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管理方式

慢性病管理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管理方式

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贵阳市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及防治对策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3]李良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54―355.

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慢性病管理模式;意义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缓慢迁延,青壮年多发,致残性大、复发率高、治愈率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患者的精神症状、病程、疗程、用药种类、管理方式、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各项因素能够影响其生活质量[1]。本文现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并且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分别实施慢性病管理模式与常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并且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分为39例研究组与34例对照组。研究组:男20例,女19例,均龄(31.25±5.13)岁,病程(3.03±0.14)年;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均龄(32.44±3.56)岁,病程(3.37±0.63)年。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公布的诊断标准;②处于康复期;③未见躯体疾病、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④家中有家属负责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可以提供详细的生活信息;⑤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病情、病程、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即建立随访档案,维持必要的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家属注意观察不良反应与药物疗效,定期给予复诊指导。研究组实施慢病管理模式,干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专职管理人员全面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病情,建立完整的病例档案;②加强病案管理人员与社区医生关于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护理干预等方面的培训;③由于精神科责任医师、专职的护理人员与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组成一支慢性病管理模式小组,与患者家属主动配合,在建立相应的病例档案后给予患者定期的健康干预,内容包括生存技能锻炼、自我监控病情技能培训、健康教育、自我服药培训等。即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2次/月,详细记录、整理、比对随访内容,督促患者定时复诊检查,并且给予生活方式与疾病护理方式的科学指导,并且在病例档案上登记咨询问题;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由精神科的专业医师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现场解答各种问题[2]。

1.3观察指标 根据PANSS评分与SDSS评分量表掌握患者的生活状况与健康状况,对比两组患者恶化情况与复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PANS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分别为(47.53±6.27)、(48.13±5.44);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分别为(41.08±2.48)、(53.17±6.04)。研究组的PANS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SDSS评分 研究组干预前后的SDSS评分为(13.85±3.27)、(9.24±2.34);对照组干预前后的SDSS评分为(14.55±3.19)、(17.81±4.06),两组患者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恶化、复发 研究组恶化3例(7.69%),复发2例(5.12%);对照组恶化10例(29.41%),复发8例(23.52%)。两组患者恶化率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一类特殊人群,其出院后还需在家维持长期的巩固治疗,一旦出院,患者就会于医院管理环境中直接脱离,其疾病护理效果、遵医行为是否坚持、人际关系是否适应、社会功能是否恢复等问题均于最终康复效果直接相关。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如何预防疾病复发或恶化仍是一项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3]。本研究中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了慢性病管理模式,由专职护理人员、精神科的责任医师与社区医生组成管理队伍,在社区卫生室建立相应的病例档案,通过医院-社区医生-患者家庭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及时解决巩固期间患者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保证患者在宽松、舒适、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进而改善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巩固临床疗效。本研究中,实施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组PANSS评分(41.08±2.48)与SDSS评分(9.24±2.34)显著低于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53.17±6.04)、(17.81±4.06),两组患者PANSS评分与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实施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与社会能力,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朱爱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实施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4(11):95-96.

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第3篇

健康体检应作为慢性病筛查主渠道

健康体检的作用就是早期发现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评估、早期干预,达到阻断、推迟疾病发生发展和早期治疗的效果。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指出:“近些年调研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威胁,有些慢性病危害已超过发达国家。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处于失控状况,造成的健康与经济危害上升幅度过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必须加强,必须‘重心前移’,从危险因素和疾病早期抓早预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教授表示:由于许多慢性病的提前,健康体检是非常大的方向,符合重心下移和重心前移的慢性病防控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恶性肿瘤、Ⅱ型糖尿病等高龄易患病发病率持续升高,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结合健康体检进行慢性病的筛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称:“就全国而言,糖尿病检出率和治疗率不足一半,控制率不足1/3。主动就医的仅占糖尿病患者的30%左右,可以说,不普查就不可能早期诊断Ⅱ型糖尿病。”同样,在肿瘤早期发现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健康体检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筛查的主力军。

