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学指导;讨论评议;设境质疑;归类总结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用现代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以下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若干教学方法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自学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总结、概括等)自主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过程。
二、讨论评议,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传输
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安排讨论的全过程,巧妙设疑,提出论点。即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争论:教师提出论点,由学生思考、反驳,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发展、深入。也可在学生之间引起争论: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设想结论或解法,在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自然地展开了。教师再在各种观点间进行沟通、比较、择优汰劣,去伪存真。这种讨论的过程能使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地趋于同步,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每个论点的提出都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切不可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思考与讨论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设境质疑,变“正确无误”为顺乎自然
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探索性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发明、创造。要把公理化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化学创造思维活动,因此不必追求思维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这条成功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化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思维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许出现思维的歧误,有时甚至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可能的思路进行研究、辨析,对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允许犯错误也是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释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失败原因的探讨、失败思维过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维的监控能力。长期坚持,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借助歧误分析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这也应引起重视。
四、归类总结,变零星积累为“整体集装”
平时教学总是以单个知识点逐步进行的,因而学生也就以零星积累的方式接受和存贮知识,致使遗忘率高、教学效率低。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板块结构,从而以“整体集装”的方式存贮于记忆之中,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比如,用类比的方法,由一例到一类,再由一类到多类,进而将多类加以统一,并尽可能地扩大类的外延,使有内在关系的内容归类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又如,对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方法和思想加以统摄,使学生从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掌握。也可用图表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网络,或运用变式教学形成知识链式结构,等。以上讨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若干做法,须强调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启发,妙在得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化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4.9
[2]张顺清。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一、要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去吸引学生
化学教学中,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作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苦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学生谈心、交流学习心得。例如,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施塔尔的“燃素说”;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生活中的化学小魔术,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具有进取的精神,愿意听老师讲,愿意到老师身边来。
二、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正地统一起来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方法 意义
一、结合化学学科的特色,优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将实践活动与科学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还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觉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让学生自己分析,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用的何种方法;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原因在哪,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化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化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化学教学得到优化。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这样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化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开放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就一定能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收获知识。在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进行组织讨论,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思维活跃以后,让学生自行进行学习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要适当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不能让学生进行盲目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化学教学得到优化。
三、教学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反思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的一种方法,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出现对教材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以及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但不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都要进一步的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需要教师创设反思情境,这样才能有效的展开反思活动。在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自我反思时,教师可同通过一些教学实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物质燃烧的现象进行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硫燃烧出现蓝色火焰等等。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火焰的形成条件,进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想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学生必须要有反思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比如:性格、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在哪门学科的学习上比较有优势等等。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反馈,与学生一起讨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改善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要让学生自行分析学习任务的难度、采用哪种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望。
结论
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在教师对化学教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总结出教学经验。教师要在探索中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许多老教师与新教师相比接受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速度较慢,原因是教师在掌握教材内容之后,容易导致重复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自我评估对化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才会对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苏祥.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教师),2010 (09).
[2] 王立秋. 问乎情题乎境――试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 考试(教研版),2012(0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2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培养出会学习的人呢?高一作为系统性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高中化学苏教版的编者也有同样的意图。《化学1》专题1的教材编写非常巧妙,不到40页的内容就已经把化学的核心理念呈现给师生。明线介绍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工具,暗线安排三个单元分别阐述了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意图使学生领会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如分类法、定量研究法、实验法、模型法等。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1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化学研究方法建构的教学优化路径。
一、分类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当学好一个知识块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不去联系,更不会去应用它,结果单元测试时成绩还不错,但是稍微一综合就一塌糊涂了。例如,问学生“二氧化硫属于哪一类物质”,多数学生都会答“酸性氧化物”,但如果问学生“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哪怕是在一学期结束时,还是会有不少学生会写成硫酸钠和水。因为他们仅仅学到了如何分类,而未关注学习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不会应用分类法结合反应规律来书写反应方程式,而是凭感觉猜测反应产物。
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步曲”教学法进行教学,即“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如何分类――分类的应用实例”,成效显著。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地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物质的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仅仅学会怎样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应用,如物质性质的推断等。在“三步曲”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以教师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如何分类”的教学则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发现了可以从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物质的分类、体现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分类的应用实例”教学可以编制练习让学生体验应用分类方法的成就感。教材P4的“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分类方法是研究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除了可以对成千上万种的物质进行分类之外,还运用于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变化多端的物质间的转化反应。由于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因此在“化学反应的分类”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复习初中知识来进一步领会分类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多角度看待问题引出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价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法的教学建构,把初中知识的“经验性”上升到高中的“理论性”,把初中知识的“散乱性”上升到高中“系统性”,实现了初高中的衔接。
二、定量研究法的教学建构
化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定量的研究方法,是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深度的、量化的表达。例如,我们常常通过燃烧法分析某有机物的组成,通过燃烧现象分析即可推测出是否含碳、氢元素,但是否含氧元素、以及各元素的组成就只有依赖于定量分析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更是重要,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关系不同、浓度不同时,发生反应快慢和反应的产物都可能不同……化学研究的每个方向都需要定量研究法,使研究结果深刻、精确。定量研究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下面以《化学1》专题1的第一单元为例,阐述定量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本单元概念多、理论性强而且十分抽象,对于仅仅接受初三化学扫盲教学的高一新生而言,觉得难是很正常的,那么我们如何使它的难度值降到最低呢?
