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第1篇

金钥匙培训学校成立于1999年,是由我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建民先生领衔创立,由获得“共和国60周年功勋人物”荣誉称号的马成先生担任执行校长。

金钥匙培训学校现设幼教部、小学部、中学部、国际部、教师1对1、高考志愿研究等多个教学教研部门。

金钥匙培训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和教研团队,他们之中多数来自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全国重点中学。同时还聘请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原高考命题组教授亲自执教中高考辅导班,以专家讲座的形式为中高考学子讲授心理调适与备考攻略。

金钥匙学校曾荣获 “全国十佳个性化教育辅导机构、全国十佳校外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共和国60年特别贡献学校、建国60周年最具影响力课外辅导品牌、百万读者最推崇的课外辅导机构、最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课外辅导机构、北京市高考辅导600分以上学生最多的机构等多项荣誉称号。

(来源:文章屋网 )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提高 对口高考升学率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07-02

由于对口升学生源质量不高、教学管理松懈、指导不力、学校重视不够等原因,致使对口升学录取率、优秀率、本科过线率等不是很理想。为提高对口高考升学率,要清楚当前对口高考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对口高考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整体素质逐年下降,大部分学生文化课的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差,对文化课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尤其是数学,考试内容较多,包括高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 有一定难度,因而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学习效果较差。而对口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总成绩的43%(语文、数学各占120分,英语80分),文化课举足轻重的份量,成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一大障碍。

2.职业教育侧重学生的就业、职业技能,其课程的设置以专业技能课为核心,文化课作为适当补充, 文化课学时大量减少,而对口高考考纲考试内容加多,无法满足文化课教学的需要。一部分想进入大学特别是想升入本科的学生,由于文化课较差,文化课拉分,总分达不到对口升学录取分数线而落榜。

3.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时间。如何合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对口高考的升学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1.班级管理方面的措施

(1)组建对口高考升学班。要提高对口高考升学率,就必须组建较好的对口升学班级,鼓励一些基础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同时也要聘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的效率;夯实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专业知识,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文化课学习时间,尽量使学生文化课达到对口高考的要求,以提高文化课成绩。

(2)班级流动管理。流动管理即指学生在同年级同专业间根据成绩进行调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可转到非升学班级,学习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转入指定升学班级;学校要对所有对口升学班学生的构成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针对性学生基础和符合考试纲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加强学生管理。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口升学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各科老师及班主任要面临的问题。从学生入学初就要向学生强调对口升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树立成功的信心等等。有了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培养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成绩好的同学是学生心中的榜样,他们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每次考试后,邀请一些单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做学习方法讲座;班主任利用班会请优秀学生给班内同学做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班主任的聘任侧重于乐于奉献的老师。对口高考班的班主任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能把握对口高考形势和学生心理;对口高考班的班主任还应与全班同学一起定出本班奋斗目标,比如:对口高考升学率100%、本科升学率等。每星期一开班主任例会,了解学生的情况,安排下一步的工作等;班主任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分析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总结取得的成绩,明确努力的方向等,班主任还要找学生逐个谈心,交流思想,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实施。

2.教学方面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对把握对口高考命题规律,研究对口高考热点、难点上有经验的教师,应尽量稳定下来。

(2)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从备课、授课到不同阶段如何教学,如何根据学生情况制订复习策略,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要做到:①根据考纲提出教学的重点,指导教师科学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等;②成立集体备课组,每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考纲、研究考纲、研究历年的对口高考题,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④组织好月考、摸底考试、模拟考试等大型考试。

(3)认真研究考纲,把握对口高考方向。抓好对口高考工作,必须把握好对口高考动向,及时捕捉对口高考信息,及时了解教情、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对口高考工作。①研究对口高考走向。对口高考经过十几年的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对近三年的对口高考试题研究不难发现,试题难易度十分适中,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为主,题目稳中求变,逐步推进,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始终在70%以上;专业课在考核双基的基础上,还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掌握对口高考走向,对把握复习策略十分有利;②研究考试纲要,调整复习策略。考纲是对口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对口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研究考纲是学校每年都要十分重视的工作。分管领导、任课教师都要经常学习考纲、分析考纲,从中捕捉对口高考信息,准确把握知识点考核的要求,节约备考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质量;③重视讲练结合。课堂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听有所获,学有所用;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晚自习及其它课余时间,对课堂上没能及时消化掌握的知识,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解决学习中的障碍。

