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生态综合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rganic combination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masses to play the go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to create a good typica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各级政府、领导都将新农村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定包抓领导、包抓部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宣传上倾注了力量。为此各级都应有领导和人员抓好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群众发动工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2)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便利施工和管理培训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村在“三通”、经济基础、地理条件及群众文化程度,生产生活水平上均为较好,其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工程管理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捆绑资金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给各单位和包建部门都提出了硬性资金帮扶条件,因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生产道路、改厕、改院等项目可从农业、交通、移民等项目中进行投资建设,有利于工程资金的捆绑使用,各自建设,各计其功均能得到配套落实。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田园交通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4)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优惠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试点首先在新农村建设村试点。政府给土地流转大户提供了银行特批贷款和其他项目可向大户流转倾斜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归结公司便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统一规划,在工程治理中可节省大量的资金,用于水保工程治理。水保生物治理投资可由公司贷款投入,使水保治理能多方投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广加强了水保治理效益的宣传。新农村建设每季度要检查验收,年终要推广,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在各级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了水保治理的推广。
二、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现阶段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2.1 水土保持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当前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防范与治理并举,坚决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时”制度。督促开发建设项目业主依法积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对在开发建设中不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把审批关,在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方案审批以后的实施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并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2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力度,但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及艰巨的治理任务相比,投入仍十分有限。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伟大工程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实施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并注重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与分工,加强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治理。在项目实施中,要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及质量。同时,还要在工作中注重有关科研、教学部门的参与,以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开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达到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寓水土保持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区域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源要素影响研究、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水土保持社会学研究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和布置科研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需求与教育科研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并加强组织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水土保持基金是确保地方配套足额筹到位的一项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基金筹措管理办法,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可以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单列,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也可以从城市土地开发出让金、城市配套费及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资源开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主要用于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宣传和技术培训等。
2.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保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水保综合治理,建成了田间生产道路,排洪、蓄水保灌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人均占有数量,使农民改善了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群众可达到增产增收,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2)水保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水保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发展经济建园,提高了河沟防洪抗灾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区域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
(3)水保综合治理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变。水保综合治理中垃圾池能源替代工程的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厕、改圈、改院和庭院经济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三、“经济型”结合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优势和主导产业,可采取“经济型”、不同的模式使水保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经果林栽植力度,种植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三小”工程建设相结合,集中改善坡耕地灌溉条件,发挥坡耕地整治效益。
3.1“经济型”结合模式
对人多地少,交通方便,居住集中经济发展尚慢的村,采取“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具体措施可以是建修疏溪固堤、拦砂坝、排洪渠、蓄水窖、坡改粮梯、坡耕地退耕造生态林、经济林等。该村主干道由区交通局和村上投资硬化,水保工程又给修建了生产道路和水保便民桥,使该村建设成了蔬菜园、经果园、地坎经济(黄花菜),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变,经济收入有了增加,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8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7-1
1 基本情况
玉仙河小流域是河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示范流域,位于巩义市新中镇南部的浮戏山区,处于新密、荥阳、登封、巩义四市交界处,流域内有雪花洞、小龙池等旅游景点。该流域所处的新中镇东距省会郑州55公里,西距巩义市区30km,总面积53.3km2,辖15个行政村,1个矿区居委会,总人口2.2万,耕地面积1.2万亩,由于全镇地处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二三产业发展受限,群众收入低,全镇十五个行政村就有七个村属于省级重点扶贫村。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成果展望
在玉仙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始终按照“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方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针对山区地表坡度大,降水后易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利用当地地形、地质条件优势,突出治沟治水为重点,在主沟中修建梯级塘坝,始终坚持连续治理不间断,经过十年来该流域群众的不懈努力,使坝系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效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到目前,塘堰坝总数达到了62座,水囤1000多个,坝系工程总蓄水量达到465万方,可利用水量达300万方以上。在工程布局上,坚持主沟和支沟相结合、一般工程和骨干工程相结合,为了使主沟道上的工程发挥较大的水保作用、分别在峡峪村、老庙村、桃花峪村和灵官殿村的主沟内建成了20-40万方的峡峪水库、黄龙塘坝、益民水坝和上马台骨干坝、穆柯寨塘坝等骨干工程。我们在修建坝系工程时,从坝体造型,坝址选择等方面都考虑到满足水保效益和观光旅游的需求,并且带动了各景点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治理工程坝系设施的修建和合理布设,减轻了沟底下切,减少了水土流失,并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所以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认真落实党的涉农惠农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相结合、造林绿化和特色种植相结合,通过封山育林、专人护林、使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近十年间,该流域已营造退耕还林、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共计2200亩,“四旁”植树50余万株,柿子、核桃、美国布朗李、金太阳杏、泰山红石榴等新特经济林600亩。
此外,该流域把道路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惠及山区群众,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结合“村村通”工程,该流域已修建村组水泥道路51.8km,扩修整修田间道路30余公里,实现了村组相通,田块相连,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再治理和梯级塘坝工程的建设,在彻底解决流域人畜吃水的基础上,农业也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附加值的转变,流域面貌焕然一新,游客数量迅猛增加,富裕程度逐年提高,全镇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都在9%以上,2009年已达到5442元。
3.1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综合治理,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节节拦蓄,层层截留,抑制了沟底下切,发挥了蓄水减沙的防护体系,缓解了洪峰, 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泥沙下泄, 不仅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而且保护了村庄、道路和通讯设施的安全。
