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的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学生;情绪情感;教育管理;方法初探
高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一般是以外露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以直接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发展。情绪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也有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与中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息息相关。对情绪情感的态度不能放任自流或强行压抑,而应该合理地疏导、训练和引导学生调控情绪情感。那么,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情绪情感教育管理呢?
一、“人性假设”论的逐步发展,使“人性化”管理的地位突显出来。在高中学生情绪情感教育管理中人的情绪情感因素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人性”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现代社会讲求人性的大背景下,不仅社会在提“尊重人权”,“创建和谐社会”。而且一个教育也同样需要进行管理改革。“人性化” 管理是 也就势在必行。所谓“人性化”其实就是要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照顾他们的需要,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为教育创造价值。情绪情感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无论是“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以及“复杂人”的理论,某一层面上讲,其实无一不是为情绪情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作理论准备和有力证据。教师要发挥教育艺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营造宽松融洽的教育氛围,塑造高情商的教育,从而使教育组织长久保持活力与高效。
二、情绪情感的合理有效利用成为了高中学生情绪情感教育管理的重头戏
人是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时刻都在利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情绪情感处理问题。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及体验,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是原始的,更多地与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相联系。在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通常认为情绪发展在先,而情感体验在后。
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每个人都有情绪,但人们大都对情绪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注。消极情绪若不适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而积极的情绪则会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绪,才能管理并控制情绪,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情绪情感教育管理
(1)教师要明确高中学生情绪情感失控的因素。高中是学生经历的一段心路旅程,在这里接受新知识,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完美自己,为以后能更好进入大学打好基础。但是,面对的并不是那么平坦的道路,在迎接新的东西的时候,也将会带来更多的挑战,那么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去面对这些成功路上的挑战,但是应该怎么样才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呢?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有个良好的情绪情感管理习惯,这样即使面对在大的困难,学生也能够保持一个冷静的心,从容的去面对这些问题。
但是教师应该首先明白,学生为什么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造成学生情绪失控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素质的变化,开始喜欢和别人攀比,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开始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发现自己和别人有差别,就开始在心理胡乱思考,从而忘记了做一个真正的自我。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慢慢导致情绪失控,越来越想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生活,到最后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危害自己,甚至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扰乱社会安定。还有家庭坏境、社会现状、学校的生活学习、感情因素、自身原因等都会是影响情绪失控的因素。所以,教师只有让学生正确了解情绪失控的因素,才能在生活学习中更好的控制自我,更好的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
(2)教师要明确怎样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情绪状态。
一要正视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来高中是为了什么?我们来这里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目的?
二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不要长期呆在宿舍,多到外面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给自己找些事情做,例如:看书、画画、参加集体活动、参加社团等等。感觉脑子混乱的时候停下来自己静一下;快发脾气的时候自己独自静一下。
目前,中学生厌学心理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疏导这一心理问题,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厌学现象在不同层次学生中普遍存在。我校属于标准化普通高中,生源相对较弱,厌学学生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想立足于我校实际,深入学生、家长、教师当中,调查学生厌学的具体情况,期待从中寻找高中生厌学原因,探讨疏导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以便能为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高一、高二年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课题组通过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访谈等有效渠道,对我校在校高中学生做了厌学心理调查。我们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和1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了几位学生和教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厌学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问卷及教师访谈结果来看,85%的学生时不时有厌学情绪,6%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5%的学生有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失调性心理障碍。厌学这种行为是学生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主要问题行为。当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昏昏欲睡,不做笔记,不回答问题,但下课时精神十足。
2.不完成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课前几乎不预习,课堂上不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不复习,不愿做作业,作业马虎应付,照抄照搬,有时甚至不能完成。
3.不能遵守班规校纪。常有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时有旷课、逃学行为,有时干脆放弃学业;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有抵触、对立情绪。
4.回家不背书包,迷恋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听父母教导,与父母关系紧张,叛逆。
5.厌学学生大多数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造成厌学行为的原因
高中学生厌学行为表现及引发原因并不是完全在高中阶段出现的,绝大多数发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及师生访谈结果来看,造成普通高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
从学生问卷简答题“请回忆有没有哪个事件引起或加深了你的厌学情绪?”的调查结果看,有40%的学生提到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家长的不当体罚,包括打骂、打击性语言、唠叨、冷漠、过度关注、不恰当对比等)引起他们厌学或讨厌某一学科。80%以上的学生叙述的诱发事件发生在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情况基本稳定。下面列举学生说道的几个典型事件。
事件一:说起那天的事,A同学说:“那是小学时的一天,那天的太阳格外明亮、也分外的刺眼”。周一升旗,他因犯错被罚站在旗杆下,他感觉“周围一片明晃晃的,经过旗杆下的同学似乎都在对我‘指指画画’”,当时我多么希望那只是一场梦!”但这个“噩梦”却一直伴随着他,至今挥之不去。从那时起,他就“讨厌学校、讨厌老师、讨厌学习”。
事件二:同学B说:“那天因为考生字,有三个没写出来,老师就让我把那个单元和前几个单元的生字每个写10遍,否则就停我的课。”因为几个单元的字较多,他熬夜还是没能写完,第二天不得不让家长谎称生病而逃过老师的批评。自此,对于过量的作业或惩罚,他常感到头疼,也常用类似的谎言或照抄等不当方法度过“难关”,学习成绩自然也一落千丈,由此他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事件三:C学生写道:“小学数学老师打人,还常侮辱差生,然后我就不愿意学数学,现在一想起那个老师就讨厌他,一上数学课就头疼,不想听。”D同学写道:“小学英语课上被老师打,从此不喜欢英语。”
事件四:E同学说:“自己从小到大被对比,尤其是有一个学习特别好的哥哥或姐姐,感觉自己很废、很渣,不是学习的料。”
