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1篇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Counseling Capacity

CHEN Xiaol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new era of college counselors who work train students an important element. Counselors counseling ability level,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exte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ounselor's relative lack of ability, therefore, the status quo of our abilities i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教育活动,目前,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崇高使命,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平时与高校学生接触较多,他们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并且,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高低,就可以看出这些辅导员平时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这些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结构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

1.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

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神圣使命,并且,高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各大高校为了顺应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安排辅导员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所处于的角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加强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在政治思想、心理健康以及以后工作道路上的就业发展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1.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力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察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通过辅导员的认真观察,才可以判断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主要以年轻的辅导员为主,并且各大高校辅导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因其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男女学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也有所差异。

1.3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给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和他们做朋友,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教育。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时常见面,一起生活学习,比较容易观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上有较强的优势。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能做到帮助高校大学生们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还能给大学生一些关于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提出宝贵意见。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随着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的逐渐增长而逐步提高。

2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们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2.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形式较为单一

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往往只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导,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辅导工作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2.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差,往往导致好多大学生错过了接受心理辅导和缓解压力的最佳时机,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3 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怠慢

高校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高校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难以持续提高,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 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对策

3.1 强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从长远来看,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力度

各大高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这些辅导员进行测试。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力度,来调整高校辅导员们的心态,使这些辅导员提高自我意识,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平时多举办相关的演讲、讲座等活动,可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

3.3 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

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实践中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让其工作方式更为多样化,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辅导,促进自身的发展。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问题性质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作者简介]蔡晓军(1963-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72-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对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量剧增,工作应接不暇。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及实施工作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将重点对如何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细化,以便更好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朋辈特点与心理辅导的联系

朋辈,顾名思义,是指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关系,可以安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同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更易于找到共同的沟通背景,行为模式更易于模仿直至深入的思维方式形成。与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间沟通比较轻松,朋辈辅导会用同龄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学生们剖析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良好关系的深入发展。

心理辅导工作重要前提之一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些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他们遇到困扰时,有50%以上的同学会向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寻求安慰与帮助。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表明,对于陌生的咨询环境,信任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交谈就能解决的。而“朋辈”之间可以直接跨越关系障碍,为来访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使来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心理困惑,能够及时得到朋辈的心理帮助。

心理辅导工作能够获取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感同身受。同样的学习经历与社会文化影响的背景,成长历程的共同性,心智成熟的同一性,会使朋辈辅导员容易唤起来访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共同的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易于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易于达到安慰与认同的效果。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目前,关于朋辈心理工作的提法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朋辈咨询”“朋辈辅导”等。格雷和霆多尔对朋辈咨询的定义是“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马歇尔夫认为朋辈咨询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对能够从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学生进行筛选,经用体验、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等内容的系列化培训后,给予有一般性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理解、安慰情绪、积极鼓励和行为指导的持续性帮助,助其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辅导过程。

三、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性质的分析

尽管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协助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解决一部分工作量,但并非能替代大部分的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发现,承担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大学生们,满怀一腔“爱心”对来访学生进行劝导、安慰时,常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其原因是他们对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性质的把握比较欠缺,与他们缺乏相关经验及专业训练都有一定的关系。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不能因为心理辅导工作量的剧增而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都推给朋辈心理辅导员敷衍了事。要想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问题的性质及分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按照来访者认知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心理疑惑、心理困惑。心理疑惑是针对现实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与自己内心行为判断的标准有不符之处而产生的一种以疑问、怀疑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感受,此时还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但就是感觉会和自己的心理节奏有差距,它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解开心中的疑惑。心理困惑是针对现实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与自己内心行为判断的标准有不符之处而产生的烦恼、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感受,此时会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行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心理疑惑相比,这样的感受会更难受一些。一般而言,有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或与有相同困惑的人沟通会慢慢寻找到解决困惑的途径。

2.心理问题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短期影响和中期影响。短期影响是指产生心理烦恼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以一周到十天左右为一个周期。此时心理问题产生的困扰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或寻求帮助,很容易就将心理问题化解。中期影响是指心理烦恼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会在十天到一个月之间。特别是环境变化时的适应问题,在时间效应上表现明显,有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成长效应。

3.心理问题从行为表现形式的维度划分,都可以归纳为——适应问题。适应问题是以环境变换为主要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的适应问题。

