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汉语词汇学

对外汉语词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汉语词汇学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作用;原则

教学实践调查发现,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语境教学法对于优化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形式、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显著的良好作用。

一、语境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外国学者来讲,汉语是区别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崭新语言,而这一语言形成的背后更是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而语境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如“灵”这一汉字,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有“灵验”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以下语境:小明前天发高烧,吃了医生给他的药之后,很快就康复了。并以此语境为他们提供例句:医生给小明的药很灵,小明吃了药之后很快就不发高烧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上述语境及例句尝试造出新的汉语句子。如此,既向学生展示了词汇运用背后的一定文化内涵,又向他们提供了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机会,更有利于其汉语词汇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运用语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语境必须保证生活化

对于初次接触汉语的外国学者来讲,他们接触汉语词汇的机会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在现实实际生活中通过同他人的接触深化自身对于汉语词汇的认识与理解。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词汇语境设置的时候,首先必须确保语境的生活化,即与留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外国学者营造熟悉、亲切的学习氛围,保证其在学习活动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教学必须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现代素质教育的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词汇的语境教学。鉴于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教学必须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相对弱化教师的讲解活动,转为侧重于学生在语境中的练习,而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提醒或者帮助。

总之,一线教师应在熟练掌握这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使用,如此,方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汉语的水平及能力。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原型 单音节词 复音节词 多义词

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已经是对外汉语教学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如有“词本位”教学、“字本位”教学和“语素法”教学。这些研究都在探寻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从原型理论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又是一个视角。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也是人与外部世界交往互动的产物。语言就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类的语言能力也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母语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习得,都和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指的是范畴内的典型代表,是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原型理论也称原型范畴理论,它根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家族相似性是指范畴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一个原型,原型和同一范畴类的成员具有很多相似特征,这范畴就像一个家族。人们以原型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从而了解到该范畴的其它成员。一个范畴就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同时,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内成员之间地位并不平等。[1]

一、原型理论下的常用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教学

在汉语词汇教学时,常用的单音节词(指成词语素)是原型。可以从常用单音节词入手,去学习相关的复音节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词在构词复音节词后意思保持不变,但这现象不是普遍的。清华大学有关部门曾对覆盖6763个汉字的汉语语素及其所构成的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进行了穷尽描述。得到的结论是:语素在构词时绝大多数意义保持不变,少数变化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表明“语素基本上是一个封闭集,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2]由此可见,我们在原型理论下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常用单音节词为先,随后再进行与之相关的复音节词的教学是可行的。汉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采用原型推进教学。以 “车”为例,学生在掌握“车”的原型“有轮子的,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后,对于“马车”、“汽车”等理解起来就很简单。动词“打”原型是指用手用力接触某物或某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敲打、拍打”肯定也是与“手击某物”有关。汉语形容词在原型范畴的特征是最明显的。熙把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3]如:白(煞白)、大(巨大)、好(很好)等。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是原型,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范畴内的其它成员,它和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在表达的程度以及句法功能方面有所差别。在学生掌握了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之后可以拓展教学状态形容词,并举例说明两者用法的不同。学生既学了词汇同时又掌握了词法。