因此,健康体检应充分发挥疾病筛查作用。健康体检若被排除在疾病筛查之外,群众健康体检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戳伤,我国常见慢性病筛查的任务将难以落实。同样健康体检不仅在开展疾病筛查上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在疾病诊断上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有筛查而没有诊断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疾病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健康体检管理需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几年来全国累计体检人数达一亿人。但是,一些管理漏洞问题也随之出现。去年底发生的甘肃酒泉市金塔县1 800名职工在县医院公费体检引发出的体检报告化验单事件,社会长期反响很大的外出体检黑洞问题等,都说明健康体检亟需规范管理。但目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上亿人群的健康体检管理经验不足,尚无成形的科学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在充分肯定健康体检行业的成绩的基础上,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考虑,大力加强我国的健康体检管理工作。

根据国际医学界已有的共识,合理选择体检项目,运用各种重要疾病的筛查手段,准确把握适应证,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由于对40岁以上的居民每年常规胃镜检查,早期胃癌发现率达50%~70%,美国的乳腺癌早诊率达到80%。

令人忧心的国内健康体检水平

我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群众的健康体检意识和体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上世纪的单纯入职、征兵体检到健康体检,健康体检人数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仅慈铭健康体检集团,全年的体检人数达到了上百万人次,个人体检也从2%上升到20%。团检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攀升,有的地区政府财政补贴每人20元体检费用,关注百姓的健康。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团检的标准水平还较低,人均在100~200元人民币左右,入职和老年的体检标准一样;由于漏诊,有些疾病未能及早发现,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而我国整体的健康体检水平,不是像有些专家说的那样,所谓检查过度,而是健康体检项目和水平远远不够,应该鼓励和提倡大力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指出:“对一般群体、高危群体和老年群体等体检项目应有所不同。高危和老年群体,则可增加某些必要项目。亚洲属胃肠癌症高发地区,提供无痛电子胃肠镜服务,这很好,这是与时俱进。日本、美国CT早已应用于肺癌的筛查,对于发现小的早期癌灶,远优于普通X线胸片。台湾已将磁共振成像用于颅脑等部位体检。但这样的健康体检项目在我国内地还很少应用。”

政府扶持才能加速健康体检行业发展

根据国际健康管理专家测算,在预防上每投入1元钱,可以在后期治疗上节约9元钱,这就是1:9定律,照此类推,慈铭体检集团全年对上百万人次的健康体检,为国家节约了上百亿的卫生资源,全国上千家体检机构,至少每年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亿元的卫生资源投入。而企业通过体检进行员工健康状况的筛查,在了解员工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每年的医疗费用支出,将变被动报销为主动掌握,也能大大削减医疗费用。初步估算每年就可以直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20%,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成本,并实现更人性化的员工福利。

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第4篇

就目前全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病床及医资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医疗费用也高居不下,大医院每天住院费用高达到七八百元等问题。为缓解以上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经研究决定从政策上支持,稳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上着手,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提高医疗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截至06年年底,全国已设置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

前景:

国家实质性支持力度在加大:

1)提高报销比例。2007年五一后,北京南京两地居民到社区医院看病,不仅可以提高报销比例,在报销范围也有所扩大。

2)社区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2006年底北京2600家社区医院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购销模式,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现“零差价”销售、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目前,广州、上海、杭州等地也准备实行社区医院零差价试点。近期,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透露:广州社区医院药品将实行出厂价直供。

以上政府各项实际性措施的推出,可以看出政府已下定决心,并正在努力的把患者往社区医院引导。

另一方向,“零差价”从近期在社区医院的影响力上以及所涉及的药品品种数量来看可能暂时还不能对附近的平价药房产生影响,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慎观其变。

目前社区医院面临的困境:

一、 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信赖不足、害怕因小医院的软硬件技术有限,会影响病情的治疗而宁可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

二、 医护人员收入较低,影响人才队伍建设;

三、 病人少加上运营经费不足,面临生存压力;

四、 办公用房、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比较落后;

五、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工作效率;

六、 医生培训机会少,缺乏实际临床经验。

未来社区医院的发展方向:

