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案例教学分析

案例教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案例教学分析

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等数学;案例教学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师都很注重学科的严谨性、客观性,更加推崇让学生进行习题推导和演练,但是对数学文化明显忽视,而且关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讲解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因此对课程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显得至关重要。

一、数学文化和案例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引起诸多数学教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国内有学者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文成分,反映了数学学科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前推广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和结合,在遵循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以案例为基本出发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师生相互探讨,帮助学生培养批判反思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科学、新颖的教学方式。

二、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多数学生会发现应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机会不多,而且大部分知识会逐渐被遗忘,但是不管学生就职于什么类型的岗位,关于数学的研究方法、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角度却始终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关于数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就是所谓的数学文化,它具有延伸性、影响性。但是当前数学教学形式过于呆板,没有充分领会数学教学的精髓,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制约着数学教育的进步。因此,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教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教学知识与理论实践的结合,可有效改变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提出、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数学案例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浸润数学文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学科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案例所传达的信息。教师可将生活中与这类内容相关的工程、实践活动作为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些内容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方法探究

单纯进行书本知识解读,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定化,学习过于死板,也会导致教师工作懈怠、缺乏创新。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浸润数学文化,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文化内涵,同时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课堂形式的灵活化、多样化,促进数学文化内涵的传达,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案例分析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数学学习的氛围,引导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分析

在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要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用的案例资料库,包括生产生活类、工程建设类、通讯通信类、经济类等。在内容教授前结合课堂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也可根据教学、学生的需要对案例内容进行创新。

2.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不同案例所能取得的效果以及教学目的,结合课堂需要让不同案例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工程实践等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增加科普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可穿插实际的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实践基础上体现文化素养。例如,在讲解微积分时引入人口模型、相对变化率,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习的灵活性,进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等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将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光,任秋萍,王新霞,等.高等数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案例教学研究[J].经济师,2014,12(11):241-241,242.

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倒叙式教学;案例教学;展示设计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质量、课程实施、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课程影响因子决定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国内的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意气风发,有声有色。随之而来的,是设计类人才需求倍增,许多高校顺应时势增设设计专业,并开展许多相关的教学课程,例如室内设计、展示设计、3DMAX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建筑设计等,力图培养一批设计之才。而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好的课程教学方案。由于设计类课程有自身特点,因此应该区别于传统的理工或文史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找寻一条创新性的、更能融入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倒叙式教学”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契机与方法,值得在设计课程中推广应用。笔者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倒叙式案例教学方法的适用。

一、倒叙式教学的理念解析

倒叙,原本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故事叙述之初,选择将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中间片段放在前面,之后再按照事情原来的顺序发展情形来叙述整个故事。目前,倒叙手法使用范围很广,不仅用来创作小说,应用到了影视作品之中,更是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方法之中。倒叙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当中,不再是从头开始讲述理论知识,而是将一堂课、一个章节中的结论、新知识点或难点,在一开始就提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心情。学生会思考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新知识点的独特之处以及难点的原因所在,并在下面的课程讲解中认真听,仔细分析寻找答案,从而打开学生的深层次记忆,牢固的记住所学知识。倒叙式教学特别适合应用型教学方法,即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尤其是设计类这种需要多动手实践的科目。俗语说,“实践出真知”,于实践中探寻理论内容,再应用于实践之中,“实践——理论——实践”无疑是对“倒叙式案例教学”在设计课程中应用的最好诠释。这与当下世界流行的“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更是一种本土化的升华。因此要结合中国设计教育教学的实际,基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基于结论、新知识点、难点来构建知识,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设计课程开展倒叙式课堂教学的优势

