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支架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检查评估 评价方案 职业标准 职业素质 多元化
一、项目教学法适应于职业教育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由学员组成的小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工作,结束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结果。这里所说的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是综合的、完整性,基于产品的,强调应用技能获得产品。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制订计划: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在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实践中。
经过近几年的职业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方法彰显优点与特色。项目教学法比较适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能将教学带到教学理想境界。教学有三种境界:基础境界:教师用告诉、传递、训练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中间境界:教师采用引导、启发、逻辑推理、探索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理想境界: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碰撞、积极互动、共同参入、共同创造,来完成教学任务。(2)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着重于实践,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基础素质,教学模式等原因,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项目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项目教学实施中评价方案的薄弱环节
据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活动中,对如何制定项目任务,如何辅导学生明确项目计划,如何具体实施项目计划研究较多,这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组织了不少成功的教学案例。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检查评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是项目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集中了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产品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目前,在项目教学活动实施中,检查评估环节较为薄弱,主要存在的原因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制定的评估方案不够科学、详细、准确,导致最终的项目教学活动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三、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方案
1.评价内容制定依据
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内容,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在职业学校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最低技术尺度就是职业标准的高低。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职业标准除包括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外,还包括职业环境与条件、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内容。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达到职业标准中所要求的能力标准,又要考虑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做准备。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活动设计时,在评估方案中,评估内容的直接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本次项目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标准。
2.评价内容中强调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估
无论从人才需求市场方面考虑,还是从学生个人成长考虑,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协调能力、服从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所以项目教学活动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优良平台。在评估方案的制定时,一定要把相应的职业素质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考核方面,不能对职业素质的考核泛泛而谈,应该具体细致,融合在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要根据具体活动的特点,强调重点考核的职业素质方面。比如一个项目需要精确分析的详细数据等,要重点考核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再如如果一个团队密切配合和协调互助,那么在一个项目设计时就将团队合作协调、服从意识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3.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者加德纳认为,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他主张对学生的评量和评价要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从多方面来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其学习成果。项目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对学生从各个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评。考核评估时,可以采用观察、口头问题、设计方案、角色扮演、介绍陈述等方法。(1)设计方案。根据项目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需要学生进行计划方案的设计制定,教师根据每组学生方案的设计情况,进行评估考核。(2)观察法。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观察学生是否达到技能操作的标准要求和职业素质的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项目产品进行观察,根据标准进行评估;小组组长对本组成员在操作上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评价;小组组长及成员根据观察,对本组项目产品进行自评;各小组之间对其他组的产品进行互评。(3)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活动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位小组成员在具体工作时,分工不同,角色不同。学生在各自角色中的学习,工作,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给予考核。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充分体现和考察出来。(4)口头问题。在项目产品完成以后,检查评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问题对学生在整个项目操作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与执行效果,自我反思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口头问题一般应设计成开放式,最好不要让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错”等,应该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5)介绍陈述。本方法适用于计划制订阶段和任务完成阶段。无论是向大家介绍本小组的实施计划,还是汇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都需要充分理解知识和回顾工作并总结,从而自我构建知识并最终形成能力。
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案,能够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培养,评价侧重于过程,评价方案的重点是知识综合运用、技能发挥、师生及学生之间沟通与协调情况、创新意识等,体现了职业要求,使学生的训练态度、团队精神等各种职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优点和长处,关键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项目教学活动中的考核评价,目的应该不在于选择和判断,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而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利用学生的优势,弥补不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真正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浩军.药学专业以能力为标准的教学评价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7,13:60-61.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心理暗示的特征
