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2-02

大学生处于知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影响非常重要,而教师的影响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今天,对教师的职业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完成从能教到会教的转变,不断适应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学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用知识并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和较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讲授的内容涉及运筹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如何有效的利用36个学时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本学期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做简单介绍。

在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章节时,采用案例教学,上课前先发问卷,内容涉及:市场调查的方法、谈个人的观点、理论的精髓所在,学生分组按同宿舍的为一组,随后引入如下案例: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布若,说:“请他进来。”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第二次上课,我利用20分钟点评,各组对汇总内容再进行讨论,许多平时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也主动发言,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有关理论,又懂得:

1.如何尽心的干好一件事, 人与人的能力差距往往体现在细节上,良好的素质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养成。

2.要尽职尽责去工作,全面思考、随机应变,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行。

在企业文化一节,讲到好的企业,好的团队都是体现人性的向善、人性的向上;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企业最终会失去市场,其实关心别人,才是最好的关心自己。我及时引入案例: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懂得企业文化的精髓,深刻的感到:

1.不论干什么都要具备良好的品格和友爱的精神。

2.在现实社会上许多机会总是为优秀品德的人开放的,比如:网上的“抡车哥”,最美××等,他们平时注意优秀品德的培养,才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3.现实社会人们都很现实:要柴米油盐,要房、车,要出人头地,但是,一事当前只考虑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大发展的。

4.关心别人是最好的关心自己: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目前我国沿用的教育模式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小学阶段,明显的是应试教育,学生读书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大学阶段,课堂教学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社会面对复杂工作,突出反映出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一些毕业生头脑僵化,不能随机应变,做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和欧美的学生比较,发现中国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倾向。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普遍感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越来越没有发展的空间,他们切身感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过时,“记忆的知识再多,不如点一下鼠标”,因为网络已无所不包,他们开始逐步重视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大学生对案例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案例教学在西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一方面,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提高理解水平的同时,又丰富了理论,提高了能力。欧美的大学教育,课程门数很多,但每门课的学时数不多,一般没有固定的课本,教师给出的参考书目较多,课后作业不多,但课堂讨论很多,理论讲的不多,但案例很多,考试难题不多,但实例分析很多,对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会不断提高,案例教学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接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一定会有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张国平;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3]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4]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05)

[5]康涛,周国芳,刘和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01)

[6]曹垣,廖仁春;管理类课程实施案例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嘉兴学院学报;2005(02)

[7]闫月勤,周本宽,黄庆;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及其特色[J];江苏高教;2006(01)

[8]张新云,南国君;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9]曹玉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

[10]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发展。为了探索我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及贯彻我区课堂教学效益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合作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改变思想政治课原来的陈旧过时的教育教学模式,扭转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参与性不足的状况,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设计主题:

通过围绕消费与维权这一主要教学内容,凸显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设计,力求教学内容活动化,体现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参与性及主体性;教学手段形式化,内容的呈现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使教学方式情境化、生活化和多样化;教师教学指导化,即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点醒、点拨、点化的指导作用;从而最终实现目标素质化,即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结合学生特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掌握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及保护的知识。

能力目标: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消费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思想觉悟。

教学重、难点:

消费权益;消费维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消费小调查

步骤要求:

1.要求2(1)班四个小组每组推选3名成员,组成消费调查活动小组,并进行组织成员的分工。

2.要求小组围绕消费与维权这一主题,明确调查主题、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及调查问题内容的设计。

3.要求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完成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整理。

(二)小品排演

实施要求:要求扮演同学根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主持要求,排演案例小品。

二、课堂教学片断

(一)课堂导入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那么在你消费的过程中,一定也遇到过许多的问题、困惑,下面就请我们班的调查活动小组成员上台展示一下有关消费的调查数据结果情况。

(二)消费调查活动

(多媒体展示调查的数据结果)问卷内容数据统计如下:

(1)你平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哪些方面?零食、衣服、玩具等类40%;书籍、音像制品、游戏、上网、看电影、旅游等类60%。

(2)你是否买到过伪劣商品或接受到不满意的服务?有过的80%;没有的20%。

(3)买了伪劣商品后,你是否想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想过的90%;没有想过的10%。

(4)买了伪劣产品后你是否采取了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的30%;没有的70%。

老师提问1:问卷中的第一个问题从满足消费需要的角度反映了同学们的消费可以归为哪几类?具体的数据又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略)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老师点评:人的消费包括物质方面的消费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两大类,说明消费是个动态概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反映出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

老师提问2:看了问卷中的第二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

老师点拨: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具体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经营者处于有利的优势地位,而消费者处于不利的劣势地位。从生产的规模、科技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和强大实力角度剖析,明确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认识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

老师提问3:比较问卷中的最后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认为同学们在想和做方面为何出现巨大的反差?

