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本次人人校招的职场满意度调研报告共收到有效问卷7万余份,其中高校学生占样本中的81%。覆盖全国31 个省份、直辖市高校,学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学科专业覆盖七大类学科上百个专业,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超四成职场新人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

因为经验不足、职位较低等原因,工作年限两年以内的大学生的工作时长往往高于老员工。调研数据显示“职场菜鸟”中有超过四成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占样本比例高达43.47%。人人校招专家指出企业在给员工工作量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也应鼓励员工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劳逸结合。

五成以上90后员工对团队氛围不满

初入职场的90后十分看重团队氛围,针对现有工作团队氛围,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失望。调研报告显示对企业工作氛围不满意的员工样本中,高达50.75%的人认为团队协作精神欠佳是其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远高于上下级关系疏远的比例(23.51%)以及同事间人际关系冷淡的比例(16.42%)。

六成新人两年内无加薪

调研数据显示,初入职场员工薪酬满意度的整体情况不佳。明确表示对目前薪酬满意的样本比例仅为24.68%。其中,近三成学子认为薪酬与同行业类似岗位相比偏低是其对薪酬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显示了近六成初入职场员工工作两年内未获加薪机会,而得到晋升机会的比例更低,只有21.48%的职场新人得到过一次及一次以上的提拔。

住房补助成为期望福利新宠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调研 中国-东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2-02

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通过市场营销调研可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沟通关于营销方面的信息,以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并为管理者提供制订、评估和改进营销决策的依据,所以,市场营销调研既是科学营销的基础,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工具之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广西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要求毕业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近些年应届毕业生的增多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处于主导位置,在招聘过程中难免挑三拣四,这也要求高校加速主干课程的改革进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面临挑战

(一)中国-东盟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呈跳跃式增长,东盟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10年自贸区的正式建成,更促进了双方企业的合作。随着关税的降低、投资环境的发送和服务领域的开放,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自由化、一体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核心,更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苏飞雨,2010)。但是,广西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的过程中,市场调研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市场的供给、需求情况,竞争状况,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能力都了解不足,对商品的定价技巧、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等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在市场动作过程中步履艰难(罗雪梅,林素娟,2005)。外部环境的需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市场营销调研课程的教学,而且不能仅讲授市场营销调研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还要结合东盟各国市场现状进行授课。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面对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大于求,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经常要求应聘的大学生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高校作为企业而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学生作为买方来购买这项服务,同时他们又是产品(知识、技术)的载体,成为用人单位的雇员,那么这种产品载体的质量好与坏,能否胜任岗位并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决定于销售高等教育的服务一方(李雪岩,2007)。因此,面对就业市场上企业的诸多要求,高校人才需完善其培养模式,有必要对某些主干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对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完善教学材料

目前的市场营销调研教科书比较多,一般以市场营销调研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内容为主体。这些教材,一方面,缺乏与东盟市场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对数据分析方法的讲解并不透彻,只是泛泛地讲解数据分析方法的类型,并未针对调研问卷应采用何种调研方式及在数据分析软件中的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因此,对广西高校而言,需针对东盟市场组织教学材料。

首先,搜集与东盟市场相关的营销调研案例,并将其编入教学材料。书本上的案例大同小异,而且学生没有切身感受,体会不深,特别是某些翻译的课本,经常采用欧美企业的案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远,更难理解其重点内容。其实,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料的组织工作,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市场营销调研问题。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的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三年,在国外学习一年。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东盟国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收集与该市场环境、行业特点、消费者特点等方面相关的资料,并在国外的生活中发现市场营销调研问题,以用于回国后的市场营销调研课程学习。

其次,结合相关案例介绍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并讲授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过程,使教材的内容更具操作性。目前大多数市场营销调研的教材都会讲解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并指出一般采用SPSS套装软件分析数据。但是,感觉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大体了解营销调研可能用到哪些方法,却不懂得如何使用。所以,需要重新整理教学材料,甚至编写一本与东盟市场相关的、同时具有操作性的教科书。在书中,要结合具体案例,教学生为达到调研目的应采用何种数据收集方法,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该采用何种数据分析方法,同时,采用实验室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调研工作中必备的SPSS软件操作方法。

(二)加强各课程任课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市场营销调研是解决特定营销问题的工具,它要求调研者不仅要掌握调研技术,还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调研人员很难发现营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各任课教师各行其是?相互合作、沟通较少,一般并不了解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与市场营销调研相关课程的进展状况,这不利于在营销调研的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加深其对调研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多与其他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状况,甚至可以请其他任课教师作为助教,在营销调研课堂上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从而学会市场营销调研。

