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制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的文化强基工程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苏北地区基本消灭无房文化站。但是在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一些主客观问题。客观上由于处在苏北欠发达地区,各种经费的欠缺制约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在编人员工资省标部分的欠缺,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的无法保证,成了制约整个苏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工作最大瓶颈。主观上由于文化工作是个软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忙于经济建设,精力集中在完成各项经济工作指标上,导致文化工作被淡漠和冷落,甚至被轻视,乡镇文化阵地被占用和挪用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为了融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大局,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适应新形势,建设新农村,发展新文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也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必须出台新措施,制定新办法,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鉴于许多地方文化工作存在机制僵化,创新不足,活力不够的实际状况,必须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切实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彻底解决各项经费不足问题

比如,针对苏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可以建立扶持苏北文化资金投入倾斜机制,制定规章制度,在省委省政府形成决策基础上,再在省财政厅设立专项倾斜基金,每年列入省财政预算,由省人大通过后执行。针对文化基础薄弱和条件滞后、办公活动经费不足的实际,还可以制定文化设施和办公经费保障机制,文化活动资金管理和奖励机制,使我们每年能有一定的经费购置文化设施,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县文化局设立文化站专项资金管理帐户,强化资金的监管和执行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出台活动资金奖励机制,根据每个文化站每年活动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每个文化站8—10万元左右的活动和办公经费,彻底解决文化活动经费不足问题。

二、加大指标含金量,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考核机制,切实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农村文化工作不求在整体工作中占多大分值,但求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比如制定农村文化工作一票否决制,针对当前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实际,要让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注文化工作,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想提升综合国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那就必须提升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含金量,认真制定文化工作一票否决制度,提高文化工作在整体工作中比重,在年初制定的目标责任状中,可以明确文化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三、加大阵地建设和维护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育设施保护条例,确保农村文化阵地专属专用

加大文化体育设施保护条例的落实力度,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把条例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宣传到乡镇每一个角落。还可以将乡镇文化站房法人产权交给县文化局,强化文化站房的专属权,杜绝地方政府的随意支配和安排,解决乡镇文化站房被占用和挪用的现象,确保专房专用。

四、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立健全文化站管理机制,保证基层文化站在乡镇文化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为了推动乡镇文化站的正常运行,保证乡镇文化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赋予乡镇文化站一定的工作权限和地位,改变当前存在的工资无保障,活动无法开展,工作岌岌可危的局面。比如可以制定乡镇文化站垂直管理办法,由县文化局垂直领导和管理,人员工资全部由县文化局发给,人事上由块块建议,条条决议,还可制定乡镇文化市场管理办法。目前,乡镇文化站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只有责任义务,没有执法权利,中办、国办和省两办的意见,明确乡镇文化站对乡镇文化市场有监管职责,但是事实上,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也就没有震慑力,许多地方乡镇文化市场出现失控的现象。可以建立全新的乡镇文化市场管理办法,把乡镇文化市场执法权交给乡镇文化站,将责权利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效率。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在逢年过节时,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则采用村老年协会出资一点,企业或个体老板赞助一点,村民自愿凑合一点款、物的办法,请外来的藏族歌手来乡镇演出。(四)乡村网吧、书刊、音像市场严重匮乏且混乱目前S县的书店集中在县城,乡镇至今没有专门的规范化书店。虽然全县有72个村级农家书屋,但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牧业科技书籍却非常有限,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一些乡镇地摊、游商销售的书刊、音像制品大部分是非法盗版,如近年来,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共收缴、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约0.08万张(盘)。这些不健康、盗版的文化制品严重侵害了农牧民的利益,破坏了乡村书刊、音像市场经营秩序。同时有些乡镇不时有无证小网吧、电子阅览室和电子游戏机的出现,这些经营户由于无证经营,因此在硬件上不达标,管理上不规范,并且还出现暗中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在安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五)乡村娱乐市场枯燥、萧条民族地区乡村固定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极少,常见的经营形式主要是流动摊贩利用集市摆点音像制品、图书杂志且盗版制品占一定比例。同时也因地广人稀和经济落后等,大部分乡镇甚至没有一家文化经营户。有些乡村由于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根本就没有可娱乐的地方去,因此农牧民就只有在家看电视、聊天、喝酒、打牌等。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现状