学生回答:说出了各个方面的真实的原因。

老师点评:从消费者角度看,同学们具有的权益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够强烈,认识不够深入,只考虑自我的实际利益,怕麻烦等。从社会角度看,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执法、监督、服务等水平还很低。

(三)评析

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既注重了学生的潜质开发,促进了他们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又面向了全体同学,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性,通过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使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和特长得以发挥。如有的同学善于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就扮演了组织者、发言者的角色,有的同学侧重于动手实践,就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由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反映问题来自学生生活,所以学生的回答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老师的剖析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易于收到实际效果。

三、情境活动

(一)活动情境——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主持人登台:观众朋友们,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在社会生活中都离不开消费,愉快满意的消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消费故事却给故事主人翁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下面请看故事(学生表演):

五一节假日,一对好同学小明和小飞去相约去北京某商场买鞋子,他们到了商场转到一处鞋子专柜,看上面写着“全场4.5折,售完即止”的促销告示,便去问服务员:“有适合我穿的鞋子吗?”服务员一看他俩是学生,便说:“你们自己看,自己挑,都是新的,挑到合适的就去开票付账。”小明和小飞就自己挑选起来,一边试穿,试了几双以后,但总觉得有点不满意,最后不想买了。说:“没有合适的,我们不买了。”服务员一听,脸色立即阴沉下来:“说什么?不想买了,不想买,跑来干啥,真是吃饱撑的。”小飞一听顿觉没面子,便说:“谁没有钱买不起。”于是气冲冲的,拿着一双标价400的鞋子到收银台付款,收银员说:“400元。”小飞争辩说:“不是4.5折吗,180元钱?哪来的400元?”“服务员说:“那是指旧款,这是新款”。小飞不想买了,服务员说:“说买就得买,这是生意规矩。”小飞极不情愿买下了鞋子,并穿上鞋子与小明一起往外走,突然小明重重地摔倒在地,原来地上有很多水,本来地就很滑,再沾上水更滑了,小飞准备扶小明,服务员赶上来说:“我少了一双鞋,是不是你们拿了,把你们包打开让我检查一下!”小明和小飞同声说:“我们没拿,干吗让你检查?”服务员说:“不让检查就说明你们心虚,说明东西是你们偷的。”此时,围了许多人,小明和小飞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就让她搜了包。接着,小飞扶小明上医院诊断,受了点轻伤,花去医药费80元,小飞送小明回家途中,发现新买的鞋子有处地方脱胶了,最后小明和小飞一起说道:“今天真是倒霉透了。”

老师提问:看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有同学认为经营者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有同学认为故事中的两位同学,缺乏维权意识,没有敢于同商家的侵权行为作斗争。

老师提问:你们认为经营者侵犯了该故事主人翁的哪些合法权益?

学生热烈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归纳。

老师提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哪些消费的权益呢?

引导学生回到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知识认知上面来。

老师提问:如果是你们遭遇了这种情景,你们会像他们一样自认倒霉,选择沉默吗?如果不是,你知道采取哪些措施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吗?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作为消费者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所应采取的正确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

(二)评析

今日说法的情景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从而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再加上提问的启发引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具体到抽象,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转为生活化、情感化、体验化的东西,使得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从同学们对提问的回答中可以验证。

情景活动的创建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气氛热烈,打破了过去思想政治课的沉闷局面。小品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聚精会神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再加上表演者是身边的同学,一种亲近感自然就形成了。

四、案例反思

实验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倡导“新教育”的理论,提出“反对灌输”,即来自外部的、机械的、强制的教育,不给学生机会的教学更是危险的,这样必然阻碍学生个体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就是瞎说一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本着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选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价值体现如下:

(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即不以封闭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发展为目的,整个教学活动注意激发动机,创设开放情境,实现生活教育、快乐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发现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不尽人意,这使得案例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现有研究中关于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论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许多重复之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从而势必会增加教师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将众多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出几个主要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因子分析;影响因素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为教学主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创立后不断得以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学过程,并逐步得到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实践性较强, 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模型在这些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深入且颇具借鉴价值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本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不尽人意,尤其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满意,这使得案例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因此,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就成为当前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文献回顾

陈效兰从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撰文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该文认为:首先,案例的选择要适当。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切忌胡编乱造,案例要越新越好、越近越好,要保证案例的思想性,防止“负面效应”。其次,教师要准备充分。教师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案例教学的每个步骤或环节。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主角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效果就越好。该文还认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在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和个人总结等方面进行安排,以保证案例教学效果[1]。

