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学者配音技巧

初学者配音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学者配音技巧

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第1篇

在动画片创作中,原画师设计的表演是通过银幕或屏幕间接地传达给观众,原画设计师的表演需要经逐帧的画面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段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原画设计师的表演创作分解到24分之1秒(或25分之1秒)的画面单位。

动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动画表演常借鉴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的表演技巧,通过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表演,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而见长。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这种动画表演的艺术夸张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需要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动画表演也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

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的技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表现的技巧,演员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在动画片制作中,原画设计师根据导演和画面分镜头剧本的指导,来了解分析动画角色,不但是为了使动作更流畅而参照自己的表演动作,更通过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设计师想象力体现出角色的生存形态,使动画角色性格特征层次丰富,不再简单、死板。

动画制作之前就规划出了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原画设计师或是动画设计师都会对角色的塑造起一定程度的作用。而原画设计师是使角色“活”起来的直接创作者。

受创作手段的限制,即使动作设计再精细的动画片也无法达到像真人一样丰富细腻的表情动作,所以动画片中的表情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是对人类真实表情与动作的高度提炼,同时经过夸张处理,使每种表情都有所区分,区分越细化表情就越丰富。比如动画制作中很重视角色面部动作的表情性,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的动作配合。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都能表达情感,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部位还是面部。面部五官表情虽然经过简化,归纳为喜怒哀乐四大类,但其组合变化微妙丰富。不同的情感,都能够通过面部的五官细微变化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原画设计师只有熟悉了其动作规律和变化特征才能展开角色表演情感的创作。

动画工作者仅仅掌握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创作出的角色动作符合运动法则,还谈不上是在创造表演。一个动画角色能活动起来,并不代表角色已经“活”了。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鲜活生动”起来,关键在于角色的动作看起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即使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意识得约束控制的行为,就是要通过塑造角色动作表演来体现其情感和思想意识活动。只有创作的角色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性格和剧情需要的表演成分才能算是有了动画表演。

事实上再简单的角色动作,在运动过程首先都是思维意识的活动体现。比如,角色思想意识活动,外在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目光和眼神,在处理动作时就要把握交待好眼神的变化,即视线的变化,这就是角色动作的心理暗示,角色的肢体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眼神的表现在动画表演中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眨眼的方式和动画角色的眨眼动作完全不不同,动画中角色眨眼都是为了表演效果的需要。只有设计动作时有意识的塑造角色“心(意识)”到,才能“神“(眼神)到,然后动作才能到(位)。而经验不足的原画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表现和交代这类重要细节的表演,容易把动作设计的类似机械式无意识的感觉。

奇麟笔认为在创作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中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握好角色自然的物理性的动作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好角色内在主观的活动的反应。而后者经常被初学者忽略。

目前国内的3D动画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动画表演”的成分,经常把重点都集中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材质、灯光等效果设计上,或陷入“调动作”的误区,在角色动作表现上死板僵硬、很不自然。不懂动画表演,忽视动画创作的表演艺术特性,动画角色就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

像把“挤压、拉长、预备动作、缓冲动作”等这些动画基本动作原理与“坐、卧、走、跑、跳”等这些运动规律做好的动画,只能算是动作顺畅的动画。要做到角色表演精彩的动画,就需要原画设计师仔细的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由动画师操控着的演员,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悲欢喜忧。所以,做动画的人一定要先融入角色,通过揣摩出角色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动作差异,再将这种变化应用在对角色动作的设计中,这就是动画的表演。

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原画设计师承担其实就是角色表演者的任务。动画的表演力就是赋予假定角色或虚拟模型以生命与灵魂,使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鲜活和自然。这也是动画师的主要设计绘制工作。而动画表演的优势还在于能表现出真人无法表演的美感与效果,这也是动画创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动画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于生活。动画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并加以戏剧化的夸张美化及镜头处理等综合手段,将形体动态与感情传达给观众。动画设计师不仅须要有技术能力去控制动画角色的形态,还必须有关于把握动画角色运动节奏与时间的敏锐感觉和艺术表现力。

