低,但节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谐的,高音低音组成和弦,风格统一,不谐调的就成为噪音。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图像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其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谐。
第三,阅读的潜在影响深远。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时间,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功能的诠释,比较全面,表述也恰当。其内涵很丰富,应该仔细领会。我理解“认识世界”应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还包括反观自身,认识自我。“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还有创造性思维。“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阅读的重要功能。但阅读的实用功能不限于搜集处理信息。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件下,从作者到读者的传输时间已经缩短到最低限度。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查阅刚刚发表的论文,可以读到朋友几秒钟前发来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时在网上聊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搜集处理信息”改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体现现代阅读双向互动的特点。审美阅读过程一般要经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等阶段,理想的结果是引发审美创造。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更恰当的表述也还可以考虑。
上述肤浅体会,恳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注释:①甘其勋《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勋《文章的功能》,见《文章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勋《论文章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