    乡村文化执法机构力量薄弱、身份尴尬民族地区文化稽查力量比较薄弱,尽管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市场发展,但文化市场行政力量仍然薄弱,执法人员身份尴尬,主要表现在队伍编制性质混杂,目前没有专门管理乡村文化市场的文化稽查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的文化稽查办公室,S县17个乡镇中只有4个镇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5名,而在职的也只有2人,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站工作人员性质均为乡镇事业,不具备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其执法职权来自县文化行政部门的委托,属委托执法,而目前5名乡镇工作人员无一人持有文化市场执法证件。乡村文化执法机构薄弱的力量、尴尬的身份对乡村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更好开展。乡村文化执法机构办公经费严重短缺2008年以来,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B州新闻出版局每年划拨给S县文化执法经费2万元,用于县文化市场日常监督检查。而该县幅员近8000平方公里,17个乡镇,捉襟见肘的办公经费显然不能满足乡村文化市场执法之需,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市场的治理整顿及大案要案查处等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因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就连县文化监管执法队伍至今都还未配备文化稽查专用车辆,未统一着装,没有配备或配全摄像机、照相机等必需的办案取证工具等,乡镇文化站就可想而知了。(三)乡镇文化站监管缺位由于乡镇文化站仍属事业性质,无执法权,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只能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而当上级执法部门到乡镇进行检查时又不要求文化站配合,从而导致一方面乡镇文化站对违法经营者缺乏威慑力和权威性,如有些乡镇网吧经营者根本就不把文化站放在眼里,当一阵风式的综合执法(县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组成)检查后,他们会毫无顾忌的在文化站眼皮下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另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也缺乏监管的主动性,甚至文化站工作人员分不清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乡镇文化站几乎对网吧不管不问,从而导致监管缺位。(四)现行乡村文化执法监管方式弊多利少民族地区现行乡村文化市场执法监管方式大部分为县级包揽,这种方式笔者认为弊多利少。首先,这种管理方式没有发挥乡镇一级属地管理和前沿阵地的作用;其次,县级包揽造成了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鞭长莫及,难以“到位”,有远水解不了近渴之感;最后,由于县与乡镇在工作上的“脱节”,使乡镇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据调查,现S县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可简要概括为两个字即等和靠。所谓等,就是等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巡查;等当地有人举报以后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等专项整治行动时的联合检查。所谓靠,就是靠派出所偶尔进行巡查;靠举报时偶尔的督查;靠专项整治行动时偶尔的配合检查。由于缺乏对经营业主的宣传教育,日常又很少进行监督检查,因此,农村文化市场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管理难、执法难、取缔难的局面。而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未赋予乡村文化执法监管机构属地管理的职责。(五)乡村文化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民族地区受历史、文化、地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尽如人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需要。目前乡村文化行政执法人员中真正从政法、信息网络、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几乎没有,绝大部分则是“半路出家”从事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无论在知识结构、文化水平还是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参差不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结构现状直接影响到了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市场监管模式的设想