比如学习动画中基本的走、跑、跳是运动规律,在现实中由真实演员人表演不会有走、跑等的运动动态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动画来创作走、跑、跳就复杂多了,绘制者要具备有表现角色型态的美术造型能力,还要有了解运动规律,正确表现出连贯的动态的能力。奇麟笔在平时带片指导原画和教授原画课时发现,初学者和经验少的原画设计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动作流畅与动作规律正确上,而容易忽视了动画角色特点、性格、运动动机、情节及环境影响表演层面的表现上。很多国产动画片不论角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旦走、跑、跳等运动起来,动作很明显都如出一辙,都是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运动规律姿势模式。这都是由于绘制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不去研究动画角色特点,忽略或不会善于动画角色表演的结果。

对动画表演的学习应该从学习动画创作之初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表演课程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纳入日常创作学习中。从模仿开始,多看多学,仔细揣摩角色性格与动作特征,逐渐摸索并体验动画表演的表现手法。动画设计师“表演”水平的高低,虽然部份取决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平时留心观察,勤加训练,对自己的动画表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就可以通过动画表演水平的提升,提升动画片的整体表现力,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动作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动画师的基础必修课,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角色塑造绘制的有血有肉、有情,性格鲜明的展现给观众。做优秀的原画设计师也要具备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这些对于动画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画设计师,业余时间应该多观摩各种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参考学习知名演员的表演技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群行走坐卧的姿态、说话的表情,行为动作的细节,都各不相同,要多多观察并切身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修养月深厚,将会对动画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优秀原画设计师应该是出色的演技派表演展示才能,因为动画明星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对白语气都来自原画设计师的表演才能发挥。原画设计师们在创作前,往往要预先将动画人物的动作反复亲身预演多遍。找到动画表演中的感觉,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分析、把握动画表演中角色的情感、动机以及动作。而镜子就是原画设计师们观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实用的工具。当遇到不易把握的动作和表情时,原画设计师会在镜子面前自我反复演绎多遍(奇麟笔在平时创作动画的过程中一直借助镜子做观查工具,也一直强调学生和跟片的原画设计使用镜子),以便于更真切地体会把握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还有一点要切记的是,原画设计师的表演也要有度,避免沉迷于自我表演情绪中不能自拔,反而忽略了动画表演对观众的感受。也还要注意动画角色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行为举止的一致性。

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视听说教学 注意力 语境化教学 多媒体

视听说课程是一门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融视、听、说于一体进行教学的语言实践课。它是在听力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听力教学单纯依赖于语音实验室更前进了一步,它继承了听力教学的几乎所有的特点,增加了“可视性”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录像中有声画面及较真实的交际场景,体会到人物的思想表情,能更直观地获得相关背景知识。这样视听效果相结合,学生能更准确地做出判断、推测,有自己的见解才有说的语料,从而达到刺激学生开口说的目的。

1.视听理论背景及优势

根据法国视听说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仅靠听可以记住全部信息的15%,仅靠看可以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以使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脑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要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得多。因而人对可视信息的获取量往往比单纯靠听或阅读要大得多。Herron(1991)在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听力能力研究中也得出了视频材料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效果的结论。Secule(1992)研究了视频材料对各种听力理解题的作用与效果,试验结果与Herron的雷同。

视听说教学相比传统的听力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因其声图并行,音像并茂,使学生同时接受到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促进他们对语言表层和内涵有深刻的体会,最终达到加深理解力和增强记忆力的目的;且录像向学生大脑传递的各种信息清晰明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最佳记忆效果;另外,它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运用目标语创造了语言环境,通过大量的情景对话(situational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和表演片段(role play)等语言操练形式,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最后,视听说课上用录像可以重复地操作,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的,如只看画面,不听声音,来描述事物或预测故事的发展,这是依赖于录音机的听力教学所做不到的。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上来讲,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录像辅助的外语视听说教学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而,可以说采用视听教学无疑是外语强化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体为外语教学服务。