一、慢性病防治、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五大功能。

二、小病诊断、全科化发展。

三、双向转诊-居民大病初诊、急救病紧急处理、在大医院治疗后转回社区医院康复。

药企如何开展社区医院工作:

企业不能盲目开展社区医院的工作,切忌一窝风,没有思路没有想法看着别人上马了,也马上拉一批人马起来做社区医院工作,风险很大。唯有针对目前社区医院发展中碰到的困难,针对性、选择性地开展工作,投入的费用的产出才有保证。

大家熟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他还是钱庄小伙计的时候就敢用刚刚收进钱庄的五百两银子接济一度贫困潦倒却有政治前途的王有龄,当然当王有龄得到户部右侍郎何桂清的荐举,被委任浙台总办之职后,不仅加息还清了胡雪岩的银子,还帮助胡雪岩一手办粮饷军械,一手办钱庄业务,奠定了他一生亦官亦商创造了亿万家财的基础。因此目前的中国药企对待刚刚起步,举步艰难的社区医院也应该是共同发展,并肩前进。

协助社区医院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帮助社区医院在居民心目中树立信心应该是药企工作的总思路,社区医院工作的主要是目的是产品的宣传+销售应该是药企的工作的大方向。

下面提供几种活动形式:

一) 全科医生培训。

社区医生都应该是全科医生,但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疗,他们不以诊断为主要目的,全科医生要对常见病以及预防保健知识应比较全面地掌握,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比如对心衰病人,全科医生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对病人予以救治,并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建议。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多所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

根据国家培训工作方案,全科医师要完成包括诊断学、传染病防治、社区急诊、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常见问题处理等内容的培训。

企业可组织全科医生中部分与产品使用有关的学科培训,可合作的部门有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省市医师协会等。

适合企业:普药品种齐全的企业可将产品知识结合在全科医生的用药知识中一起培训。

二) 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师培训

高脂血症、脂肪肝、结石病分别以11.8%、8.71% ,7.51%发病率和患病率居社区慢性病前三,慢性宫颈炎以17%的发病率高居妇科慢性病发病率首位,建议生产以上慢性病药物的厂家可介入慢性病的防治师的培育活动,将产品知识结合在保健师的培训中。

目前已经有外资和合资企业介入社区宣传,但未进入社区医生的工作,比如拜耳糖尿病知识大赛,诺和诺德等。

保健师培训项目关键是要有国家级师资力量,政府级合办单位,培训后发保健师资料证,更具公信力和吸引力。生产补益类产品的企业可介入该培训,比如维生素、补血、补钙类产品。可合作的政府机关:卫生部疫控司、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大医科院校、具有发证资格的职业培训中心。

三)全国性知识活动

可举办针对社区医院多发性慢性病开展“**病知识大赛”,可以以社区医院为报名组织点,在社区医院内公布中奖名单,帮助患者走进社区医院,为社区医院拉拢人气。

以上将产品知识与全国性大型知识活动、培训相结合的半公益性活动适合大型药企、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对于经费有限、药品品种不多的中小型药企,建议可以从简单的一些宣传入手:

四)可选择的宣传资料形式和内容

1)健康教育墙报;

2)急性病急救手册(比如高血压、中风急救指南);

3)医生个人介绍专栏,小故事;

4)春夏秋冬保健常识、养生知识;

5)国家政策的宣传;

6)时效性强的海报条幅宣传;

如“**药业提醒您,从5月1日起到社区医院配药报销比例提高10%”。此类宣传一定会受到医院和政府的欢迎。

7)产品宣传单页;

结合产品功效与常见病的预防,可包含购买产品折价优惠券等内容。

8)提供简单不易损坏的医疗仪器。也可以是供病人自助使有的。比如免费体重器、血压测试器。

9)导医指示牌。比如“**药业提醒您往前走**米是**社区服务中心”、 “**药业提供您请保管好随身财物”。

10)利用原有做省市大医院的医生资源,组织知名医生周未等到社区医院进行指导咨询,互帮互助,大大提高客情。对知名医生来说,也愿意做一些有利提高名望的公益性的事。可以由卫生部门牵头,企业来落实。

目标社区医院及活动的选择:

有选择性的选择社区医院介入工作,可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来拨来云雾来筛选这么多社区医院呢?