1.开发性。心理暗示通过激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信息的潜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心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增强思想教育的易接受性,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大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找回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作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非常自卑,认为自己低能、无能,甚至不堪造就。如果教师能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这些激励的话语,一定能唤起后进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畏缩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不良的自我暗示。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尤其当在体育课中遭遇困难和失败时,应该对自己说“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我能行”、“我能做好”、“我要快乐地生活”。总之,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这样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将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为性格内向学生开启心扉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做事往往畏畏缩缩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这种学生不会受到同学的青睐,也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教师在平时能多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只用给他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微笑,那他的心立时会得到安慰,以为老师对他另眼相看了。倘若老师专门跟他说几句鼓励他的悄悄话,效果会更佳。
3.积极的心理示暗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力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因而取得了好成绩。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
四、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环境暗示。体育教学中的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体育教学中的游戏与竞赛应运用人环境暗示给学生创设欢乐、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获得满足感、荣誉感、优胜感。竞争不仅在个人之间发生,而且在学习小组之间发生,这就需要合作,以便自己在活动中成为集体或教师赞扬的角色,并以此显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心理特点给予恰当暗示,使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暗示效果。所谓物环境,则是通过人与物的接触所形成的心理气氛,体育课中物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技巧教学中整洁的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环境安静,可以给学生温馨舒畅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语言暗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沟通人类心灵的钥匙。语义深蕴富于隐喻的语言更具有暗示性。通过合理的暗示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跳山羊的教学中,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试试、勇敢、不错”等褒奖式语言加以鼓励,就可以杜绝恐惧心理的产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耐力跑练习中,我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从发令开始到结束没有任何语言提醒,结果发现本组中偷懒的同学较多,成绩普遍较差。第二组开始前,我先给他们定了目标,而且在跑的过程中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不断进行激励,结果第二组同学完全发扬了拼搏精神,成绩明显好于第一组。
3.榜样暗示。榜样是以身示教,无言以教,它是通过教师榜样的感染力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保护手法仔细、到位,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与安全感,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反之,示范动作歪歪扭扭,甚至出现动作失误或受伤,就会使学生得到一个危险的暗示,这种暗示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感,从而妨得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
在立定跳教学中,大多数女同学的摆臂幅度过小或基本没有,针对此问题我采用了很多辅助练习以此来提高女同学的摆臂幅度,但是发现效果不明显。后来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中安排一位立定跳动作较好、成绩较优的为组长。首先让组长给大家示范,让大家观察正确到位的立定跳动作,然后由各组组长辅导组员进行练习,练习中发现同学们都在努力的模仿组长的动作,都希望自己能像组长那样跳出好成绩,经过几次课的练习动作都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4.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这两种情况。有些学生感到动作练习完成的不如别人好,就不想再练该动作了,这是不可取的消极自我暗示。教师要指导学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实心球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掌握正确动作教难,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每次在做动作前应先把完整的动作技术在脑海中想一遍,然后暗示自己“一定行、一定能掌握、一定会成功”等积极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更快的掌握动作技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5.错觉暗示。利用学生的错觉进行心理暗示,也可达到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有一次投掷教学中,由于教材技术难度大,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当课时过半时,该班仍有半数的学生没有达到及格要求,有些学生失去了信心,练习也不认真了,教学效果很差。后来我运用了心理暗示,课前有意把一个投掷区的及格线向前移了一点,但又不让学生觉察出来。在下一次教学时,我把达不到及格标准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组里到降低标准的投掷区去练习,并重点辅导,要求学生多注意动作,不要只想用力。由于学且注意了技术动作,又因及格的标准也有所降低,结果学生普遍达到或接近“标准”,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6.仪表暗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的是教师的仪表。因为上课伊始,学生第一看到的就是老师的仪表。老师的仪表是向学生表达有意义信号的复合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比如,教师的面孔可以表现出严厉的、傲慢的或善意和慈祥的,衣着可以是整洁的、大方的或奇装异服、不修边幅的,举止可以是文雅的、礼貌的或粗野的、放肆的等。这些不同的仪表暗示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正面暗示,可以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反面暗示,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仪表端正,面带微笑而不做作,衣着整齐而不刻板,举止大方而不落俗。教师在课堂上的良好仪表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良好开端。
7.标志物暗示。利用标志物暗示是体育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醒目的标志物则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跳马练习,可在马背上涂上颜色暗示跳马练习的支撑点;跳高、跳远的第二标志点等,所有这些都是暗示着学生按正确的动作技术进行练习。如在立定跳远中,由于项目的特点,在发展和练习腿部力量和一般素质练习的同时,更要在技术上加强训练,如在沙坑里做一个等高的横线用来限制或提示动作,效果是非常好的。
五、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1.简洁有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给自己制定的暗示语言要简洁有力,因为潜意识不懂逻辑。例如:“我越来越自信。”
2.积极肯定。在体育课中学习较难动作时不要用消极、否定的词语,如“我不会害怕,我不会失败”,应该改为“我很自信,我一定会成功”。
3.目标可行。句子要有“可行性”,不会产生矛盾与抗拒心理。如果“我在本节课中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是不太可能的话,选择一个心理认同能够接受的目标。例如:“我在本节课要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的动作。”
4.观想清晰。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看到自己变成理想中的那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在脑海中看到自己成功的模样。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学习支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16-04
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文化和规则,加之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背景知识日趋多元化,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学习、创新思维为目标,成为教师执行“双主体”教学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操作的理论范式,是实现新教改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交流合作目标的方法和依据。