(三)鼓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与企业合作调研项目

首先,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

一般而言,第一节课往往是直接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发展趋势、学习的重要性等作简单介绍。事实上,除此之外,应该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以便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合作完成调研项目,达成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目标。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比较自我,团队意识较差,通过成立项目小组,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合作。

其次,鼓励各项目小组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市场营销调研技术,并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鼓励各项目小组与企业洽谈,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调研项目。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谈判技能、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当然,从学生与企业谈合作到学生们完成调研工作,任课教师都需给予一定指导,以保证学生有调研项目可做,并能够完成该项目。

最后,在课堂上分享调研成果。

由于项目小组的调研工作与课程教学同时开展,所以,教师可在每次授课时留出一部分时间,请各项目小组分享调研经验。特别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将调研报告做成PPT,阐述本项目组的调研过程及收获,并将此项任务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

三、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段考、期末考试两个方面。段考,就是在一学期进行一半时,对学生们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核;期末考试就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学期所学知识的考核。通过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认识的不足,督促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二)项目小组的调研项目完成情况

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课程学习是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必须考虑到项目小组的调研工作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项目进展情况。

市场营销调研是有时效性的,在制订调研方案时就有时间规划,因此,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调研任务,并与教学时间完成对接。

2.调研报告完成情况。

调研报告的完成代表着调研项目的完成。因此,这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完成调研报告,还要将调研报告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向任课教师和同学们展示并讲解,同时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评定报告内容的质量,同时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广西高校在中国-东盟框架下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改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飞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给广西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8).

[2] 罗雪梅,林素娟.广西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营销对策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5(10).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13-04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并轨,高校经济困难生不再是个体现象,已成为一个群体,迫切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助类型丰富,帮扶周到而有效。但从帮困工作的长效机制来看,对经济困难生的关注不应仅停留于此,经济上的帮助只是输血式的,现实中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不容乐观,单薄的物质基础导致教育起点的落后,自卑的心理导致在各种能力的试验场“缺席”,甚而在来自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解决经济贫困是经济困难学生改变人生的必要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才能解决帮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问题 。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冶能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总数为471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4.12%,为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质、顺利成长成才,我们专门针对经济困难生提出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即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提高经济困难生综合能力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经济困难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同时带来自信心缺乏、人际交往被动等心理特征。

1.1 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经济困难生这一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使得大多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亚健康状况。承受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压力,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形成自我认同。首先,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社会的偏见及关注、贫富差距落差大等都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经济困难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同时,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整体能力较非困难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看到他们多才多艺,再想想自己的一无所有,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形成对自我的否定,缺乏信心。【1】由于经济困窘,有些经济困难生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家境,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深处设下屏障,拒绝与人交往,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表现为自我封闭,不合群,从而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沉默者”。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和学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帮助也使部分学生产生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1.2 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过度专注于书本知识学习造成了知识面的狭窄,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使得经济困难生缺少精力和经济实力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视野比较狭小。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经济困难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却总感到没有机会;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都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表现。为此,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1.3 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方面,相比家庭优越的孩子,经济困难生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工具性知识或能力较为欠缺。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性格比较内向,加之周围人的偏见,导致他们很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自己放弃了很多实践机会,这又造成了他们后天学习能力偏弱,多种因素导致了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是经济困难生参与实践的主要途径,而在自主实践方面,经济困难生参与更多的是不需要金钱投入的活动,他们还往往希望能通过实践活动赚钱补足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2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意义

“授人以鱼”的同时如何“授人以渔”?近年来,我校在建立健全以“奖、贷、助、勤、补、减”等为主要手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调查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强,创新能力略弱,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处在两个极端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生中相应比例;除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众多经济困难生能力的发展;要真正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仅仅依赖经济上的资助是不够的,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高校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需注意实践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实践活动实践的安排、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等问题,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学院扩大资助面提高资助力度的同时,注重帮助经济困难生摆脱心理问题、掌握专业技能、学会社交、提升综合素质,开展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坚持“扶志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学生近期期望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满足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调整他们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能力本位型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让他们了解国情、关注行业动态、感悟成才真谛,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在校时期开始就努力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学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3.1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提出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本领或才能,而非单一指“技能”。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非知识水平,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第一,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解决学生成才的需要——综合素质提升。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社会实践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注重“学”而非注重“教”。第二,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应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提升自我的需要。第三,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它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建构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运行新模式构建主要体现为“组织指导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活动场所基地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机制多元化”。

3.2.1 组织指导全员化。

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第二个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全员化,即社会实践需要全覆盖。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