    强化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市场监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2]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首先从思想上进一步强化对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与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将乡村文化市场管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将乡村文化市场监管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其次,在借鉴成功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乡村特有的民族文化及牧民定居工程等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应将乡村文化建设和监管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据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监管实施意见,同时将执行情况作为各级政府综合治理重要考核目标和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民族乡村文化管理体系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点多面广,情况较非民族乡村复杂,如果仍然采取县级包揽的形式实施管理,将很难取得良好的监管成效,同时也难达到繁荣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的目标。为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则成为当务之急。云南省玉溪市提出的“将管理重心下移,建设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确立‘县为主体、乡为重点、村为延伸,文化主管、部门共管、社会监管’的管理体制。”[4]值得借鉴加强执法队伍和市场经营人员的素质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基于目前民族地区文化执法力量薄弱且高素质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现实,一方面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监管作用。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要求①,扩大培训范围和强化培训内容,建立县、乡一体化培训网络。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文化执法队伍培训学习经费的投入,让县、乡文化执法人员都有学习培训机会。在学习内容上,首先应进行执法资格培训,这是执法前提;其次再进行经常性的执法、办公系统、案卷规范、信息上报等业务素质培训,从而努力提高其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最后,培养“服务”理念,繁荣乡村文化市场,需要执法者转变“吆三喝四”的惟上式粗暴管理方式,变“监管者”为“服务者”,变“重管理”为“重服务”,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市场执法氛围,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全面培养,“达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关于文化执法人员的标准”②,真正“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5]。在加大文化执法队伍执法素质培训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乡村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自觉守法经营的宣传和培训。民族地区文化经营从业者普遍文化素养较低,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可积极配合,除了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传播守法经营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外,更切实的办法是应每年组织从业人员系统学习,真正从思想上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得到了他们的认同、理解,配合,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才能文明、和谐,民族文化市场也才能更加的繁荣。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是确保执法效果的保障,为此应在完善规制、明确职责、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1.完善规制制度是用来规范、约束和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规则,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重要保障。[6]民族地区在不违背国家强制性规范的情况下,从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的角度制定诸如执法责任制、稽查工作制、过错追究制、执法考评制等综合执法制度,同时积极完善业务工作、人员管理等办事行为规范。通过完善规制,不仅约束了乡村文化市场的执法者,避免了“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不良行为,同时也约束了从营者,根本上杜绝他们“找关系”、“走后门”,以此推进民族乡村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2.健全乡镇管理机制,明确乡镇管理责任,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自2004年实行文化市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以后,各级政府均撤消了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在省、市(州)、县级设立了文化市场“扫黄打非”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各级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长、政府分管文卫的副职任副组长。而乡镇由于撤消了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以后,乡级党委、政府就未再建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机制,也就出现了乡镇没有明确的领导,没有明确的组织机制和明确的编制人员的情况,从而导致乡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缺位”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在各乡镇应成立由乡镇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文化站站长、文化专员等组成的乡村文化市场监管领导小组,同时积极与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加强联系,将乡村文化市场纳入乡镇社会综合治理的范畴,使执法“手臂”向下延伸,切实让乡镇文化站成为民族乡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前沿阵地。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针对民族乡村文化执法力量严重薄弱的状况、可充分利用群众力量,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云南玉溪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他们针对农村文化市场构建了“多一双眼睛看市场,两条腿协调并进管市场”的工作格局即在44个社区组建了文化市场“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在农村,义务监督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力量,与此同时,引导组建好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和监督作用,从而确保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深感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为此本人就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做了一些思考,下面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制约文化馆站功能建设的主要因素

1.文艺人才少,岗位编制缺

综观大部分山区县乡文化馆站,几十年来人员编制没有得到增加,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性不强、旧的出不去新的专业人才进不来、专业岗位人员设置不齐等现象。文化站编制已不能适应农村文化发展要求,也不能确保专职专用,而且有的乡镇还多年缺编,存在有站无人、有人无站、无人无站等现象。

2.建设无机制,作用不凸显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发展不均、建设无序、缺乏监管的问题。县级文化馆舍达标较少,设施跟不上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符合标准的新建馆舍又偏离县城人口中心地带,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应景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因缺乏监管机制,配套资金跟不上,同时还存在人员、经费后续匮乏等问题,从而导致设施蒙尘、场所长期关闭,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