二是人畜饮水条件得到了改观。几年来,在流域内利用建成的梯级塘坝蓄水工程,采用蓄、引、提等方式,相继建成了5个提水站,铺设输引水主管道近40000m,建成高水位蓄水池18座,使12000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尤其是上马台骨干坝建成后,已成为镇区供水工程的水源地,使镇区4个行政村中近600人用上了自来水,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变成了现实。
3.2 生态效益
一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显著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减少了对地面的冲刷破坏;二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局部小气候已经形成,根据观测资料,近年来流域的年降雨量都比周边地区多两成以上,充足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经济效益
一是立足充足水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品种,增加收入。流域内利用梯级塘坝蓄水发展点灌、引灌面积达到600余亩,提出了“种植高效经济林,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格局,叫响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品牌,通过外销,增加收入。
二是通过治理后,绿树满山、碧水蓝天,和流域内的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每年来这里避暑,度假、踏青、写生的游客已接近80万人,有力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一、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林业建设上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取得很好的成果,而且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促进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造成防治难度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2、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时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都停留在20世纪80年底的水平,都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在治理理念上,还多为“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的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的杀死病虫,造成了经常复发。
3、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第一,监测预报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的掌握病情的发作的规律并进行了预报和防治的指导;第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大家都有自己职责,造成管理不顺畅,在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过程治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三,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第四,经费短缺,具体表现早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最后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在加上基层对这方面的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我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急需补充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以提高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二、综合治理概念及原则
1、综合治理概念
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够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爆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害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的工作而忽视了如宣传、教育的工作。
2、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如下的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就可以预防到,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而不适用农药的方法。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使用农药肯定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存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1、首先意识上,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2、在管理上,第一,要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信息交流。同时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第二,在预防的治理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的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方法工作,健全的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以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放生了森林病虫害疫情,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在预防技术上,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检疫手段。第二,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起辅助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对策
1 区域概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湟水以北,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294.9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海拔2280-4622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水土保持工作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截止2013年底,共治理小流域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水利普查数据),其中:完成水保造林70.52平方公里,种草7.39平方公里,围栏封育147.46平方公里,梯田191.15平方公里,建成治沟骨干工程28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136座,土(石)谷坊1065座,沟头防护185座。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 我县把加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把项目建设纳入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各类水保项目为支撑,强力推进全县生态治理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全县生态发展环境。
2.2 以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主,强化各方资金整合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先后重点治理了胡基沟、景阳沟、寺沟、洪水沟、良教沟、塔尔沟等24条小流域,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为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近年来,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加强对农、林、水、发改、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草及道路交通等项目集中向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倾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目前,我县胡基沟流域通过清洁型流域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等水保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流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人居舒适、道路通畅、自然和谐、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
2.3 强化监督及项目管理 我们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强化监督管理,全社会水保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减少。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加强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编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依法处理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4 强化宣传教育 我们紧紧围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为契机,大力宣传新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保进学校、进社区的宣传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保意识,切实营造好良好舆论氛围,推进我县生态建设顺利有序实施。
2.5 严格推行“七项制度”,确保流域治理质量及成果 在工程建设中,强化监督,加强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认真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工投劳承诺制、资金报帐制、项目质量责任制”等七项制度,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管理运行中,实行承包和行政监督管理相结合,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护制度,有效的保护了建设成果。
2.6 高科技相继引进,水土保持科技支撑增强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积极推广应用FA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在旱作造林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形成万亩以上的梯田7片,浅山地区的8个乡镇基本梯田化,实现了机械化的耕作,提高了生产率。
3 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建设淤地坝工程,有效的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拦泥淤地、发展生产、改善了山区交通,坡耕地改梯田、营造水保林(草)地等坡面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小流域形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省、市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投入项目及资金不足,治理进展缓慢。虽然我县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但还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78.38平方公里,加上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严峻。二是大通县是青海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作为西宁市的“水塔”,承担着西宁市75%以上的供水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水资源安全。三是部分乡镇林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幼林地、封山育林区的放牧现象无法完全禁止。四是项目投资中没有后期管护维修费用,工程后期的管护和维修难度大,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及一些水土保持设施遭到破坏而无法及时恢复,严重制约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5 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