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则可以表明该公司的实力非常的强大。但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企业遭遇重大挫折或者是转型的过程中,较好的信用度可以帮助企业贷款提供便利,这对于缓解企业的发展危机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也是需要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养成较好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便于企业降低风险
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问题是经常存在的,部分客户的拖帐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如果同时出现几个或者是多个类似的事件发生,那么会对于企业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则可以很好的降低上述问题的出现几率,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健康有序与否,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则会非常的融洽,不会出现上述的不利现象,同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3.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客户的删选,从而降低其运营中的成本。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都会充斥在各个版面上,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的干扰,在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下可以快速的核实其信息的真伪,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并且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但是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及时则会严重的降低其实际的效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相关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在缺乏约束性的信用制度约束下,无法有效的实现其体系的构建。再加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无法依据各明确标准来参与到信用管理中来,因而制约了其发展。在具体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信息化的程度较为滞后,因而无法及时的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的加以改进。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工商管理的运用
工商管理相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企业科学的进行决策的制定与规范化的管理,从而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工商管理也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并且对于该体系的形成与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
1.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起到较强的监督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信用档案,通过这些档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够便于工商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实现。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会定期的进行信息的更新,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约束和促进企业文明经营活动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较强的信息支持。
2.工商管理推动企业分类监督。 “所谓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指的是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其所掌握的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是新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守信企业进行奖励的这一种企业信用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实施能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整个工商管理行为,有针对性的监管不同企业行为,对那些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鼓励,对那些表现较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通过这种行为,消费者也会了解大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优化选择所需产品,侧面规范了市场行为,逼迫市场主体提高自身的信用程度,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和保护的对象,国家对企业的发展政策也具有针对性的在调整,相对应信用良好的企业其政策优惠也比较多。工商管理通过这种奖励和惩罚的行为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3.有效的工商管理可以很好的检验企业的正规与否,同时也是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每年工商部门都要按照规定对于企业进行检验,并且帮助企业发现自身运营中的不足,这些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并且通过工商部门的检查可以及时的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也其检验的方式也是各部相同的,并且逐渐朝着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变革,这些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新奥燃气;作业成本管理引入;思路设计;管理要素设计;管理模型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是一家致力于清洁能源生产与应用的企业集团。新奥能源作为新奥集团的主导产业,专注于能源生产清洁和能源应用清洁,初步形成了能源清洁生产、转化、储运、贸易与分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新奥能源产业中发展最早的是新奥能源事业部,隶属新奥能源事业部的新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新奥燃气”)于1992年进入城市管道燃气领域,2001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K.2688)。
一、作业成本管理的引入
新奥燃气在已有业务的发展和新业务的拓展方面目前均保持着良好的态势,然而,随着行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运营正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外部竞争的压力,新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加,加剧了来自销售市场的竞争,也给新奥燃气上游的气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管道天然气的销售价格还要受到来自政府的管制。其次,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目前新奥燃气内部的成本管理效率不高,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场营销方面,公关、客户开发针对性较差,不能区分不同的客户类型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物资管理方面,不能区分采购、仓储、陪送等作业成本,无法判定管理效率高低;管网运营方面,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保养、事故修理等的物资与人工消耗没有分别核算,无法判别是否进行了标准的运营工作;客户服务方面,没有分别核算抄表、收费成本,从而无法判定此类业务是否应该外包或自己经营。
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双重压力促使企业进行财务转型,实现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才能更有力的支撑公司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抵御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把成本控制在同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因此,成本管理决不仅是一项财务工作,而是运用很多财务手段要进行的全面财务管理工作。基于新奥的发展阶段,集团引进了作业成本管理法,用以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向国际标准靠拢。
二、作业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新奥燃气公司引入作业成本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更加精细的成本管理,从而推动作业改善、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
(一)作业成本管理设计思路
1.公司成本结构分析。将各业务链上的企业整合分类,作为一个整体组织体系对成本费用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内部客户目标成本归集体现上游企业成本向下游企业成本的分摊,为产品服务定价提供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2.多维度盈利分析。通过设定产品、客户、渠道等不同成本目标,借助驱动因素将成本费用及作业进行对象化的分摊和归集,识别不同客户、产品、渠道、项目的成本构成,以支持盈利分析及定价。
3.作业流程优化。分析各成本中心所对应的主要作业流程,并根据作业的价值及品质等属性,通过将成本费用借助驱动因素进行归集分摊,高、低价值活动及预防/纠正等不同性质作业进行识别,并通过分析对比等,对作业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改进。
4.成员企业成本水平横向比较。通过成本结构的整合分析,识别出各同类企业间的成本构成,进行横向对比。
5.成本责任落实。分清成本责任,促进成本考核,为绩效评估提供依据,优化价值链各环节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要素设计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产品、客户、渠道、项目)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解而建立的成本模型。
