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定向师范生;课程融合;课程实施

据全国妇联2014年5月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据重庆区县教委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偏远地区小学60-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否科学教育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重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自然的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面向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中更需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201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免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向农村乡镇小学及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这些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引领小学全科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课程融合”是小学农村全科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最佳方式

师范生该如何来关注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素养?一般师范院校通常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志愿者帮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这些方式时间较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那些非定向师范生是恰当的,而对于农村定向师范生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全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学习中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定向师范生进入大学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和农村留守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小学教育应该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赋予一个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如果师范生眼里没有真实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在师范学习中满足于知识堆积和简单的技能训练,在入职后就无法胜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占农村学生总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其身心发展过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农村师范生应该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需求、规律、教育策略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够让全科师范生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并提高相关素养?除了开展上述的一般师范院校的关注行为外,更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与传统师范课程的多角度、多层次有机融合,使留守儿童问题贯穿在师范生培养过程始终,并通过多样的课程实施渠道和方法来落实。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定向师范生培养的 “四级”课程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留守儿童相关课程,师范生需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既要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又要了解学校微观的现实状况;既要了解普遍特点和问题,又要形成个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养,又要有实践技能的提升。要实现上述全面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开始一门专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开设留守儿童教育独立课程、教育类课程开设相关专题、学科教学法有效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积极介入”等“四级”融合课程模式来落实,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时间的全程持续性、空间上校内校外统整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级是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实现课程和其他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问题中心课程。该课程应该在学生系统实习开始以前的三年级开设,这样能够充分运用头两年所学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具体而言,该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板块: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社会现状和趋势;发展的规律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儿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学校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班队活动、生活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会支持体系、家校合作等支持体系建立与用作等专题,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建立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级融合模式为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实现“专题融合”。在前两年开设的教育类专题基础课程中,通过开设和课程相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性认识,为后期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班队活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始相关专题。小学教育学主要从教育与社会角度切入,让师范生认识了解留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师范生把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课程将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切入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通过模拟实训,学生掌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般疏导方法;小学班队活动课应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班队活动设计实施”等主题展开,引导师范生重视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弥补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引导师范生以留守儿童为关注点设计研究课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走访等,掌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专题学习,师范生可以从多角度对于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级融合模式是在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程中渗透式融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要学习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法,通过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教育案例的选用等方式,侧重加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课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掌握加强孩子(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和自律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现状,引导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掌握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结合留守儿童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要让师范生在学科教学法学习中系统掌握让留守儿童爱学习、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级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课堂积极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的使命”主题征文、“区县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科研实践活动、农村同学撰写“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报告”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见习和实习要引领师范生做好留守儿童的观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引导定向师范生回到区县农村小学,利用学校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可行的兴趣活动,和“未来的学生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上述“四级”课程融合,实现了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留儿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关注,保证了学生在入职之前形成较强的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素养。

三、建构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

上述“四级”课程侧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师范生留守儿童教育综合素养。不同课程形态和存在方式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四级”融合课程,需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师范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系统综合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依赖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要注意内容的侧重点,要强调一级独立课程的专门性、二级教育类专题融合课程的理论实践结合性,三级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多用案例和事例,联系重庆实际,从而总体上实现课堂学习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紧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上述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平台,学校要为农村定向师范生购置专业图书期刊,为学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经费保障;专业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个案观察等学术性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上述努力,在定向师范生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关注未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师范生关爱农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学农村全科学生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他们未来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来源集中的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同一区县的学生选择2-3所留守儿童集中的小学,在每个小学建立一个“行知学堂”,把那些无法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讲座、心理辅导、科普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这个方式,让全科教师更早的接触农村教育,了解留守儿童,从而培养他们“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农村情感”

(四)通过“四年一贯递进式”实习实训,促进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见习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直接接触留守儿童并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将丰富学校所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指明的方向和目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第一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对于见习班级和学校的留守儿童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观把握,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第二学年,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怀,引导从事助教的师范生自主观察学生个案行为表现,记录留守儿童相关事件,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开展访谈,深入细致的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试教试做,撰写试教试做日志,分析留守儿童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等。第四学年,学生将有一个学期集中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并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习教师要以小组形式带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小课题进入实习学校,在实践中研究预设问题并最总形成研究报告;实习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发掘留守儿童典型个案,并要制定促进留守儿童改进提高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帮助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行为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最后形成文字档案;鼓励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记录,要求实习教师在班上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1-2次班队主题活动,并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记录和整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学校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平台的协同运作,农村全科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细心研究留守儿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儿童专业教育能力和信念。在这样模式下培养成才的农村全科教师必将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力军。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用爱呵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但是很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一定的爱,或是缺少足够的管教,在身心等多个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下也成为了“问题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

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如果没条件,无法带在身边。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同时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

尽管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关爱,而不是社会的抛弃。

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一方面,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校讯通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但最为重要的是老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爱,用爱呵护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鼓励和宽容是引领学生前进的风帆,只要我们善用鼓励的语言与宽容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必定能使这些寂寞幼小的心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首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有的放矢、灵活操控,我们不妨“望、闻、问、切”。

⑴“望”就是观察。留守儿童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细心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学生长处和短处,这样,可利用其“闪光点”树立其信心。

⑵“闻”就是倾听。这里不但要听任课老师的评价,也要听其他学生之间的看法,更要听学生本人的述说,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用宽容的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⑶“问”既要问老师,又要问学生;既要问过去,又要问现在;既要问学习,也要问生活。