3.2.2 实践内容课程化。

(1)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意识的转变。课程意识转变的主体一是组织者、管理者,二是学生。其中,组织管理者的课程意识转变是重点,学生课程意识的转变主要还是受到组织管理者的影响的。

(2)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

(3)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社会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多元的,师资结构必然是多渠道的。要广泛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4)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取向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不断强化能力本位的取向。它至少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即既能成为某一特定专业的合格劳动者,又能从事与之相关或相近的岗位群的工作。二是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三是具有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四是具有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3.2.3 活动场所基地化。

社会实践基地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稳定载体,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形式化”向“有效化”转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基地中通过接触人与事从而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或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从社会的需求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简言之,学生在这些基地中受到锻炼,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3.2.4 运行方式项目化。

主张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深入调研、重点立项、公开招募、加强培训、动态管理、实绩考核等各个阶段大力推行项目申报制,实现组织方式的项目化、经费支持的项目化等等。项目申报制指学生根据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要求以个人或者团队名义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通过一定方式确定社会实践立项课程,并给予经费支持的运作方式。

3.2.5 考评机制多样化。

在社会实践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照顾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既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竞争;又要注意对教师以及各个院系管理部门的激励机制建设,院系部、教研室应制定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特点评定社会实践应当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使激励机制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

3.3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践行

2011年1月8日冶能学院申报了昆明理工大学的“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提出了践行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模式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以“走进企业、了解就业、提高能力、指导成才”为主题,旨在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了解用人单位的现状和需求;培养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与校友学长交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 拓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经济困难生思考总结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愿,强化专业认知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就业社会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同学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自行组队申报,确立“选题——组织学生团队——活动申报——确定指导教师——方案设计——技术培训——活动实施——总结考评”的实施环节;二是学院集体组织,统一安排,2011年4月28日至5月1日到广西某钢铁公司参加实践,具体流程如下:

3.3.1 活动前期——准备、动员。

(1)联系目的地,沟通接洽事宜,购买火车票,预定住宿。

(2)确定带队教师,选拔参加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代表。

选拔原则:学生自愿报名,根据学生递交的活动策划、调查问卷和问题提纲进行筛选,最终每班选出一人作为代表参加活动。

(3)汇总学生个人递交材料形成团队活动的策划书、调查问卷(针对公司员工)和问题提纲(针对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份,针对校友学长一份),再要求参加活动的学生广泛征集同学们迫切关注和期望了解的问题,形成学生个人的问题提纲。

(4)集体动员,强调纪律,分工分组。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调研组、编宣组和后勤组),选出组长,做到尽快熟悉本组成员,以便集体行动,小组查人,信息畅通,保证安全。同时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3.3.2 活动中期——实地参观、座谈交流。

(1)参观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热电厂和炼钢厂,公司安排工程师负责引导、讲解和安全事宜。学生切身体验工作环境,并与负责人具体提问、交流。

(2)与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计划科领导和我院相关专业的校友进行交流,了解公司现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以及招聘面试注意事项等,了解校友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经验,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好大学生活,尽快成长成才。

(3)与人力计划科招聘负责人和校友共进晚餐,继续深入交流,委托校友向同事发放调查问卷。

3.3.3 活动后期——分析总结、递交报告、进行宣讲

(1)学生进行活动总结,每人递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研报告,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后进行修改。

(2)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汇总,得出问卷结果,开展调研汇报。

(3)把学生各自的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汇总整理为团队的调研报告,开展调研汇报。

(4)学生根据调研报告和活动照片制作调研汇报的PPT,由老师组织学生统一进行预汇报,老师提出意见后学生对PPT进行修改,之后在所在班级班会或团日活动时进行宣讲,与同学分享活动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5)根据个人调研报告、调研期间的表现和调研结果的宣讲情况,最终评比出调研活动优秀个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且颁发证书。

3.4 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全面地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通过学生代表的选拔,广泛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策划思考能力;通过广泛征集同学需要了解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分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通过参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座谈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调研学习能力;通过晚餐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锻炼了学生总结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汇总,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汇总能力;通过PPT宣讲,锻炼了学生的材料整理,PPT制作和公开表达能力。

作为首次尝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由于经费有限,尚未实现组织指导全员化,不能让学生全员化参与,不能实现社会实践全覆盖;由于对教师以及各系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指导就业社会实践的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尚未形成,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仅限于辅导员组织带队;由于时间紧迫,就业实践前期准备略显仓促,导致全盘统筹考虑不周,在一些细节留有遗憾;为了避免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参观调研实际时间较短,学生感觉意犹未尽,就业社会实践应安排在寒暑假较为适宜;由于都是经济困难生,交际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显得学生总体主动性不强,应在实践前进行充分培训和深入动员。

参考文献

1 英楠,牛栋,杨秀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5):51-52.

