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朋辈辅导员 自我管理 团体 辅导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可谓“八面来风”,学生面临适应、学习方法转变、人际关系、就业、考研、情感等诸多问题,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扰不断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辅导需求日益加大。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数量少,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辅导需要,而且有的学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恐惧,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会别被人看成心理异常,会被看不起;另外,还有很多人也忽略了发展性心理咨询,最终耽搁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设计本方案前访谈了一些高专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反馈遇到困惑或者迷失方向时,更倾向于向朋辈寻求帮助,而不会直接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朋辈辅导员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并且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所以,探索朋辈辅导员的助人能力是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言传不如身教,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他们就要管理好自我,方可有一定影响力和说服力。
关于朋辈辅导员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其各有阐述,Mamarchev认为,朋辈辅导员指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我国学者章红兵认为,朋辈辅导员就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学生,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朋辈辅导员是一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绝大部分是学生干部或党员,以活动、沙龙、讲座、心理测试、媒体宣传、游戏、个体关注等多种实践形式,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对大一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旨在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成长;我国学者杨秉钧认为,朋辈辅导员是指与被协助者同年龄或年龄稍大之半专业助人者,具备助人技巧来协助其他同学适应环境,促进学习。
关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界定本文引用屈善孝的观点,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从定义中可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当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讲座和建立各种制度上,而考虑让大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提供自我管理水平的培训形式较少。另外,当前在关于朋辈辅导员培训的研究中,关注朋辈辅导员技能放面培训的比较多,而关注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方面的培训较少,尤其针对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朋辈辅导员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他们本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就很重要,他们要做好自我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才能更好的影响和帮助同辈个体完善自我。只有他们很好体验这个成长过程,才能将这份成长的快乐分享给同辈个体,而高专院校学生更关注技能学习,对个人成长关注的较少,所以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以往对朋辈辅导培训的多以讲座、上课形式来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进行培训的研究较少,而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和某些心理障碍方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形式,所以本文设计了此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设计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潜能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他们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因此本方案设计借鉴其观点,相信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条件,积极挖掘成员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很好的自我管理。
三、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辅导所达到的目的,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此表为团体辅导方案的摘要
1.发展性原则。通过团体成员的交流与分享,使团体成员个人素质提高,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上。
2.主体性原则。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成员得到最好的成长。
3.体验性原则。通过活动形式,使成员全员参与,成员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4.活动性原则。本方案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区别于平时书本学习,提高成员的兴趣性,进而使成员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
通过实施该方案,希望达到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以下6条:
1.领导者营造温暖、开放、团结、平等、真诚的气氛,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2.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成员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这样他们才不至于把他们个人的问题带到咨询和辅导中,在此基础上成员才能更好的保证心理咨询师中立的原则,进而客观的解决朋辈个体的问题。
3.引导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才能影响和辅导同辈个体去规划他们的未来,从而不会盲目的过大学生活。
4.使成员能调控好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差和错误认知,不断自检,有个和谐的心理内环境才能更好影响别人,同时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及时排解成员在辅导中所遇到的困难,给成员好的督导,及时清理成员的情感垃圾,及时调适成员的困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倾听朋辈个体的问题,用心解决朋辈个体所遇到的问题。
6.引导成员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断在生活中检验,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
(二)选择成员,组成团体
通过贴海报、发宣传册、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向同学们广泛宣传,吸引有意向的朋辈辅导员报名,通过面试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筛选出个人成长愿望强烈,希望在团体中获益,性格开朗,有较好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朋辈辅导员组成团体。
(三)团体活动的效果
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反映和评估两个过程来体现,现场活动及时回馈成员的感悟共同成长,及时记录,并且领导者及时自我总结;评估是通过成员自我改变量表和自我总结来完成的。
五、方案实施大纲(见上表)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工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 M工:ER工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ED 21190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32):269-270.
[3]杨秉钧.教师行为对同济小老师影响下的国中理化科同济辅导成效之行动研究[D].台湾中原大学,2003.