二、原型理论下的多义词教学

汉语一词多义是人们认知范畴化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语言在认知上的经济性原则。一个多义词是一个范畴,有一个中心义项和多个义项。可以成为其他范畴成员的原型义项。原型义项就是多义词的基本义,其它义项就是多义词的转义。转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它与基本义之间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时,将基本义作为多义词范畴的原型,转义作为范畴内成员进行教学。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范畴,以词汇的基本义为原型,再向转义推进。Fillmore和Atkins提出多义的原型具有以下特征:(1)词汇的多个义项均可以追溯到同一个词。(2)这些义项可以被描写成一个类似网络的结构,其中两个临近的义项是依靠词汇系统中重复发生的有理据的语言连结的。(3)每个派生义项的理解都需要该义项赖以派生的义项的支柱。[4] 由上可见,汉语的多义词具有一个特点:以基本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转义,从而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一词多义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但一词多义也给学生的而学习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个阶段采用多义词原型范畴法,将多义词的原型意义和其它意义按照人类认知的特点讲授给学生,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基于原型理论的指导,教师进行对外汉语的多义词的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多义词的特点,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碰到多义词就把它所有的义项进行数量上的简单罗列,而忽视原型意义的核心地位;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遇到一个义项讲说一个,从而割裂了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多义词的语义范畴也就不能体现,也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教师在讲授一词多义时,首先应重点讲授原型意义,以及原型意义和其它意义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重多义词词义的选择性讲解。多义词原型意义处于核心地位,范畴成员则处于边缘地位。正因为范畴成员的不平等地位要求教师教授词义时要有选择性。这体现于:一对于语义范畴相对较小的多义词,选择边缘词义作为主要目标。因为这类词的语义范畴小,其核心意义是学生很容易掌握的,但边缘意义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二对于语义范畴较大的多义词,就选择原型意义和常用词义作为主要对象。教师在原型意义讲解完以后可以结合实际语言使用,挑选出与原型意义较为相似的常用的意义作为讲解对象。[5]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探讨原型意义和其它意义间的联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原型意义的掌握又丰富了他们对一词多义的理解。最后,在一词多义的实际教学中,选取最典型的符合留学生认知特点的例句也很重要。多义词的教学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教师要认真选取典型的句子,并且要按一定认知的顺序呈现。从原型意义和它的例句,到与原型意义相似性比较多的义项及例句。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运用原型理论,能更好地进行汉语词汇的教学。把常用的单音节词视为范畴原型,将与之相关的复音节词视为范畴成员,在原型和其范畴成员的相似性关系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掌握词汇。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多义词的教学也可以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多义词的内部存在几个地位不相等的义项,以其中的基本义为原型意义,其他义项是范畴其它成员。在进行多义词教学时,要以原型意义为基础,有选择性地导入其他意义,并安排恰当的例句语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环境。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词汇学习有重点,也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趣味性和实际运用性。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3).

[3]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J].现代外语,2003(4).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医汉语词汇认知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语言对人类来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信号系统,相对于直觉,它是更高级的信号系统,心理学称之为第二信号系统。母语和目的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第二信号系统,它们各有自己的词语系统和语法系统”。可以说,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储备,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语言的交流与运用。那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接收词汇的过程中就涉及到感觉、注意、编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环节。由此得出,在信息传递即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之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

此外,学生学习词语的心理反映是深入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出反映。这就要求教学时注重语义教学,同义、近义、反义词的教学尤其值得注意。

二、中医汉语词汇的分布特点

从专业性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医汉语词汇分为初级中医词汇和专业中医词汇两大部分。

初级中医词汇在一般生活中使用率不高,所以在现有综合院校使用的汉语教材中很少出现,但对于中医院校的留学生却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是他们接触中医内容的开始。如人体各部分及各器官名称,穴位名称等。

专业中医词汇,主要是讲解中医理论时常用的较抽象的专业术语,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气、血、津液等。这些词汇专业性很强,较之前面部分的内容就更深入地涉及到了中医理论的内核,在掌握初级中医词汇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会更感兴趣,以为此后中医专业课学习扫清基本的词语(术语)障碍。

三、中医汉语词汇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策略

中医汉语的定位决定了词汇教学主要是在阅读课中来进行的,口语、听力、写作课等更多的是起一种辅助作用。换言之,不同于一般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相关教学,中医汉语词汇教学的特殊性不是那么强。因而,我们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来梳理。

(一)阅读课,主要是精读课的中医汉语词汇教学

第二语言学习,拼读、识记、积累词汇是个艰巨而又细致的教学任务,听力、会话、写作等各门课虽然也有词语教学的环节,但相比之下精读课负有更多、更大的责任。因为基本词语和常用词语大多在精读课中出现,词语的正音、讲解和辨析,主要也是在精读课中进行。因而,精读课的词语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直观法。利用人的直接感知将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联系起来,直接形成概念。虽然这是初级阶段的词语教学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但实际上是更多地利用非语言手段来展示直观性强的词语的最好途径,此法尤其适合中医汉语词汇的教学。

a.图片实物。利用图片(甚至实物)简单明了地给留学生展示难用语言表述的各种中草药名称、用人体模型直接而形象地教授人体穴位、借助模型来呈现身体器官等。

b.借助表情体态进行现场教学。如中医的针灸疗法、推拿的手法(推、拿、按、摩、揉、捏、掐、拍);以及中医诊疗方法的望、闻、问、切等都可以借助一定的动作、体态、表情等来形象地帮助学习者区分不同的词义。

c.影视录像。教师也可以使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系统介绍上述所涉及到的与中医有关的词汇,以便帮助学生完成最基础的词汇学习。