1) 参考药店的管理方式对社区医院进行A、B、C分类。因每家社区医院所处地居民数量、设立的时间、医生从医经验人源、影响力、决定了每家社区医院开药量相差很多。可以从医药公司的进货流向上进行寻找进药量大的社区医院。北京杭州广州实际直供零差价,则从指定的医药公司拉流向。企业可寻找按三月平均总体进货量进行排序、也可以拉出相关重点竞品或同类产品总量进货量进行排名,找出目标社区医院。

2) 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社区医院:在老年人居多的旧社区与新建小区,人口年龄比例不同,用药的品种也相关很多,比如老年人居多的社区,人血管,高血压药等保健药需要多,新建设小区,儿童用药、计划生育用药、职业病防治的需要高。

3) 对于全国有分支机构的药企,前期社区医院工作也未必全国同步开展,要参考当地社区工作规范化,发展业态,政府重视程度来选择哪些地区重点开展。比如:北京、南京、广州是社区医院先行的城市,药企可以考虑在这些城市先开展工作。

4) 郊区的社区医院因离大医院较远,有时可能人流量反而比市区的一些社区医院大。

5) 不同体制的社区医院采取不同的方法。

目前社区医院有以下几种形式:

从私人诊所转制挂牌(多为特色门诊,有一定的忠实患者,经济利益需求大);

属甲级大医院的分支机构(管理较规范,医生轮岗,人员不固定,工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前身为原区级医院(科室较全,管理较规范);

新设立社区医院(医生较少,多为全科医生、对医学知识临床经验需要大,管理上一般为收支两条线)。

不同体制的社区医院管理方式和利益述求点不一样,要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建议从组织规范、架构明晰的社区医院和人流量大的个人诊所先展开工作。

企业社区医院代表的配备:

1) 采用OTC代表:好处:拜访路径设计经济,拜访效率高、有与药店合作的经验。缺点:与医生沟通素质要求、可能无法胜任,工作非专人专项,经验的总结和工作的深度受限。

2)从精明能干的社区代表中挑选:好处:有社区工作的经验,与社区干部、居民有一定关系,熟悉社区内部关系,组织能力强,可胜任举办讲座等活动。缺点:优秀的社区代表难找、

3) 重新招聘:不建议使用,因为对企业产品不熟悉,第一次拜访失败率高,容易使医生对企业不信任不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

总部:设社区开发总监、平衡公司内外资源,特别是与政府机关有大型合作,更需要一定级别的人统抓这块工作。另外,需配备编写相关资料的专业人员、拜访内容、墙报宣传内容。

慢性病管理方式范文第5篇

一、实践与成效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惠及农民的系统工程,**的试点正是遵循了这一宗旨,在实践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运行平台的搭建。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办法的制定,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履行职责,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各级组织履行职责和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设立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和经办全县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结算补偿、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及指导乡镇经办机构开展业务。乡镇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各乡镇合作医疗的政策宣传、服务咨询、资金筹集等相关业务。村级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小组,负责本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使用、补偿公示、信息反馈等。

2.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坚持以“家庭全员参与,救助大病为主,兼顾一般性疾病”的原则,实行统筹账户与家庭账户相结合,做到保障适度、收支平衡。在筹资形式上,以户为单位。在筹资标准上,参合农民人均10元(其中,家庭个人账户4元,统筹账户6元)。在资金配套上,中央财政按人均配套补助1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3:2:5的比例予以配套。2004年,全县共筹集基金1462万元。在资金筹集管理上,由乡镇财政所在当地金融部门设立基金过渡户,负责全乡参合资金的归集,并定期解报至县合作医疗财政基金专户。