3.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平和心态迎对口高考

学生考前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心理波动较大的状况,还有家长期望值过高、学生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要平复学生的心态,就要重视对对口高考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口高考,不仅仅是智力的角逐,也是心力的角逐,能否取得理想成绩,能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应对至关重要。

(1)利用宣传栏对学生做辅导。请有经验的老师写一些学生心理方面的文章,讲解对口高考备考中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同时将心理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调适引导,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迎接对口高考。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故事法;高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3-03

考前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对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等进行减压增效;从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学科学习档案和调整心境等方面矫正考前不良心理;通过心理讲座、师生对话和考后分析进行辅导;通过分析高考形势鼓舞学生,通过赞赏来增强自信等辅导方式。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故事法”运用于考前辅导,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命题思维”(Vitz,1990)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高中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一、“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故事法进行心理辅导符合高考生年龄特征

高考学生具有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

近两年来,笔者在高中开展了近20场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影响辅导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情绪调整为先,认知调整为主;第二,以信服为先,以体验为本。其中,要改变学生在考前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用的手段或者载体十分重要。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应用故事进行心理辅导,能给高中生营造安全、自由的空间

1.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中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

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以上是故事里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2.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时间比例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3.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人际需求

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

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二)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

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刘儒德,2010)。

(四)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高中生面临高考,距离高考时间越近,坚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很多考生开始茫然(“高考成功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变得沮丧(“这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我完啦,我不想参考高考啦”),出现情绪激惹(妈妈刚问了句“今天学习咋样啊”就大发雷霆)、人际敏感(总觉得某某学生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某学生自私),越发浮躁(学不进去,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还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躯体表现(头晕脑胀、困倦、发汗、手脚凉等),有些考生甚至直接和家长说“我不参加高考了,受不了了”。

因此,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着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考前心理辅导应用故事法的注意事项

(一)找到故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点

选取的故事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进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而高三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自我的认识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层面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他们有高考、上技校或者直接就业等选择,对事件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据此,在运用故事法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故事的理念分析必须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等都要交代清楚,增加逻辑性,促进同一性,避免学生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思维;

第二,故事中渗透的情感要丰富、多元,根据辅导目标可增加矛盾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增加故事的渲染度,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促使其明白有些情感的存在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情,打消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顺其自然和稍加控制即可;

第三,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不同结果的出现,是故事中人物对不同价值进行选择和对行为进行控制的产物,不断选择和控制自我是个体能否成功的要件。同时,传递“没有完美,只有尽力”的理念,转变高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完美主义”倾向。

(二)提升故事的迁移效度

“故事法”的效度,即一个故事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理清和辨析对“故事法”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教师讲故事“云里雾里”,学生听故事“月朦胧鸟朦胧”,不知道教师要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专家报告中把所有的核心理念和技能技巧都呈现给学生,在现场答疑环节仍会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辅导者不断重复主题报告内容的现象,即知识和道理在学生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脱节。因此,不但要明确故事的核心概念,更应该通过学情调查和咨询实践,结合考生考前出现的问题表现进一步阐释故事所倡导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故事的迁移效度。

(三)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法”主要分为讲故事,读故事,编、演故事三个阶段。但是,在面对全校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中,让每个学生读故事和编演故事基本无法实现。为了提高故事的影响力,提高辅导者讲故事的技巧迫在眉睫。除了故事本身,辅导者还应该收集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作为背景材料,以便于拓展和补充说明;故事呈现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事先做好配乐朗读,插图、辅以背景音乐和辅导者现场讲述等多种形式;讲述时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身体和神态语言的运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舒缓、励志的背景音乐,以多媒体配图呈现故事内容,并辅以生动幽默的讲述方式效果较好。切记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尔群,董光恒,李凤杰.谈“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2]何善秀.运用故事法优化批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6:89.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第4篇

新高考 选课走班学习 浙江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浙江、上海开展试点,2017年将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浙江省根据《意见》中的具体内容,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调研,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和频率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将现行高考“3+综合”中的“综合”改为“七选三”,每年4月和10月各安排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和选考测试,全科开考,考生选考科目考试次数增加为2次。

