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历史时期;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也是目前在城乡民众间依旧流行的旧历节日。它一般于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在古代端午节有许多的名称。比方“端五”、“重午”、“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端午起源、风俗的研究各有不同,不同派别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端午风俗进行研究,有利于端午风俗的弘扬与传承,使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一、端午风俗的初步形成

(一)北方五月禁忌与端午风俗

《夏小正》是唯一一部记载夏代岁时的文献,其关于五月的记载是“蓄兰―为沐浴也”。人们蓄兰沐浴在于除不洁,以求健康。这是端午风俗的原始形态,可以被看做端午节的原型。商周及齐国时期,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月。在《史记》里,记载了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犷五月子长于户齐,不利其父母。”田文据理力争,其父只能“默然”。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

(二)屈原与端午风俗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临水而观之”,这时竞渡有了悼念屈原的意味,可以说是竞渡习俗有了新的意义。因为,处于动乱年代的南北朝时期,屈原强烈的爱激情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共鸣,不仅在楚地被人们尊崇,在北方人们的心中地位也十分崇高,具有全国的纪念意义。南方之地端午竞渡才愈演愈烈,成为南北方端午节区分的一个显着标志,北方虽很少竞渡,人们选择了吃粽子这一方式来纪念屈原。

二、不同时期北方地区的端午风俗

(一)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端午风俗

南北朝的宗凛《荆楚岁时记》是当时中国端午风俗形态最为完备的记载,其主要包括:飞舟竞渡“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隐艾食粽“世又五日作粽,并带练叶五彩,皆泪罗之遗风”,“采艾以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采药系丝、将相踏、斗百草“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镶灾驱役、游戏娱乐、纪念屈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节日风俗。

(二)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端午新要素的引进

宋元时期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如辽、金等政权。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朝廷端午风俗就是对前代端午节制度、礼仪的因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唐朝风俗,端午朝廷举行宴会,后晋时期,“癸亥,晋遣使贺端午”,辽国癸亥,晋遣使贺端午,以所进节物赐群臣……五月庚午,以端午宴群臣及诸国使者;宋朝也是如此,“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每及钱m遣亲属入贡,皆御前殿曲宴以宠之”,金朝也有端午节宴会制度兹不多述。元代也在很多节日上承袭汉族节俗,现代的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元代宫廷亦举行端午节庆活动。

第二,各地进奉制度,也成为一种惯例,后唐“五月壬辰朔,淮南杨溥贡端午节物”。后唐明宗时期因为皇后的去世,“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也说明了端午节进奉的事情。宋太祖建隆年间,“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增帛、片茶为贡”等等。元代端午节期间,中书礼部和其它宫廷服侍机构向皇帝进奉扇子、凉糕、角黍等,其中好多物品都由各地进贡所得。

三、北方地区端午地域传播与风俗圈的形成

(一)端午风俗类型的地域传播

端午的基本形态是北方最为普遍的一种,它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北方特有的射柳风俗产生以后,经过历史时期的演变,体现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汉族礼仪的结合,明清以后逐渐走向了娱乐的方面,褪去了神秘的原始信仰,风俗更加世俗化。端午射柳风俗的扩散在明清时期有两个序列都城迁移型扩散和地方府县的层级扩散。

(二)北方端午节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内涵

北方基本形态的端午风俗,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饮食、娱乐、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构成端午风俗圈的物质基础。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看,粽子与雄黄酒最为突出,以巨鹿县端午为例: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粽,亦曰“角黍”。可见巨鹿县的角黍并不是糯米,而是体现了北方特色的枣和黍。

其次,从娱乐方面来看,五色丝、长命缕、百岁索等端午节物,他们都是悬挂在小孩子手臂、脚腕、颈部的丝线及其附属物,是同一种类型的具有辟邪祈福饰物,“佩戴,取趋吉避凶之意”,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三)北方地区端午风俗圈的形成

历史时期端午是“恶日”,这一天很不吉利,人们心理上脆弱,希望能够通过种种途经平安渡过,这便促成了亲友之间的互相送续命缕、粽子来表达祝福的风俗,而姻亲之家选择端午送礼也是最佳时期,它能充分体现双方的和睦友好。端午的不吉利导致了亲友送礼互报平安,近距离亲友往来传播着婚姻信息,因此缔结婚姻,之后再次成为亲戚,周而复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不便的情况下,这便是端午风俗圈的形成机制,这也是北方端午风俗基本形态长久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端午文化分析,对于复兴传统节日风俗、开发民俗旅游、活跃市场经济、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者潜在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又到一年粽飘香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学生会打算策划哪些节日活动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生会端午节活动方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学生会端午节活动方案1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作为当代大学生许多同学因为在外读书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部决定在端午节之际开展以"我们一起过端午"。让大家了解端午佳节。

一、活动目的:

以游戏的形式体现端午的风俗,弘扬民族文化,烘托节日气氛,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二、活动时间:

六月六日三、活动地点:男生公寓门口

四、主办单位:

__警安职业学院院团委

五、活动具体安排:

(1)吃粽子大赛参赛人员以三人为一组,蒙好眼睛,待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人员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时间将粽子解开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当完全吃完后举手示意,工作人员检查无误后,由我们的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根据用时最短选手获胜,发放奖品.其他两位发放纪念品。

(2)追忆历史,端午有奖问答我们在场地周围悬挂长绳,绳上按顺序粘上有关端午节风俗,歌谣等的问答题目.同学们若知道题目答案的可将题目拿下,到对奖处回答,答对者发放奖品。

(3)夹弹珠游戏每组2名参赛者,各1双筷子,1个水杯.工作人员宣布开始后,计时1分钟,选手开始夹弹珠,时间到,工作人员宣布结束并检查各杯中弹珠数目,数目多者获胜,发放奖品。