从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形式上来看会有以下内容:(1)生活环境适应问题。由于生活空间的变换,单一生活节奏的改变,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多数同学对生活环境都会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得到适应,但会有一些同学心理不适感仍存在。(2)学习环境适应问题。由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丰富性、教学模式的独立性要求,一改往日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环境,因此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多数同学都有非常不适应的感受,迷茫、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现象呈现出来,也会对学生原来的期待有着重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就此而变得沉迷网络,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3)人际环境适应问题。大学生人际环境的适应包括了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之间文化风俗、经济水平、个性特点的差异,会有一些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有时候这类问题也是最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难题之一。(4)管理环境适应问题。大学校园环境的管理以培养自主独立、规则遵守、评价检查为主要管理流程。对于被动遵守惯了的管理模式而言,变得自由,事事靠自觉,没有人管而觉得轻松,却因为个人的不自觉或不独立与集体荣誉之间冲突而产生种种心理困境。

4.按情感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负性情绪、过度放松、自我中心等方面的问题。(1)负性情绪:因疑惑或适应等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焦虑、郁闷、愤怒等问题。情绪是心理问题的晴雨表,短时间内解决情绪问题可避免负性情绪的累积效应。(2)过度放松:因迷茫与管理方式的自由化,在学习时间、生活方式等方面过度放松,闲聊、上网、无所事事,时间久了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3)自我中心:主要源于个性方面的因素。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抱怨他人与环境,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只要掌握了以上对心理问题性质的分析,才能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最佳作用,对于疑难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只起少部分的辅助作用。

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选拔、培训并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如何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并进行有效性的培训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仅靠大学生群体的热情是不够的。每每到了招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时节,都有很多学生前来报名,还有一些院系推荐学生干部参加选拔,其热情程度令人感动,但并非只有热情就能够开展这项工作,因此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有条件的。一些学者研究表明,适合做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大学生个人应当具有一些必备的素质,笔者在工作中也总结如下:(1)尊重他人,情绪稳定,对人真诚。(2)善解人意,能洞察人生经历并体察别人的感受,平易近人。(3)有社会责任感和自省能力,有同理心。(4)能积极的心理力量,善于正性归因。(5)对工作有兴趣,善于进行人际沟通,有学习能力。(6)善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与帮助。针对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同学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一般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沟通技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原则;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评价流程;朋辈心理辅导形式技巧的使用。

2.建构多样化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非仅限于个别咨询模式。朋辈心理互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等各种问题时,他们往往求助于他们的朋友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以及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1)朋辈心理热线咨询。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际交流模式的“零”距离,加之虚拟沟通的“去社会化”,方便快捷的咨询热线最容易让学生对一些单一的心理疑惑进行沟通。热线咨询可以为寻求心理疏导的学生提供倾听和支持性疗法,帮助他们宣泄负性情绪,及时化解一些小问题,促进学生个人成长。(2)朋辈心理关系的调解。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问题都具有同龄人的特点,协调简单的人际冲突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必备技能之一。相似的经历、常见的冲突事件让朋辈心理辅导员调解起来会得心应手,也可以将常见的冲突表现形式及心理状态感受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调解方式与技巧的掌握。(3)朋辈心理门诊辅导。心理门诊咨询的一对一的形式,会直接探求来访学生的心理细节问题,保密程度会更高些,这样的咨询形式会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更高些,辅导工作类似于咨询工作,需要在督导的指导下进行。(4)朋辈心理陪伴。在调整观念与行为过程中,一些来访学生因心理惯性问题,需要持续性的心理支持与陪伴,朋辈心理辅导员可对来访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督促与陪伴,并可签订改善计划,促进心理成长。(5)朋辈团体拓展。朋辈团体拓展是以朋辈间心理健康素质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与并指导的团体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换角色,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人生阶段,促进心智成熟。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开展得很普遍,朋辈心理辅导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辅导的效果。这一工作开展期间会不断有一些问题呈现出来,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深入思考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朋辈心理辅导人才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固然是延伸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何能够真正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才干,配合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服务于高校学生,让承担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持续进步,成为学生受欢迎的“贴心人”,能够分清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及辅导范围、辅导成效以及辅导形式的多样化是此项工作探索的核心之一。积极探索核心问题,创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必将会使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晓军.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0(2).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社会支持