新高考背景下,选考科目制的实行将使我国长期普遍存在的行政班制难以适应,迫使学校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选课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一、什么是走班学习

走班学习,即学生不是固定在一个行政班级里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学习,而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合时机地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类型的教学班间流动学习的组织形式[1]。它既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班级教学的优点。但是相比于行政班的教学,走班学习下课堂流动,学生多变,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为何要采取走班学习的模式

1.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根据排列组合,不难得出新高考背景下,考生将有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此外,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每科至多2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该科目考生不仅需要考必考题,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中列为发展要求的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相应的成绩将计入高考总分。而不作为选考科目的四门学科,学生仅需学习其中的必考内容,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且成绩合格即可。由于新高考赋予学生选学选考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行政班中必然有学生选考化学,也存在学生不选考化学的可能,行政班中按部就班的化学教学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2.学科教学的需要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中明确规定必考和加试的内容所要达到的考试要求。即便是必修中的同一内容,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也有不同。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下的各知识条目的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有较大的差别,详见表1,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同。广度上,必考要求不需要学生掌握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用途,而加试要求则涉及该内容;深度上,仅酸雨的成因和防治要求相同,其余的知识条目加试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均高于必考要求。化学选考内容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横跨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必修)、有机化学基础(限定选修)、实验化学(限定选修),因为内容涵盖范围广,按部就班的按照行政班展开教学,难以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这两块内容是属于选考范围,如果不开展走班学习,教师只能按照学考要求进行行政班教学,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而言,元素化合物的整体框架就无法完整建构,也无法系统性对比活泼金属(Na、Mg)、变价金属(Fe、Cu)、两性金属(Al)的差别,知识显得碎片化,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本身出发,选课走班学习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状态,建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表1 化学1(必修)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考试要求

三、化学走班学习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何时开展选课走班

此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的权力,这意味着“一人一课表”的时代已经来临。7门高中学考科目都需要走班,何时开始走班需要结合各学科课程容量与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时间等进行充分的论证。若是开始过早,学生还未适应高中生活,对学习节奏的不适应难免产生消极的心理,就化学学科而言,从初中的科学过渡到高中的化学,跨度较大,无论是思维上、学习方法上还是学习习惯上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同时,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还未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那么选课走班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果开始过晚,难免造成高中阶段前后学习任务的失衡,学生学习生活或单调枯燥或拥挤不堪,严重背离学习活动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化学加试题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必修内容和限定选修内容,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学习必考内容,还需学习加试题的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建构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呢?例如,《化学2(必修)》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与《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加试题范围)同属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问题,应该打破原有的教科书的界限,实现螺旋上升的热量问题的知识对接。纵观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实际需要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3.如何解决选课走班中的教学管理难题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学习覆盖面广,学生的流动性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笔者结合新高考改革一年多走班学习的实际现状,主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其一,采取何种方式的走班,这是思考是否需要保留行政班化学教学的一大问题,即走班学习开始之初按照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分流还是继续延续行政班的化学学考内容教学,化学选考单独进行走班展开教学;其二,怎样分班,学生自主选择还是就近走班、单元教学,抑或是分层次走班;其三,如何解决学生选课的调整或层级流动;其四,教师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效,主要思考学生考勤、作业批改、学习情况追踪、课后辅导、学习效果检验等的操作模式。

4.如何科学、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

对走班学习的教学评价涉及到两个难题:其一,新高考下,每位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课表,所选择的课程并不相同,即便选择相同的课程,但是课程的难度也可能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不一样,该如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其二,教师担任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德育任务,或学考教学或选考教学,或是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等,班级之间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与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上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些内隐性的方面该如何评价。

四、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实践的若干经验借鉴

1.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专业介绍、学习方法指导、选课指导

高一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对未来的初步规划,但是他们对高校各专业十分陌生,这些专业将学什么,包含哪些课程,可以向哪些行业发展。学校应开展相应的专业介绍讲座衔接起高中的选课、大学的专业选择、人生的理想,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学业现状,了解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报考要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于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从初中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无论是学科的数量还是学科的学习难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学生能更及时有效地适应高中学习,教师可邀请相应学科的专家型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来加快学生的适应性。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学习,学生和家长缺乏一定的认识。教师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将信息传递。学校也应设立选课指导咨询站,邀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选课指导。