1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当中,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去研究人的心里过程。某一学家指出在某种情况下,积极的完成一种任务,可以对人的兴趣产生不同种类的影响,可见积极性的心理学在人文教学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是健康的,也不排除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心理承受压力比较敏感,没有方法得到宣泄,长时间处在了一个很低迷的边缘的这些种种现象,对此高校人员制定了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现象。
在心里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治疗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比如:心里问卷调查、一对一的专人咨询、整体性的进行心里演讲辅导等方式进行治疗。以上这些内容,相比之下,积极性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很实用,而且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下,可能由于多种原因,会出现很多消极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新的理念去进行指导,所以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的可行性
2.1 二者思想的相近性
2.1.1 二者都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里学指导,高校指导要选择共同的特征去进行实施,学习其他心理学的优点,结合积极性心理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实施。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加大了效果的体现,选择相近或者相同的因素来进行指导研究。
2.1.2 二者都强调群体系统的。整体性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任何一种研究,都离不开整体性。在记性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人员要加大对整体的影响政策,要多方面多方位的去进行实施积极性心理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整体的力量可以带动个体,可见群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2.1.3 不管是哪种心理学的意义,相互之间都以健康的心里为重点培养目标。大学生都是祖国成长的栋梁,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付出与贡献。所以,要从大学生实施,帮助他们的心里能够健康的发展,也预防了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心里原因出现的自杀等现象,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2.2 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不仅仅对高校大学生带来了理想的效果,而且也为社会中出现的大多数自杀,轻生的等多种不好的现象得到了减少。让大学生在积极性心理学的影响下,能感受到正能量,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愉快的气氛。在实践与研究中,这种方式的实用性真的很强,也减少了成年人犯罪的概率,让社会能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当中,可见,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 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辅导
对于如何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下面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例做具体阐述,现设计如下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名称:我的未来我做主团体目标:
(1)总目标:让成员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开发成员自身潜能,促进成员积极乐观的生活。
(2)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澄清团体期待、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绪)。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团体规模:12名大学生参加对象:10名有职业困惑的学生和2名榜样学生团体活动地点:环境可以影响成员的情绪体验,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方案设计及设计依据: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团体心理导是通过团体中友好关系的建立、消极情绪的对抗处理、榜样的模范学习、幸福的体验分享达到培养成员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帮助成员解决实的发展性问题的目的。
(1)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积极团体辅导的一块重点,首先,在团体成立初期,需要在成员明确团体规范后,通过叠罗汉、信任背摔等活动,营造一个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团体氛围;其次,在团体各单元进行前,需要通过谁是超人、信任之旅等暖身活动,让成员有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最后,在团体进行过程中,需要体领导者对成员进行积极地情绪引导。
(2)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在积极团辅方案设计的第二单元“认识自我”中,通过镜中的你我、天生我才等活动的进行,可以让成员从自我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使成员识自己,对自我重新定位。
(3)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现实性的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积极团辅方案中,包含记录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情、生命线、回到未来等环节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以积极的视角去审视生活,激发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从而激励成员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当下的困难、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4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意义
首先,这种方式的实施加大了学生的心里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成员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好的社交场地,从而促进了成员在社会环境生活中能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其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让每个大学生都乐在其中,愿意去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用良好的心里素质去解决,达到了积极性心理学的效果。最后,通过积极性心理学不断的积累经验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会不断的进步改善,制定出合理的方法,让大学生的心理有所改善,争取改善每个人的心理,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探讨贫困学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同时“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约请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导致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二)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摆脱心理贫困。辅导采取全封闭的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整天连续八个小时,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三)团体辅导的实施
应邀前来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举手投足间还有几分腼腆,但随着“名字接龙”、“个性胸卡设计”、“快乐家庭”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当分组游戏“同心圆”和“解开心结”的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爱心午餐”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心灵的玻璃罩”引导同学们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贫困也可以是人生财富”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随着“感恩的心”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在一张张粉红色的心型卡片上,留下赞美和祝福,每个人都用心感受了真诚和美好,感受了心灵的成长。
(四)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前后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为了检验和评估辅导的效果,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定期约请访谈,还通过加入团体QQ群与学生保持联系。一年后,对这18位同学又进行了一次SCL-90测试,并将前后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成对差异性检验,发现各项因子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人际敏感、强迫、偏执、敌意等因子更是差异显著(见表),这些数据说明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贫困生团体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的差异性检验
(二)教师评价
我们从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和辅导员那里了解到,这18位学生参加团体辅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的比较积极。大二时他们中有3位竞选为院系副部长以上的干部,有9位同学担任了班干部和社团干事。
(三)自我评估
在对18位贫困学生近一年的跟踪辅导和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那一天的团体训练,是他们大学生活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我们利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表,要求成员对团体训练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统计结果表明,78%的同学对这次团体训练表示非常满意,22%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33%的同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为非常积极,50%的同学比较积极;在训练过程中有66%的同学认为可以放下防御开放自己;88%的同学表示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94%的同学表示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争取参加。
在集体分享体会和感想的时候,同学都表示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必将对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A:“八个小时以前,我们还是陌生人,在校园里我们会擦肩而过,但是现在,我们真的就像一家人,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很快乐,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当我在体验做盲人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无助的恐惧,就像生活中的种种无奈,是同学温暖的双手,牵引我完成了信任之旅,我非常感激,我应该感谢生命中所有帮助我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定不会有跨越不了的困难!”
