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挫折教育 渗透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生不适合接受挫折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生最适合接受挫折教育的阶段不是高中也不是大学,正是小学———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孩子各方面素养的养成阶段。现代中国各类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学校学生跳楼自杀,自杀的很多原因就是承受不住学习压力或者各种压力,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从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比如轻生,来逃避责任或者逃避困难。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对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1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注重教授学生生活的知识。教师自身的素质需要提高,教师不光是教书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新课程改革需要语文教学实行素质教育,而挫折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挫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着手。千层高楼平地起,就是说基石不稳固就不能盖高楼,否则只会是豆腐渣工程、劣质工程、不合格工程。教师在教育小学生在困难中能够经受住考验,在锻炼中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品质。在困难中磨练学生的坚强品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学生未来道路的基石,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前途。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花骨朵,也是国家未来的寄托。当代的小学生一般都是90后,是物质生活最富足的一代人,而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富足,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从小都是非常溺爱,所以很多小学生都是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都是顺顺利利,导致现在的小学生精神层次都比较低,个性自私、任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当学生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退缩、气馁,容易采取消极甚至极端的方法或方式来逃避问题和责任。如果当代少年都是这么一个心态和现状来解决问题或者面对困难,那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挫折教育工作的开展。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敢于面对挫折
小学生首先要正确的对待挫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勇于敢于面对挫折,挫折不是不可战胜和克服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就能克服挫折,迎接胜利。同时还能在困难和挫折中培养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健全人格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挫折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潮流中,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注重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挫折教育。合理的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认识上的教育,这是认知心理上的教育,首先在心理上正视挫折,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现在的小学教材有很多的教学实例来供教师参考比如: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成为我国一名光明的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发出人民的呼声;海伦·凯勒,她虽然眼睛失明了,但是在一名伟大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学习出色,写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给我们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布鲁克在真理面前,面对教堂的各种胁迫,丝毫没有妥协,坚决站在真理的一端,最终被执行火刑给活活烧死的,但是他勇于反抗异端教徒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中,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才能战胜困难挫折。反而如果在挫折面前,丧失抗击的勇气,未战先屈,那么肯定不能击倒挫折,克服困难,将来也会一事无成。有句俗语“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是最艳丽的,甚至还会出现更加美丽的彩虹。
3课堂上给学生一点小挫折,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遇到困难容易冲动,走极端,作为教师工作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小学生要循循善诱,教会他们做一个勇敢的人,在生活中要平等待人,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日常的言语要得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些小挫折。比如很多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激动的小脸通红,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如果不提问自己,就会觉得老师不重视自己,丧失信心。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怎么踊跃回答问题了。面对这么点小挫折,就意志消沉,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更应该的和同学谈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每次提问都提问他自己,而不兼顾别人的感受,别人会怎么想,在教学过程中一视同仁是每个教师应该做到的。
4结语
教师在语文的挫折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养成良好的品德,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锻炼他们养成健康的心态,健全人格发展,养成坚毅的品格。面对困难的时候,不退缩,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积极面对困难,从而克服困难。在素质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讨。
参考文献
一、案例
案例一:今年上半年,某学校一名初三学生,临近中考,给父母留下一张“不要找我”的纸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案例二:某校一位初二女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为了使她更优秀,就给她报了几个培优班,连过生日那天也要去上课,她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
案例三:2009年3月24日,郴州九中初一女生徐远方不堪忍受写一份千字检讨书而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四:2009年4月4日中午,厦门市五年级学生小洋在湖明路某花园8楼顶要跳楼,僵持4个小时,最终被劝下。
据中国优生优育协会2008年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这个数据不一定精确,但是现实中有不少孩子因为被老师父母批评、被同学朋友错怪、读书不好或者厌学、没有受到重视等而产生自杀念头,突显其心理问题。
