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教育实习 全方位 多渠道
引言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呈扩招之势,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与实习机会的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实习困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高校必须拓宽自己的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文章主要讨论苏州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面如何做到实习形式的全方位、多渠道,希望能够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实践实习思路。
一、多样化的海外实习通道
就目前来看,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海外实习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每年本校通过汉办选派的志愿者人数众多,就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看,全班共45人,通过汉办前往海外实习的有6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志愿者,6名韩国普通志愿者,1名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志愿者,7名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等。
二、多渠道的国内实现途径
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学习期间赴海外实习的,根据《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志愿者推荐条例》将由文学院安排国内实习。目前,等同于海外实习的国内实习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汉语教师、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还以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在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实习的有9人,在海外教育学院实习的有3人,在洪恩汉教实习的有5人。
三、暑期来华汉语强化班项目
美国国务院“CLS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助教。该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向美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以支持他们在目的语国学习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波斯语、印地语、俄语等十三种语言及文化,增进与目的语国人民的交流。每年全美大约有550名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会获得该奖学金的支持。其中,创建中文项目的宗旨是为了帮助美国培养更多精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
今年总计有30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苏州大学CLS项目并全部入住中国家庭,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和生活8周时间。该项目的课程分听说课和读写课,学生每天上午上课,前两节是听说课,后两节是读写课。学校为每门课配备了助教。在这个项目中,助教的任务是随堂听课,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课后为每位同学打分,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将学生每天的成绩录入登分系统,偶尔帮助老师上课等等。在为期两个月的助教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可以学习老师的上课技巧,还可以在课堂上体验中美文化差异。参加2015年CLS项目的同学多达30人,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四、民间办学机构――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北京丰收卓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对外汉语实用技能培训、中文教学项目以国际交流项目等。丰收卓越一直秉承北美中文教学理念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为留学生、外交官、外籍商务人士等提供完整有效的中文服务。丰收卓越一直把对外汉语实用教学技能培训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沉浸式学习语言、深度体验异国文化并且深入社区,能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听课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对于很多未能成为汉办志愿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前往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五、实习形式的拓展
1.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
目前苏州注册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以及文化公司多达二十家,其中办学规模较大的有美和汉语、芬芳汉语、博多汉语、洪恩汉语、苏州优言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苏州汉道汉语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苏州美思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作为民间非学历汉语培训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显著优势。建立一个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实习基地,将会大大促进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国内实习基地之外,我校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希望能够长期性、持续性地输送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实现培养国际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可以建成的海外实习基地有两处:一是老挝苏州大学,该大学获得老、中两国政府批准、支持并于2011年7月在老挝万象成立。我们可以利用在海外办学的优势,向老挝苏州大学输送大量实习生。二是利用苏州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联合办学项目。大真大学每学期都会选拔一批在校本科生到苏州大学学习,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我方可以派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前往大真大学实习,并将其发展成为我校实习基地。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方面,成果突出,并形成了学分化、等级化、层次化的立体培训体系,有着一支专职培训师队伍。我校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握国际上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优势,学习借鉴其在专业实习方面的有效成果。
此外,还可以参与其他国内高校的暑期培训项目,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该培训班于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立,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和林培瑞教授创立。办学二十多年以来,普北班现已成为最大的北美在华对外汉语教学项目。
哈佛暑期学校-哈佛北京书院,哈佛北京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暑期汉语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强化课、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主要负责人由北美知名学者及高校教授担任。我校学生如能参与类似项目进行实习将会大大提高实习的含金量,收获也会更多。
六、结语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在现有的国内国外实习渠道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苏州大学还在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新的实习方式,力争早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实习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特色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海外教学实习条例[Z].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9,(2).