2.联想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具体到语言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将所教生词以及相关的词语进行适当扩展以达到强化记忆和举一反三的效果和目的,即学术界所提到的语义场理论。中医词汇尤其是术语体系,具有很强的语义场特征。如中医院的科室“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骨科”,穴位“太阳穴、天枢穴、太白穴、中极穴”,经脉“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阴跷脉、阴维脉”,身体器官“耳、鼻、舌、口、肝、胃、脾”等就可以运用分类语义场的理论来教学。

3.语素教学法,也叫词素分析扩展法。其方法是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如“急忙”,“急”的语素义在学习“着急”时已经掌握,再教给学习者“诊”的语素义是“医生检查病人的病情”的意思。“急”“诊”结合就是“需要马上检查病情”的意思。这是借助已知语素理解新词的方法。如“病位、病邪、病因、病症、病变、病机、病理、病例、病脉”“耳垂、耳廓、耳环、耳甲腔、耳甲艇、耳轮、耳针、耳舟”这几组词语的教学都可以借助语素教学法来进行。

4.对比法,可分为内部对比、正反对比以及语际对比。内部对比就是在目的语内部用两个词语相对比较的方法来解释词语。相比较的两个词语的词义通过对比可以突显其本质属性,又能补充正面释词的不足。如阴―阳,盈―亏,清―浊,邪气一正气,阻滞一通畅等等。这种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增强词语信息的刺激,使词义更加突出,从而巩固记忆。

语际对比,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来解释目的语词语的方法。这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被认知心理学称为匹配对子。如果这样的匹配对子相互联系紧密,则会取得“遇此现彼”的效果。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寻觅和积累匹配对子,从而形成词语转换的网络的过程。但是,分属于两个语言系统的词语完全对等的情况极其有限,也就是说目的语和母语之间整齐单一的匹配对子有限,所以此法适用的范围有限。中医汉语中除了某些身体器官可以借助此法之外,几乎是不能运用的。

5.文化因素释词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点鲜明,词汇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这在中医词汇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因而,中医汉语词汇教学尤其要注意“文化”到位,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留学生“专业知识交际文化震荡症”的出现。因为中医词汇中有些来自于中国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也有源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穴位、经脉、精气等词汇,这些都是需要从文化角度来阐释的。

(二)口语课的中医汉语词汇教学

学习者学习中医汉语除了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打下基础,也有部分是为了兴趣或生活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实际的交流中进行应用,词语的学习和训练便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者要通过种种训练方式,做到把积累起来的词语按一定的结构形成相互沟通的网络,并在说话时能根据交际和语境的需要,从网络中选取相关的词语,自动地(不假思索)或半自动(略加思索)地组合成为句子、话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直接法、情景模拟法使得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中出现的中医汉语词汇的感知度,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中医堂坐诊”的模拟交际,将抽象术语立体化,从而使学习者不仅能应用在跟范文例句相同的情境之下作水平迁移,且能应用于跟范文例句不同的情景之下做纵向迁移。

1.情节性训练。教师规定一个故事或一种情景,并提供若干与之有关的词语,要求学习者选用其中的词语表达规定内容。如去中医院看病:发烧、疼、感冒、体温、西药、中药、开药方、打针、舒服、休息。

2.主题性训练。教师规定一个主题,并提供若干与之有关的词语,要求学习者选用其中的词语表达规定内容。如中医院:内科、外科、中医、针灸、推拿、中药、西药;中医保健:养生、药膳、食疗、人参、免疫力、感冒。

3.专题性训练。教师规定一个专题,并提供若干与之有关的词语,要求学习者选用其中的词语,就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中医和西医”专题:优点、缺点、诊断方法、中药、西药、科学、态度。

四、结语

本文参考词汇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原理,结合实例,主要探讨了中医汉语词汇在阅读、口语等不同课型尤其是阅读课的精读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窥见中医汉语词汇教学之一斑。

参考文献:

[1]李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2]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2,(2).