深刻反思: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实例让人痛心不已。十六七岁人生的花季雨季,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家庭能承受起这样的打击?痛心之余,我们不能不仔细想想,应该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让他们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迎接时代的选拔和社会的挑战。
心理专家分析:乖孩子心理脆弱,缺点易被忽视,问题一旦在他的心中膨胀,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教育专家呼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中变得坚强。特别要在家庭和班级中进行挫折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的智能、体能、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盲目攀比,任意拔高,强迫孩子完成过量的作业,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不如意,就指责、叹气,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
2.家长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独生子女,小皇帝,家长的关照无微不至,只要搞学习,其他的事一律大包大揽,削铅笔、装书包……正是这种关照,使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对家长产生了依赖。自己不自觉、不自信。
3.教师和家长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长唯分至上,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育可以省略,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可以宽容和迁就。使孩子优越感极强,滋生娇骄二气,一旦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向极端,更加高傲、自私、无礼。
4.生活的道路上缺少挫折,耐挫折力不强。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很好,受到很多的表扬和鼓励,稍微受到一点批评和挫折,就承受不起。没有艰苦的磨炼,缺少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逃避,或者怨天尤人。
三、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挫折就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或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为:焦虑,任性,孤独,脆弱,自负等。
孩子受到挫折时的表现,家长和教师该怎么做?当孩子拿着考试卷让家长签字时;当他向你提出要求,遭到拒绝时;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等。对这一问题应该剥茧抽丝,深入分析,清楚意识到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面临挫折问题,反映出当前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应以此为警醒,立刻行动起来。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机动灵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四、用坚强来战胜挫折
挫折教育是针对青少年适应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低的现象而创设一定的挫折环境,让他们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受点挫折乃至失败,从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以及不怕吃苦、奋发进取的精神。
怎样在家庭和班级中进行挫折教育呢?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培养迎难而上的精神。告诉孩子: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孩子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勇者不惧。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逆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诫学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苦难是财富。
4.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打击,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思想引导: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风雨、彩虹、泥泞,曲折不可避免……
具体方法:
1.期望合理,正确评价。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自己,凡事做两方面的心理准备。
2.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平等尊重、交流沟通、互相关心、真诚坦率。
3.正视挫折,从容镇定。教师带头冷静分析、沉着应战,忌空洞说教、不理不睬。
4.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家长以身作则做表率,找名人或身边的人做榜样。
对于每一个父母、老师来说,孩子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应只是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康、独立人格,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孩子的成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都来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吧!
当我对一个个心理案例进行归类分析的时候,我从心灵的深处感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理渴求,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心理辅导教师身负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随着青少年学生年龄增长心理问题的增多而增强。
心理辅导案例资料的统计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异常不少。许多同学在辅导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因学习负担过重甚至难于承受的苦恼。辅导谈话中说到爱学习的同学,仅占29%,而学习态度一般,以至“厌学”、“不得不学”的中学生竞占66%,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负担过重,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太大。他们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还表达了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烦恼:因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尊重、理解、支持而苦恼;因受到父母、老师不公正和粗暴对待而苦恼;因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的误解、背弃而苦恼。他们在咨询谈话中倾诉了青春发育期到来而遇到的烦恼与焦虑;体态发育的不如人意,身体内部发生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对异性产生特殊情感而出现的心理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既感到担心,也有些茫然。中学生对个人前途的担忧集中反映在怕毕不了业,升不了学,将来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方面。