2 艳.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的研究[D].硕士学位,河北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时间

通过学习和实习阶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九江职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2010级酒店、2010级旅管班学生。2010级酒店班的学生在第四学期按每周四节共计72课时完成了茶艺课程的学习,对茶艺课程的理论和实操有深刻的体验;2010级旅管班的学生在第五学期按每周两节共计36课时进行了茶艺实操课程的学习,对茶艺实操课程有所体验。调查时间选在2013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答辩时展开。

2.调查方法

本次茶艺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采用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除个别调查项采用主观题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所学专业;第二部分为课程设置满意情况调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情况及其他三个方面,基本涵盖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共设有17道题,最后一道为主观题,补充了解被调查者关于茶艺课程设置的其他看法与建议。问卷调查采取预先确定目标范围,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出调查问卷56份,收回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数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基本情况

被测样本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24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在调查问卷中,对在九江职业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了解,认为效果很好的学生有12名,占被测样本22%,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有33名,占被测样本的60%;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被测样本的18%;被测样本中没有学生认为此次课程实施不理想。

3.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经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对于在旅游专业设置茶艺课程,52.7%的被测样本认为很有必要,4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一般必要,5.5%的被测样本认为没有必要。

第二,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方面,被测样本认为,学习茶艺课程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时提高就业待遇。其他目标中,培养个人素养、拓展知识结构也是茶艺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对于课程是否完善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被测样本持保留态度,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于茶艺课程目标的认识是出于自身需要,这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相一致。

第三,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茶艺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程目标来说,认为“非常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占9%,认为“有利于”的占65%,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利于”的占5%,如图2。该图表明,超过60%的被测样本认为茶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四,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在茶艺课程与

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调查中,5.4%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联系非常紧密,能扩大将来的就业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有一部分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测样本认为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只有3.6%的被测样本认为该课程和工作没有联系。调查表明,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呼应。

第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1)培养具有茶艺特长的旅游专业人才。2012年6月,本次试点班级2010级酒店班21名学生顺利通过全国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颁发的国家中级茶艺师资格证。(2)扩大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待遇。通过收集被测样本的就业协议书和访谈中得知,旅游行业就业人数17人,占被测样本31%;酒店行业就业人数22人,占被测样本40%;茶庄就业人数1人,占被测样本2%;其他行业就业人数15人,占被测样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有学生从事茶庄行业工作;其中茶庄对被测样本的茶艺理论和实操要求较高,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要求被测样本掌握茶艺实操;其他行业被测样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艺知识。从工作待遇看,被测样本底薪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业中的员工在底薪上会适当上浮。

4.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第一,课程学习效果。(1)课程学习效果满意情况。为了了解被测样本对茶艺课程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问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调查,21.8%的被测样本表示很满意课程学习效果;58.2%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满意课程学习效果,18.2%的被测样本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测样本不满意课程学习效果。(2)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此次调查对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课时偏少,讲课内容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淡薄。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1)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2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58.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被测样本表示不感兴趣。(2)授课时数是否合理。关于茶艺课程的授课时数,4%的被测样本认为非常合理,61.8%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合理,30.9%的被测样本认为较不合理,认为应当增加授课时数。(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是否合理。问卷主要考察了茶艺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是否恰当,调查结果见表2,部分被测样本认为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并考虑增设到茶馆实地考察的课时。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问卷主要考察课程周期结束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涵盖面、前沿性、实践性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1)课程内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试点班级开设的茶艺课程是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结合了旅游专业和茶文化两者的特点,75.4%的被测样本表示比较赞同,22.8%的被测样本表示非常赞同,1.8%的被测样本表示不太赞同。学生收获最大的课程依次是茶艺基本冲泡技巧与茶点选配、茶艺表演、中外饮茶风俗、茶艺礼仪与规范、茶叶种类、茶具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名茶及产茶区、茶艺职业道德与守则、茶叶品质鉴别和保管、品茗用水与科学饮茶常识、茶席设计,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实操课程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直观。(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针对茶艺课程内容合理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测样本中认为课程内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测样本对课程内容持有保留态度。总体来说,被测样本认为课程内容较为合理,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有改进的空间。(3)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具体方面的调查中,试点班级是否认同课程内容及实践操作满足一定前沿性与实践性要求,结果见表2、表3。超过66.7%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动手能力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现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沿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5.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在试点中,采用学生本位主义教学方式,实操课程教学以个人练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89%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合理,11%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不合理。