2.现存问题

目前视听说课程主要是在语言实验室利用电视录像来创设情景,并使用语言实验室的监听、对讲、示范等功能实施教学过程。这种过程一般采用交待一段情景(播放一段录像,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教师的提问。被提问学生回答完后,由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口述一遍,并就一些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一个段落的教学即告完成。但这种训练方法有其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播放内容并根据提问需要控制播放速度,所以课堂上多数时间只能局限于讲台,无形中与学生之间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不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当播放内容时,为避免繁复的机器操作,录像播放就会比较长。学生听(看)完录像后,只能根据对情节的大概回忆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学生随时交流,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判断学生到底听懂了多少,教师只好边提问边解释。学生操练语言的机会就比较少,这样不但达不到大量听说训练的目的,也无法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视听说水平。

3.如何进一步优化视听教学

鉴于上述弊端,我们拟对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做进一步优化。

(1)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获取、加工、存储、提取信息的优势,使我们的教学不仅仅简单地处在画面的反复放映上,而是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存储、提取等教学活动。

(2)向学生介绍一些听力策略及技巧。很多研究证明,听力策略的使用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3)考虑学生的听力水平,实行分层次指导。对于初学者,要选择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材料,如通知、电话记录等内容,以掌握大意为目的,设计的问题无需太深入、细致。而进入听的更高阶段,听者多注重听力内容的趣味性,所以听力材料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这时候安排合适的听力任务更适合他们,引导他们去分析猜测故事的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4)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可先放无声的录像,学生根据所给线索分小组讨论人物说的什么,预测故事内容。然后再看录像全文,还可以反过来,只播放声音不放像。听的时候猜测故事发生在哪,人物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必要时分角色模拟表演。还可以中断播放,让学生猜测下一步发生什么事。还可以利用看图说话,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发挥想象,补全或组织对话片段,之前可适当给出提示情景的词汇。接着进行仿说练习,让学生学习语言交际功能和得体语言形式。最后活学配音(dubbing)。配音练习并不适合所有程度的学生,应在学生仿说练习进行得较为成功的前提下进行。配音练习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有了动机(incentive)和创意(creativity),学生更能融入情景中的角色,对语言的交际功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4.结语

视听说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比传统课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有多媒体作辅助,能通过视听手段给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和学习积极性,达到领悟和锻炼语言表达与交际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授视听说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把握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型。对于交际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更多模仿的机会,让多媒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总而言之,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能让学生置身纯正的语言环境,逐步成为自信的交流者,这样语言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Herron,Carol.& Irene Seay.The effect of authentic aural texts on studen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1.

[2]Secules,Teresa,Carol Herron & Michael Tomasello.The effect of video contex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3]张而立,郑世华.论大学英语教学外延――网络课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第3篇

一、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语言学研究表明: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先听得懂,然后才能表达得清。这一点可从幼儿语言学习中看得更清楚。幼儿牙牙学语首先是认真地听,然后才能模仿着说。即使是最简单的“妈妈”,也是在听了父母多次反复训练,才最终开口说的。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它是主动地解释,而不是被动地感知,更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在瞬间就完成了,但对连续语流从初步感知到完成理解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要较好地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技巧。学生需要对内容情节、对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进行猜测;找内容的大意;抓关键的细节等。这些技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对听力练习有兴趣,克服恐惧的心理。美国心理学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根据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一个人听力理解能力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不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语言材料,明确语言的含义,与此同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回答问题。一旦出现不会回答的题目,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手忙脚乱,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词句都听不懂。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避免使其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单词和句子的教学,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学习,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操练;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活动,设计合理的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牛津教材中,每单元都是有情节的故事图片,我就请学生们组对进行模仿、配音的听说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潜移默化地练习了听力。有了兴趣,学生听的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当然,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重视常规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英语语言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坚持用英语授课,从而切实落实语言基础知识。教师本身要具备较好的语言素质,掌握地道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中置身于英语的环境,逐步掌握连读、重读、失去爆破等句子朗读技巧,进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样做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输入量越大,语言的输出才会相应提高。当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会产生质的变化。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小学生来说,平时的课堂教育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坚持用英语授课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练习听力。