中学生心理问题较之小学生要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因在三个方面遇到障碍而产生:一是性格脆弱。有些中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批评,一直在顺境中成长,受挫能力很差,一遇到某种劣性刺激,如碰到比较大的困难或有些过火的批评,就经受不住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情。二是心里忧郁。有些中学生的人生道路不够顺利,自己又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总喜欢带着墨镜观察世界,观察人生,性格孤僻、郁郁寡欢,整天长吁短叹,情绪消沉。三是恋情早动。有些中学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过早地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情产生了兴趣,向往花前月下的生活,喜欢缠绵的情调,更爱读描写爱情的小说,看描写爱情的戏剧,进而去模仿,去效仿,于是校园开辟了传递“小纸条”的邮路,出现了交异性朋友的时尚。因这三方面的烦恼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
人际关系问题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占总记录的26%。而学习问题,这个本应在学生心目中占首位的问题,却反而排在了第二位,这是我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记录统计的一大特点。在人际关系问题中,交友问题占33%同学关系排在第一位。同学关系问题占28%,家庭关系问题占20%,师生关系问题占12%。
人际关系问题成为中小学生求助最多的问题,这表明,在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教育是一个空白,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学习类问题在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记录中占总记录的22%,仅次于人际关系问题,居第二位。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因作业负担过重而引起的身体素质下降,精神压力增加,考试成绩与作弊之间的选择,对升学的忧虑以及请家庭教师作用的疑问等。
学习负担过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初三的女孩咨询谈话时对我说:“14年来,我第一次觉得我真没用。七年级以前我一直排在年级前几名。可到了初三,我排在了109名。我曾一度消沉,后来我渐渐地正视了现实,抛开忧虑,努力学习,可现在我仍然排在40名。我现在不敢正视父母的脸,不好意思要零花钱。哥哥没能考上大学,父母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怕父母的希望再一次破灭。如今,苦闷、烦恼、忧郁、气愤聚集在胸,我不知所措,真想将手中的书从窗户里甩出去。我经常感到恐怖和发抖,精神快要分裂了。”
厌学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现在不单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就连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对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曾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没条件念书,现在人们反而不愿意念书了?”感到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负担过重,与少男少女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又与每个学生个人的心理认识能力及自控能力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习方面的“减负”措施。
情感问题在笔者心理辅导案例记录中总记录的占8%。在情感问题中,恋爱问题占48%,主要是异性同学从彼此的好感发展到更密切的交往,或者是有的同学感到生活孤独、寂寞、空虚,寻求一种感情上的寄托而去寻找异。
中小学生情绪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有别于成年人,他们多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有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辅导中表现出的青少年学生情感类问题往往会对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形成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因情感挫折而造成的苦闷、情绪紧张、孤独、胆怯、恐惧忧郁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使我初步掌握了民办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也更强烈地感到了这些“富二代”孩子内心世界的矛盾,感到了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八九岁的孩子,成人的思维,十四五岁的人,四五十岁的心。学习竞争的压力、前途上的迷茫、生活中的烦恼、师生间的矛盾、家庭关系的隔膜,使他们如重负荷。有满怀悲愤欲自杀的女生,有无法自拔的男生,有离家出走前的呼救,有转学困难的不满,有辍学的苦恼,有陷入早恋泥潭无法自拔的男孩女孩等等。很多问题需要人来帮助指导,孩子们感叹,“谁来管我们的情感,做我们的人师”,大量的心理问题提醒教育工作者们,在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个时期能比得过这个时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了。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教育严格意义上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包含对于学生心理的疏导和培养,让孩子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更会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但是,由于应试制度的影响,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未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一、情景设置,提高学生对于心理的掌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身体和心理还未完全发育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是一个完全模糊的、没有任何概念的名词,为了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我们应该从课堂中的小片段做起,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例如,在平时的学习测试中,有的学生由于紧张会出现出汗、手脚冰冷、大脑空白,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做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要做的不是忽略,也不是抵触,而是要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紧张,将自己这种情绪承认,然后告诉自己就当在写家庭作业,这就是一项测试我学习情况的作业,是将我有不懂的问题筛选出来的过程,让我更好地认识不足,这样自己就会变得很安心。”然后就会很快安静下来。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们都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抚,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学会对于情绪的管理和控制,最终达到良好的心理管理能力。