2.初期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就近分流走班,后期固定模式减少走班

某校在高一第一学期进行2个月的行政班化学教学后,开展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效果较好。2个月的行政班学习,学生从身心上都对高中学习有了一定的适应,主要集中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上,不会出现学考和选考内容的分流。就近分流走班,即就近的班级形成一个学部,决定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选考班,不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学考班,在走班学习的时间内,同时开展化学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至学生过于分散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学部内还可以实现班主任共管、任课教师全员教育的管理模式。在高一学年末开展学生选课意向调查和最终选课情况的确定,学校根据学生最终选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新编排行政班,比如以“化学生物政治”、“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选课模式来编班,尽可能确保分进各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并且最多一门学科需要走班。通过一年的自主选择、尝试、体验,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向,基于此,高二固定模式减少走班既可方便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展开教学

走班学习过程中学考班和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但学生在学习风格、智能结构、学习态度、自主性、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学生发展需要,展开分层教学。例如,可在学部内,对化学学考和选考设置A、B等几个层次的班级。各学科分层教学的要求与目标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1]。展开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注重在不同层次班级间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合理流动。

4.完善评价制度,设立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及表现[2]。虽然学生所选课程不同,课程难度也有差别,但是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时,可以转化为标准分进行比较,抑或同一层次的班级进行捆绑对比,并可以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综合考虑。由于本次改革要求各校注重对学生突出表现的写实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期望为每一个学生规范地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例如,在化学选考走班中,可以开展绿色化学研究之路,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增添新的色彩。对教师的评价,也需从原本的光看学生成绩中解放出来,从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集中体现师德表现、育人成效、工作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成绩等多个方面[3]。第一,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小组,调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第二,对走班学习下的新班级进行成绩考核以及进步程度分析;第三,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访谈,关注教师隐性和显性的努力,还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第四,新高考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实施困难与研究热点,应鼓励教师多发现多思考多实践多调整,提高自我研究能力,形成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档案。

参考文献

[1] 刘茂祥.走班学习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管理[J].教育评论.2003(3).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职高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兴趣。合适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声音、图象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对学生的感官系统予以直观地冲击,使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展示学生的美术才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体验到美术学习进步的喜悦。如可以开展写生比赛、现场绘画比赛、美术设计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提高美术学习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将地方民族文化中的美术资源、网络上的美术资源等进行充分的整合,以优化教学内容,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独特性,彰显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习惯

美术赏析教学是一种把美术艺术作品作为主体审美对象的感官主导因素的教学活动形式。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录像观摩或通过到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参加学习、观摩,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认知、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逐渐让学生养成赏析作品的心理和习惯。教学中,可以先通过鲜明艳丽的色彩感官刺激学生关注美术作品,如:蓝蓝的天空、五颜六色的花朵、绿色的丛林、色彩斑斓的果实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其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琢磨和欣赏作品。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视觉感官常常要辅助之以听觉感官,尤其是在赏析古今中外名作的时候,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学生对美术艺术作品的感知也不会很深。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很多效果不错的美术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辅助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帮助学生体会到赏析美术作品时身心可得到放松和愉悦,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共同进步

由于每一个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感悟能力各异,肯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变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采取分类别教学形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共同进步成长。坚决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坚定“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的理念,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进行意向选学、分类编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各自的潜能倾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学生能接受、教师所期待的目标。对较差的学生,不能放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多与他们交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拉近师生的距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动力。

四、引进竞争机制,科学分组,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通过考试成绩给学生科学地分组,以鼓励他们竞争。考试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火箭组”,中等的进入“提高组”,基础不好的停留在“基础组”。对“火箭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基础组”和“提高组”,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还可以把“基础组”和“火箭组”安排在同一个画室学习,让“火箭组”的每一个学生挂钩一个“基础组”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讲解、示范、逐一辅导、集中讲评等方法,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班内树立和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在榜样的激励下,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反复修改自己作品不足之处,前面的学生在跑,后面的学生在追,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五、注重评价,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