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篇

我说:“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教师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使数学课摆脱惯常给人的枯燥生疏感,而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艺术我们的教学,美化我们的课堂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

一、 激趣设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技巧与艺术就在于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首要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数学课堂之初,一个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它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求,自然地进入学校新知识的情境。好的课堂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为精彩课堂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课时,进入新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做了难。每间房间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间住8人,还有一间住不满。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很是兴奋,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课时格外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二、 育美,美化生成,向课堂注入和谐的音符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研究数学的“真”,还应该揭示数学的“美”。没有美育的数学教学,是不完全的数学教学;没有美的情愫的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数学教学的艺术化。

被称为“最好的一位数学全才”的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美的内容和形式,是数学教学艺术的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审美修养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走在人群中,怎样的身材比例的人会给你以美的感觉呢?同学们都知道,芭蕾舞演员在跳芭蕾舞时最经典的动作是踮起脚尖作舞。那同学们知道演员们为什么要这样吗?难道那仅仅只是一个舞蹈动作吗?”学生听后感觉很是新奇,他们都很期盼知道个中原委,于是我很自然地把研究对象转向了黄金分割,理论知识讲完后,我用幻灯片放了许多世界艺术珍品,如维纳斯雕像、雅典娜女神像、海姑娘――阿曼达雕塑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寻找黄金分割的运用,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枯燥理论,也可以很生动美好,它甚至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一堂本可能很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就这样在艺术的氛围里变得精彩纷呈。再比如学习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请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的轴对称图形或现象,发现其对称美及其应用。以圆为例,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比如建筑中北京天坛的圆形屋顶和广场,还有客家土楼的圆形构架;比如奥运五环旗是由五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圆形相连组成。为什么车轮胎也好,建筑也好,旗帜也好,都选择圆作为其基本图形,而不选择三角形或是四边形呢?学生们踊跃举手。他们会告诉你,三角形四边形没法在地上滚动而圆可以,等等。我说,因为圆形是光滑的、圆满的,它表示包容和爱。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便会有许多例证。教师应让数学美的素材时刻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 自主开放,充盈课堂的活力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构建自主开放的教学空间。以往的数学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灌输一些死板沉闷的定理法则,学生则正襟危坐,被当做容器任凭教师灌输、挤压和填塞,仿佛一群“沉默的羔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恹恹欲睡,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而数学课堂理应是自主、开放、活泼的场所。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允许学生“百家争鸣”,组织学生“唇枪舌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地摆脱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一人独唱”为“众人合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情、意、行相得益彰,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彰显出数学课堂的特色与魅力。

例如,在复习一次函数的习题课上,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给出下列直线,其中与直线y=-2x+3有交点的所有直线是()①4x+2y-1=0 ② 2x+2y=3 ③ 2x+2y=1 ④ 2x-2y=1 选项有: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很多学生会想到采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交点的方法来做,可是这样既复杂又易错。于是我先向学生提问:“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平行或相交。”那么这题既然是要找相交的直线,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把平行的直线排除就可以了。而两直线平行的前提是比例系数k相同。所以我们只需将题中4条直线分别变形为①y=-2x+0.5 ②y=-x+1.5 ③y=-x+0.5 ④y=x-0.5,即可发现只有①中的比例系数-2与原直线y=-2x+3中的“-2”相同,故排除①,所以相交直线有②③④,故应选D。这种简捷巧妙的解法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四、 巧言,“动于衷”而“形于外”

四十五分钟,三尺讲台,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效果迥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究其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用语。

“善喻者――喻明数理”出自魏・刘韵《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般的交流思想的语言,而是经过特殊加工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不仅将经过提炼的宝贵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纯洁高尚的感情,引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好语言的艺术,既要使课堂语言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课时,我除了讲解书本中提出的三条判定定理外,还会另外补充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结论,像直角三角形有的: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叙述精确但很数学化、程序化,而后我让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分明是一个大直角三角形左右各包含一个小直角三角形,于是我们称之为“一母抱两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形象,他们轻声地笑了,嬉笑之余,他们也牢固记住了这个“一母抱两子”的图形和结论。再比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先讲解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个问题,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了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很好。由此可见,巧妙地运用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充满趣味。学生学起来也会感觉轻松许多。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着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第2篇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二、教学语言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要领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动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母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瑞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的学习与惶恐畏惧的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列如,针对一位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并结合有的学生错别字较多,我分析上述学生的证题错误后说:“这位同学的思路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顿时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有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的。