一、支架式教学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
2.支架式教学内涵体系
经过研究,业内认可的支架式教学流程为: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写作学习、效果评价[2],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为:适时性、动态性、个性化、引导性、多元性、渐退性[3],具体到学习支架的类型,研究者都给予了较为科学清晰的描述: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形式[3]。丰富成熟的框架体系为一线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给予清晰可操作的指导,然而近年来,很少有教师将支架式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如此。
二、支架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支架式教学强调打破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将更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转移给学生,注重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讲求科学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丰富多样和随机进入的特点,更需要学习者有更强的独立探究、独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独立搜索知识库;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具有个性化的色彩,每个信息技术作品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教师要支持帮助而无法代替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要求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相同,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成长。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支架式教学主张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有策略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并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支持[4]。支架式教学虽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执行框架,但是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同一科目的不同章节、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与具体学科融合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科特点。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体系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动态开放和具体实用为指导,本研究提炼出如下的信息技术学科与支架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由图1可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该教学模式分为四个域:支架域、教学域、学习域和效果域,四个域不但内涵丰富,而且互联互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可分割的系统。
1.支架域
支架域是支架式教学得以实施的重点,是教师转变教学关键,扭转课堂主体的工具和可操作性的手段。支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支持学生学习、引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发智力潜能。支架的建立、应用和撤销依据教师对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和课堂环境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内容,形成概念点;第二步,为每个概念点提炼相应的支架,类型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第三步,反复推敲学习支架能否支撑概念点的独立理解和探究;第四步,应用过后要不断优化支架让支架更为牢固。
2.教学域
支架式教学并不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支架,让学生独自领悟内化,实现独立自治,而是要全程跟踪、以支架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支架上的知识点,可以说教师本身也是支架,教学域的实现过程也是教师搭建支架、让支架内化为学生支架的过程。
首先,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都要搭建一个情景支架,这也是最为重要的支架,是后续支架得以牢固的基础。情景支架设计的原则要紧贴教学重点,情景中要有问题和独立探索的空间。
3.学习域
学习域是学生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利用教师建立的各种学习支架进行独立探索、协作讨论、内化迁移、自我检测的过程,是将教师支架和外部支架内化为自身支架的过程。独立探索是对于教师情景的问题、对于概念的本身进行思考,思考不是凭空的要借助于建议、图表、范例等支架的帮助,必要时需要教师支架给予直接的指导。协作讨论是将习得内化的知识进行同伴的检测和重组,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内化反思是学习者必须经历的认知阶段,在经过探索和讨论过后,学生基本掌握、理解、并应用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进行总结加工深化,很可能忘记,内化的过程是建构认知地图与之前认知结构相链接,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更是将学习支架、教师支架内化的过程。自我检测是学生执行所学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效果域
效果域是作品展示、效果呈现,能力提升反思检验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科内容和目标要求,不同的知识类别(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最终的呈现效果不同,信息技术以作品呈现为主,而概念型或原理性知识则需要通过解答疑问、陈述观点等表现。最终学习者能力的提升以是否脱离教师支架独立解决问题,是否内化为自身支架为标准。
四、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初三信息技术课第一章第一节《帧和逐帧动画》内容为例,进行支架式的课堂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Flash功能、操作界面和绘画工具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逐帧动画的原理,帧的内涵、种类和区别,学会制作具有个性风采的Flash逐帧动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动画原理,分辨不同种类的帧,学会制作逐帧动画,该课程依据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
1.学习支架域的建立
支架域的建立需要逐步分解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在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针对性强的支架。研究者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如下几个知识点:①动画原理;②帧的概念;③帧的类别;④Flas种类;⑤Flash外部素材导入;⑥逐帧动画制作;⑦Flash文档的生成和保存;⑧学生完成作品;⑨点评作品。依据每个知识点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支架式教学的设计。
2.教学的实施和支架的搭建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有动态开放的教学观和课堂观察力,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氛围、学生反应决定什么时候用何种支架、支架的强弱和支架的实施。本节课的内容实操性较强,但技能的操作建立在对于一定原理理解和熟知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此内容本研究进行如下的教学过程:
(1)案例展示、引入知识
案例支架开始本节课的教学,点播让学生思考发现讲课重点――逐帧动画的现实模板和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和重点。
(2)原理讲解、知识迁移
依据导入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注意力,感知学生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帧动画原理的讲解,逐步分解每一个过程,之后讲解帧的概念和类别,重点强调学生理解三种不同帧的类别,何时添加何种帧,这时候使用的是问题支架和教师支架。
(3)任务布置、驱动学习
建立在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将教学任务转移给学生。有指引的,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独自去探索,内化概念理论知识,增加认知强度;有目标有方向的,将所理解的知识和个人的独立创新观念融合应用到任务的完成中。
(4)独立协同、作品制作
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和创新意识,结合新知识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与同学进行相互讨论,教师给予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5)效果展示、重点点播
学生上交作业,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点评,包括一些优秀的案例,以及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错误点和改进的做法一并反馈给学生。
(6)效果评价、反思提升
教师根据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状态,将作品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再次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评价学生在独立协作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继续创新发展的意见。
