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背诵;重要性;方法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景和情水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 要:青春期教育是中学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青春期由于生理及心理变化带来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教育

从懵懂幼稚的童年成长为有青春气息的少年,会让很多中学生既欣喜又烦恼。欣喜的是父母会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想法,有更多的机会让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烦恼的是自己身心突然有了一些“小变化”,以至于有点不能适应,这些不适应就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烦恼。这时怎样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并解决青春期的问题就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和老师必须重视中学生青春期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保证孩子们能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青春期问题,从而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青春期的定义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特点

青春期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年龄段为10-20岁。我国一般把青春期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其中10~13岁为青春前期,14~16岁为青春中期,17~20岁为青春晚期。

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发育出现首次遗精,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在身高剧增的同时,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成熟。女子的第二性征包括长出体毛(腋毛、)、子宫及卵巢发育、月经初潮、发育、骨盆扩大、皮下脂肪增加、出现女性特有气味等。男子第二性征包括长出体毛(胡须、腋毛、)、变声、男性器官和发育、分泌(、泄精)、骨骼变硬、肌肉发达、出现男性特有气味等。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概括如下:

1、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部分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使得心理发展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情感方面表现出不稳定性。情感上热情、冲动,容易偏激,有极大的波动性。在困难的客服上毅力不够;行为举止上突显冲动。

2、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环境改变和自身的变化让中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很想像大人一样去独立的思考和处理问题,喜欢积极的参与学校乃至社会组织的一些活动,自我表现欲望逐渐增强。

3、人际交往欲望强烈,逐渐形成性意识,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的逐渐成熟,加上我国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等原因,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性存在一种神秘的探究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就会去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感觉,就会产生影响自己及他人的不良后果。

4、中学生大多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在是非观念的认识上的模糊。加上有的家长或老师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致使中学生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难辨是非,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相抵触,甚至误入歧途。

5、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智力水平迅猛提高。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产生的问题

1、由于体重的迅速增长及第二性征的出现,有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有缺陷,从而总是去掩饰这些所谓的“缺陷”,以至于自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就变得胆小怕事,做事情唯唯诺诺,情绪消极,总是将想法滞留在心中,不愿与人沟通。

2、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独立欲望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判断不够准确,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情绪表现不稳定,好感情用事,遇挫折时承受力差。

3、由于独立欲望增强,情绪的不稳定性,中学生一旦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说父母拿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与其比较,并且不给予帮助和鼓励时;犯了错父母或老师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让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而一味的指责和批评时都会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4、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对异性有爱慕的心理,渴望与异往。由于正值青春发育期和异性相处时认识欠缺,经常会出现早恋现象。

三、如何正确看待及处理中学生青春期变化引出的问题

中学生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所以对此类问题的出现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换位思考一下,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确引导他们解决困难,而不要总是责备和打骂。对待中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进行疏导,父母、老师都要在疏导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变化带来的问题家长或老师应该进行怎样的疏导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应该多给他们笑脸。因为笑脸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减少学习带来的压力。多让孩子们看到笑脸,可以调节他们青春期的烦躁情绪,使心境趋于平静,还可以减弱沮丧的心情转移他们一些不高兴的情绪。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你会觉得他们更容易接近,这样一来,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抵触情绪就减少了,就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而当他们和你倾述时,我们也必须认真去听,尊重他们,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你述说,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安慰。否则,他会感觉受到冷落,缺少家庭和学校的关怀。

第二,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生理的变化会让这些孩子惊慌不安,会烦恼,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这个阶段的他们变得特别敏感,也非常不自信甚至自卑。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就正确的引入一些青春期的知识,那么变化产生时他们就不会慌乱,就能从容的面对。有些家长在这点上做得不是很好,总是觉得难以启齿,不但自己主动回避还强迫孩子也去回避。这样就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误认为进入青春期是非常丢脸和不光彩的事。但有些家长在处理青春期问题上非常智慧,在自己无法正确表述清楚的时候,就通过带图谱的书籍或者参观科普馆等方式给孩子引入青春期的知识。陪着孩子共同成长孩子会感觉安全和快乐。

第三,不要把孩子丢给电视、网络和手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缺少玩伴都很孤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作为父母就应该多陪孩子,只有多和他们在一起你才能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和想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去尝试,并且对事物的是非分不清,这样一来外界的很多东西都会影响他们。如果家长为了工作和应酬就随便的把他们丢给信息发达的网络、手机和电视,就有可能产生很坏的后果。