三、勤朗读也是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途径

听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自身正确、娴熟的发音。英语语音的正确、语调的优美流畅、节奏的把握都要靠平时的勤学苦练。朗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注意模仿正确优美的语言材料,多听录音,努力创造听的环境,多模仿,多复读,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其次,在朗读的基础上,多背诵。最后,能够流利应答日常用语,精彩对话脱口而出,说得出才能听得懂,听力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课文朗读的练习,常常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重音、弱读等标志,要求学生根据标志,惟妙惟肖地模仿录音中的朗读。当学生熟练掌握对话后,可以让他们自编对话,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人物身份,表演对话,最终达到能够自如运用语言的要求。

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心智技能;融合;运用

一、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认识

1.钢琴即兴伴奏的原理

钢琴即兴伴奏在理论学习中通指伴奏者即兴为乐曲单旋律(单声部)编配和声及织体(“简单地说,织体就是把音乐中的多声部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形式”,它包括伴奏音型。)并弹奏成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活动音乐。因此,钢琴即兴伴奏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怎样弹奏和声的问题,它的背后还包涵着如何选配和声、以什么形式演奏等等。那么如何弹奏?这里我们就提出伴奏音型,而伴奏音型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所构成的相互关系,这就成为了即兴伴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

钢琴即兴伴奏有别于钢琴伴奏谱弹奏(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正谱伴奏)。正谱伴奏中,作曲家经过设计、修改并反复审听效果后再为伴奏者写好了伴奏谱,包括要弹奏的和声、音型、织体及速度、力度、乐句、表情等各种记号。担任伴奏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完善地、艺术地将乐谱文稿“正确朗读”出来。而钢琴即兴伴奏是没有文稿作“即兴演讲”。这就要求伴奏者必须根据其音乐的内容、风格、调式、调性、结构,以及实际表演、演奏的要求和模式,立刻创作出要求的钢琴伴奏曲,这个过程包括了其自由的创作模式。

二、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的融合特征

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的融合是一种以音乐进行开拓性的思维为基础,以完善音乐想像达到无限延伸的目的,使其能够顺利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的创作活动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智技能。

1.其具有创造性

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的音乐想象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想像,通常所说的音乐想象是一种音乐再造想象多多强调“在音乐活动中,根据音乐表现者对音乐的描述,有意在人脑中形成的相应音乐形象的过程。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中的音乐想象则以此为基础更加强调“在开创性的音乐活动中,人脑有目的地创造新的音乐形象的过程”,一般我们称为创造性的音乐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不能单纯的只是靠器官听觉来帮助我们的学习,我们应该把创造性的音乐想象融入到其中,让内心的想象帮助感官听觉作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的融合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2.其具有潜隐性

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的融合必竟只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在演奏(唱)中起什么作用?我们都知知甚少。主要原因有:首先这种表现形式是十分内在的,查不到,也听不到,很难被人掌握。其次,它与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各个因素都有联系且混在一起,难以被人把握。也正是这种潜隐性,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他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

通过教学过程笔者的观察发现,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才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用功、非常用心,但就是在即兴伴奏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担担只重视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在侧重点方面我们更应该在心智技能方面下功夫,注重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相信这一教学研究对于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来说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运用

1.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和声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种现象:即有经验的乐者看到旋律谱后能够通过各种声音意象与具体的伴奏内容就能够完成所需的音乐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分析为伴奏者在看到谱后音乐意象是首先表达出来的。而对于即兴伴奏经验有所缺的演奏者在编配和弦时音乐意象表达很慢所选配的和弦也较单一甚至和声功能很模糊,主要原因就是在心智技能方面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为此,笔者根据这种技能的特性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实验。

实验1: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和声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的过程目的是对同一段音乐,运用不同的和声不同的和弦材料进行对比,以观察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和声中的作用是否能够使演奏者在看到旋律谱后快速产生声音意象,在短时间内将一个乐句中的旋律迅速处理,使编配和弦的效果更快更好。