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货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指的提出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应该注意将幽默与讽刺挖苦区别开来,不能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

四、无声语言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 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老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以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满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是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一节成功的教学课,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的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一、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直观展示实验过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情境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单一的教学环境,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感性认识,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能优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中,有一部分是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有些实验药品有毒,也有些实验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由于受到实验仪器的限制,无法直接用实验进行演示,或者可视性差。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模拟实验过程,可减少实验时间,增强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中,用水银气压计测大气压,但水银有毒,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演示,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既可避免有毒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又可直观地再现实验过程。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很准确,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使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又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时,教学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并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彰显自主学习魅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中学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的同时,要克服平常定式思维的局限,妙用新的规律及方法,激励学生探讨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认识到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实现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就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第4篇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艺术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艺术中的艺术。高明的评价既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现结合自己的尝试介绍几种评价的策略。

一、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

评价应是无形的激励,应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即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出现偏差,也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在导入新课部分,我说:“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一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立即举手站起来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受刚学过的“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是学生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如何评价学生这种近乎冒冒失失的回答?我这样评价:“你很聪明,敢于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测,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样的激励性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亲切的口吻、激励的语言,鼓励点拨学生。要善于运用积极的评价,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环境,不衰的兴趣,积极的动因,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

二、善用评价,培养学生的意志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材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学好数学,因为课程内容在难度上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只是课程内容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罢了。因此,我们课改前一直倡导的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的学习意志,仍要鼓励。

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后面的思考题时,由于题目有些难度,课堂上只有少数基础较好的同学很积极地去独立思考;基础一般的同学稍作思考后没有找到答案也便“识趣”地罢手;而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连想也没想,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公布答案;这时,如果直接批评这些同学,确实也委屈了他们。如何运用评价,提高学习参与程度,培养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呢?我这样说:“同学们,陈景润爷爷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花了多年的时间,终于成功,这道题我们就把它当作是陈景润爷爷的哥德赫巴猜想,有信心完成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有!”他们迅速拿起笔,动脑筋思考,眼看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仍意犹未尽,我说:“老师讲给你们听好吗?”同学们都说:“让我们自己研究吧。”

我们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可是要想学好数学,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锻炼他们克服困难、扫除学习障碍的决心和意志。

三、巧用评价,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

在教学“毫升的认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教学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我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医生建议肾结石患者要多喝白开水,每天至少喝6(升、毫升)”,这时连成绩很差、平时极少发言的小红也举起了手。为了帮助她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给她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地让她回答,可事与愿违,她竟然回答错了,还引来了不少同学的共笑,有的说:“每天喝6毫升还叫什么多喝?”小明的话则更为刻薄:“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小红窘得满脸通红。我意识到,如果这时我不做出恰当的评价,小红以后可能再也不会举手发言了,于是我这样评价:“小红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她能动脑筋思考,大胆回答问题,老师觉得她进步了,你们认为呢?”大部分同学都点头称是。“你们想对小红说些什么吗?”大部分同学都说了些鼓励小红的话,不少同学都表示自己刚才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说话不能瞧不起别人,伤害别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才是。

课堂亦是社会。课堂虽小,涉及到的做人的道理却很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远比多掌握一两项知识技能重要。

四、因材施评,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教师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要有变化,尽量不重复同一句式或同一词语,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评价要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样的回答,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你答对了,能不能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他们觉得还不够,仍需继续努力。对中等生说:“非常正确,说明你很认真。”对后进生说:“你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非常难,但你回答上来了。”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评价可以有所变化,对外向型自我感觉好的学生评价时不妨泼点“冷水”,使他们时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戒骄戒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些鼓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五、把握时机,即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相得益彰

1.即时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应即时评价,以利学生调整心态和行为。对答案明确的问题,可用即时评价。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和发现,都要及时评价,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并为调节教学活动提供信息。

2.延迟评价,发展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在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中,别人过早的评价往往成为思维展开和深入的抑制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促进思维升华。尤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或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说出许多答案和想法,教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评价,宜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导入原则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5]郭友, 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