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认识中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个过程学生又不可能自发完成,就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确立目标。如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我确立了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让学生知道合作与竞争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养成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和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相互合作和合理竞争的精神。
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使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如:让学生介绍在学习中既讲合作又讲竞争的事情;在创建文明班级中他们既讲合作又有竞争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合作和竞争,弄清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与精神实质,让学生明白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合作和竞争同时存在,互为一体,相互渗透,从而培养出既有合作精神又有竞争瘟神的学生。可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在思辨中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而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又同时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密切联系着。教学“竞争与合作”这课,如果教师不讲清现代社会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只强调让一讲合作或只讲竞争,如班与班的体育比赛时,是讲合作,还是讲竞争;选拔人才的学生个人某一科知识竞赛时,是讲合作,还是讲竞争。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去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班与班的体育比赛要讲竞争,而班级参赛成员之间要提倡合作。这样,开动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认识整改的的科学态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至此,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
三、联系生活实际,自我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养成和导行。重视实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我践行,使学生在耳到的同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既能在学生遇到现实类似问题时可以得到方法论的指导,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 先秦儒家思想 传承 外在约束
一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虽然国家已经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权利,但有些人特别是某些年轻人仍然对我国目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开放和自由状态不满意,提出一些迫近于“绝对自由”、“完全自由”的要求。不过,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绝对自由”、“完全自由”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类个体都需要在外在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否则既不利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又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对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而言,“仁”是其社会伦理观念的全部内容,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因为在主要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中,“仁”字竟然出现109次,而整本书只有约11700字。不过,孔子把“仁”看成是一种纯主观的内心修养,主张“为仁”是一N完全自觉的行为,“求仁得仁”(《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因此,“行仁”是不需要他人的命令的,甚至不需要他人的鼓励。同时,孔子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强迫性的要求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对“礼”――这种带有一定外在约束性的要求有着很多的论述,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行为的基本规范。不过,孔子同时又认为,礼以仁为根本,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则难以言礼;或者说,没有仁的礼,只是仪式和器物而已。相较而言,孔子更强调人对“仁”的自觉追求。
作为儒学的又一位圣人,孟子以孔子之“仁”作为其思想渊源,但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孟子在论述人们应如何“求仁“时,已不再完全认为其只是人们的自觉行为,而是认为还要以外部之礼作为君子内圣修养的有效补充。如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其中的“义”即“仁”,是指君子行为的内在规定性,而“礼”则是对君子行为的外在性约束。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即使是君子这样优秀的人,也必须不断用礼来约束和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自由行走在仁义之途。
而到了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其思想中已很少见到有关“仁”的论述。因为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荀子・性恶》),因此“礼”和“法”就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认为,礼对于国家、社会、君王、个人,都有着须臾不可离的作用。例如,《荀子・大略》说“礼者,政之n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而且荀子不但重视礼,还强调和肯定法治思想。例如,《荀子・劝学》中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止矣”,《荀子・成相》中有“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等。这说明如果具体到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这个问题上,荀子认为绝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追求,而必须用“礼”和“法”对人进行外在的约束,促使人归“善”。相较于前面的孔子、孟子而言,他更强调外在约束的有效性。