虽然以上事件属个别现象,但类似教育教学方法欠佳,教育者教育批评方式及语言不当的事例在此次问卷中占一定比例,从某个侧面仍能反映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小学起始阶段和初中过度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及一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导致教育方式单一,甚至粗暴。从问卷和访谈中可看出,当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和情绪时,家长安慰、关心、引导的少,唠叨、指责、抱怨甚至体罚的多,这不但没帮助孩子,反而使孩子心理再次受挫,更容易失去自信,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一部分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孩子很容易滋生依赖性与懒惰性,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又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孩子的承受能力及需求和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夫妻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对孩子影响很大。夫妻关系不好、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往往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创伤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同时,有些父母往往容易把家庭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难以将精神集中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从而产生厌学情绪。F同学说“一回到家,爸妈常常吵架,家里气氛很沉闷,根本没心思学习。”许多同学也提到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对自己学习的影响。
3.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此阶段(12–18岁)的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却是半成人状态;言语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行为上常有冲动性、爆发性和极端性;情绪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动幅度大且难于自控。人们常把此阶段叫做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或“急风暴雨”期。在此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他们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全面的看待、分析和判断。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产品普及,网络知识,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丰富、营业性娱乐场所普遍,这些趣味性极强的产品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在这一时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许多学生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这些有趣的事情上来,从而耽误了学习。问卷和访谈结果也证明有许多厌学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们觉得课堂教学与精彩的网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因此兴趣发生转移,从而慢慢放弃对学习的努力,而把大量时间放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上,完全丧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行为。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厌学学生基本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没有吃苦精神,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实,学生的许多自身因素也可归属于客观因素,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做父母的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他们这些方面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5. 高中适应性困难的影响
高中课程增多,学科难度增大,教学速度加快,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些学生刚升入高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差,再加上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难以适应高中学习。随着功课的增多,学科内容与初中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还是以初中时的学习模式来应付高中的学习便深感吃力。一些初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也开始跟不上去。例如高中物理与初中相比较难,对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思维模式、学习习惯未能及时转变,虽在物理上花了不少时间,但仍然很吃力,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比起初中下滑很多,因此就产生了“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的想法,开始对物理失去信心,并发展到讨厌物理。
因课程多,高中的作业量也比初中增多。一时难以应付的大量作业容易使学生预习、复习的时间减少,加之许多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导致新课不能得到有效的复习和巩固,造成学生不堪重负,身心疲惫,日子一长,便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农村高中所处地区经济较落后,教学资源差,招收的学生基础差。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农村普通高中,每个年级1个快班,9个平行班,平行班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严重缺失,只有极少数学生坚持学习,平时检验除语文外,几分、十几分现象很普遍,高考能上专科的比例不足30%,并且不止一所学校存在这种状况。
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
1.学生基础差
农村普通高中招收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且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欠缺,毅力差,这些差距从小学或初中已经形成。
2.家长、学生对读书认识的偏差
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收入较可观,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后工资并不高,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书意义不大,家长对子女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学生读高中“混”张毕业证外出打工,没必要辛苦读书。
3.早恋、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电影、电视、小说、网络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给在校的普通高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上网成瘾而不能自拔,失去学习兴趣。早恋使学生无心学习。
4.留守学生的比例大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主体是农村学生,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使他们成为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在溺爱中成长,形成一些孤癖、脆弱的性格,养成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
5.教师整体水平欠缺,教学方法陈旧
农村普通高中的一些老师不安心工作,一些较高水平的老师想方设法去条件好的学校,其他老师要么不够敬业,要么教学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满堂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兴趣。
6.学生学业负担重,辅助教学的活动开展过少
许多农村高中迫于生存及社会压力,拼命抓升学率,不切实际地给学生增大作业量,强化机械训练;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情感价值、态度的作用,使学生成天忙碌在学习中;为了升学而不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进步与快乐,更加讨厌学习,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7.长辈对学生溺爱,教师缺乏爱心,学校、家庭联合教育学生欠缺
长辈们对孩子的放任与溺爱使学生养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稍不如意就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而部分老师不关心学生,只管上课;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不能有效实现学校、家庭对学生的联合教育。
8.教学资源严重失衡
农村高中教学资源严重欠缺。师资差,教师得到良好培训的机会少,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受到限制,学校的硬件设施更差,一些学校理化生实验器材严重短缺,连正常的实验都无法开展,主要靠老师讲实验,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应对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有作为的学生。因此,对教师应加强学习与培训,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以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制订适合学生的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注重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学生的基础太差,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不适应学生,老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将基础作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科学素养,难度大的部分可作专题讲座。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应大力改革、创新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学习的主人。为此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认真编写导学案,调动学生积极自学、协作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学成果,相互质疑;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学生自己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恰当利用学生“教”学生,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之余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加入社团,给他们充分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享受胜利的喜悦;周末带他们郊游、野炊,让他们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使他们感到读书不再单一、枯燥,从而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4.学生学习习惯的改进及学习毅力的培养