第四,信任孩子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作为家长和老师相信孩子是很重要的,如果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你总时带有怀疑的态度去猜疑他们,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不可靠,做事情就会瞻前顾后,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缺乏自信心或者出现逆反心理。

青春期学生的问题疏导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青春期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切实地从孩子实际需要出发,多了解和关心孩子们,让他们放下担忧真心的和我们沟通,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顺利的度过青春期,成为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 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吴秋兰.《中学生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第6卷3期.P199。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 思维模式 教育 直觉思维 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 抽象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严谨且缜密的逻辑思维才能学好的学科。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数学无疑使最为难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像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无不需要学生要具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的头脑,才能够找到答案。本文着重就思维模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一些探讨。并且提出从什么切入点去训练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思维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对于某件事物,产生的一系列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想法将事件解决。显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自然其思维模式也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又分为很多种类,在这里着重讨论的仅仅是关于数学学习的几种而已。比如最为广泛用到的有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这些思维模式与数学之间联系的具体情况。

一、直觉思维

彭加勒说:“没有直觉,数学家只能按照语法书写而毫无思想。”

直觉思维,即不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辩证,没有固定的逻辑思维程序,仅通过灵感

和以往经验的积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直接、简洁、迅敏的特点。就像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时,对于突然出现的某个事物产生的联想与假说,比如牛顿在呗苹果砸中后想到的万有引力,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产生的大陆漂移的想法的提出等,都是直觉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显见直觉思维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而直觉思维在数学中大多应用于初高中数学的填空、选择题中。可以从问题的特殊性,变化性,猜测性入手,就能很快得到答案。

例如这道题:设a>1,且m=log a (a2+1),n=log a (a-1),p=log a (2a),则m,n,p的大小关系为:A,n>m>p B, m>p>n C.m>n>p D.p>m>n

如果按照常规算法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是如果利用此题的特殊性,带入a=2,则可以立刻得到答案。

当然,如果想要很好的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需要学生们对自己的答案有一定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首先,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根基,答题经验。这是直觉出现的基本要求。其次,需要学生们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这个可以通过找寻相关试题或实例进行训练。当然,最后要客观的对待自己的直觉,不能不自信,也不能太过自信,需要进行一些验证方可确定答案。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对于问题的解答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相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当所有人的思想都朝着同一方向而去,采取完全相反的方向思维便是逆向思维。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现实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在数学中它同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当学生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解题,就说明他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该类型题的精髓。从反向思维中寻找答案可以便捷很多。例如这道题: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方法是:设根号2是有理数,则可写成两个不能约分的整数的商。设根号2=p/q.将两边平方得到p2/q2=2, p2=2q2。所以p是偶数。设p=2m, (2m)2=2q2, 4m2=2q2, q2=2m2.。所以q也是偶数。这与p,q不能约分矛盾。所以根号2不是有理数。是无理数。

可以看出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当然,不光是在初高中会运用到这样的逆向思维,在大学数学分析一门课中也可见广泛运用。比如在数学分析实函数基本定理中,用有限覆盖定理来证明区间套定理,先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某一闭区间的某个开覆盖无有限子覆盖,再将这个闭区间二等分,则定有一半的区间无有限子覆盖,在再将这个区间二等分,又有一个区间无有限子覆盖,再用区间套定理来推出矛盾。

对于这种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这样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这就需要老师多找一些相关例题,多给学生讲解,就会对学生的思维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平时做题中也会自然的联想到利用反证法是否会将问题解决。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即在问题中能够举一反三,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联想到多种方法解决。并且能够通过这个问题,联想到其他相似问题。可能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得想法发展到各个方面,从而得出的结果并不唯一。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发散思维具有广泛性,放射性,变通性。在数学学习中起到很大作用。

发散性思维的例题,我们来看看网上的一道例题。求证:A(3,1)、B(-2,-3)、C(8,5)三点共线。

思路一:不难作出图形,由图可知,要证三点共线,只要证两线段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依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得证。

思路二:由分比知识,看是否有一点是其它两点确定的线段的分点,事实如此。设点 B'(-2,y)在直线AC上,则点B'分 所成的比λ= = = , ,即点B'与B重合。故三点A、B、C在同一直线上。

