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激发创新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二、打造民主氛围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基本上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此,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三、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教师在学生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然后就提出若干问题:“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四、培养质疑、释疑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真正地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五、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但如果变换角度,就会好些。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是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真心交流;开放式讨论;知行统一;人生舞台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45-01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可塑性大,可能会导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或多或少的偏颇。无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转变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初中生思考的问题,生理、心理的变化需求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实践感性或理性的思考。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抨击思想上智慧的火花使其沿着"四有"接班人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和能力的高度和谐和统一。
2.情理为重,变单纯说教为真心交流
我认为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有些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品德的不良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理解有较大偏颇。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也有同感,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不能寓情理、实例、案例与教学,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的学生中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与学生们一起做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去实践这样的感情投资,以爱生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拥护,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心里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浓郁的向师情怀吧。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我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深入浅出的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激情满怀的的排比,或生动形象的描述,娓娓道来,再加上授之以渔的教学记忆,使同学们的情绪随我的"导演"而变化。
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的内容时,我打出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做负责任的公民",出示会见外宾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为国家负责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花花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3.教学相长,变枯燥的教学为开放式讨论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相互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
灌输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以感悟为平台,以能力为目的,以关注学生课堂动态为导向,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纠正偏轨的认识,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4.联系实践,变空洞的说教为知行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检验,才能显示出真理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期盼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
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期望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教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异往"、"情感困惑"、"早熟早恋"等等,以前十分忌讳的词语,现在却成了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除了教材,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他们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各式各样的的困惑、事例所分析,让大家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传统的“以课本加粉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在这里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可见,现代信息科技因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效率、有生命力必须要围绕社会生活的时政热点问题展开,即实现教学内容时效性。教学内容越具时效性,不但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越能缩短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关注时事新闻,从中甄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的信息。传统的新闻媒体,譬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虽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但它们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报纸和杂志的时效性较弱,而广播和电视虽然时效性强,但信息捕捉及应用难度大。怎样才能快捷的获取能够在教学中方便应用的时政新闻?这个问题成了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内容时效化的拦路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网络电子媒体迅速崛起,上述难题冰消雾散。现在有很多的网址导航,其中就有“新闻”的条目,从中通过链接可以登陆各大新闻网,了解各方面的时政新闻。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电子媒体由于其瞬时传播的特点,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在播报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优势尤其凸显。
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向学生传递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更可以结合这些资料,进一步讲解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教材的知识点去分析国家的这些政策,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步骤,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对碰到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自主性地学习。
四、多媒体运用的不足
事实上,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使命,思品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哲学常识:它波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思品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那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向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敢于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向发散。当然这样的教育氛围要靠教师来创设。
教师平时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与学生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一致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他们的性格、气质、愿望、兴趣、要求和认识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见解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种种异想天开、幼稚的发明、某些愚蠢的表现,乃至令人尴尬的做法持宽容的态度。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盲从,不迷信,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认识兴趣
思品课概念、原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枯燥、乏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改变那种教条条、背条条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1.以言激趣。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来自于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或诗词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则能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如在讲授“现象与本质关系”时,我引用了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要求学生在欣赏诗句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更深刻地把握诗句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本质。
2.以喻激趣。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作“八宝饭”,八宝饭里面糯米是主要成分,但还有红枣和莲子等其它成分。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和“莲子”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样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
当然,激趣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稍加留意,多动脑筋,政治课堂便能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三、巧设疑问,以疑促思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考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创造性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无从谈起。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要生动有趣,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乐于思考;第二,要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第三,要联系实际,才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问题,既是时政热点,又是高一课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复习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设置一系列问题,问题立意新、有理论深度,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剩下些条条框框的理论,思品课难免枯燥无味。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联系客观实际,如家庭实际、学校实际、社区的实际,以至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实际等。教师要启迪学生认真解读生活这本大书,须知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在课本中,而在生活实践中。
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封闭式教育所形成的胆怯心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开发。社会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调查,也可以是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带着问题回家乡调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具体进行安排。如放暑假前,家住农村和城镇的高一学生分别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教学;发挥;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8-02
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很少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对某学科了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迫切。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拓展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探亲真知、献身真理。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学生追求真实、探亲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全社会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小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体验,都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人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审视自我,在体验成功或失败的同时,领悟生命的意义,在感动的时候,产生一种愿望,并把这种愿望带到生活与学习中。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努力实现三个超越,使学生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努力学会知识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沟通和富于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心灵世界对知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占有,使自己真正主动、生动、健康地成长。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将人口、生态、时空、评估预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的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健康发展、成长,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思想品德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