3.现行的控制体系。在基金管理上,县财政部门在县建设银行设立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和基金支出专户,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收支分离,用拨分离。县合管中心对参合农民直接办理的补偿支出,按计划和程序分别向县卫生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予以拨付。此外,对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给农民的医疗补偿支出,经县合管中心审核无误后,通过银行直接划拨。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县合管中心内设综合管理、资金结算、业务审核三个业务股室,分别负责全县合作医疗的费用审核、结算补偿、报表统计等。在业务流程上,县合管中心本着“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对定点医疗机构报账实行定员(定专职结报员)、定时(统一结报时间)、定点(统一结算地点)的结报办法。对需转县外治疗的患者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补偿费用,由其本人或委托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到县合管中心直接办理。在督查核查上,通过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治疗病案或处方的抽查,重点检查其用药的合理性,以及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的真实性,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优价、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对全县参合农民的补偿情况分月进行统计,分发至各乡镇、村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4.主要管理方式。对转诊转院实行电话备案。为更好方便参合农民,对需转诊转院的患者由过去本人或委托人到县合管中心备案调整为由各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代其向合管中心实行电话备案。对县内住院治疗补偿实行先行垫付。参合患者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结报员当日结算并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然后定期向县合管中心办理结算手续。对慢性病实行“定额+比例”补偿。慢性病门诊补偿实行定额和比例相结合的补偿办法,对600元以下的门诊医药费实行每人每年150元的定额补偿,超过600元以上部分的医药费另按25%的比例予以补偿,补偿额封顶线为1万元。慢性病门诊和住院治疗实行分别补偿,两项累计补偿额封顶线为2万元。扩大补偿范围,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实施办法(试行)》,为慢性病鉴定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与此同时,**还将无第三责任人的意外伤害和计划生育定点分娩(平产200元,剖腹产300元)纳入了合作医疗补偿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深刻的反响,并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合作医疗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参合农民住院就诊的主动性,农民的健康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农民“小病拖,大病挨,挨不过了土里埋”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通过合作医疗,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是融洽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使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惠民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了大多数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仅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推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参合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增强了定点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意识,推进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范了农村卫生服务行为,从而加快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现了患者满意与医疗机构自我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矛盾与问题

**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矛盾与问题。

(一)制度设计存在局限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本身具有明显的大病统筹特征,因而它无法很好地兼顾大多数参合农民患病就医受益问题,在实践中突出表现在:

1.补偿范围窄。住院补偿的项目设限过多,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以及患者住院前发生的相关检查费用未能纳入补偿范围。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品种少、药品老、适应性差,不能有效满足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慢性病补偿病种过少,目前慢性病补偿病种仅限于8种,对其他需长期门诊治疗且费用较大的慢性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精神病、慢性胃病、溃疡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未纳入。就**而言,长期困扰农民的慢性病就高达20余种,仅将8种慢性病纳入补偿范围是难以覆盖到大多数农民的。一些特殊病种未能解决,如门诊手术治疗、超声波碎石及特殊病人γ刀等未能纳入补偿范围。

2.门槛费高。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都要求设置一定的门槛费。从**看,现行住院补偿的门槛费为300元,慢性病补偿的门槛费为500元。过高的门槛费,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有病不医,小病拖大病抗,挫伤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医疗保障水平,也有悖于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初衷。

3.比例不一。各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实际上都普遍存在着分级分段补偿的做法。从**县补偿情况来看,县内住院补偿明显高于县外住院补偿。以住院医药费在1001元——3000元段别为例,当地乡镇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40%,当地县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20%,而县级以上及县外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仅为10%。分级分段补偿虽然有利于引导参合农民就地就近就医治疗,却不利于患者接受更高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一些确需外出治疗的农民存在明显的制度不公,弱化了大病救助功能,降低了农民受偿水平,存在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二)机制运行存在不适应性

1.政策宣传存在误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上,普遍存在政策宣传的盲区和误区。特别是在**这样的山库区县,由于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政策宣传未能做到家喻户晓,群众不能对政策做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甚至是部分乡村干部也没能真正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旨和实质,以至于曲解了相关政策,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职工医保等同宣传,片面夸大合作医疗带来的预期效益,致使部分农民对合作医疗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认为只要交了钱,不管得什么病,也不管花多少钱都可以报销,因此,一旦参合农民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抵触情绪。