二、案例列举,引起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重视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我会经常在课堂上用一些语言暗示学生,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某某的声音真好听,但是如果回答问题时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从而让他们自信满满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同时,针对近年来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社会问题,也要足够重视,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列举一些心理案例,例如新闻中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等悲剧,通过这些案例以及对于这些案例的基本分析,我会逐步渗透给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进行心理管理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能对于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处理会有怎样的后果,通过这样,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学生用心交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认可,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就会及时去找教师解决。另外,我会给学生播放一个名为“当我从楼下跳下去”的一系列漫画,漫画中讲述了主人公跳下去时,发现楼下的人都遇到了比自己还要悲惨的事情,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他并不是最伤心的人,也不是最不幸的人”,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性,意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困难是不值得我们用生命去逃避,要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
三、学科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同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一定要郑重其事,轰轰烈烈地组织大型活动或专项课堂,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科的课堂教学来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励志、积极的文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如,人们熟悉的科学家、宇航员、先进人物等等,他们的先进事迹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同时,小学音乐课程也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音乐为载体,以课堂为桥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健康方向,以热爱祖国的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歌颂高尚品德的歌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少年。另外,课堂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组织以“强大的心灵”为主题的演讲会,让孩子了解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抄报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及怎样做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并不是小学课堂中所谓的重点科目,也不是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的考试科目,但是缺失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性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学校、家长、教育机构以及学生应当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很多的心理问题是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出现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解决,就会对学生以后的心理、生活以及整个人生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和无法挽回的结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赏识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不可忽视。逃避心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之一。逃避心理是人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是由心理恐惧激发出的自我保护的潜在意识。在心理层面上自我保护以逃避心理的症状形式出现。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应对能力,农村小学生往往从心理到行动都选择逃避。久而久之,这种逃避心理就成为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障碍。
一、存在的逃避心理问题
我课题组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在逃避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逃避学习:学习障碍,恐惧学习,缺乏自信心、上进心。
逃避交往:人际关系障碍,胆小害羞,交往、合作能力差。
逃避挫折:害怕挫折,意志力不强,逃避困难,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
逃避责任:责任担当障碍,在责任面前,往往会找种种借口自我退缩。
二、逃避心理形成的原因
具体分析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家中住宿,家庭生活环境、父母长辈的兴趣爱好、行为品德、文化素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1、家长教育观念偏激
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要输也是输在父母自己手中。小孩子生下来什么都不会,第一句叫妈妈是因为妈妈不断地告诉他。学会认知,学会是与非,最初级的阶段是示范阶段,父母是第一个示范和引导的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毛病、缺点、坏习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在农村地区,一方面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极其严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有求必应。而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冷言冷语,甚至挖苦讽刺。我校刘老师脾气火爆,总希望自己的儿子各方面表现突出。儿子取得好成绩就心花怒放,什么“儿啊、宝儿”,的嘴上像抹了蜜;一旦儿子测试分数偏低,就火冒三丈,恶语相向。由于她的表现无常,那么机灵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曾几度提出辍学。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独立性受到压抑,造成了亲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孩子形成逆反、疑惧、逃避等消极心理品质。
另一方面则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比较泛滥。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工资还没有技工高,不少农村家庭因供大学生读书返贫……。所以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读书不但不用花钱,而且十七八岁就出去打工照样不少挣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个性张扬、自由成长,对孩子也就放任自流,疏于教育管理。孩子当然也愿轻松自在,逐渐养成自由散漫,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
2、留守儿童多、教育缺失
本地经济欠发达,外出打工的家长多,这些打工者的孩子大部分留在了农村家里。留守孩一般跟着祖辈生活,享受祖辈无边的溺爱,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一不二的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约束管教和指导,时间一长,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们,生活上逃避劳动,逃避责任,对辛苦的学习也会逃避。
3、特殊家庭对孩子教育缺失
少数学生父母感情不和,时常争吵甚至离异,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偏激、排斥、闭锁等逃避现实的心理的直接原因。