1.资源。总账科目根据成本费用的重要性归类,归类后的成本费用总和为资源库,资源库与成本中心挂钩。同一资源库被相同的资源动因所分摊。
(1)资源的设定原则。一是模型纳入原则,即设计的模型主要分析业务成本,因此重点对成本费用类科目进行分析,收入类科目作为辅助分析,而资产类、负债类和权益类科目都不包含在模型内。二是重要性原则,首先是性质重要性,即根据公司对成本项目关注的重要程度不同,将重要的成本费用科目单设为资源库,非重要相关科目合并汇总为一个资源库:其次是金额重要性,即根据各成本费用科目占总成本的比重高低,比重高的单设资源库,比重相对较低的进行合并归类。
(2)资源设置。根据资源库设计原则,将新奥燃气的成本中心划分为生产和行政管理两类,相应将生产类和管理类费用分开设立资源库。细化生产类的资源库,简化管理类资源库。资源库划分为:生产类间接费用、生产类直接费用、管理类费用、收入类(见表1)。
2.作业。作业是企业为了产出产品所必需的各项活动步骤。同一作业被相同的作业动因所分摊。
(1)作业的设定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满足管理要求原则,即作业的划分首先应该满足管理的要求,应该按照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来灵活地划分作业的细度。在管理过程中可控的因素相对较少活动就不需要划分得很细。相反,可控因素相对较多的活动的划分就应该比较详细。二是作业的认定原则,即作业在部门内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工作,除非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作业应该在一个ABC分析周期内消耗一定的资源,即作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为此一次性的工作不应该作为ABC模型的内容。三是作业数量的恰当性原则,即对于每个部门,其作业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作业数量的增加虽然可以使得管理更精细、分析更多样化,但是也同时增加了管理和数据收集的难度,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因此ABC数据的准确性比较低,分析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反而比较小。
表1 资源库的设置
(2)作业设定。根据前述设计原则,按照与主业务链的相关程度,新奥燃气的业务可以分为三类:核心生产业务、辅助生产业务、管理类业务,相应作业也分为三类(见表2)。
表2 作业的设置
3.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指企业要计算成本的单元,是成本分配的目标。它可以是产品、客户、区域、渠道、工程项目等。根据燃气公司的特性,成本对象可做如下分类(见表3)。
表3 成本对象的设定
4.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选择的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即在分配过程中假设成本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性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总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成本动因,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成本效率原则,即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确定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成本动因数据采集成本,保证相关数据的易获取。如果数据采集成本太大,则可能使得作业成本法无法实施。
(2)成本动因选择。结合燃气行业的特点,我们有效选择了若干成本动因(见表4)。
表4 成本动因的选择
(三)作业成本管理模型的整体架构设计
根据燃气公司的业务特性,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通过成本流分析,设计建立作业成本管理整体模型(见图1),实现新奥燃气的作业成本信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 企业 系统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导入。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转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开放式管理,实现了功能外包以及虚拟组织的设立,达到了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向互动、多方位、全面、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转变了管理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并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和解决方案,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转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成本部门的印象,通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值可以量化出来。
2.有效衔接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主流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当前主流信息管理系统,如ERP、MRP、MIS,它更多地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系统的衔接,取得参考数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流,通过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系统进行记录,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信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其衔接获得准确的记录,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又可以为经营中工作的合理安排提出相关依据,指导生产安排和工作流程的设计。
3.优化了管理结构与信息渠道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使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大大缩短,丰富了沟通的渠道,在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时,员工可以不拘泥于公司传统的层级制度。
4.使管理方式变得更加人性化
信息系统的投入,促进了员工与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方面的互动,充分的体现了实时管理的优越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完美的融合了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与业务流程得到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使得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事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经营。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今不过短短10余年时间。对中国企业而言,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引入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缺乏,很多非专业出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并没有系统地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容与业务流程,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缺乏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和厂商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的发展,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市场尚未成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企业未领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真正价值的。目前,国内有几百家的大大小小的软件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产品,无力也无法考虑企业所关心的业务流程重组、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等。一些软件产品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因此,尚未形成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品牌,就市场占有率而言,占有率最大的也不超过10%,企业大多以自我开发为主,比重占38.2%。
3.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实施以后能降低企业成本,但在实施过程中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软件产品,都是一项重大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耗资之巨大,历时之长久,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投资得起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企业,可能不会考虑将巨额资金用于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的,购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产品也会面临资金问题。首先,购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成本会较高,除此之外,支付人员培训费用、系统维护和升级费用等这对企业来说将会是一笔不菲的成本。
4.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应用IT的能力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应用信息技术(IT)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我国一千多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调查中,超过50%的被调查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在已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中,IT应用能力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接近50%,占46%。而在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中,IT应用能力在“一般”和“基础”水平的占68%,这就是意味着他们只是掌握了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和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普遍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不高,尤其是在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会严重阻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