思路三:可通过从同一点(如A 点)出发,证两直线的斜率相等,从而得三点共线。

思路四:通过求某点在其它两点确定的直线上。

思路五:通过求某点到其它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距离d=0,从而有三点共线。

思路六:假设三点不共线,只要证某两直线的夹角这0,从而得三点共线。

通过这个可以看出一道题就可以有多种不同方法解答。发散性思维应当是小学生重点培养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是否灵活,对于能力的提升占有很大影响比例。对于这个,可以通过花费一堂课的时间,对于一道题提问学生们想出不同方法,虽然花费点时间,但会激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从而很好的培养出该思维模式。对于其之后的初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学习都会有极大帮助。千万不能让学生们养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将会在他的思维模式中造成极大的思维障碍,对其之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极大阻碍。

4.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一种理论式,对于客观事实运用定义,概念进行反映的过程。对于已给出的事物,联想到其他并不十分相关,却又有某方面联系的事物,即是抽象。比如对学生提出,给你个数字1,你能想到什么?它可以使一本书一条路,一朵花等等。

抽象思维并不是完美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与现实具有一定的差距。它在数学中应用不如其他思维的广泛,但是也有一定的应用。例如求几何问题,空间想象能力的需求十分强硬。如果不能理解该模型构造是不能够解答的。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应用。

对于抽象思维的培养,并不能依靠老师。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小时候的潜移默化训练,比如跟孩子玩这个游戏,绘制地图,或者凭借记忆用画笔画下路边街道等。可以有助于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

所以,无论是什么思维模式,对于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影响力。无论是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一定的引导能力,使得学生得以更好的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获得优异成绩。在这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老师们都应该给予重视。在引导同学的同时也可能够提升自我。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提问 教学质量

而课堂提问的方式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和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措施,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示出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如何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质量,措施如下。

一、提高对英语课堂提问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小学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领域,其提问方式的有效与否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质量的具体前提下,应该对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给予重视。具体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邀请一些其他英语老师、家长及学校领导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听课,充分听取听众的意见;(2)以民主生活会的方式,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每月召开一次教师民主生活会,就小学英语提问方式和效果作为生活会的一个模块,充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3)将课题提问效果纳入教师季度考核体系当中,同时也作为评优选优教师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提升广大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升英语老师的专业素质,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质量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非常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虚心请教,自主学习

小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岗位适应中应该虚心请教,学会自主学习,让其他辅导员观摩自己的管理方式并评述,注意收集素材,写典型案例,然后与其他教师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这也是共同提升理论和实践管理水平的好办法。

2.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己

小学英语老师要自己为自己制订专业成长规划和学习计划,并严格落实到每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中,做成计划安排表,让小学英语老师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分阶段实现专业成长目标,实施专业规划计划引领。

3.运用“送出去”和“引进来”的教学方式,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将优秀的英语教师以“送出去”的激励方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从而激发自己提升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课堂提问的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管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还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

1.加强小学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言简意明,精练扼要,忌过于空泛,不着边际,也不能进行频繁的提问。实践表明,提问过多,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喧宾夺主,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突出;从学的角度看,势必造成忙于应付,为答而答。

2.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所提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不好的提问。只有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好坏是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英语课堂的提问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小学关注的重点,通过提高对该门课程课堂中提问方式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整体质量改进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方式,相信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把教材上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学生角色表演,感受学习乐趣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好胜心强,感性思维丰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使枯燥、遥远的历史再现在眼前。如果教师指导有方,教学效果就很明显,学生兴趣也很浓厚。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秦孝公”“甘龙”“商鞅”等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聚集在教室,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场景。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精心策划,学生们演得有板有眼,既加深了对秦孝公和商鞅的认识,领会了变法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秦孝公知人善任的品格和商鞅无惧无畏的胆识和决心。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自古变法之路、改革之旅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曲折和挫折,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而升华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三、科学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改为“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于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怎样做到科学引导呢?与问题本身应有启发性相对应,常采用的方法有:1.温故知新。在历史教学中,有关史实之间或史论之间联系的问题启发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引领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2.联系现实。现实生活是师生对话的最好平台、最佳“共振”点,由近及远,由今及古,极易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找到切入口。这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领域,这些技术有效地辅助了学生的学习,打破了单纯依靠语言平白讲述的局限,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图像、声音、视频的世界里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惊心动魄,利用这项技术为学生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学生就能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集中注意力,认真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努力学习。

例如,在学习抗战时期这一段历史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境,以及在战争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动荡不安,以及一些革命人士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如《太行山上》和《》等。而且教师要善于将书本知识贯穿在电影播放中,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一边自然掌握一些需要学会的知识,这样就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自然习得。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参考文献:

[1]张积金,黄兆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