一、大学班主任成为有效班级心理辅导者的条件

无论是兼职大学班主任还是专职班主任(辅导员),都会面临角色的冲突。班主任要想成为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者,就要做好由教育者、管理者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学习与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班主任应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人格有着特殊的力量与教育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真诚、友善、热情、豁达、幽默。2.积极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爱自信;清楚并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观。3.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怀学生、平易近人;愿意做学生的榜样,发挥示范的作用,严于律己。4.具有自我成长的取向,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勇于创新。5.具有良好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保守秘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二)班主任应做好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

影响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辅导者的角色问题,辅导教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大学班主任多是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有些大学班主任是由专职辅导员来担任。任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权威者与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期待的心理辅导者的角色是他们的朋友、顾问,能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引导、启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问题与成长问题。在辅导活动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管理者与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冲突。班主任在班级辅导中应转变角色与工作方式,由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朋友、顾问、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班主任同时是辅导活动的促进者、示范者,必要时也可以作为班级辅导活动的成员参与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达到真情流露,心灵交融。班主任在辅导中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注重班主任权威因素的倾向,强化教育的平等意识;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师生情感因素的辅导方式,努力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班主任应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知识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不同于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因此,大学班主任应学习班级辅导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辅导能力与技巧。班主任应掌握如下知识: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大学生在情感、爱情、人际关系、个性、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遇到的发展问题与适应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初步鉴别。2.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班级团体成长的过程;大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3.班级心理辅导中的基本技术。包括:积极倾听、价值澄清、鼓励支持、发问、调节示范、自我开放、与学生个别会谈的技巧等等。

(四)班主任应掌握关于班级团体的知识

班主任在设计班级辅导活动时,应掌握有关班级团体的知识:1.班级团体发展过程。班主任应知道班级团体正发展到什么阶段;目前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发展问题是什么;自己目前应做什么工作;如何利用班级团体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或开展辅导活动等。2.班级团体心理状态。包括班级成员间的关系、班级团体的社会气氛、班级团体规范、班级团体凝聚力、班级人际沟通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提高班级团体凝聚力、如何形成班级团体规范、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等。

班主任应研究这些班级团体因素在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班主任不仅应研究如何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教育班级团体,而且应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班级团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来实现其教育。

二、大学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措施

(一)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应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2)家庭情况: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3)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获得奖学金及助学金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长、交际水平(含同学关系、宿舍舍友关系、是否有恋爱关系、校外人际关系)、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参加校内外社团等)、勤工俭学情况;(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经济危机、贫困、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什么品质占主导地位,存在哪些个性方面的问题等等。

3.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4.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倾向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分析,包括是否对本专业感兴趣、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何感兴趣的职业、有无学习计划、出勤情况。学生的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生涯规划情况、是否准备考研等。

(二)组织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与班主任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由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彼此容易沟通与理解,所以他们之间的自然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高,彼此容易接纳,彼此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比较强。朋辈之间的相互理解程度高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他们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的关系,减少辅导时间与精力的耗损,提高辅导效果。由于班主任同他们在一起生活与学习,所以,辅导可以在自然情景下进行,减轻了被辅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做朋辈心理辅导员,并且给予他们辅导知识的帮助与培训,并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

(三)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社会支持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包括: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物质或直接服务以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2.情感性支持:包括关心、理解、鼓励、尊重、温暖。3.认知性支持:主要指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4.友伴性支持:指通过友伴一起从事休闲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亲和需求,转移个体对压力事件的注意力,增进健康情感等。

大学生远离家乡到外地读书,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与同学、老师及学校内外的社团组织等。许多大学生不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因而也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积极求助,所以往往束手无策,更有甚者采取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遇到经济紧张、贫困、失恋、求职困难等问题,他们不好意思向同学、老师求助,甚至不好意思向远在家乡的父母求助,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求助,并且学会主动寻求物质、信息、情感等社会支持的方法,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宿舍、小组、班级、院系、学校社团及校外等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与共存的交往方式,并在班级团体的网络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四)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对大一的学生主要应进行入学适应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对大二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爱情与性辅导;对大三的学生主要进行考研与就业辅导、自我意识、完善个性辅导;对大四的学生进行求职辅导、职业适应辅导、耐挫力辅导。各年级辅导内容有所侧重,也可以交叉进行,如生涯规划辅导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期间的整个过程。