3.学生学习,内化支架
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就是学生习得学习支架、内化学习支架、强化和应用学习支架。学生本人的认知本身为一个已有支架,学生在学习和独立思考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支架的内容、强度和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化的学习支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基础支架:学生对于常识和概念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解的原理才是应用、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应用支架:学生内化习得基础支架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条件进行应用,应用效果的好坏是学生应用支架牢固与否的标准,通过不同情景的锻炼可强化该支架。
创新支架: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思维基础,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逐步唤醒和强化创新支架,独立完成逐帧动画的过程就是创新支架和应用的过程。
反思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建立反思支架。
4.效果评价、多元反思、共同提升
此处的评价其实也是评价支架,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发现不足,相互学习,激发动力,同样评价也是靠支架来实现。在导入课程时有了案例支架,才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在独立完成作品时教师给予建议支架和工具支架,然后评价学生领会的程度,并通过最终的作品呈现点评优劣帮助学生反思提升,在完成作品时与同学相互讨论,同学之间的相互建议,让学生能够结合团队的智慧,激发内在潜能,提高作品质量。最后,教师通过总结性的评价反思和总结,点评学生,反思自我,逐步完善学习支架和内容,不断的内化支架式教学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五、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相结合,参照已有的科研成果,提炼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内涵、特点、过程、原则等概念框架,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相融合,研究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该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执行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思路、方法与案例。
本文抓住了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内涵: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给教师指引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法和执行思路。它是解决新教改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移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更是双主体教学观的方法论体现,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独立意识、协同合作、创新思维的牢固支架。支架式教学理念为新教师提供了可执行的方法,帮助执行现代教学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主体地位,必将在与各个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支持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概念框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其中,为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则称为支架(康艳,2011)。根据以上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或间接(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同伴)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阶段。 基于鲁子问、康淑敏(2008)、嵇敏(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前后六个阶段。
(1)确定最近发展区。这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背景知识、思维水平、兴趣爱好,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2)选择学习任务。选择的学习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空间。任务要镶嵌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指向。
(3)提供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旨,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发展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文化为一体的支架。
(4)进入情景。基于所建立的概念框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5)合作探究。学生的任务学习和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驱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地通过示范、提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积极地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6)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不仅针对课堂学习任务的有效性,还要追踪评价学生课后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二、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 8A Unit1 Friends Main task,要求学生Write an article for your school newsletter about your best friend for a writing competition,用合适的形容词描述好朋友的相貌、品质、能力等。笔者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六个阶段,谈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
1.确定最近发展区。 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学习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缺少语用环境和语言实践,学习策略、情感和文化态度更无从激活。从学习需求分析,初二学生虽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写作前组织有效梳理还是必要的。据此,笔者确定的最近发展区为:在以语言发展为中心的写作活动中,学生能通过运用性阅读策略,在一定的语境中重组阅读文本的语言,并运用迁移、拓展等手段,充分体现目标语言和话题语言的运用(戴军熔等,2011)。
2.选择学习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为写作教学选取相应的任务。笔者把任务镶嵌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依托本课Daniel's article about his best friend Kate,要求学生Read his article and discuss it with your partner,不仅让学生明确Main task的主要任务是借鉴、模仿和运用课文的语言,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会观察、学会评价、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基础是建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概念框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语言技能分级标准"四级标准描述中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阐述: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五级标准中有: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构建概念框架应着眼于解构阅读文本中的写作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目标文本的框架体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在本案例中,笔者从文章的词汇句型、文体结构等写作要素着手构建概念框架。
三、教学反思
笔者对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进行了如下反思:
1.保证写作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是支架搭建的基础。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然后再设置情景,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2.把握支架搭建的适切度。教师的支架搭建若不足以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势必会影响书面输出。目标文本应体现具体的、多维的学习目标,包括语言、文体、情感等,教师可以明确围绕哪些要素来构建概念框架,从而把复杂问题分解,而不是仅仅给出几个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做机械的造句练习。
当然,支架搭建不宜过多过细,而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例如,在解构文本时,教师应当在互动中渗透自己的教学目的,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理解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