在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韩非子和李斯。他们虽然在思想上对荀子有所继承,却成了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儒者以人性向善为出发点,凭借仁爱或礼乐使天下归于太平、使人性趋于完善是根本行不通的。“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韩非子・用人》)。相反,他认为依法治国、维护君主专制才会使国泰民安。“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同样的,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的思想,是先秦法家理论在秦国的最大实践者。他坚决贯彻法家富国强兵和中央集权的方针,力主郡县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贯彻重刑主义,强调“深督轻罪”等,几乎把法家思想在实践上推向极端化。总之,韩非子和李斯完全强调从外在约束人们的一切行为,而绝不依靠人类的自觉,使外在约束性得到体现。
二
通过以上对先秦儒家思想传承过程的大致浏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实告诉人们,人类道德思想修养的完善,绝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追求,必须从外在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这样某些人所梦想着的“绝对自由”、“完全自由”就绝对失去生存空间。
而且,目前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情况一直在昭示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例如新加坡旨在建立具有高度社会文明的花园式国家,所依靠的并不完全都是公民在道德修养上的自我追求和完善,更多的是依赖在法律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因为新加坡法律的严酷在世界上确实独步无偶。如果一个人在地上随便扔了一个烟头,就会被罚款1000新元,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还要被罚到公共场所劳动若干小时,记者还要给其拍照,登在报刊上,让其难以见人。试想,如果我们施行这样的法律,公共环境还会这么差吗?1994年,美国青年麦克因为在别人汽车上涂鸦,被新加坡司法机构判徒刑四个月,罚款3500新元,笞六鞭。后虽经美国总统克林顿说情,也只不过把笞六鞭改为三鞭,但新加坡的鞭刑何其了得?三鞭下去,立即皮开肉绽。2005年12月5日,25岁的澳大利亚青年阮祥文因携带396克被新加坡司法机构执行死刑,尽管澳大利亚总理亲自出面说情,尽管澳大利亚外长唐纳紧张活动,但均无济于事,这是新加坡人坚决维护其法律的严肃性。
又如当今的美国,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抢劫、吸毒、校园暴力犯罪等各类刑事案件层出不穷。另外,对整个人类世界已经带来巨大影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源发地就是美国。而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和金融业、银行业管理者的利欲熏心。这正说明太自由、没有严密的监管是行不通的。同时,西方的很多自由主义者经常说:自由并不代表放任,保证竞争的法律制度和无法创造竞争条件时的计划也是必要的。这其就是告诉我们,适当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不要奢望“绝对自由”、“完全自由”。
再如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上一直热议的香港影星成龙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也说明了外在约束的必要性。成龙说:“有自由好,还是没有自由好?真的,我现在已经很混乱。太自由了,就变成香港今天这样子,很乱;变成台湾这样子,也很乱。”因此,他“慢慢觉得,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需要管的”。“是需要管的”,就是说明在现实中要对公民进行一定程度外在约束的必要性。成龙有此感叹,确属难得,确实很有说服力。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社会环境是非常自由的,但除了孔子外,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们都认为要对现实中的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外在约束。对于新加坡文明社会的形成,其严格的法律制度确实功不可没。而美国,正是因为对现实约束不力,才成为当今金融风暴之源。面对诸多如此,那些梦想“绝对自由”、“完全自由”的人,不知做何感想。
参考文献:
[1]罗安宪.中国孔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6.
[2]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何兆武,步近智,唐宇元,孙开太.中国思想发展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荀子,著,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与心灵之道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2022,更多阅读心得点击“读书心得”查看!
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1《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大学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
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3这个寒假,我又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一开始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一定会十分愉快。后来,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兴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使知识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4每当我打开《论语》,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告诉我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很快乐的。大家应该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们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乐,最后还留下了一段美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学过的知识,要不断的复习,从中寻找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要思考,只学不动脑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汇贯通,只空想,不学习,不努力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记住天上没有白掉馅饼的事。这就拿我自身来说,数学老师教我做一道应用题,他说一步,我做一步,碰到类似问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有些题知道做题方法,却不动手实践,还是做错,相信你也有这种情况,那是就要想着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这句话说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示真本事。一块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店主向我们介绍一种产品,我不是很喜欢我看店主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不买,我就让她去买,当时我能清楚地记住她满脸的委屈,后来,我后悔极了,每次见了她,我都绕着走。所以自己不喜欢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