3.经费缺保障,机制欠活力

文化馆站具有多年从事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与基础。改革开放前,就我县而言,人均工资30元,文化馆财政业务经费1.2万元,不包括文化活动的专项补助,乡镇文化站人员统归县文化馆管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改革开放至今,人均工资已达2000多元,文化馆业务经费却有减无增,活动专项很难申请,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是普遍存在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加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文化馆站承担的工作量明显繁重,既要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的开展,又要负责业务经费的筹集,深感力不从心。文化站人员工资、人事关系从属乡镇管理,服从乡镇工作的统一安排,有的地区甚至一年难得开展一次群文活动。

二、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馆站的功能建设

1.求真务实,健全文化馆站功能建设的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遏制文化馆站基础建设滑坡现象的体制,在人力、财力、设施的配置上根据地方的经济、人口总量的发展而发展,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地方领导政绩的考评体系,完善严格的督查制度,杜绝以各种手段变更或出让公共文化设施产权的行为。使各级决策者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工作不是“务虚”,而应真抓实干,真正把文化这“虚工”实做起来。

2.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地域经济、人口、文化发展各有不同,文化政策不应搞“一刀切”,要结合实际完善县乡文化基础建设,允许村级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聘任可实行动态管理,对人口不多、条件不成熟的行政村,可暂缓设立协管员或文化室,集中有限财力、实实在在做好文化馆站的基础建设,使其功能作用得以发挥,带动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

3.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文化馆站开展并且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很多地方存在人力、财力、设施建设上的不足,可根据各地具体实际对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有效整合。如文化部门专业或非专业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工青妇、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把这些相关单位的人力、财力、设施进行有机整合,与文化馆站形成资源共享、力量互补、相互关联的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中心。这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可有效节约建设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4.理顺关系,发挥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作用

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人员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特别是文化馆作为农村文化事业的龙头机构,要切实遵守《文化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负责乡村文化站、文化室的业务指导,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馆长负责制,让职称和职务与业绩挂钩,实行能上能下制度。理顺县乡村三级文化事业服务网络的从属关系,建立人事、经费、设施管理和事业开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使各自的功能作用得以发挥,彰显政府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与重要作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遵义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对策

贵州省遵义市于2011年6月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于2013年成功通过验收。2015年暑期,笔者赴遵义调研,了解到其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领域拥有较多可供整合和共享的工程项目,同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遵义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中的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工程、农村数字图书馆工程,都是遵义市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可资利用的工程项目,但在具体的整合与共享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力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投入不平衡并存。文化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都是由国家实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工程项目,由不同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虽然项目实施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服务对象都集中为广大农村百姓和基层群众。这些项目在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终端设置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且所有项目的建设和设备投入均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特别是遵义市作为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较大,在同一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或同一服务内容上存在重复投入的情况。同时,由于部门职能、队伍、经费以及所采取的建设、运营模式等的不同,使得项目间存在投入、管、用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和悬殊。

(二)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着重复建设且本地资源不足的现象。文化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站点建设结束后的运行管理中虽都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工程实施重点,各自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库。但由于没有统筹规划,有许多数字资源重复。作者试着将贵州文化数字网――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贵州分中心网站与遵义党建・远程教育网站进行对比,发现在“贵州特产与特色”“民族风情”等栏目和文化娱乐节目上存在大量雷同和重复。针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课件和教学内容,作者从调研中了解到:群众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每个远程教育站点可提供的大众化课件较多,而本地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实际,能满足本地农民需求的乡土教材较少。文化共享工程领域,遵义市存在“一是资源的针对性不够强。二是地方特色资源不多,满足不了基层群众广泛需求”。