学生B:“我会永远记住今天,因为今天对我来说太奇妙了,我有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和感悟,在‘天使留言’时,看到大家那么真诚地为每位刚刚相识的同学留言,在天使的翅膀上留下最真挚的祝福,看着长长的队伍,我的心忽然被感动了,我才知道,原来感动就这么简单,我忍不住哭了,我真的非常感动,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
学生C:“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参与,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一遍又一遍的发言,自己一直关着的心慢慢打开了,在游戏中,那种被人尊重不被忽视的感觉是非常真切地体会到的,老师不和我们讲道理,而是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大家很团结,氛围很好,我觉得在这里很安全,很有归属感。”
学生D:“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父亲,自从失去了父亲后,我的世界就塌了,多少年来,这样的想法让我自卑,让我不能抬头,当老师让大家围成一个圈,把自己自卑的原因说给大家听时,我真的没有勇气,真的很艰难,很挣扎,而在同学的鼓励下,我终于说出来时,忽然觉得心里很轻松,在这里,我获的了一种力量,我一定要自信起来,老师说的好:过去属于命运,未来属于自己!我会记住今天的,因为今天对我非同寻常。”
学生E:“游戏是生活的模拟,‘解开心结’中每一双紧握着的手是环环相扣的,每解开一个,对后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影响我生命的结究竟是什么?我该怎样去解开呢?我一直希望在大学里改变些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去改变,我好像在消极的等待,就象我在游戏里的表现,感谢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一定会好好思考的。”
学生F:“来参加活动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可是一天的活动让我如此快乐!在游戏中看到了自己的消极和被动,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中我也常常是这样的吗?一直觉得我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是被社会遗弃了的,在‘快乐家庭’游戏中,老师要求我们只说自己的优点,我觉得有点难,我真的有很多优点吗?今天的活动让我还记住了两个新的名词:悦纳自我和正确归因。”
学生G:“今天的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带着矛盾的心情来的,有点担心也有点期待,但当我走进团体训练室的那一刹间,就感觉象回到了自己的家,有了在家才有的安全感。一天的活动,让我开始相信自己其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没用,家里那么不容易供我读书,可我对自己却失去了信心,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人,我很消极的对待生活,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兴趣。不过,从今天开始我改变了这种想法,我不能放弃生活,我不能放弃自己,我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自己是一个会成功的人,我的明天是充满阳光的。”
三、分析与结论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不能挺直脊梁,但是在内心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因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回避与同学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还有一些同学视贫困而羞耻,常常自惭形秽,自我鄙视,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干预,不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也会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本研究通过同质团体小组的方式,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和一般分阶段团体辅导不同的是本研究采用了短程团体辅导的形式,即辅导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一天时间里完成,让学生经历强烈的内心体验,由此激发改变自己的渴望,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和跟踪辅导后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团体辅导的短期效果和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效果的巩固和持续还必需对团体成员作进一步的辅导和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团体人际关系
一、研究背景
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从近10年文献检索中的文献来看,在大学生活里,主要存在寝室矛盾,班级矛盾和其他团体矛盾。而这些问题如果不予重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从人际关系障碍发展成另一些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咨询来解决团体人际关系问题是不合适的。第一,团体成员的抵触心理;第二,心理咨询涉及范围小,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人数很小,面对团体问题会显得力量单薄。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团体的心理辅导方式,灵活性比较大,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计划以外的情况发生,教练员能够适时调整,去应对整个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说心理行为训练是能够应对各种团体人际关系问题的。
二、运用心理行为训练对团体人际关系进行干预
(一) 心理干预方案
先对所有参与心理干预的人员分成实验组团体和对照组团体,对实验组团体和对照组团体均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测试,再进一步了解实验组团体的整体状况和特殊情况。然后根据参与团体的具体情况以及男女比例,制定与该团体相对应的团体训练项目。在团体训练过程中,记录团队成员的典型行为,并在第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后,总结并制定第二次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逐次深入的解决团体可能面临或者已经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让团体更和谐,团体成员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根据实验组的具体情况进行3―4次心理行为训练(干预效果较好则进行3次)。整个干预程序结束后(4个月时间),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测试。然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进行分析,运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的方式来显示此方法对团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心理干预过程的进行
1、招募人员
通过全校招募班级团体和学生会团体,并对挑选出来的所有团体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进行前期测量,筛选之后选取两个班级和两个学生会团体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叫做A班级和A学院学习部,对照组分别叫做B班级和B学院学习部(甄选出来的团体成员均为同一年级学生,性质一样,且每一对团体人数均等)。
2、团体干预程序
团体人际关系干预程序主要运用到心理行为训练,对实验组团体每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行为训练(每次方案根据该实验团体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每个实验组团体进行3次左右的心理行为训练),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个月,先对所有参与的团体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测试,再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比较,筛选出适合条件的两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一对学生会团体,一对班级团体),然后分别对筛选出来的实验组团体即A班级和A学院学习部进行第一次心理行为训练。在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去发现该实验团体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阶段:为第二、三个月,本阶段主要是对实验组团体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第一阶段记录的典型行为和团体辅导后的反馈,进行第二次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案设计,第三个月再根据第二的训练的反馈做出调整,做出方案。三次行为训练逐次深入,不断调整,更全面的去解决实验组团体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组团体人际交往的技能。