[3]王彬.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4]杨辉.本科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形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文理渗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分层次 多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85-04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办学,重理论、重基础、强调深度。近十几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中国教育在线网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共有553所本科高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其中仅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有百余所。这意味着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正逐步进入一个多层次、多模式的新时代。正如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所言,发展中文学科不能只有一种思路,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定位来发展中文专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具体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如何瞄准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业界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如生源不理想,专业被边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专业生存空间受到重重挤压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在有限的条件和种种不利因素面前,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出特色,首先就必须清楚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规格。
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讲,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交叉、知识创新、跨行业合作、技术集成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手。过去在人们看来属于专业技能的东西正逐步成为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狭窄的专才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另外,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领域,淘汰一些旧行业,人才的跨行业交叉流动越来越普遍,这对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实践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文理渗透、一专多能且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从具体的人才规格讲,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呢?据有关机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企业和行政机关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知识规格方面, 52.2%的单位认为“文书写作处理”较为重要,其他依次为:管理类知识、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法律知识、广告新闻知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等。在技能规格方面,最应具备的技能依次为:文字处理技能、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现代办公技能等。在能力规格方面,招聘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依次为:人品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1]由此看来,“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单凭专业功底扎实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懂管理、会策划、善于沟通合作、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中应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那么,它能够培养哪些层次和类型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呢?人才培养的优势何在呢?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好地实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数字与计算、信息获取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大多普通理工科院校过去都是从行业院校划转而来,办学中还可以更好地依托行业,贴近企业办学。最终,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人才培养要依托学校学科和行业办学优势,实现文理渗透,加强应用,突出技能,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上手快”;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要确保学生既具有相关的技能,又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保证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能够“后劲足”。同时,由于学生兴趣、能力不一,毕业去向各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应尽可能既瞄准社会需求,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让考研及愿意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行业就业的学生都有学习发展的空间,从而建构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模式。
三、制订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的办学理念?无疑,这有赖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潜在办学优势,探索“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平台课程”,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施文理渗透;通过“模块课程”,瞄准社会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
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 ,重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与渗透,“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2]平台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衔接的课程群组成。通识教育课是“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 。[3]其中,我们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论、西方哲学概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进来。学科基础平台课是指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确保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专业素质规格,也迎合了社会规定目标的需要。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课,帮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接受专业基本训练,学会在更深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
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的课程,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实际上它解决的是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分工的接口问题。”4]模块课程由研究型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三大模块组成。首先,以考研为导向,通过“研究型模块课程”,对学生实施第一步“分层次培养”。以西安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考研意愿,且有15%左右的学生考入各大高校。如何对这类学生因材施教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对此,我们通过在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研究型模块课程,探索专题式、讨论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这些学生提供平台。这一模块课程由若干门类专业限选课组成,课程内容均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考研方向选修。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开出“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继续“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实施第二步“分层次培养”,确保学生能一次性就业。针对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且就业面广的现状,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说会写,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精通某一行业知识。本模块课程又根据社会的用人类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了若干个小模块:新闻传播类、对外汉语教学类、文秘管理类、营销策划类。新闻传播类模块之下设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DV制作等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模块之下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外国文化等课程;文秘管理类模块之下设秘书实务、应用写作、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营销策划类模块之下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文案策划、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从事的行业选择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加强应用,突出技能。最后,第八学期,针对就业难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第三步“分层次培养”,探索“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在考研和一次性就业的学生之外,每年还有部分学生遇到就业难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其特长和就业意愿,推荐他们到有实力的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掌握专业之外的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并通过职校的“订单式”合同,使学生顺利就业。