4、个体性格原因:那些生性多动、调皮捣蛋的孩子,整天听到的是一片指责声。性格过分内向的学生,以及存在先天或后天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心灵深处隐藏的自卑感很难克服,内心对一切的期望值挺高,而付之于实际的行动极少。基本技能缺乏,不善于用语言同别人交流,或怕招来讥讽羞于启齿向别人求助,受到挫折经常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更有甚者,完全逃避现实。我校一年级薛瑞彤同学性格内向,脾气
很拧。在家里软硬不吃,不高兴时,家长哄不行吓唬也不行,要哭够了才算了事。在学校特别怕老师。有一次,老师让拿回试卷叫家长签字,其实她考的分数不低,但她还是不敢让家长签字。第二天早上闹情绪不吃饭,找借口说肚子疼逃避上学。家长送到学校,她哭闹了好半天才被老师哄进教室。
像这些个性特别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下意识的产生了心理障碍,总想逃离现实,躲进自我封闭的小世界。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改革滞后、教育手段落后,仍旧延续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以教学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准绳,教师只能把这种考核手段形成的负荷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采用题海战术来保证教学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学习、逃避学习的对抗情绪。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不良习俗的影响
农村里残留的不良习俗,如说话不文明、赌博、打架、骂人、偷盗等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与健康向上的正气形成对立,没能受到正确的引导,看到的只是人们的鄙视,从而导致逃避心理。
2、网络因素的影响
农村网络覆盖,家用电脑趋于普及,太多未过滤的、没有底线限制的信息被心智没有成熟的孩子知道,他分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与之相对的是家长网络知识贫乏,对孩子监管不够,导致个别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引发学生逃避学习、逃避交往,甚至参与群伙斗殴、盗窃等,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四、逃避心理的干预策略、措施
根据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的形成原因及逃避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我课题组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1、改进教育方法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心态,采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活动中引导、学科渗透、家庭教育指导等方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疏导学生从闭锁的心灵中走出来。我们把这些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归结为“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干预策略的‘五点’原则”—扩大“闪光点”原则、捕捉“动情点”原则、巧治“薄弱点”原则、抓住“转折点”原则、启发“动力点”原则。
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干预方法
1)扩大“闪光点”,多采用赏识教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2)捕捉“动情点”,培养学习的兴趣,设计课外合作游戏。
3)巧治“薄弱点”,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建立成长档案
4)启发“动力点”,开展专题性活动,设计课外合作游戏
5)抓住“转折点”,与家长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些适合儿童交往的环境。
2、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干预方法
除了平时贯彻“五原则”,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采取了更具体的措施:
1)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必须坚持做到知行并重、学生主体、点面结合、师生和谐。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环境。办好“心理健康角”、黑板报,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搞好心理咨询等。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发: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
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4)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把握新学期开始之时、评“优”选“干”之际、考试前后这些时间点,做好心理疏导。
利用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的有效的心理教育。
做好学生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和个案跟踪研究。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意识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也要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要尊老爱幼,各尽其责,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睦、温馨。
2、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3、树立家长威信
威而不怒的家长尊严,常常能以科学、理性的方式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固然不对,但是好孩子也绝非是宠出来的。家长合理地制约管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不是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家长要让孩子心里清楚:做事必须有底线,超越底线就要承担后果。并且,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茁壮成长。
(三)改善周边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维护和增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必须积极配合政府和村委,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祥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心理辅导效果
一年多来,我课题组针对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逃避心理等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引导活动。每位老师都作了个案的跟踪研究,并记录研究的结果。个案跟踪调查了留守学生(王少博)、特殊家庭学生(程莹莹刘麒麟)、单亲家庭学生(刘一龙)、个体性格偏激学生(李嘉威李金薛瑞彤)、优秀学生(王盈盈)、学困生(刘倩)等。研究了以逃避心理为主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以及具体的干预措施,找到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纠正了部分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我课题组将努力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矫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3]《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育》,施晗主编,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