科任老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帮助他们纠正不良方法与习惯。平时加强学生意志力的训练,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提醒,定时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恋爱观、价值观教育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大部分属于留守学生,思想迷茫。作为老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恋爱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世界观。
6.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交往中都应将自己的敬业精神、坚忍不拔的性格、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给学生,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染。
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想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组织周末未回家的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体验、感悟到温暖,从而拉近师生感情。
细心观察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热情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类似于父爱和母爱的温暖,从而燃起希望之火,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而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引以为自豪,从而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7.关注留守学生
农村普通高中留守学生的比例大,部分留守学生存在着性格缺陷及心理偏差。
(1)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引导
学生心情郁闷时要求他们找老师、同学倾诉,通过写日记,把心事写出来;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倾诉;还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及时疏导心结,求得心理平衡。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放松、释放自己的心情。
(2)建立“家长制”
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模拟“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经常与学生的父母沟通,像父母一样给学生以亲情问候和情感疏导,达到教师、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8.平衡教育资源
农村普通高中教学资源短缺,解决办法可以是:重点高中与农村高中结成帮扶对象,重点中学的优秀老师到农村高中任教,农村高中的老师到重点高中进修;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器材互通有无;上级部门在资金与设备上向农村中学倾斜等。
“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我个性,不能实施单一的束缚性教育。“以人为本”用在教育领域提醒我们要“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具有公正性,这一理念倡导师生平等,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等特点,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惠及全体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本文结合目前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等分析了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自我个性
一、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高中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高中学生性格方面的特点:(1)高中生的生理发展接近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导致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性格也有很大的动荡性与不稳定性,尤其是女生比男生在情感方面更敏感、脆弱。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管理中更要关注女生的情绪表现。(2)学习方面特点:虽然一般考上高中的学生成绩都比较优秀,但是也有一定差距,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应该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高,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可能会厌倦学习,情绪低沉,甚至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3)生活上,由于心理发展处在尚不成熟的时期,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社会影响而变化和迁移,正确和错误的因素同时并存,变化大,反复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诱惑,处于半成熟状态的他们急需适当的引导。对高中学生的成长而言,德育管理至关重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较了解,如果及时疏导,引导其向正确的航向前进,则很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1]。
二、目前高中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高中老师德育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凡事都对学生不放心,相反应该把一些具体的小事务派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主管理完成,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班级的大事,需要班主任定夺,例如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干部队伍,等等。班主任应该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中德育教育爱心不足,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的地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多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容不得学生的半点违抗。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学生要求班主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以“知心朋友”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你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鼓励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忠告者和建议者。
3.高中德育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很多高中班主任,按传统教育方式依旧以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有的片面认为优等生是最好的,后进生是不可救药的,中等生是不需要管的,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或者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某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自暴自弃,以致毁了自己的前途。
三、基于“以生为本”视角,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1.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构建相关规章制度,始终坚持个性差异与全面要求原则。高中生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事无巨细,班主任都要负责和有针对性地抓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主任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2],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计划。尤其是要重视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让高中生感觉到“家”的温暖。
2.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重视细节,树立“爱心”“耐心”,以爱为中心进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习上、生活上关怀学生,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对班集体有归宿感。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3.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班主任平时要善于总结,主动研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等生的促进工作,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善于发现培养先进,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爱,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班主任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心让他们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促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这样可充实班级同学的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善良、坦诚、正直的美德。“以生为本”即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3],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仅是塑造灵魂的基石,更是学生成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怡蔓.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郑航.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及其教育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