(二)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培养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跨专业方向兼修、辅修、自修其他专业课程,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对于学习刻苦、学有余力、基础较好,且没有考本专业研究生愿望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外,选修或者辅修第二专业相关课程,这是“主辅修型”培养模式。同时还应鼓励部分学生,在专业自修、辅修的基础上,自考某些重点大学的第二学位,这是“双学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大学最后两年内,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要,通过知名职校和培训机构,强化学习一门技能,如网络营销工程师、网络编辑师、网络设计师、会计从业资格、人力资源从业资格、国际汉语教师、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美容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至少具备一项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学生若能在强化培训与学习中学习到真才实学,并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以适当免修部分学分,这是“学历+技能型”培养模式。
(三)保证阅读、写作、计算机、英语教学与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写作是看家本领,英语、计算机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些是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还须设置多学时、多类型,充满知识交际性的课程,保证教学与实践四年不断线。
阅读经典著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不能绕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绕过经典的研读之径,不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单凭轮廓式的教材知识,概论式的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的“扎实”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各学期先后配合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美学原理等课程分别确定经典阅读内容。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后阅读+课堂讨论+经典阅读报告会”的结构模式,推广“以读为主,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利用读说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通过写和说进一步深化阅读,既厚实了基础,又强化了技能。
写作,“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表现途径”。[5]为此,要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实践逐次、逐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将写作能力训练贯穿在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当中。其次,通过在不同阶段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秘书实务、广告文案写作等类型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保证写作教学四年不断线。再次,通过专业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公开、毕业论文等“实战型”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经过这些逐层、逐次的环节后,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将能胜任基本的文字处理工作。
计算机和英语能力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据悉,“从对深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及百余家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查情况看,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计算机和英语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此类人才的就业前景相当看好。”[6]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在每一层次、每一平台和模块的课程中都镶嵌了计算机和英语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日常化。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生向实践要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更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节点,为此,我们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
1.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是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课内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师改变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缩减课内讲授时间,改面面俱到的“掰开揉碎”式讲授为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讲解,在课内留下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课外实践指的是,在不增加课程计划学时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与教学同步的课外培养环节。
2.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是在课程实践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某些岗位能力的强化训练。校内实践又可以分为校园文化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两类。校园文化实践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校园文化平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以及社会的人才能力需求,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还应鼓励学生申请学校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实习。此外,还组织学生申请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课外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校外实践。课程实践和校内实践都属于情景模拟下的实践,而校外实践却属于实弹演习式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校外实践又分为专业实习(调研)与社会实践两种,专业实习每年由系里集体组织,由指导老师确定实习主题,系里组织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暑期社会实践,按专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习小分队,深入各地进行社会调研;第二种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节假日、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三种是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
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四年最集中、最严格的综合训练项目。正如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所言:“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7]
5.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就业难的学生,在第八学期,与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联合,与相关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的“技能课程套餐”,接受强化式技能培训,在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实现充分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从专业基础性实践到创新拓展性实践的“梯度式”跨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四、建立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建立健全、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离开了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着力打造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专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是掣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如何减少学生的困扰与顾虑?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导师制来解决。
建立专业导师制,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学生学习缺乏方法,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专业出路充满焦虑与困惑等现状做出的一种大胆探索。每个学生一入学,教研室将为其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大学前两年,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并且观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后两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给予及时指导。这很大程度上实现论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通过专业导师制,学生减少了迷茫与困惑,明白了学习目标与方法,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
要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针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针对课程,我们将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量化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专业培养课外33学分”和 “综合素质培养课外4.5学分”。前者指的是在导师带领下,大学四年,开展系列专题专业调研、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每学期的经典阅读报告会、发表文章、职业技能培训等。后者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挑战杯”创业大赛、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课程和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凝练学科特色,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构成了专业建设的环境。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8]若学科建设无特色、低水平,专业建设就难以上台阶,因此,一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要求教师科研、教研并重。二是要培育教学科研团队,凝练学科特色。应该依据教师所带课程和研究方向,将教师分成若干个教学科研团队,每一团队设一名带头人和负责人,对团队进行培育。并通过培育精品课程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优秀教学资源。
总之,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瞄准社会需求,扬长避短,科学定位,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一系列的实践和管理配套,最终将办学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后发优势,探索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健儿,范世清.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
[2][3][4]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5] 赵德利,王渭清.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389-391.
[6] 钟琼.计算机英语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培训,2006(9):50-51.