班级心理辅导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灵活的辅导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写心理作业等。辅导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园、公园、风景区等地开展辅导活动。活动前班主任应与学生协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特别是活动前应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辅导的目标、意义、内容与形式,以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班主任应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学生在辅导中主动交流互动,使他们在互动中认识自我,彼此启发,给予反馈、支持与鼓励;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并尝试改变不良行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与发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也能促使班风积极的改变,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和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 运用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涉及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与学生工作存在众多的共同点,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源起及其涵义

团体(Group)也有人称小组,E•W•伯吉斯1929年在《人格和社会群体》一书中,将团体定义为“若干互动的具有特定人格的个人集合”。勒温1948年从团体动力学的角度认为,不管团体大小,结构及活动如何,所有称为团体的都需要建立在其成员彼此互动上。哈默斯(1950年)指出,所谓团体就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沟通。团体辅导开始于20世纪初。自我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分析家亚力山大•沃尔夫是第一个应用心理分析原理和技术于团体的人,他在1938年开始从事团体的心理分析工作,强调团体心理分析的着眼点应该放在与其他个体相互交往上。二次大战之后,随着行为治疗团体与个人中心团体的兴起,团体辅导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随后的几十年,沃尔夫建立了团体的心理分析技术和方法,如移情、自由联相、梦及现时行为的历史决定因素,使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有了一定的充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基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指导的团体辅导与训练的实践,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1~2名指导者主持,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治疗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障碍。团体的规模因参加者的问题性质不同而不等,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到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从而深化自我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强调,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群体动力学理论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主要在于什么样的团体是有效的团体,在一个团体中,如何促进成员的成长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应该创设一个什么样的团体气氛,以便让成员能够感觉到安全和归属。

2.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1959年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相互作用分析治疗的目的是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成员通过观察他人的变化与示范,学会如何和他人沟通。

3.个人中心治疗理论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目前,个人中心疗法不仅在个别咨询中应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而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健康保健等。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解释人是在社会环境中怎样学习的。在1941年由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后来,班杜拉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一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如果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为那些心理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可模仿的榜样,将有助于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同时,团体能为那些成员提供了一种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情境,这种环境的感染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5.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也是一种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人际沟通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人际沟通理论可以为团体指导者选择何种团体沟通方式更为有效,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沟通,增进自我的了解和对他人的了解等方面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1.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会中的应用

班会作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实现载体,已经成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在以往的工作中,笔者曾尝试过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元素加入日常的班会中。在活动内容方面:班级要由全体成员一起协商确定班名、班训和班歌,制定班级公约,确立班风建设目标。班级目标是团体的行为标准,班集体成员都须遵守,它的作用是使其在大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约束力,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成员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如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画像”游戏;探讨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拍卖会”游戏;了解班级成员之间熟悉程度的“猜猜我是谁”等,学生的投入度和兴趣非常高。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每一学生个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迥异,有的新生能快速顺利适应新的环境,而部分新生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仍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其目的主要是使新生尽快相识,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并鼓励新生投入班集体,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了解新生适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实践证明,班级团体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如“滚雪球”、“信任之旅”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消除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并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有显著效果,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会使得成员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心、明确生涯目标、提高生涯决策能力。团体成员对活动内容的评价很高,团体中多数成员对团体的投入程度较高。团体心理辅导不失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有效的生涯指导模式。谭亚莉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为: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职业的认识不够清晰,经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规划认知”四个指标上的前后测增值分数,分别达到了差异显著、差异显著、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水平,成员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质化和量化的评估均较好,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是良好的和有效的。

笔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帮助大学生澄清个人工作价值观的教学中,考虑到该内容相对抽象,引入了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工作价值观大拍卖”、“生存选择”等,让同学们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交流与互动,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参与性和实效性。在培养团队沟通能力的教学中,使用蕴含团队精神的“同舟共济”游戏活动,在生涯兴趣探索教学中采用“海岛旅行”澄清个人的职业兴趣,在实践中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应用

充当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广大学生干部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发挥的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服务沟通等作用,是高校其它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无法替代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开展学生干部培训,以有效沟通、人际和谐、情绪管理、竞争进取、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为内容。在辅导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至少递交一份成长日记,轻松的氛围、富有启发的游戏和活动,使得学生干部感悟到了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方法、技巧,可以让学生干部明白相互包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随着高校学生工作创新要求的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将会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杰.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