(1)实验要求

实验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第一句为例。见谱例1

实验的对象介为钢琴专业的学生,人数8人。为实验要求将学生分为两组,这些学生都接受过系统的旋律统配和弦的课程,根据平时的学习表现,这8名同学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都差距不大。在实验中我们要求这8名同学在3分钟以内对这段音乐进行和声的配置。

(2)实验过程

每名同学都会发放相同的乐谱,在开始进行测试以前,不管学生在编配时是对的或者是错误的,用自己觉得最直观的音乐意象为乐曲编配好的音乐和声。

(3)结果与分析

从8名同学的完成情况来看,我们从中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见谱例2

A组第1方案:

T--------T---------D7-----------------T

A组第2方案:

T--------T---------D7-------T---------DTIII大

B组第3方案:

T-------TSVT------SII------SIV------D7----------T

B组第4方案:

T-------SII7-TSVT----SII------SIV-------D7------T

从上面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3个答案,在第八小节编配I级和弦,这是从和声功能及进行的要求在乐句的结束部分使用的终止进行式,但第二个方案则采用了在第七小节使用I级,然后进行到DTIII大的进行,可以看到这不仅丰富了和弦的效果,而且相较第一个答案效果也好很多。在第3个方案中第三小节使用了TSVT级三和弦,第五小节使用了SII级三和弦,第六小节使用了STV级三和弦,第七小使用了D7和弦,从这个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又比前两个答案又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这段乐句丰富的和声的效果,其实在节奏方面也更加的明显。那么我们在看最后一个答案,它是在第3个方案的基础上将第三小节配置了SII7级七和弦,这就与歌曲的内容结合时更具有音感,也使七和弦在这段乐句中更具特色,感觉更贴切。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B组的同学在编配新的音乐和声中音乐意象比A组的同学明显内心和声音感觉要突出许多,在实验中B组的同学充分利用了心智技能这一优势,能够迅速发现乐句中和声的信息特征。而A组的同学因为在编配新的音乐和声中音乐意象较慢,所以在编配中不能很快的丰富乐句的内容。所以从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推出在和声的编配过程中,充分利用心智技能这一优势能够使演奏者迅速看到乐谱后产生新的音乐意象,使乐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佳的效果。

2.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织体编配中的运用

什么是织体?“织体”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简单的说如我们都穿的毛衣,它的结构可以是紧密的,厚实的,但也可以是稀松的,有间隙的,也可以是由许许多多的花纹组成。在音乐中它是根据音乐的类型而由多声部根据内容有需要有机地的组织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钢琴即兴伴奏与心智技能融合在织体编配中实践应用,就看能否处理好与伴奏音型之间的关系。

根据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要把单旋律变成多声部,除了为旋律配置和声的问题外还有如何编配伴奏织体的问题。在我们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也是把编配伴奏音型作为七种作曲技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是把能否准确地根据旋律要求选配伴奏音型,能否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歌曲的风格特点来选配音型,能否在选配音型的过程中正确宏观地把握好整体感、层次感等作为具体的技法来学习的,这些能力直接影响了钢琴即兴伴奏的伴奏效果。

然而,与编配和声教学模式一样,在我们能够熟练掌握钢琴各种音乐技法的同时如果对学生心智技能这方面的能力没有重视的话,就不能将两者有机的融合,更谈不上在进行织体的编配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经验的即兴伴奏者在织体编配的同时能够很快在看到谱后迅速的奏出音乐效果很好的弦律,这是因为在心智技能方面,有经验的即兴伴奏者能够迅速产生新的音乐意象,他们在编配时不是以单个小节来配置而是以乐段为单位将可选配的织体迅速的进行处理并迅速选定出效果最佳的一种织体,所以在编配中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奏出富有感染力,且表现力浓厚的音乐。而相较初学者而言刚掌握音乐的各种技法势必在心智技能这方面涉足很浅,在织体编配中想到什么就配什么,且织体编配的速度也很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智技能在学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编配织体的技能是根据音乐形象特征为基础迅速产生新的音乐意象,在编配过程中应将一个乐段中的旋律可选配的织体迅速处理并选择最佳的一种织体来配置。按这种方法进行编配无疑比根据单个小节为单位来选择单一的织体效果更好,感染力更强。

综上所述,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以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中具有良好的心理智能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者对于我们音乐教师而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演奏技巧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有力依据,并使钢琴即兴伴奏更具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天瑞.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训练问题

[M].交响.2000,(2).