2.筹资难度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农民、财政和集体三个方面。其中农民个人筹资难度最大,难就难在农民的自愿程度低,一方面农民对健康的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差,另一方面不少农民确实存在支付能力弱的实际困难,因而主动参合、主动缴费的比例不高。同时,在资金筹集方式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乡村干部上门动员征收,从而又导致征收费用和行政成本过大。此外,在各级财政配套上,由于市级财政相对困难,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或难以全额到位,也是影响整个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主要问题之一。

3.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乏力。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医技水平低、设备设施差、管理水平低、服务与收费不对等问题,甚至少数定点医疗机构还存在诱导需求、医患合谋、套取基金等现象。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一般都是挂靠在当地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致使经办机构的监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4.部分技术环节存在缺陷。家庭账户的设置弊多利少。从实际运行看,设置家庭账户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千辛万苦筹集的资金,又人为地分散到千家万户,不但分散了资金投向,而且弱化了基金使用的规模效应。加之单个家庭账户资金规模小,涉及面广,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导致个人账户的使用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补偿比例设段过多。从**看,现行合作医疗的补偿比例共设置六个段别、三种比例,补偿费用的计算方法多达几十种,计算十分复杂,不但群众看不懂,就连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讲清,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对今后农民参合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建议与对策

为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长效的基金筹集机制。稳定的筹资机制是维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的实际,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宣传。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有影响的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更应该加强对合作医疗的关注、宣传和引导,真正做到把政策交给农民,增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农民自觉参合、自愿交费的积极性,从而在资金筹集方式上逐步实现由广大乡村干部上门征收到广大农民自愿缴纳的转变。二是加快立法。现行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模式,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统一的合作医疗体制,尽快制定出台合作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基金筹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筹集。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单纯依靠农民筹资和各级财政的有限配套是难以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引导农民积极参合筹资的基础上,各级财政应当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医疗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且可以防止因医疗费用的自然或过快的增长而导致基金“崩盘”的风险。四是提高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要通过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增强大病救助功能、适度扩大受益面的办法,如降低门槛费、取消家庭账户、提高补偿比例、扩大慢性病补偿种类等,以及优化医疗设备、提高医技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和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等措施,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等,来吸引更多的农民自觉自愿参合筹资。

2.运用全员参保办法刺激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对所有未参加筹资的农民提供低水平的医疗保障,旨在刺激和扩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从而建立起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能够扩大农民的受偿面,使那些认识不到或暂时不愿筹资的农民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充分体现了政府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也能借以引导这部分农民逐步自愿参合。这种方案的弊端在于:一是保障水平偏低。长期低水平的保障,将会影响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二是挫伤筹资农民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农民相互攀比、依赖和侥幸心理,使合作医疗变成一种变相的社会福利。从调查情况看,此方案在目前情况下不宜推行。

3.实行筹资档次与补偿档次对等的保障机制。即高筹资高补偿,少筹资少补偿。筹资档次由农民自愿选择,以扩大基金盘子,增强大病的统筹能力。此方案的优点在于:由于人们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诱导因子,能够调动一部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刺激部分农民选择高补偿的筹资种类,特别是能够刺激年老体弱、常年患病或身体不健康的农民选择高补偿的筹资种类。此方案的弊端在于:一是有商业性保险倾向。在当前农民的保险与互助共济意识不强以及宣传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高档次补偿人群参合面将会很小,将给基金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二是一般情况下,对困难人群无论采取何种筹资方式,他们都很难去选择高筹资,而这部分困难人群恰恰又是最需要给予保障的。三是在贫困地区农民的筹资水平不是很高、筹资档次拉得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农民对筹资档次的选择会持无所谓态度(如交10元和15元并不太在乎),如果档次太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则不利于合作医疗的推行。因此,此方案能否推行,关键在于各级财政能否按不同的筹资比例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配套。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