5.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信息化、工作分析信息化、招聘信息化、考勤信息化、绩效考核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集中于人事、薪酬、招聘、考勤等事务处理,很少涉及到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自助服务等内容。据调查发现,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超过70%。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其原因包括系统功能太简单;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需要改善或改变;系统缺乏稳定性、速度慢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最多的内容依次是人事信息管理、薪资、报表、考勤、招聘、福利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对策
1.增强员工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覆盖组织所有部门使组织全体员工得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增强组织内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无论对组织还是对员工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对组织而言,它有助于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员工个人而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必将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提高个人技能。
2.选择合适的软件
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规模较大组织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在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考虑自主开发软件;对于没有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人才的中小规模的组织,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分析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诊断后交由专业公司,委托其开发一套适合本组织的软件。
3.保证资金来源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组织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庞大、周期长、投资高的工程。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组织应认清自身的经济实力。
4.加强人本管理
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这一思想要被重视,组织应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传统管理所需求的,也是现代管理思想所需求的。企业应同时抓住管理软件和人性管理这两只手,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更快地适应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绩效。
5.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信息技术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信息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IT应用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他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本质,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水平和运行效益。
6.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本土化”
从当前来看,我国十分有必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但如何创建能够适合我国企业的“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为关键。因此,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按照“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出发点,针对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实现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全面有序、动态前瞻的解决方案,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易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浅谈[J].湖北电力,2005,(6).
[2]熊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5,(3).
[3]郑大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与趋势调研报告[EB/OL].省略,2002-11-18.
一、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化
在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问题日益显现,而融资渠道单一化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投资与发展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这样就需要加大融资力度,摆脱企业发展的困境。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融资的方式就是向国家申请扶持贷款或者是直接向银行贷款。由此可见,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并没有开拓广泛的融资渠道,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利于企业开展科学的融资业务,对于目前的中小农批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科学地解决融资渠道单一化的问题。
(二)内部财务控制不科学
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并不十分科学。中小农批企业对财务监管的力度较为薄弱,导致利益的下降和现金流的失控。财务人员往往只能通过财务报表的数据了解中小农批企业的大致财务状况,不能进一步对其财务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虽然每年年末都对中小农批企业进行审计,但审计毕竟是事后管理方式,而且大多拘于形式,自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问题还表现在内部控制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如果这样的发展现状继续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缺乏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也必须紧随时展的脚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改革。但是任何行动都要受到意识的支配与管理,在科学意识的指导下进行。但是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缺乏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第一,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者不具备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这样就严重影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果,不利于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二,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意识,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率,从而不利于基建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第三,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就会严重降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执行效率,不利于提高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还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素质,这样就会严重制约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不丰富,由于没有参与过重大的基建工程设计,这样就会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经验,不利于促进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开展。
二、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规划