第三阶段:为实验进行的最后一个月,对两对团体进行第二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测试,并对两次测试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测试前后分析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分别对比交叉分析。
3、测量结果分析
表一 表二和表三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班级和学生会团体在进行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测试的数据并用excel分析的结果。
从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期测量均值和方差数值相差极小,后期测量的平均值也相差极小。从表三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期测量均值相差0.082,从表一和表三来看,实验组前后期测量的方差差值为0.12,对照组前后期测量方差差值为0.063,由此可见,经过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团体与对照组团体相比,前后变化更显著。
表四是将统计数据进行维度分析的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测试量表共28题,分为四个维度:(1)交谈方面行为困扰程度 (2)交际交友困扰程度(3)待人接物方面(4)异性朋友交往困扰。从(表四)来看,实验组合对照组的前期测量与后期测量相比,整体都有很大改变。经过心理干预的实验组与没有经过敢于的对照组测量结果也有明显区别:(1)实验组的前期测量与后期测量相比的变化弧度明显比对照组前期测量与后期测量相比的变化弧度大。(2)从差值来看,实验组合对照组后期测量在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这三个维度差值比较大。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对团体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主要影响团体成员与他人交往方面。
4、实例分析
我们将本次干预分为三次心理行为训练。以A,B班级团体的为例(A学班级为实验组,B班级为对照组):
(1)第一次团体训练,我们为A班级的32名成员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主题为“相亲相爱”,主要通过解手链、相识接龙、团队共建、十人九足等项目来让团体内部人数相识度和熟悉度更高,辨识团队的团结意识和凝聚力强度。在进行的过程中,发现A班级中有几名同学在团体活动中参与度不高,在进行十人九足的主题项目时,部分成员比较闲散,主动性不高,整个团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均不高。
(2)第二次团体训练,针对第一阶段出现行为,第二阶段设计的主题为“齐头并进”方案为:第一部分热身项目选用能调动气氛的找零钱和松鼠与大树,利用热身项目,形成了有利于后面项目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第二部分,为继续加深整个实验组团体的相识相知度,采用了随风转和共绘蓝图两个项目,第三部分,采用了主要包括齐眉棍、盲人方阵等项目,旨在促进团队成员的内部沟通和默契度。
(3)第三次团体训练,在前两次的基础上,第三次团体训练主要是提升团体温暖度,塑造家的感觉。主题为“天使之家”为主题的心理行为训练。第一部分用了“左抓右逃” 和“支援前线”等项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翻越毒页,无脚站立等项目,更多的体现团队成员对团体的贡献,在团队内部,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为团体的荣誉去努力,从而增强团体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家的感觉,第三部分,采用“戴高帽”“大团圆”等项目,团队每个成员接受别人的赞美,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个人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团队成员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在分享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谈到自己的改变,在之前虽然是一个大集体,但是熟悉和了解的只有周边几个人,通过几次团体训练,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整个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对团队的认可度也增加了,自己也能更好的融入到团体中去。
所谓机构的专门化,是指学校将心理教育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设置以心理教育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该包括至少四个相关组织,主要有领导机构、专责机构、运行机构和协作机构,它们共同构成学校完善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共同完成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并通过职能整合、分工协作、机制优化等实现心理教育的专业化。领导机构主要是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比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一般命名为“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或“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校心理教育工作,指导制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目标。专责机构主要是全面负责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一般可命名为“心理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等,可以设在学工处,亦可单独设置以强化其专业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全面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技术,指导运行机构开展具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服务。运行机构主要是指设在教学单位(系、院)的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和共青团内的学生心理社团以及班级或专业内的学生心理教育小组等。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工作,接受专责机构的具体指导,协助专责机构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心理教育。协作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与心理教育工作关系密切的组织机构,如学工处、团委、教务、工会、保卫、后勤等。其主要职责是全面配合并协助学校专责心理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有利于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实现全员育人的功效。
在这个四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中,最关键的组织机构是专责机构和运行机构,这两个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全面实施,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教育质量的监控、教育设备与技术的建设等。目前,在高校中运行的心理教育机构主要就是这两个,且一般比较重视专责机构,而将运行机构作为专责机构职能的延伸来看待。一项面向全国5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2]52所高校中有51所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51所高校中23.5%的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中全部为专职的比例仅为3.9%,60.8%的高校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而兼职人员中又有一部分人员是挂名或偶尔参加咨询活动。另有一项调查显示,[3]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挂靠在学校党政机关的占80.2%,其中挂靠在学工处的最多,占74.2%;挂靠在相关学院的占10.6%;挂靠在大学生服务联合体的占3%;属于学校直属机构的占6.1%。天津市46所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属于学校直属的仅有2所,其余22所高校均挂靠在学生工作处(部)。分析调查结果会发现,高校对学校心理教育在总体上是比较重视的,基本上都设有心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心理教育机构的专门化已基本实现。但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情况,即高校普遍没有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化的组织来对待,无论是现有机构的地位,还是机构设施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及其待遇等,都不能体现其专业化的特征,其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还远远不够。