读《论语》,学做人,走天下,畅天下。
儒学名著《论语》阅读心得感想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一、教化认知
我校(江苏省东台创新学校)受“赫尔逊工厂实验”的启示,反思学校的管理实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确立了“责任育人、责任立校”的文化主张。如何将学校的主张内化为师生的理念呢?我们是从宣传教育注入认知着手的。首先我们给“责任”下定义。关于“责任”,词典里的解释之一是“分内应做的事”,儒家的思想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我们将“责任”的涵义确定为:立言、立行、立德、立功。即一个人要有高远的志向并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既要成就自我还要造福社会。其次,我们要求师生弄清人为什么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为人之本,是树立志向的原动力,是积极行动的推动力,是专心致志的制动力,是不断进取的恒动力。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还要求师生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建构“责任文化”:“责任心”是立校之基,没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办不好学校,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搞不好教学,没有责任心的学生学不好知识。我们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责任”的论述编印成小册子――《名人论责任》,并用喷绘布置在学校围墙上。召开全校师生会议作宣讲,通过主题班会开展讨论,使师生们懂得了建构责任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感化心灵
“知、情、意、行”。认知,解决了问题的第一步――人脑。紧接着要解决的是“进心”的问题。“动于衷”才能“行于外”,没有心动就没有行动。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广泛收集古今中外“责任故事”,选编成册,并开展“讲故事,谈感想”活动。师生收集的故事有:《能从中舀水喝的马桶》,讲述日本政府邮政大臣野田圣子人生第一份工作――清洗厕所的故事;《历经80年的责任》,讲述英国某建筑设计院80年后寄函给武汉市鄱阳街景明大楼提醒该楼已到设计年限的故事……还有大连公交汽车司机临终前停稳车辆,保证了乘客的安全,自己却猝死在方向盘上的故事,以及“苏武牧羊”、“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还有的师生讲述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收集的“责任故事”近百个,不少故事催人泪下,使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三、强化行为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心怀责任进校园、肩负责任出校门”,“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每天,“旭日东升想一想:今天应该做什么?夕阳西下问一问:今天做得怎么样”?教师要坚持做到“六认真”,学生要生活好每一天。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培养、强化师生的责任心。如创建“校内和谐小家”活动,可谓是我校管理工作的特色之一。我们是民办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所以学生全部住校,放月假。为了让学生安心、让学生家长放心,学校把学生组成若干个“校内小家”,由教师担任“校内家长”。“校内家长”负责学生“思想的疏导、学习的辅导、生活的指导”。每月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与班主任交流都有一定的工作量要求。每学期末。学校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效评选一定数量的“校内和谐小家”予以表彰奖励。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爱心大使”、“环保卫士”、“节约监督员”等组织长年活跃在校园内外。学校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都由学生会组织招标,由班级竞标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精神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四、深化思想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引领。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显然是不能适应现代学校的办学要求的。一开始,提出“责任育人、责任立校”的文化主张,我们是不够自信的。我们阅读古今书籍,寻找理论根据;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拜访大师、学者,请求指点迷津;组织人员奔赴成都,接受“责商”培训。历时两年多,“责任文化”体系初具框架。民办学校教师流动量大,学生出去一届新来一批,所以,我们对师生的培训尤为重视,旨在让责任文化“代代传承连续不断”。教师岗前培训的第一讲是《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开展“责任大家谈”活动,领导话责任,教师谈责任,学生说责任。我们将师生的“凡人心语”和伟人的“名言语录”一起汇编成册,用彩色喷绘放大张贴在校园墙壁上。与伟人对话,与同仁交流,产生思想的放大效应。
五、内化信念
思想扎根,内化为信念,才能持久,甚至永恒。我们认为,责任文化可以产生如下功效:以责任为钙质治松治软,以责任为激流排淤疏堵,以责任为熔炉励志铸魂,以责任为利器攻坚克难。我校的《教师宣言》是:“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以父母之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忠诚之心,站好三尺讲台。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愿作蜡炬,甘为人梯,安贫乐道,无怨无悔!”主题词是:责任、爱心、敬业、奉献。我校的《学生誓词》是:“我们是八九点的太阳,承载着父母和国家的希望。我们大脑聪明,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潜能无量!我们甘守规矩,拒绝诱惑,专心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决心在老师的教导下奋力拼搏,实现人生的梦想,创造明天的辉煌!”主题词是:责任、自信、自律、奋斗。每学期开学典礼,师生都要集体宣誓。我们要求师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伟人与小人的区别,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异,皆在于有无责任之心――责任心乃为人之本,责商乃万商之魂!