王永东和吕列金认为,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案例本身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取的范围狭小。二是案例内容不完整,缺乏典型性。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商业秘密等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提供实际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学生难以对提供的企业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三是案例的针对性差。目前采用的案例70%来自国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会认为国外的案例资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实用性不够[2]。

王秀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和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因素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3]。

郭俊辉等提出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个体、案例题材和案例分析的三因素理论框架,并提出钻石模型、菱形模型与钥匙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4]。

袁书卷认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具备一些先决条件:首先,要积极构建和谐与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主动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即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努力程度等情况,更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以关注学生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既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要关注自身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最后,要努力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开放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大胆地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同学展开多向互动交流;整合的心理状态可以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将学生们零散的反馈和评价整合为集体的教育性评价[5]。

孙承毅和孙万东提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熟知案例教学过程及其实质,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策略,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郭忠兴指出,教师在面向非职业型公共管理类学生群体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优化教学过程,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以获得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他认为,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动员、讨论与点评,这四个阶段共同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7]。

郑淑芬认为,案例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即精选教学案例、积极的课堂引导和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认知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关系[8]。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例如,陈效兰主要从教师对案例的恰当选择和对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王永东和吕列金则主要从案例选择本身角度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案例选择的重要性。郭俊辉等认为,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袁书卷主要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以及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案例教学模式效果的影响。孙承毅和孙万东则认为,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管理策略至关重要。郭忠兴提出从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角度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郑淑芬指出教师在案例选择、课堂引导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不同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本研究认为,这些学者对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论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重复之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从而势必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为了方便教师在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本文拟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众多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出几个主要的因素。

二、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两所高校。本次调查,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每个班级人数不同,抽样范围为每个班级学号为前40位学生中单号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本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本研究量表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找出能够反映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变量相关性的大小对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因子分析中因子旋转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模型和实际数据之间的矛盾,而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因子对变量的贡献不明确。在不改变因子协方差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坐标轴来实现这一目的。

因子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无量纲化处理。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第三步:求因子的特征根及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第四步: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对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归纳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从而为以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恰当的建议。

三、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一方面,KMO 统计量为0.782大于0.7,而且经过Bartlett球形检验,其p值小于0.05;另一方面,由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因此,各变量之间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二)因子旋转

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大于85%、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差异大和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4,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479%。

(三)因子命名

使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各个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因子1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案例与所讲授理论联系不够密切”、“案例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案例内容不具有时效性”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内容有关,可以大致概括为“案例内容”因子。因子2也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教师案例结果分析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中未调动学生能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未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教学过程有关,可以概括为“案例教学过程”因子。因子3是“案例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形式不合适”、“案例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三个变量的混合,这三个变量与教学形式有关,可以归纳为“案例形式”因子。因子4好像完全是“学生没有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相关材料”,该因子是从学生角度阐述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的,该因子在其他变量上没有大的载荷,可以概括为“学生因子”。“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不够合理”这个变量在任何一个因子上都没有很大的载荷,因此该变量不予考虑。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归纳为四个因子:案例内容因子、案例教学过程因子、案例教学形式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四个因子可以使教师更明确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总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因素,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一)甄选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方面,案例教学材料内容翔实且具有典型性。以《营销企划》课程为例,既要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要有失败企业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业营销企划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仔细选择。在占有大量相关案例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案例材料进行甄选。甄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现实性、可操作性、思想性、与课程相关理论联系的紧密性、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能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因素。不占有大量丰富的案例教学材料,就无法实现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甄选;不对案例教学材料的精心选择,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会感觉案例内容简单、案例内容没有意义和价值等。这样,学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收集资料和预习,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占有大量案例教学材料和对案例材料的甄选,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但仅有内容翔实和精选的案例教学材料,而不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包括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个人总结、教师点评和成绩考核等阶段。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都较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而且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跳跃。比如,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多鼓励少批评。

(三)选择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教学形式不能拘泥于教师多媒体演示案例和教师解说案例这些形式,因为这些形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没有动力收集案例相关资料,也没有积极性去讨论和分析案例,这样,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演示、教师解说案例、模拟案例和学生讨论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布置和案例背景解说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演示,而在学生讨论、学生讲评等阶段采取模拟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入案例现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甄选案例教学内容、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恰当选择案例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要始终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案例教学过程始终都不能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也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落到实处。当然,学生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教师对教学内容材料的甄选、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等三个环节为基础。教师在上述三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2] 王永东,吕列金.营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 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 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5] 袁书卷.案例教学实施的心理条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8).

[6] 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