二、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人员专业化是指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或相关专业的具有从事心理教育与咨询辅导的专门人员,以适应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还比较匮乏,且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比例更低,仅为3.9%,[2]这将极大地影响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匮乏不仅表现在量的不足上,还表现在质的不足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第二,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4]美国的人事指导协会曾制定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基础课程,还有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等专业技能课程。[5]在日本,有94.1%的校长认为,(心理)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然,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不能与美国相比。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培养标准及其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的尊重是我们首先必须要努力学习的方面,尤其是尊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及其工作者的专业地位的理念非常难得。是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的心理教育理念。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低的”。[3]并且列出了十个方面的原因。应该说,这种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但并未提出高校心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而这却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缺少心理教师专业化标准才是导致其专业水平低下、专业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这一规定并不十分明确,致使现实中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来源十分庞杂,专业背景也很复杂,且主要以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作为主要的从业要求。这里姑且不论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的乱象,单就专业背景而言,已经显得很不专业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人员专业化至少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第二,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五年以上高校工作经历;第三,至少参加过5个月以上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进修;第四,具有经过认证的国家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三、组织体系建设的关键:制度的规范化
所谓制度的规范化主要指高职院校为保证心理教育专业化,尤其是确保心理教育师资、课程、活动、组织、技术等的专业化而建立的一整套用于规范学校心理教育行为的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制度的规范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高职心理教育面临一个突出矛盾表现在:
一方面,心理教育难度较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又都表现出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降低心理教育从业教师的准入资格,以思想教育工作者或学工队伍代替心理教育教师,即大量聘用非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来实施学校心理教育。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容易导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混淆,导致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与社会经验的混淆,导致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认知错误而使学生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最终会导致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地位的彻底瓦解。所以,建立健全高职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第二,要建立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制度。高职院校为充实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曾较大范围地组织过学工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的活动,许多学校甚至资助过学工人员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对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双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去。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虽然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教师大多都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心理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这种单一证书上岗制度或许可以缓解学校心理教育人员不足的压力。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这些教师不仅没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有些甚至连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都没有,在工作中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和经历。所以,仅仅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还远远不能证明其具有从事心理教育的能力,还必须对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进行认证。经过资格认证的才能允许进入心理教育行业,开展心理教育实践。
第三,要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机构虽已成常设机构,但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其活动的成效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学校层次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本上只是个形式,既不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研究,也不对心理教育工作机构进行指导、检查。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构的地位和人员待遇也不高,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可检测的工作标准。活动设计不具有针对性,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力都不够;心理教育教师介入活动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还有医学模式的影子,“患者”找到教师后教师才介入,在此之前,学校缺乏系统、科学、有效和主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仿佛学校心理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学生“犯病”。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被动状态决定了其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改变这种状态的可行方法是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开展心理教育的校级设计,对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利用、师资作用发挥、教育内容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育效果评估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