六、固化人格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19-02
陶行知说过,"教学不是无情物"。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感激励人的认识活动,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认知活动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中学思想政治老师采取过于死板的注入式灌输,忽视情感教育,学生反应淡漠,使本来就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更加单调无味。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创设情境,以景触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挖掘更多的情感元素,让高深的理论成功地实现"软着落"。
(一)利用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学习的心向
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时,为引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上课前3分钟播放录像"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经典片段的经典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适时发问:"同学们,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宏大场面给你的感想是什么?"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迅速激发。从而为进入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巧妙利用学生学过的古诗词阐述深奥的哲理
一般人都认为哲学生活距离每个人的实际生活较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认识到哲学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如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些句子:黄花垂髫(在古代,长寿谓之黄发,小孩谓之垂髫。在儒家思想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剪发。未足20不弱冠,所以头发都是扎起来,而鬓角位置的头发少儿短,扎不起来,就自然垂髫了。这正是人生的"老与少"的矛盾);往来种作(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更印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
如此一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妙地将抽象哲理寓于古诗词的欣赏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也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点。
(三)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比如,在讲授"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时,我就地取材,提出问题"粉笔销售对象比较狭窄,一般仅限于学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使自己生产的粉笔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厂家需要怎样做呢?"教师可作出适当引导,如"生产无尘粉笔,这样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学校就会竞相购买。"从而得出企业要改进技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论。
二、提供平台,触景生情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当突破教师一味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使所学知识引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一)挖掘教材内容,组织小品表演
这样,抽象的知识就能直观地表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体验。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创设情境:芳芳的爸爸最近考出了驾照,想在春节期间买一辆家庭轿车,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
(请四位同学进行角色模拟,分别扮演芳芳的爷爷、爸爸、妈妈和芳芳,四位同学准备2分钟)
爷爷:(八十高龄,无退休金)新手免不了刮刮蹭蹭,花两三万买个"二手"车先练练手,又便宜又能提高驾车技术。
芳芳:(高一学生)我同学家有辆20万以上的轿车,所以咋家要买就买至少20万以上的,要最新款、与众不同的。开这样的车上街兜兜风,节日期间旅旅游,多威风!
爸爸:(事业单位普通职员,月收入3000)我觉得最好买辆15万的、最好是绿色环保的。首付5万,再贷款10万,买车也要量入为出嘛。
妈妈:(小企业职工,月收入2000)我看买个小排量的微型轿车就行,芳芳两年后上大学得用钱,不要把钱只花在汽车上,就不要贷款了。
课堂讨论:你赞同他们的主张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形象生动又亲切滑稽,其中包含的知识也就明了了。
(二)利用课堂舞台,重现教学片断
在讲"物物交换"弊端的时候,我请四名学生上台进行亲身体验。
学生1有牛奶,想换盐;
学生2有盐,想换矛头
学生3有矛头,要换咖啡
学生4有咖啡,想换红珍珠
学生5有红珍珠,想换牛奶
学生在交换过程中发现物物交换极为不便,你需要对方产品但对方不需要你的产品。有牛奶的需要经过4次交换"牛奶――红珍珠――咖啡――矛头――盐",最终才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盐。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物交换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便,从而为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产生的必然性。
三、袒露真心,以情融情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
(一)教师的真情实意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做出正确回应时,不要回避,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搜资料、请教名师等方式,尽量弄清来龙去脉并尽快地告诉学生。当学生做错了事时,教师要悦纳学生的错误、多宽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期待。思想政治课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以心换心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爱的意义,并掌握施爱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精髓。教师要严于律己、身正为范。教师口中所说的,应该是他真心相信的,更应当是他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只能这样,教师作为一本活教材,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真切的师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一个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仍有教师讽刺、冷落甚至体罚学生,其结果是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因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博大的师爱关心关心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