【关键词】中国文化课;课程设置;建议
一、选题背景
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汉语热持续升温,主要表现为学习人数高增长、学习目的实用化、学习领域多样化。然而,目前我国对外汉语师资人才的培训模式无法适应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缺乏独立的依托性的学科,开设的课程比较狭隘,主要分布在中国语言文化、外国语言文学等领域,没有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汉语推广人才。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知识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培养满足世界各国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需要,我们必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进行调查研究。因此,进一步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这次课程调查研究,系统的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文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这不仅区别了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也明确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为今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2、实践意义
由于对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不符合汉语教学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设置和实施,所以就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重点,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符合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对培养者的文化素质不重视,所以科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必须提高对文化课程的设置。不仅满足汉语教师人才培养需求,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因此,调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十分必要【1】。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此次问卷共发放225份,其中华科,武大,湖大各50份,华师7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30份,其中华科23份,武大19份,湖大24份,华师64份,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精确地分析和整理。
四、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1、汉语教学学习者目标分析
分析学习文化课程目标,可以推测出学习者的不同动机。根据托马斯教学心理学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动机和外动机【2】。从上表可以看出,内动机占64.6%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是源于内动机,即学习者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为了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学习者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外动机只占35.4%,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由于外部因素―进行外语教学。所以要学习文化知识。
2、培养对象的知识背景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基本上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培养对象对各类文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从表格中可以得出,文化风俗占比重最高43.0%,如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所占比重比较高,这是由于风俗文化与日常生活比较密切,学生可以不经过课堂学习就掌握了。而文化知识所占比重次之占29.1%,主要是文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这些都是通过课堂或者教材系统学习得到的。文化技能所占比重相对最低27.9%。总的说,无论是文化知识、文化风俗还是文化技能学生都十分重视,所以要重视对培养对象综合能力的培养。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内容的分析
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的文化传播和才艺展示两门文化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文化与传播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播的技能比重较少。而才艺展示注重文化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比重。
4、汉语教师教授方式分析
对汉语教师传授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文化传播课还是才艺展示,都注重用语言传递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而对实践训练不够重视,比重教小。所以,对汉语教学今后要注重对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能力。
5、汉语教师的思想品质要求分析
从上表中分析可以得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中国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才艺基础,更重要的要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三个方面均衡发展缺一不可。
6、课程的专业培养方式分析
从表格中我们分析得到,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培养方式基本符合要求,但是仍然存在潜在问题,培养方式与要求背离。
7、通过汉硕课程学习收获结果分析
通过上表,我们分析认为通过汉硕课程学习,学生收获了不同结果。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收获不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知识,剩下的对教学方法、中国才艺有了解。说明课程存在严重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8、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设的文化课有哪些缺点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7页)从上表中,我们看出,汉硕课程在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实践,所占比重达38.0%,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其次,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所占比重27.0%,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程设置建议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原则
①知识性原则。知识课程是核心课程,所以要尽量覆盖汉语教师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应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民族风俗以及汉语作为第二教学等知识。②技能性原则。技能课程的设置应作为对知识课程的补充。包括中国功夫、舞蹈、音乐等方面。汉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具备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一些才艺技能。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保证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③实践性原则。实践课程是能力的实际操练,培养学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是对之前知识课程所涉及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在了解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这种实际操练在实践课程中体现。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要略低于汉语语言教学。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不能过于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而忽略中华文化的教学,要适当拓展文化课的教学领域。第二,开设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课。设置文化对比课程,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避免由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产生文化冲突,能迅速融入异国文化中。第三,开设跨文化交际课。一方面教师到海外大多会出现“文化休克”;另一方面教学对象也会对汉语及教师产生某种程度的“文化休克”,这双层“文化休克”,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汉语教学。所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是必要的。第四,开设教师技能培训课程。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教师的技能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包括设置仪态训练课程和开设心里素质课程。汉语教师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如果教师行为举止懒散邋遢,那就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很难树立自己的权威,严重的时候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仪态训练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异国教学中,教师由于文化休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里压力。所以有必要设置一些关于心理素质的课程,让教师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第五,开设实践课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学生都是实用性人才,所以设置实践课程很重要。可以组织学生开设文化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几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使得全球产生了汉语热。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议,鼓励高校以培养教师的能力为主,设置合理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胡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青少年素质教育国际文化交流一、天津市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天津市市区及各区县校外教育单位(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媒体单位(电视台少儿频道)及商业文化机构组织开展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统计与观察,调查结论如下:
1.总体思路
1)受众定位。活动人群主要集中于6~18岁的中小学生。
2)最新理念。提高创新意识,提升主题内涵,挖掘后续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注重活动的延展性。
3)活动动态。活动的主题为互动、交流和友谊,侧重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学访,并依托政府等多方资源力求与诸多国家建立友好交流关系。
2.活动架构
1)从内容上,大体分为三类
(1)文化之旅。主办方组织学生到其他国家、地区参加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一般以一个专题为主,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门语言,或参观高等学府等。活动侧重“修学”字,主要拓宽学生的新境界、新视野。
(2)艺术专题。为应国外文化艺术团体机构邀请,参加在他国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使各国青少年在艺术交流的平台上相互沟通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外中小学生才艺展示、举办具有本国特色的联谊会等。主要范例如由团市委、市教委主办,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海河・易北河”中德青少年合唱音乐会、华夏未来举办的“心手相牵中外儿童大联欢”等。
(3)异国体验。主要带领青少年走进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亲身、切实地体会和融入别样的异国文化,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活动形式以寄宿家庭为单位,以国际游学、冬夏令营为主。
(4)开设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主要为邀请大学对外汉语、历史等专业的教师、志愿者或相关团体进行汉语推广学习。此类项目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从年龄上,大体分为三类
(1)6~15岁的小学生、初中生。面向此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主要提供时间较短的以游览、参观为主体验学习为辅的冬夏令营服务,时间一般在一周之内。
(2)16~18岁的高中生。针对此年龄段特点可以组织欧美游学,时间为两至三周。与留学机构合作,组织家长、学生寻访世界名校的系列活动。
(3)大中专学生。针对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与大学的明星团体如合唱团建立合作关系,率领合唱团赴国内外参加国际合唱比赛。针对外籍青少年(包括留学生)开展的语言类比赛。
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典型案例分析
以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的青少年暑期“赴日修学”为例,一百多名师生赴日本进行了参观学访。因为参加者主要为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所以按照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线路制定及交流环节设定上,我们安排旅行团参观了日本著名的文化娱乐景观,同时在东京创价学园、菊池市立北中学校还安排了两市的青少年就书法、音乐、器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技艺的切磋与交流。在创价学园里,我市青少年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尤其是他们的一首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受到日本学生的特别喜爱。最后,日本菊池市市长亲自为每一位参加演出的天津学生颁发了荣誉状,对该学生的才艺予以了充分肯定。
这次活动在日本当地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地方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及爱国热情给日本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国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给了中国孩子以很大启发。
赴日修学结束后,一位赴日学生更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本和日本的人民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人文精神,都令我们警醒,而他们为事业奋斗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和天马行空、敢为人所不为的大胆构想,又无不让我们深感惊叹。”可见,我们的活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作为此次的主办方之一,首次举办这样大型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尝试。但实践证明这套交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此次修学旅行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当然在这个活动案例中,我们也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这批赴日学生中,大部分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并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此次的日本之行,却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考验,很多天津学生在日本马虎大意、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务。旅行团回国后,日本当地政府把学生遗留的物品通过旅行社给我们邮寄了回来,经过清点,这其中包括相机、手表、日元在内的物品总共有十余件之多。也许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他们这种随随便便、马虎大意的生活习惯不会影响工作生活,不会对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透过表象的背后,不容我们掉以轻心。
三、“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机会
长久以来,校外教育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有些校外教育机构仅仅把素质教育的目光瞄准在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单纯的技能培训上,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校外教育的本意是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成长,寓教于乐,在体验中受教育,它不光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从青少年自身角度出发,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们在分辨力、认知力、判断力上相比成年人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又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及可塑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更喜欢亲身接触新鲜的事物。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假期教育十分盲目,因为工作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更不知如何安排孩子度过一个充实、愉快、丰富的假期。家长们呼吁学校、青少年机构、体育场馆、公益事业机构、街道和社区等单位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更何况目前天津市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了精神消费,他们有能力也愿意承担孩子的文化、娱乐消费。而这种消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性投资。此外,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对中国学生到本国旅游采取了免签政策,这无疑是对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又一种支持与鼓励。
今后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探索更多的形式,尤其要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扩展其范围和途径。因为毕竟修学旅行的高额费用将很多孩子拒之门外,而这恰是与我们的咨询后,能够与同学正常的交往与交流,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再像以前那么在乎别人说什么,别人说话也不再怀疑是议论嫌弃自己,别人交谈时能主动加入,人际敏感症状消失。
9.2他人的评价。宿舍同学反馈,她比以前开朗,活泼多了,感觉宿舍气氛更加和谐,辅导员反馈,想参加社团理事的竞选,希望老师支持。
9.3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态度变得较为开放,能容忍自己的缺点,性格由最初的内向转向活泼开朗,能够自如、轻松地表达情绪,认为咨询老师是她在学校的又一个知心朋友。
9.4心理测验评估。SCL-90测验结果如下:总分:138分,总均分:1.53分,阳性项目数:48项,阴性项目数:42项,阳性项目均分:2.00分。测量结果支持评估结果。
学年末回访,来访者情绪稳定,人际敏感情况没有再出现,已经任某社团副社长,组织过两次社团活动,结果令自己很满意。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