1.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自我生成概念
初中更注重宏观上物质的性质,而对微粒观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在上新课前复习什么是微观粒子,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体积较小但数量巨大的事物,比如大米、粉笔、奶粉等,计数时常用到集合思想而使其成为一袋大米、一盒粉笔、一罐奶粉等,使用和交易时都更为便利。那么对于更为微小、数量更为庞大的微观粒子而言,我们用同样的办法处理,引出“物质的量”概念。
2. 运用类比的方法建构概念
列出学生已知的计量物理量和单位,如长度(米)、时间(秒)、质量(克)等后,指出“物质的量”也是国际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用来表征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再类比于国际米原器,讲“1mol”的涵义,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仅仅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统一的规定而已。又类比于一盒粉笔有30根,那么“1mol”有多少个微粒?如此运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
3. 在单元结束时,构建网络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引入概念的意义
通过图1,学生很直观地明白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可以再编制一些习题让学生熟练应用,可以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法的教学建构
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划桨于轻舟。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实验方法。苏教版必修1专题1的第二单元循着科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思路介绍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定量分析等实验方法。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多做探究性的实验
尽量不要把实验设计成验证性的,那样会抑制学生的活跃思维,完全沿着教师的预设发展。而应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做苯与溴水的萃取实验时,可以增设一个实验――探究苯与水的溶解性和密度大小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很直观的感受中得出结论,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记下要更有趣、更深刻。
2. 实验现象有记录、有分析
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安排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讨论。
四、模型法的教学建构
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往往可以实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在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是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例如,化学物质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微观结构,而微观的结构摸不着、看不见,借助模型化方法可以轻松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化思维方法。下面以必修1专题1的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例,阐述模型化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笔者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作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讲述从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思辨中的原子结构到近代化学科学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模型法研究原子结构的历程,带领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感受什么是原子结构模型及模型法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模型。模型通常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物质模型是用物质实体仿照原型而复制的物件。如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和模型球棍模型、晶体的紧密堆积模型等。物质模型生动直观,看得见、摸得着。思想模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抽象反映形式。思想模型可以用文字表述、符号、图表等形式体现出来,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碰撞理论、化学平衡中恒压或恒容容器等。思想模型简明、扼要,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主要方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实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量子力学模型,每一种模型的出现总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把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具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了原子结构模型,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脑海里里已经形成了原子结构的物质模型后,再辅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思想模型教学,那么,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新课改初中化学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41-02
新课改形式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动手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化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初中生而言无疑就是学科中的一个难关。放眼望去,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化学就是用来研究这些变化的学科,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到底该如何来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如何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高效的学到知识成了新课改下我们大家都该面对的问题。在此,我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四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学生学好初中化学这么课程有所帮助。
1注重理论课堂的教学
对于化学这门课而言,理论是知识的精华,课堂是则是积累理论知识的天堂,由此可见理论课堂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分秒必争,此处的“分秒必争”不是老师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做到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尽量有效利用每分每秒。我们知道,人的记忆规律是记忆量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几乎是成反比的,只有不断地循环往复才有可能将一个有价值的东西牢记在心,然而理论的知识基本上是要靠记忆的,很多老师总是对学生说什么“理解记忆”,可是理解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化学上的很多理论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比如说让学生记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生开始只能靠死记硬背,因为那些反应让初中生来理解无疑是在消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就要想办法帮学生记忆,比如可以用一些游戏或者是实验编顺口溜等来辅助学生。
2实验课的实践与研究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捷径,所有的真理没有实践的验证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化学这门课程既然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那么其理论知识必然需要实践的验证,化学实验便是验证化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法中,初中的化学实验的得不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新课改之后,倡导的便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眼见为实”说的就是“实践验证真理”的这个道理,化学课堂上老师总是给学生讲理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几个空洞的化学物品组合在一起,得到的无非就是一个空洞的化学反应式而已,然而化学实验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趣又有效的方法。实验课上,老师若是讲到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时候,适当的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来验证理论课上的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的是现实存在的实体,这时,某些化学物品的反应便不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学生对此的记忆想不深都难。
3理论结合实践
首先,实验前的理论指导。说具体点就是在进行化学实验室前一定要有理论依据,化学物质的反应假若没有理论依据得到的结果是难以想象的,有些化学物质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有理论依据切忌贸然行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在实验前需要先在脑海中想象一遍实验过程中可能得到的结果,还要先对将要做的实验做一大致的了解,对实验所要用到的药品有一定的理论认识,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其次,理论知识的实验证明。有了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时思维上里就会对将做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要细心观察试验的每一个变化,出现的这些变化是否能验证先前的理论知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实验现象是否和理论上的一致,一致的话能说明些什么规律,不一致那么原因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该考虑的。
最后,试验后的理论总结。凡事只有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才能永久,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亦是如此。化学的理论依据指导实验操作,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那么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该好好总结一下实验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
4课堂教学的整体总结
说道学习方法,人和人的想法不同,学习方法势必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在化学课堂上,怎样才能达到高效率这一标准,就需要师生一起来配合完成了,唯有将“教”与“学”二者有机结合,让两者做到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师生间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唯有适时的对教学工作做以认真的总结才能发现先前存在的漏洞,也只有及时补了漏洞才能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总结是面向过程的,同时也是面向对象的,学生对自己在某段时间内所学知识的纵向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成绩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做一小结,学生和老师间的相互总结针对对方的学法和教法也做一些小结等等。
5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