设计课程与传统的理工或文史课程相比,具有独特个性,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采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对设计课程来说效果并不显著。有些学生反映,设计理论非常枯燥,不好记忆,知识点容易混淆;有些学生反映课程学习缺乏活力,教师的“满堂灌”方式无法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有些学生反映理论学习根本无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有了知识也无法设计出好的作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累并压抑着”,师生缺乏互动,配合不默契,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低,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设计类人才。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设计课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授课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巧妙的办法、最简洁的语言来传授信息量巨大的知识点,将问题实质表达清楚,是每个设计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选择。逆向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既然先理论再实践的效果一般,何不反过来呢?例如先给学生讲解实践的案例,在课堂之初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讲解每一个设计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设计的理念、来源,应用的设计方法,以及牵扯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下面的学习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带有一丝悬疑、一点疑问去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与设计案例相衔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经过一番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再反过来参考设计案例,学生会恍然大悟,记忆深刻,即便有不清楚的内容,也会继续探究下去,直到满足好奇心为止。而有了理论的指导,加上已有的实践案例,学生就会产生动手的冲动,进行再次实践,寓理论于实践,反复咀嚼,从而既掌握专业理论,培养出实践能力。此种教学方式即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两个优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授课之初就接触到设计案例,能激发起艺术表现力,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倒叙式案例教学,通过设计案例的讲解与实践,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其智力、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2.倒叙式案例教学应用到设计课程,一方面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促使设计课程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三、倒叙式案例教学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展示设计是国内新兴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对展示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与实践设计能力都十分扎实的展示设计人才。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培养,而倒叙式案例课堂教学法就十分适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展示设计专业的特点,对倒叙式案例教学的应用步骤进行分析。

(一)向学生展示优秀案例

如果采用“倒叙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的、优秀的案例,并在上课之初就展示给学生,以冲击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感性认知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例如进行“色彩设计”一章的学习,在课程之初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品牌、不同大师、不同色彩的展品以供学生欣赏,点燃视觉方面的“星星之火”,再一步步地引导和讲解,最终形成激发学习激情的“燎原之火”。

(二)提出作品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新鲜的、优秀的案例感知认知,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应趁机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如“设计者都使用了哪些色彩?”“每种色彩代表的属性是什么?”“色彩如此搭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基本色、环境色、光照色、展位色、绿化色分别指什么,如何判断”等,通过师生互动,知识信息会有效进行传达,学生会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自由地感受展示案例的色彩,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果。

(三)对设计作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与归纳

教师在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结果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价,再结合本课堂的授课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系统地给学生讲解关于展示色彩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并带着问题认真听讲,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错误的观点会及时修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大量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四)应用理论知识完成展示作品

在对色彩设计章节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例如让学生手绘完成“色彩系统图”的设计实训课,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置作业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通过重新感受色彩的魅力,学会色彩搭配、调和等设计手法。

(五)再实践,再认知,加强巩固,相互促进

展示设计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并自主完成作品设计之后,要重新审视之前的优秀案例,并整合所有案例,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完成整套的设计作品。学生在作品完成之后,要进行学生自评和师生共评,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既可以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再认知、再实践,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与感知能力。

四、结语

倒叙式案例教学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和通力合作,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素养,需要教师对倒叙式方法拿捏有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地对其进行推广和应用。倒叙式案例教学法要与展示设计课程进行“软着陆”,要融合得更为自然、有趣并充满激情,从而让“倒叙”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胡曦.胡斌.展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符远.展示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分析;三要素理论;案例

引 言

“三要素”理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数室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 “三要素”指:理解数学(内容的特点及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及思维障碍);理解教学(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他认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 因此,教学决策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在“三个理解”上狠下工夫)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 但目前教师仍缺乏教学分析的意识与技能,导致课堂教学“立意”不高和教学指导不当. 本文,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3.1圆”第1课时为载体,简录用“三要素”理论指导教学分析的过程,希望对帮助教师增强教学分析的意识和学会教学分析的方法有积极的作用.

“三要素”教学分析法过程简录

1. 理解数学——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圆(1)”涉及“结果形态”的知识主要有:圆、弧、弦的概念及表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涉及“过程形态”的知识主要有:圆的产生过程、圆性质的生成过程和圆性质的应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等;涉及“关系形态”的知识主要有:在认识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和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反映出来的原有知识与经验. 其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如下结构框图表示:

解析:圆是在认识直线型图形和小学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圆的再认识. 但中学认识圆比小学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研究的对象数学化程度提高了——从以生活中的圆为主过渡到以数学中的圆为主;研究的内容丰富了——从圆的部分特征与圆的部分性质过渡到圆的所有特征与圆的所有性质;研究的思想方法变化了——从宏观的定性描述圆的特征与性质过渡到微观的定量描述圆的特征与性质;研究的思维要求提高了——从借助生活中的圆进行直观感知过渡到借助数学中的圆进行理性思维;研究结果的数学表示方式丰富了——从以文字表示为主过渡到文字表示、图形表示与符号表示相结合. 圆可以看成是圆形物体的数学抽象(“综括关系”);圆也可以看成是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的轨迹(“类属关系”);圆还可以看成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类属关系”);圆又可以看成是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时的极限(“综括关系”). 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有丰富情景;圆不但是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而且是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圆有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它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弧、弦的概念是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性质(对称性,垂径定理,圆心角、圆周角、弦、弧之间的关系,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等)的基础;圆的性质是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和研究解析几何的基础,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其蕴涵的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数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定性到定量)、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联想与类比)、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运动观点),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积极的作用. 其蕴涵的理性思维过程(生活中圆到几何中圆的抽象过程、画圆经验到圆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圆中的不变关系的发现过程、圆及其有关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用定量方法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概念的辨析与“多元联系”的过程、圆有关理论的应用过程等),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也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描述圆的几何特征与寻找圆的性质.

2. 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认知起点:“圆(1)”包含圆的产生、圆的特征、圆的定义及符号表示、圆的性质、弧及弦的定义、圆性质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圆的产生和圆特征的概括要运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策略,需要学生具有数学抽象的经历和用圆规画圆的经验,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观察几何图形特征的经验;发现圆的性质要运用“一般问题特殊化”的策略,需要学生具有发现几何关系的科学视角;有关概念的建构要运用“特殊到特殊或一般到一般”的类比方法,需要学生具有用文字、符号表示几何概念的经验.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积累了有关圆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并且具有认识几何图形特征与性质的经验.因此,大多数学生通过回顾与思考能激活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生长点”.

思维障碍:尽管圆的结构比较简单,但用文字形式表述圆的本质特征有一定的难度,估计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尽管学生有发现几何关系的经历与经验,但大多数学生缺乏发现几何关系的科学视角,估计大部分学生很难发现:圆分平面上的点为三个部分、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长(路程)和连结这两点之间的线段长(距离)存在不等关系、圆上任意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尽管学生有定量刻画几何关系的经历与经验,但定量刻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三种情况及其正反两个方面比较复杂,估计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

教学难点:圆几何特征的描述与圆性质的生成.

3. 理解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分析

(1)这节课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从知识结构框图中不难发现,这节课有三种切入方式:①从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演绎得出圆(圆是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时的极限). 这种方式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学习的形式类型是上位学习,思维形式是归纳)和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展开教学),并且借助多媒体直接给出圆花时少,但这种方式不能反映圆的本质特征,并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思维含量不高,同时与现实生活缺少沟通. ②从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抽象得出圆. 这种方式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学习的形式类型是上位学习,思维形式是归纳)和几何发展规律(平面几何理论是在对物质世界进行了抽象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概念、公理和法则经演绎推理而来的,它属于经验性与演绎性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产物),并且暗示了圆具有广泛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感受进一步研究圆的必要性,但借助多媒体抽象得出的圆不能反映圆的本质特征,并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思维含量也不高(学生没有实质性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生活中圆”与“数学中圆”相混淆. ③借助圆规画圆得出圆.这种方式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学习的形式类型是下位学习,思维形式是演绎)和几何发展规律,并且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暗示了圆的本质特征,但没有反映圆现实情景的广泛存在性,并且画图操作花时较多. 通过对三种切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节课的导入性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圆规画圆(包括同心圆和等圆);其次,要求学生思考:①确定一个圆需要哪些条件?其作用分别是什么?②用数学的眼光看画圆的过程,圆形成的实质是什么?第三,要求学生给圆赋予尽可能多的现实情景(寻找圆的生活原型);第四,组织学生交流对圆的感触(生活意义、数学意义、育人意义). 这样的开放式导入“立意”可能更高. 考虑到经历“过程”可能会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这里的画图、思考、举例可以移至课前(让学生课前进行活动——预习).