[3]胡炳忠.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第4篇

摘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步骤。它所涉及的文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导入,更是对学习着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的比较,因此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的紧密关系,并据此论述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创新词汇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繁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习者在对外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适宜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的碱性词汇教学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说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 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2.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程教学的模式或者减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1)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应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试验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更快的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实例中给出的用法 。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潜换,这个词就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会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述新词汇是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含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2)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的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可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鲜果的最大化。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为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的辅手段是为了借助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是渗透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强迫的、立竿见影的。在适度原则的指导下,选择与交际关系最紧密的、实用性较强的、在汉语词汇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信息进行倒入,保证优质、高效。

对外汉语文化与词汇相融合的教学法着眼于文化比较和用文化的观念去辅助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如何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对汉语词汇教学中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思路和方法需要广大学者不断研究和探索。汉语的对外传播工作任重而道远,文化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言传播吗、能否持续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传播与文化导入相辅而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惊醒汉语推广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车玉荣,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方杰.人文丛刊第四辑【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9.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词语;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学建议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率的快速提高,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网络词语迅速涌现并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一种互联网语言现象。由此可见,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并且有可能成为教学重点。

一、 网络词语

1.1网络词语的界定

从百度百科上可以得知:网络词语即网络用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别有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于根元先生在《网络语言概说》中说,“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1]网络词语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并且一些网络用语被大家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1.2网络词语的两个重要特性

1.2.1随意性

网络词语的产生不同于传统的词语是由相应的构词法构成,而是网络用户在网上相互交流时所创造出来的,并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使用,其目的是便于相互交流。因此,网络词语具有随意性。比如“可爱”,网民用“口耐”来表示,“什么”用“神马”表示等等,这些网络词语如果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但是它却在网络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流传开来广泛使用。

1.2.2另类性

网络交流讲究的是效率,所以人人都惜时如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以字母、数字等其他形式的另类词语。例如“88(拜拜)”、“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这些网络词语不同于文字的书写,也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但特点是能够快速书写,节省时间,而且读者能心领神会,因此这些另类的网络词语能够在网络上迅速流行。

二、 网络词语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周小兵先生说“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2]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量网络词语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如果汉语学习者不能够理解和运用网络词语,那么对他们的交际也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网络词语的教学也显得更加有必要。

“汉语考试大纲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对网络新词的不重视导致汉语学习者不能全面学习中国汉语,也无法满足汉语学习者的交流需要。”[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语言,即教汉语,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4]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网络词语的教学,要重视网络词语的实际交流价值。

在外国汉语学习者眼里汉语很难学,网络词语作为流行于网络、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种语言形式,融合了谐音、方言、修辞等文化,不仅有趣而且贴近生活,这都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摆脱对汉语学习的恐惧心理。

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同样地,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网络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掌握一定量的网络词语能够拓展他们的交流空间。

三、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网络词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要确定教学目标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能够运用汉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之一。网络词语作为网络文化的语言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进行网络词汇教学的目标就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它们。

3.2要选取合适的网络词汇

前文中提到网络词汇最主要的两大特性是随意性和另类性,而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同,所以我们在选取教学词汇要有一定的衡量准则,对词汇的选择要有取舍。第一,定量性原则。网络词语数量众多,因此选取的词汇应当与教学内容相关。第二,常见实用性原则。所谓常见性原则就是指所选取的网络词汇是汉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流当中运用率较高并且需要明白含义的。例如“伊妹儿(电子邮件)”、“偶(我)”、“3Q(谢谢)”等。第三,正面性原则。正面,就是指词语意思积极向上、得体。不选取含义不文明、不雅、低俗等的词语。

3.3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前文提到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差异大,学习的目的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因材施教”,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并兼顾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第一,从学习者母语角度来说。对于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可以选取由拉丁字母构成的网络词语,如“GG(哥哥)”、“MM(妹妹)”、“PF(佩服)”等。对于汉藏语系的学习者可以选取由谐音构成的网络词语,如“稀饭(喜欢)”、“酱紫(这样)”、“斑竹(版主)”等。第二,从学习者学习目的来说。对于不同目的的学习者(如留学、工作等)要区别对待,选取与之相关的网络词语。第三,从学习者的年龄层来说。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分布从幼儿到青少年再到老人,他们接触网络的频率也不同。对于青少年来说,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并且好奇心强,热衷于新鲜事物,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应适当增加网络词汇的教学量。其次,幼儿和老人接触互联网的频率不如青少年高,因此对于他们的词语教学应适当减少网络词语。

3.4要及时做好诊断测试

诊断测试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不足和检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改变教学策略,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作出科学的评价。

3.5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教师的必修课,网络词语更新频率快、时效性强,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及时补充新的网络词汇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2页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第158页

[3]葛甲.《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广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