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渠道单一,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规划。企业对于融资方案缺乏科学的融资规划,这样就不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规划,造成中小农批企业的融资规划发展单一,这样就不利于企业获得多方面的融资支持;除此之外,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就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的融资管理,但是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结合实际发展情况,?χ行∨┡?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需求进行科学的融资渠道设计与规划。因此通过探究出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对于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控制而言,是一种平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也许在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偏差,平衡偏差主要指的是平衡实际活动过程当中产生的偏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平衡偏差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也比较简单,其对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也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数据。同时也需要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所出现的差异性,根据科学系统的分析企业的实际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情况和特点,并找出具体的原因,进一步改革实际的财务活动,随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不断积累经验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消除其与计划财务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并及时记录下来。而通过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可以很好地促进财务管理问题的科学解决,保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平衡科学发展。
(三)企业管理者的认知有待提升
对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来说,大部分都是与企业管理者的认知相关。但是对于目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陈旧的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严重忽视,认为财务管理风险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记录和管理,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就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风险理念的进一步创新。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很显然这种陈旧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下市场的需要,不利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的开展。而且在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财务的投资以及新项目的管理方面,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财务的运用以及风险管理,这就使得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者缺乏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认知有待提升。
(四)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经常出现一些虚假的财务登记信息,这样就不利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开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并没有珍惜企业的职业培训机会,而且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增加了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财务风险。
三、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开展科学的融资规划
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融资规划。除了要获得国家和银行的贷款之外,还要广泛吸收民间投资,通过进行民间融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保证企业融资风险的科学性。而且通过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保证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科学解决。所以,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规划,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
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来说,不仅要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还需要对内部的管理进行考察,从内部进行管理。因此中小农批企业要健全管理机制。首先,结合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地保证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其次,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还需要严格的贯彻执行,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最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执行,离不开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帮助中小农批企业实现基建工程管理的高效性。所以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降低。
(三)提高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管理者的财务意识
对于财务管理来说,要想实现发展的飞跃,就要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革新。首先,内部财务部门的各个员工要树立全新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并做好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训练,来应对全新的挑战。其次,要对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整理,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学习理念和风险信息。最后,要重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仅仅将财务管理理解为记账、算账与报账,而且要努力加强财务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且要将关注的核心转移到财务风险管理上来,只有内部的财务管理者具备这种财务管理意识,才可以促进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
(四)建设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首先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者,通过利用这些人员的管理专业性,来对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投资风险以及内部财务人员管理进行一个初步的估计,做出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够推动财务风险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安排之后,还需要通过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规范职工财务管理行为,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可以更好地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会计诚信 管理体系 研究
近年来,企业单位假账泛滥,会计诚信危机不仅关乎到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们面对会计诚信缺失造假的行为既愤慨又无奈,一方面它给国家和人们造成的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普遍存在且有着庞大群体而又无法考量并难以追究法律责任的现象。人们把会计诚信归属于道德范畴,而职业道德是要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来遵守。
因此,要重新认识会计诚信的行为特征,改变对会计诚信属性的认识,运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会计诚信缺失所造成的危害。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执业环境千差万别,会计诚信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来实现,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对彻底改变目前会计诚信缺失造成假账泛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把会计诚信列入道德范畴,只能用加强职业道德的思路和方法来教育广大会计人员。现在要在传统认识上对诚信指标难以判别和考量上作出重大突破,当会计诚信可以分解设定具体指标,而且是一项可以统计分析记录考核的数量指标时,会计诚信管理就进入了可操作的实施阶段。会计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高度全面、系统的建立和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才能确保会计诚信管理积极稳妥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
会计诚信管理是会计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诚信管理综合指标体系是保障实施会计诚信管理的关键。
首先,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的基本准则和规章制度。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是针对会计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复核、、审计等相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涉及到所有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体系。会计诚信管理应根据指标设定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诚信管理体系,并将实现相关要求、界定诚信信息和诚信管理体系的范围形成准则制度。其次,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项目和内容。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内容主要涉及有个人基本信息、配偶及家庭信息、执业单位信息、职业情况信息和奖励处罚信息等等。这些基本信息根据每项内容制定标准统一的指标和分值,以便统计分析判断并用来界定和判别会计诚信情况。难度较大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根据重要性原则设置一套界定和确认会计信息造假严重程度和主客观等因素相结合的扣分标准,设置不同权重的数量指标分值来评判会计诚信的优劣,还可以设立“会计诚信专业评审委员会”来判定。第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分析评判系统。会计诚信问题不仅仅是涉及道德范畴,当会计资料经过会计人员的加工处理,最后作为会计信息披露,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偏差,就可以根据偏差程度和对社会、他人造成的危害性设置量化指标,会计信息披露都是通过会计报表和资料以书面的形式对外公布的,这也为追溯和确认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方便。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会计诚信问题就是一项可以分析判别的量化指标。会计诚信管理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对造假行为分析和评判直接反映会计诚信状况,主要衡量指标有:诚信度、诚信星级标准、诚信指数、诚信评价指数、处罚等级和频次,还有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差错率指标等等。