(4)镖王争霸端午有射箭的风俗.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以飞镖代替射箭.射镖距离为2米,以超过3镖总数超过18环者为胜。

(5)观看与端午有关的电影此项活动由电影协会主办,首先我们在网上下载有关端午习俗的电影,如划龙舟和各地在端午节的习俗,让大家增长见识,最后播放有关纪念屈原的电影,活动在电影中结束。(6月3日晚开始,放假期间每晚播出)

六、经费预算:

横幅:30元飞镖盘:40元(买两个)纪念品:200元粽子:50元共计:320元

学生会端午节活动方案2

一.标题

屈原报梦灵机一动

二.活动概况

_月_日中午11点半,实践部在食堂门口开展主题为“屈原报梦灵机一动”端午节猜灯谜送粽子的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三.活动整体评价

此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时间仓促,我们实践部在一天内完成了海报及传单的制作。但是参与活动的同学积极性高,活动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给同学们带来一些节日气氛,也想提醒大家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四.成绩经验

成绩:此次活动圆满成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带去了节日的问候,同时也呼吁大家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反响不错,贴近同学们的生活。

经验;此次活动提高了我们部门委员对活动的组织能力,虽然策划到执行的时间较短,但是对活动的宣传,海报的制作及活动执行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教训

1.前期的准备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较小,没能让更多同学参与。

2.由于经验不足,购买的材料不够。

六.今后努力方向

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做贴近同学生活,同学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发扬团结和努力的工作精神,避免此次活动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让同学们在校园里一样有过节的气氛,让校园充满温情。

学生会端午节活动方案3

一、活动主题: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3、通过对家人、邻居、同学等的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立于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4、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5、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时间:

5月26日——6月6日

四、活动对象:五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

1、举办一次端午节知识竞赛

五年级每班选五名同学参加,6月5日中午12点集中五(5)班教室。

2、组织一次屈原故事巡讲活动

五年级每班选三名同学准备好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讲给一、二年级的同学听,讲故事时间为5月29日晨会课时间。(请一、二年级班主任拍好照片。)

五(1)对应一(1)一(2)一(3)

五(2)对应一(4)一(5)一(6)

五(3)对应二(1)二(2)二(3)

五(4)对应二(4)二(5)二(6)

3、学包一个屈原爱国粽子

五年级班主任发动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包粽子,拍好照片。

4、出一张关于端午节的小报

五年级每班出三张小报。

5、写一副屈原爱国书法作品

五年级每班交两幅作品,硬笔、软笔都可以。

6、制作“端午时节话屈原”的晨会PPT,并利用晨会课进行宣讲

五年级每班制作一个PPT。

备注:所有材料于6月6日前交给钱亚琴老师(邮箱:394347643@qq.com)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1、“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寓大吉大利。

2、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3、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4、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骧首、鳞身”。《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当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价值时,它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商机和端午节文化的契合点,挖掘节日细微处潜在的商业价值,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一、旅游无烟工业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比如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每年要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在这一个月内要举办公祭屈原,农民骚坛诗会,龙舟游江招魂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屈原故里端午的独特习俗,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另外还有屈原的投江地湖南省汨罗市,每年前往汨罗市屈子祠凭吊、缅怀的人们排成了长龙,络绎不绝。可见,端午的文化内涵刺激了旅游消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端午文化品牌的铸造,二者相得益彰。

    二、节日装饰物文化产业链

    节日装饰物既是节日的衍生文化,又是节日文化的寄托物和载体,搞好装饰物的销售,可以有效刺激消费,与此同时烘托节日气氛。

    (一)香袋

    又称香囊、香包、荷包,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 袋内装有研细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功能,就像是随身佩戴一个“空气净化器”,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各种香袋寄托着人们辟邪却病的美好希望,同时还具有审美情趣,香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是很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和礼品。

    (二)五彩线

    民间传统认为,端午节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降雨时要将五彩线剪断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戴五彩线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东汉应劭着的《风俗通》中就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苏轼在《浣溪纱》词中描述端午节的美人:“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代词人杨无咎《齐天乐》在词中则用“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形容端午节时女子的服饰。不同于艾草和菖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五彩线的点缀美化功能远比求吉辟邪实际功能明显。

    (三)葫芦

    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所以民间传说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芦,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加上葫芦腹中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端午节在门窗上挂葫芦的习俗由来已久并沿用至今,《燕京岁时记》中说:“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即用彩纸剪成葫芦形,于五月初一早上张贴房室门楣,剪口向下,意味着倒灾驱邪,初五晚将它摘下丢掉,喻指一切不洁和邪气都被带走。现在过节很少有人记得将葫芦口朝下,但颜色各异带着各种彩穗装饰的葫芦仍不失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和点缀。

    (四)盆栽

    被称作端午三友之一的菖蒲不仅可以入酒,同样也是室内装饰、盆栽观赏的首选佳品。

    菖蒲制作的盆景,首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而且,用菖蒲做盆栽既美观又富有诗意: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生野外则生机盎然 ,着厅堂则飘逸俊秀。苏轼在他的《石菖蒲赞》的序言中说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并且能够“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是中国文人淡薄名利、不屈不挠、清雅超俗的人格操守的写照,所以用菖蒲做盆栽既实用又雅致。

    西方国家的圣诞树和情人节玫瑰的销售在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节日文化的推广,甚至圣诞节和情人节登陆中国后喧宾夺主,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其铺天盖地的商业攻势不无关联。借鉴这些经验,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端午节装饰物的推广和销售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在形成强大的节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以崭新的形式重新焕发光彩。

    综上,端午节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需要我们将经营的创意融入到节日文化中,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软实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全球化时代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色。

    参考文献

    [1]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