[3]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M].钢琴艺术,2000,(6).

[4]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M].交响

1998,(1).

[5]黄瑾.音乐儿童的心智发展[M].家庭教育,2003,(2).

初学者配音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心理焦虑;倾听;朗读技巧与方法;课内外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朗读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是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语言习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朗读就是运用重弱音、连读、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一定的情感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的能力。朗读,它作为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几乎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都认为英语朗读训练是重要的,同时也觉得朗读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却弱化了对学生进行朗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训练,也间接地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把“读”当成重要的英语学习手段。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教材以“听说为主”,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三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朗读习惯培养与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探究意义。

一、消除心理焦虑,让朗读从心中到口中,促进朗读习惯的心理培养

朗读既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说好英语的前提。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的学习语言环境,对英语朗读心理习惯会形成一定的影响。首先,已经形成的母语朗读习惯和思维定式会影响学生朗读英语的心理。其次,不敢表达的心理焦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三年级学生存在“不敢读”的现象。究其原因,大约可以归纳为:不想开口,不会读,读不好怕嘲笑和丢脸等。因此,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朗读焦虑,让朗读从心中到口中,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朗读习惯的心理培养。当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理条件、成长过程与环境、心理发展快慢和接受水平会有所不同,造成学生在朗读能力发展上的差异性。因此,突出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营造浓厚的英语朗读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明确和朗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突破自身心理围墙,逐渐树立英语朗读的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开展“我/我们是最佳配音员”“跟谁读/优秀领读员”等朗读活动,针对学习积极、敢读的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同时通过他们的表现树立朗读榜样,为一些比较内向、心理自卑或是害羞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学习环境。设计一些每组有5或7位层次不同的学生参加的“朗读小组PK赛”或“朗读火车”“模仿秀”活动,并把学生喜欢的不同评价方式渗透到活动中,让学生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朗读中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和激励,在个体表现和集体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表达焦虑和课堂焦虑及学习无助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聆听他人和感受自己的正确发音、流畅语感,恰当节奏和清晰表达,积极克服影响朗读的不良心理习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在我们探究学生的不想读、不会读或者不敢读的心理现象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没有把朗读的技能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能做什么”,具体描述了读的基本技能的操作要求:即“能正确朗读所学句子、短文或故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教师不妨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学习的拐杖,教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受益,让课堂在朗读中精彩。

首先,教师要杜绝学生的思维误区,正确地认识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英语朗读并不是越高声越响亮就越好,也不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不出声或小声朗读也不能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在chant的教学环节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学生喜欢chant,喜欢它的节奏感,因此拍手拍得积极,读得也十分响亮。但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chant,往往学生只听一遍,就开始chant,学生既缺乏有效理解,教师也缺乏一定的朗读指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朗读,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才是有效有益的。不能只朗读不理解,不思考,那样将不知所云,也将一无所获。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行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先经历听,然后模仿朗读,最后形成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三年级的学生敢于模仿,不怕出错,但同时也缺乏自控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对于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常常一听到就急于开口模仿,或轻声跟读,或不愿意听。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周围其他学生的听。甚至有的学生,在播放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会了,根本不听。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听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比如“th”发音,必须上下牙齿轻轻咬住微伸出的舌头。这一口形,学生若不注意听与观察,就很容易与“s”发音混淆,从而影响朗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行为,还可以设计一些听的活动,为朗读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以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2 Lesson 4的活动设计“听音找碴”为例。教材中出现如下内容:I can fly.(bird) I can lay eggs.(hen) I can swim.(fish) I can ride a bike.(monkey)。教师通过音频改变为I can fly.(hen) I can lay eggs.(bird)等句子,让学生听音找碴并正确朗读出句子,让学生明白先听好才能读好的道理。