⑷“切”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不同表现,认真做好分类记录,并建立学生档案。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病因”采取多种形式对症下药,寻找适当时机给予教育。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心感化他们。

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超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它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上面的案例里,当小垒不断地犯错误时,我不是让他站着,然后板着脸给予严厉斥责,而是请他坐,用微笑委以重任,这反而让他不知所措。因为我意识到他是一位缺少关爱的孩子,性格倔强,不在乎打骂。如果我还是这样为之,对他不会有多少效果,更会产生反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特别是惩罚),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胆小怕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严中有宽”,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在这方面,我们应向魏书生老师学习。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常用的方式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这并不是软弱、妥协,而是用宽容的心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渐渐的自我约束,慢慢的自我转型。魏老师“宽容”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里。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马拉松式”的耐心,耐心地与留守儿童交谈,耐心地帮助他们这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我们不能怕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去尊重、爱护、鼓励他们。对留守儿童只要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调皮蛋”也能上光荣榜。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段宝霞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部分学生属于隔代寄养,通过对这些孩子日常的观察和接触,通过课题组相应的调查来看,祖辈的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阶段,因为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家赴外地去打工谋生,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便交给了祖辈。农村祖父母辈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经年形成的社会风气又较为淳朴,祖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多数较为落后不能够和时展相接轨。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于吃的有没有营养则很少过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的越来越懒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久而久之,制约和限制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孩子的学习能力欠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当中,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但因为是留守儿童,孩子的祖父母很少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就行培养,对孩子的作业很少就行辅导,很大一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学习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长期不佳的结果大都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欠缺就能够理解了。

3.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脱离正确的轨道

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担负留守儿童教育重任的祖父母很少以“严”出名,大都是溺爱、骄纵以及对其学习、生活、心理精神成长等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办法获取正确的行为范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与正常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很难一致,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个性品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脱轨现象。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再加之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更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

1.主动行动起来,影响祖父母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归根到底,隔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教育认识的问题、教育方法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区影响孩子的主要抚养者,要利用家访、家长会或单独交流的方法,让祖辈父母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方法,摒弃不适用的教育理念,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更为有效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方式给祖辈父母,让他们以现实当中真实的案例为借鉴,不断加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改变祖辈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运用更积极和更有效的方式。当然,要想改变一位老师的思想和观念是有难度的,老师一定要有攻坚克难的认识准备,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2.教师要引导学生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系,以父母关爱弥补暴露出的问题

除了极个别留守儿童是祖父母抚养之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都是自己的父母,不管父母离开家乡跑到多远的地方去打工,在现代通讯极为便利的条件下,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显得都是极为通畅。因此,教师要从孩子的父母身上着手,动员父母多和孩子进行有效联系,要以自己的经常关心和问候化解孩子留在心底深处的芥蒂,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在学校努力学习,与人交往中能够大方。教师也要动员留守儿童本人主动与父母沟通,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甚至写信或视频聊天,及时将自己的内心需求向父母进行表达。孩子一旦将内心诉求不能够及时纾解,积压时间长了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3.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已经够值得同情的了,决不能再让孩子缺少了来自同伴的关爱与互助。因此,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和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便利,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客观现实,将主动关爱、乐于助人的孩子与留守儿童编为同一组,私下再做一些工作,让这些孩子对留守儿童多一些耐心和诚意,让学习小组成为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教师也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收获到来自班级同学的热情。良好同伴关系的确立,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好处,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

总之,面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在留守儿童学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添砖加瓦助力他们健康向上。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崔 楠(1993―),女,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突破路径

引言

“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同家长之间进行的一种双方双向交流的学习教育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家长参与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家长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家庭。但是在我们国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家长参与教育的方式。我国留守儿童大肆存在,现在变成了我国学校教育最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农村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守护,目前经济都在进步,许多农村人民都不愿意呆在农村,现在城市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到大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导致自己和父母的亲情缺失,心理比较脆弱、人格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某教育专家在一次访谈中说到留守儿童上期处于这种留守的状态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内心脆弱,害怕受到打击,逃避问题;自卑自闭、自己放弃自己、对生活充满负能量;孤独无助;逆反心理严重;对父母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埋怨。经过许多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的案例大多出现在农村,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所以目前重点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两个场所,学生家长和学生老师在学生教育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角色承担起学生的教育责任,将家庭和学校合作起来是整合学校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是因为学生家长要外出打工,不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满足子女的需求,所以家庭教育的功能就不能被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布局政策的调整,再加上农村寄宿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校的时间逐渐变长,这就意味着学校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就会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于学校来讲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也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必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不一致的观念及解决措施。在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学校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不相同。家长普遍认为“养”孩子才是家庭最主要的任务,认为只要能供养孩子的吃穿住行就是最好的了,“教”的责任都归结于学校,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有是学校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不闻不问,很少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就算在学校教育上出了问题,家长就会把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内容不清晰,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情感方面,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发展应该向着多方面的方向不能单单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样的意识差距忽略了孩子以后长远发展。解决措施: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首先要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经常给家长讲一些道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还要从多方面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常保持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习惯。2.不健全的合作组织及解决措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没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目前许多城市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展开比较顺利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农村缺少甚至没有这样的合作组织,就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许多沟通问题。在农村成立家长委员会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大多家长都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参加学校活动,并且学校没有太多的资金建立家长委员会。除此之外,大多家长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不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实时掌握了解,所以我们要在这一问题上找到解决的方法。解决措施:农村学校应该坚持以家庭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可以建立以村落为单位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可以选择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委员担任负责人,还要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定期培训他们的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做好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1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