(三)缺乏持续推进工程发展与纵深应用的运行维护机制。1.缺乏专门工作团队。文化共享工程除省分中心有专门人员外,遵义市、县两级支中心都没有专门的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编制人员,长期依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兼职此项工作,很多县级图书馆在基本的图书馆业务人员编制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承担文化共享工程这一重任,一直是困难重重。在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市、县两级虽建有远程教育办公室(党员教育中心),但人员常需服从组织部门“中心工作(如干部考核)”而远离远程教育岗位。在乡(镇)、村,虽明确有远程教育管理员、操作人员,但他们都身兼数职,工作繁杂,难以抽出时间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受干部调动、村班子成员调整、明确为站点管理人员的同志薪酬一般都较低等影响,站点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岗位空缺、人员断档现象时有发生。2.运行维护经费、设备更新经费不足。国家对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以下只有设备投入,无经费投入,县级支中心只能挤占图书馆业务经费来开展工作,乡(镇)、村站点则只有挤占、挪用办公经费来支撑系统运行。遵义市远程教育系统反映:“随着电脑设备使用周期的到来,远程教育设备更新压力大;由于远程教育站点点多面广,市级财政紧张,站点更新又存在经费投入的困难”。3.监督、考核和管理力量薄弱。贵州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尚未颁布,运行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遵义市某远程教育课题组曾调查过168个站点,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5%。很显然,大部分设备处于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使用效果更无法得以保证。农屋书屋工程启动得晚,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的点少,很多问题的表现并不明显,从长远看,设备更新、站点管理与维护工作难到位的问题同样存在。

二、遵义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对策

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在于破除权力壁垒。遵义市于2005年实施的文化共享工程与遵义市广电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整合,在整合与共享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证明在遵义市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工程项目的整合是可行的,遵义市需要在充分汲取垂直型、水平型、网络型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路径上继续探索。

(一)构建统一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平台”。基础设施(网络)是开展各项文化信息资源工程项目的基本平台,是文化节目、信息内容发送、传输和接收的必经通道。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广,而遵义市存在山区多、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比较大等情况。如果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和项目都采用“各自搭台,各自唱戏”的模式,不仅硬件建设投资大,也很难实现有效运行。鉴于此,有必要充分依托广播电视网,整合和利用电信网络系统,构筑遵义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和应用网。结合遵义市实际,在网络构建和应用上,需要:

1.充分发挥有线广播电视系统频道资源,将文化共享、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相关节目进行目录、资源整合,制定统一播出计划,通过有线电视播出。

2.积极拓展“利用无线方式连接数字电视”的进村入户方式,使文化信息资源传播面更宽更广。

3.继续用好和升级全市已开通的光纤连乡(镇)、村站点的网络资源,支持其通过互联网方式用好各工程项目的文化资源。

(二)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站”。在市、县(区)两级,广播电视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包括农村中小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但在乡(镇),与上述公共信息资源工程的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对口部门却只有文化站、广播站。从公众角度来看,综合文化站是乡(镇)一级面向城乡基层群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依托它进行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的整合和共享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可以将乡镇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站、文化共享工程接收站、数字农家书屋的项目实施、设备、应用和组织管理整合到现有的综合文化站,把它建设成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站”。在村一级,由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站点建设早,以它为龙头将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内容及相关资源集中整合过来,建成村级“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站”。

(三)建设专门队伍。无论是乡(镇),还是村,都没有专门的编制性人员从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相关工作,这对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与能力是最大的制约。文化业务主管部门可以与组织部门联合,争取编制、民政部门支持,在乡镇配置一名专职的文化信息资源专干,在村配置一名文化信息资源委员,专门负责文化信息资源工作,包括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数字农家书屋、广播电影电视等工程的组织管理与应用等,同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根据遵义市文化资源丰富和信息网络具有服务覆盖面广等来分析,建立遵义市公共文化服务网(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平台上可以整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共享工程节目、农家书屋以及遵义市及各县(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技术上实现凡遵义市公众均可免费使用的目标。

(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库。一方面可以由文化部门牵头(具体由图书馆或相关部门实施),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库,将所有的文化信息资源、节目编目集中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开发制作基地、组织培养专门技术团队,加强对遵义市本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六)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管理办法和制度。具体有如下3个方面:

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广播电视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分属于广播电视、文化、组织等系统和部门,部门间关系错综复杂、工作协调困难。为克服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需要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组织的建设,即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统一全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划、财政投入、制度建设等,为全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供组织保障。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摘要】村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村级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19-01

1 前言

村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村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注重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不健全。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存在着社会参与不畅、服务水平不高、内容不丰富、设施不完善、组织不健全、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仍然缺乏制度性保障,且基础薄弱,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3 注重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保证

一方面严格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格,做到专干专用。切不能将农村文化机构作为人员安置的岗位,也不能占用人员编制,或将农村工作人员长期借用到非文化岗位工作。要调整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由县(市)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有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民间文化队伍。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自办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及民办社会文化团体,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通过举办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提高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对民间文化人才、文化能人实行登记备案和定期培训制度,积极组建村级文化指导员队伍。力争每个村居至少有一名文化指导员或文艺骨干。同时,还应该选拔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对文化事业热心、有文艺特长的文艺骨干担任村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培养出一支有一定文艺演出水平,能经常开展活动的文化宣传队伍。对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致富能手、返乡退休干部、老教师等,可扶持其成为“文化示范户”,把支持帮扶农村的图书、文体器材、电脑等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向示范户集中,并邀请专业人员予以指导,使其成为健康文化的引领者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4 强化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这支队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群众,熟悉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素质如何,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管理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实现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村级文化协管员的主要职责为: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村级文化建设规划及意见,并组织实施;主动运用本村的文化设施及文艺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科技信息,为群众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管好图书阅览室,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协调选送文艺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化艺术讲习班(讲座),指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建阳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一是注重覆盖,健全队伍。在全面完成一村一个文化协管员选聘工作的基础上,在每个社区都选聘1名或多名社区文体辅导员,目前全市共配有村级文化协管员190个,社区文体辅导员20个。二是注重培训,提升素质。制定培训计划,以市为单位全面完成上岗培训,各乡镇以乡(镇)为单位也都进行了强化培训。同时,编写独具建阳特色的培训大纲和辅导材料,在《今日建阳》编发建阳文化专版和建阳特色文化专栏等,组织文化协管员加强日常学习。三是注重管理,规范建设。制定建阳市村级文化协管员管理办法和工作考评细则,明确工作职责,统一考评标准,规范考核流程,推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四是注重激励,推动创新。落实政策,2008年起将村级文化协管员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100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奖优惩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合理流动。

5 引导群众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充分尊重群众的文化热情,鼓励和引导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利用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服务点和服务设施,以重大节庆日文化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文艺队伍进村、进社区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开展书画展览,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通过文化扶贫、政策扶贫力度,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为农民提供种文化展示平台。大力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创办文化活动家园,发展村落文化、广场文化,使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每个行政村依托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也逐渐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同时还应该扶持乡村民间文化队伍发展。把乡村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采取乡镇、村指导,村民自愿参与的原则,组建文艺团队,重点扶持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化人才,特色乡土群众文化团体。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综合运用政策宣传、集中培训、外出学习、组织比赛、进村辅导、村际联动、文化庙会、文艺调演、年度表彰等平台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乡村民间文化队伍提高水平、创建品牌、扩大影响、发展壮大,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辅助功能。

6 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努力推动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对欠发达地区政策倾斜等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不断完善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文化阵地;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多各种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共享、资源公用的模式,多渠道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为群众开辟新的文化阵地。

7 结语

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农村是关键,只有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发展,才能使文化建设真正的得到加强和发展。我们只有抓住和解决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才能迎刃而解,才能真正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朱庆奇,尹永艳. 论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1):123-126

[2] 杨炳金. 谈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4):145-147

[3] 石玲珑. 谈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其职能作用[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8) :154-159

[4] 洪小云. 加强该市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大众文艺(理论), 2007,(1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