(2)这节课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描述圆的本质特征和寻找圆中的不变关系,有思想、有数学味、有能力发展点、有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如果采用接受性教学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小步子推进”的方式,会隐去蕴涵在内容中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从而失去了学生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发展能力和个性的机会,这不符合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主张;如果采用开放度比较大的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离前进的方向,从而产生教学停顿状态或教学花时过多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的问题,这也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这些不当的教法都是假探究,学生没有经历深度思维的过程. 其责任是教师引导不到位——问题的指向性太强或太弱. 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可采用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如概括圆的本质特征,可以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学生合作研讨的方式: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但圆的形状具有不变性,你能根据圆的形成过程来描述圆的形状(圆的本质特征)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里暗示了根据圆的形成过程来观察的方法. 又如圆中不变关系的发现,可以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与必要提示下的学生合作研讨的方式: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但圆中有许多不变关系,你能根据圆的形状特征,给出尽可能多的圆中的不变关系(元素之间的数量或位置的不变关系)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示:可从宏观(着眼于图形)、微观(着眼于点)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如果学生发现几何关系的能力弱,则提示的指向性可进一步加强:圆分平面上的点为几个部分?平面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数量关系?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长(路程)与连结这两点之间的线段长(距离)有何关系?圆上任意三点有何关系?圆是否具有对称性?这样暗示了发现几何关系的科学视角,能使学生发现更全面(能消除学生只会说课本提供的结论的现象),能使学生经历实质性思维过程. 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关注四性:必要性——内容是否有教育价值(是否有探究的必要);目的性——探究目标是否明确;可操作性——学生是否有思维前进的方向;有效性——能否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这节课教学的创新点之三是理论应用学习活动的设计. 借助生成的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但数学应用要关注:①问题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如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因为圆的对称性学生已熟悉且后继学习会进一步深化,“路程”与“距离”的不等关系是引出弧、弦概念的需要提出来的),因此,重点是选择涉及点与圆位置关系的问题. ②问题的数量要合适(数量过多会导致就题论题). 如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应用一个例子就足够了,关键在于问题解决后的进一步引申与拓展,使学生认识更深刻、体验更深入. ③寓数学思想方法于问题解决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思想)、方法和技巧. 如本节课的问题可以借用课本中的例题:如图,在A地正北60 m的B处有一幢民房,正西80 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在BC的中点D处是一古建筑. 因施工需要,必须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 为使民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引导学生经历:审题、分析、建模、解模、验证、作答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了哪些技巧?②若BC是一条马路,为保证不影响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则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这样就消除了就题论题的现象,充分发挥了问题的教育功能,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点与圆位置关系,也能在“过程”中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发展能力和个性.

基于以上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基本明确了,可用如下结构框图表示:

这是一个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学生认知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比较自然、和谐. 它改变了普遍存在的内容配置散点割裂化的现象——弧、弦概念的引入和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引入有“天上掉下林妹妹”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教学决策:设计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化——选择学习的载体,教学的方式,指导的方法.

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有利于从数学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从而能明确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结构,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数学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能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 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第5篇

案例原意为情况、事实、实例等。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我们使用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习者是主体,案例是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的平台。一般情况是教师设计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训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会计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简单的来说就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为绝对的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教学中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采取的是“聚合思维”而在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中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发散思维”,使学习者具备广阔性、深刻性特点的思维习惯。

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部分办学单位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比如开设实训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人士进校指导实训,以此推进工学结合。教师要按照《财务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和编写一套与会计理论、方法及教学进程相配套的会计案例。教学案例首先要与教材内容相适应,即按照会计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选择和编写;其次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既有反映社会经济某方面的简单案例,也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适应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再次,也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案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此笔者设计编写了包括以下三种具体形式的具体教学实例。教师引导实例:这是指教师精讲具体案例,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小团队讨论实例:让学生和教师自组学习团队。在团队中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按照传统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设置的主要教学科目有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等,各核算方法之间有其内在逻辑合理性,因而传统《基础会计》课程一般以此组织教学。这种传统设计形式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讲,接受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无疑是会计入门的一道门槛,有人说“会计核算本身不难,就是会计入门难”,说的就是对于“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这两种方法的学习,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内容较抽象,不便于理解。同时,这种设计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核算方法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处理账务。

(二)理论知识和实训结合。这种教学设计形式遵循的是工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办学单位依据社会群体中各类财务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式。实训教学中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版块组成,这三个小程序的设置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众所周知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教师应该明白设计者本意是以基础知识模块实现学生理论储备以期指导实训,尽力避免忽视理论从而造成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训的脱节。

(三)项目导向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基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这种形式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考虑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主要适合面向社会的短期岗位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