三 结论

大学生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能力;自主意识;大学生;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68-02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这就意味着市场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然而,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市场急需生物技术人才和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师必须深思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加强学生专业交流能力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未来的人才标准,交际能力占75%,而学历只占15%[1]。交流是人际情感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日常交流的技巧,更应提高科学交流的素养。因为在科学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代,获得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科学家之间直接的研究互动。然而,大学生课堂表现的现状表明由于性格内向,或是交流恐惧缺乏自信等原因,许多学生的交流能力仍然较差。作为人才培养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大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作者在《发酵工程》课堂中采取有效策略,逐步解决学生与人交流时语无伦次、缺乏条理的问题。并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让学生对生物思维远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局面。

1.转变师生的问答观,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作者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追求准确无误的背诵式回答,而是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由“让我说”到“我要说”,由想说到敢说,由敢说到善说的转变。

2.创造机会,强化交流。课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平台。例如,在讲解发酵过程的参数测定时,将发酵罐英文说明书中的溶氧电极和pH电极的使用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按座位分组后讨论翻译,既加强了交流,又实现了学以致用。

3.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每位发言者,在课堂上鼓励学习不惧怕错误,不以问题答对与否作为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唯一依据。从发言的主动性、条理性、思维方法和准确性等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地帮助学生纠偏。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正视自己的长处、潜力和不足,今后更加自信地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

4.健全评价机制。加强课堂有效参与及善于倾听的评价,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推进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交流。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充分说明了学生从依赖教师转向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主(autonomy)一词最早是作为古希腊的政治术语出现,它与能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的国家特征有关。引入至普通教育领域,是指个体的独立性和不受他人控制的能力。应用之初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在学习者是否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调整学习进度、评价学习效果、利用学习资源、形成自我激励机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例如,将授课内容形成若干个研讨选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合作学习后进行课堂展示;组织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文献阅读汇报等。本文作者通过开展学生自主企业调研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索,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目标,布置任务。针对目前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惘这一现状,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企业调研学习。自行联系周边与发酵或是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信息,详细调查企业名称、厂址、主要产品、经营状况、薪酬待遇、应用的技术等。本次活动与以往企业参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联系企业到深入企业,一切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目的旨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发酵行业或生物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认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差距,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划分小组,分工合作。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各选出组长1名。小组研讨,撰写调研计划书,并于出发前提前上交给老师,计划书中需包含调研公司名称、调研时间、调研目的、预期成果以及开支预算等,经老师同意后方可执行。

3.实施计划,提交成果。各小组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以及最终成功联系到的企业,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分头行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书面调研报告、图片及视频等资料。

4.现场汇报,总结评奖。这一环节笔者并未事先告之学生,而是把学生上交的调研报告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现场做一口头汇报。通过口头汇报及汇报过程中教师针对调研报告提出提问,可以清楚地判断哪些小组真正走入企业调研,哪些小组仅仅是从网上下载了资料而已。更重要的是通过突发任务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现场汇报非常精彩,8个小组各有不同的故事,在选择公司时有的小组优先选择了有师兄师姐在那儿工作的企业,有的选择了离自己家乡近的公司,有的则完全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有的小组得到了企业非常正式的接待,有的小组则遭到了多次的拒绝,有的小组因计划不足走了很多弯路。每个小组都充满热情地总结着自己的不足、收获以及未来的改进措施。通过现场评比,选出综合表现最为优秀的小组为获胜组,给予一定的鼓励性奖励。

活动结束后,作者要求各小组撰写实践活动感想。以下为获胜小组的活动心得体会:“本次活动使我们的多种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从最初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联系企业,到屡屡受挫,最终成功得到企业的接待,交流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而且对我们的意志亦是一种极大的磨炼;在撰写计划书和总结报告时,老师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我们尽情发掘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实践;事先没有被告知的现场汇报调研成果,更是锻炼了我们面对突发任务时的临场应变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将重新审视自我,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里,高效率高质量地提升自己,逐步达到企业的要求,并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学生们的肺腑之言已充分证明本次活动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活跃度及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提问的艺术等。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勤思勤做,完善细节,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关于教师自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事实上,教师自主是学习者自主能力发展的保障。是学习者自主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缺乏自主,那么就没有培养学习者自主的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3]。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该加强教师自主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过程的创建、控制、评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会,柏柱生,彭泽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班风的一种重要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2013,32(6):58-60.

[2]黄川卉,王芳.关于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J].教育心理研究,2014,(5):239-240.

[3]陈颖.教师自主的内涵透视[J].教育学术月刊,2011,(09):69-71.

[4]邓媛,王湘玲.项目驱动培养EFL学生自主能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31-34.

[5]郭儒雅,狄亮,贾光.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在职业卫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5):7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