最后,积极探索朗读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有效的朗读训练模式,在实践中促进与实际英语教学的融合。朗读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朗读讲究发音准确、语流顺畅,语调得当、节奏合理。因此,要习得朗读这一技能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跟教师读,跟录音读,让朗读“草草结束”。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朗读知识,向学生教授朗读技巧,让三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连读、失去爆破、重读、语调和节奏等朗读知识,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引下练习朗读,扫除音形义障碍,降低朗读难度,让理论铺路,学生的朗读技能就会很容易习得。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是在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语感是生疏的,习惯是粗糙的,方法是模糊的。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 40分钟时间,把教材作为训练学生朗读的第一手材料。要琢磨教材,采用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尽情地朗读,精彩地朗读。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单词及句子的分层朗读活动,先词后句,然后段和短文,最后实现“书读好,读好书”。通过听音让学生反复模仿准确读音,同时在教学中设计朗读游戏活动,运用范读、领读、跟读、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法,激活朗读气氛。在课后布置朗读、录音等作业,组织朗读比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朗读训练进行到底。

三、强化课外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课堂40分钟是台上朗读的话,它是有限展示或训练,那么台下的功夫则必须依赖课后或课外完成。小学英语课时少,把朗读延伸拓展到课外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把课内已树立的朗读意识及掌握的一些朗读方法,通过课外的朗读逐渐得到强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台上三分钟,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超过200小时以上。”三年级学生课后笔头作业少,英语的学习以听、说、读为主。教师布置的听磁带、读课文、背诵课文等作业,总有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有的甚至不把“朗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以“今天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当我们认真分析一些学生课后的“不听、不读、不复习”现象的成因后,怎样有效地制定策略,监督课后朗读,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

第一,要确定朗读材料,选择贴近生活、有趣味性且长度难度适当的朗读材料,才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三年级本身的教材,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有情节的小故事,琅琅上口的英语童谣、儿歌、格言和绕口令。例如每周“Disney Story”,学生爱看,也爱读教师从故事中选取的英语经典诵读句。

第二,要建立朗读活动监督机制。在班级建立两人制的“最佳拍档”和五到七人的“学习活动小组”,根据不同的朗读材料,设定任务,采取“优优组合”“一帮一”和“朗读小天团”的形式,利用课间三分钟和下午课前二十分钟进行朗读训练。分发朗读记录表和评价表,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并监督。在家建立“爸爸妈妈听读会”,家庭式朗读训练主要是以学生自我的学习状态及家庭的学习条件为背景,进行家庭英语朗读。教师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校联系平台,向家长说明“朗读”对英语初学者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监督意识。同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英语家校听读联系本和录音带,把英语作业写在听读联系本上,每次在家完成朗读作业后,请家长在听读联系本上写出书面评语;学生要对朗读作业进行录音。然后每周进行一次爸爸妈妈评语展示,每节课播放一个或两个“最佳录音”,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在家的朗读情况。利用家校联系平台表扬学生和家长,促进家长的支持、帮助和监督,提高家庭英语朗读的水平。

第三,要利用学校的平台,定期开展汇报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英语展板,根据学校每月定出的展报内容,让学生摘录自己学过的会读的课堂用语,或课外会读的谚语、环保标语、优秀英语短文和精品英语笑话等。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的英语小播音,可以在播音室朗读英语作品或播放自己的优秀英语录音。利用学校的活动,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课本剧等英语表演,进行学习展示。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课外朗读训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朗读产生直接的感受,利用适当的评价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朗读水平。

结束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任何语言教学中任何阶段都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朗读训练和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发音标准,朗读流畅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础。也因此,教师要站在合格人才培养的高度,立足课内,延伸课外,不断地探究促进学生朗读水平提高的方法。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从而自如地运用语言和听懂语言,体会英语世界的博大与精彩,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张莺,付丽萍.中小学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5]王电建.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