(二)建立会计诚信管理评价体系
会计诚信管理要实行量化界定考核,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对涉及的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单位法人、机构负责人、会计、审计人员分别进行综合诚信评价。首先,建立会计人员诚信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应当根据财政税务审计的检查、会计管理机构的检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和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检查等资料,对会计人员的违规行为建立评分系统。其次,对失信造假的企业单位采取从重处罚。企业单位的评价应当根据其造假的严重程度和频次以及所聘用的会计人员和单位法人的会计诚信分值计算单位的会计诚信分值,对分值达到一定程度的核算单位可以分级次实行行政问责和经济处罚,经济处罚要根据性质从严从重,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将会计诚信评价作为选择社会审计单位的重要标志。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诚信评价分值情况划分成不同等级,明确规定各个等级可承担的审计业务。同时还应将会计师事务所按诚信评价分值作为参与政府招标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四,金融单位的信用等级要和会计诚信评价相结合。对会计诚信评价较差的企业单位申请银行贷款时,要严格控制。另外,财政、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会计诚信评价较差的企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在审计和管理上要从严掌握,迫使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重视自身的会计诚信建设。
(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信息平台
会计诚信管理必须依靠会计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全国连网的会计诚信管理平台,将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情况上网公布,让会计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了解他们的诚信情况,实现全方位监督。建立会计诚信信息共享平台不仅会大大降低信用查询的成本和时间,也有利于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全社会都能有效地监督企业和会计个人的信用行为。在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之下,一旦出现失信造假等不良记录,其必将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代价,要让失信行为遭受惨重的教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职业人员诚信档案,今后无论会计人员到何地执业,诚信信息都将终生可查。
(四)建立会计诚信管理奖惩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能让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不敢造假,也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对企业单位会计信息造假者实行严厉的惩罚,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让失信造假者付出巨大成本;另一方面,造假的直接会计人员也将面临行政和经济处罚,从训诫、警告、罚款、扣证到暂停或吊销职业资格证直至终生禁止从事会计行业,情节严重或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促进企业和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五)建立会计报表统一管理系统
会计报表是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主要途径,除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由证监会提供的平台统一外,其余绝大部分企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和会计报表的报送都是根据需要来提供的。企业去银行贷款就将资产做大,去税务所交税就将收入做小,向上级邀功就将利润做大,欲私设小金库就将利润隐瞒,这实际上是各个职能部门所获取的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立企业单位统一的会计报表管理平台,需要会计资料和报表信息的各部门应从同一渠道获得会计资料和报表信息,堵住了企业单位可以随意改动会计信息的漏洞,确保企业单位披露会计信息的唯一性,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二、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依靠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障实施,除了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外,其他的单一措施都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在会计诚信管理的问题上决不能避重就轻,要以猛药去疴的决心一抓到底。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法律体系
会计诚信表面上看是会计个体的道德问题,但其本质所表现的行为是一个法律问题。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对象价值运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事实上,做假账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最终都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这既是一种侵权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应当立法先行,要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保障。尽快增加会计诚信管理的法律条款,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管理有关的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
首先,建议修订《刑法》,增设“会计信息造假罪”。会计信息造假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造假重灾区,针对当前会计信息造假处罚过轻,责任难以分清,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尤其对会计诚信缺失,有意伪造、编造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会计违法行为要从重处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重点治假,绝不姑息。其次,建议制定《首席会计师条例》。会计诚信管理要进行依法管理,必须要明确法律主体,才能确保会计诚信管理和依法治信的有效实施。推行首席会计师制度是明确会计责任前提,是有效防止和遏制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好选择。第三,完善会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避免出现法律法规上的漏洞和灰色地带,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等相关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四,要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法律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以及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为会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经营的市场环境。
(二)明确判别会计诚信管理的责任主体
会计诚信管理要作为一项具体实施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必须要能明确地判别责任主体,要能厘清哪些是企业单位的责任,哪些是会计人员的责任,而在单位众多的会计人员中如何区分责任大小是件非常复杂困难的事情。一个单位涉及到财会事务的人员就有单位负责人、财务审批人、财务审核人、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出纳、会计、统计人员等等,而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的产生还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因此,只有分清各个环节的责任,才能给予奖惩处理。首席会计师制度就是要能明确划分会计诚信的责任主体,
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打破受利益驱使或迫于压力使会计和单位抱成团做假账的格局,彻底改变当前弄虚作假的恶性循环链。首席会计师如果还是受制于他人,有意或屈从做假账,造成严重后果的,他个人将全部承担责任,如果受到处罚就意味着他将失去自己之前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得来的成果,包括职称和待遇。所以首席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就是决定他自身命运和价值的试金石。
(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行业监管机制
加强会计行业自律和监管是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计诚信管理需要建立“以行业监管为主,审计交叉监督,政府各职能部门重点监督”的监管机制。一是要建立会计行业管理协会或者会计诚信管理协会,专门从事会计的诚信管理工作,加强对总会计师、首席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二是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会计诚信管理行业标准》,根据会计执业诚信情况,实行职业审核、评价管理、考核培训、奖励处罚、诚信档案记录等等。要赋予会计行业管理协会对会计诚信有嘉奖或处罚的建议权,以便于切实承担起管理职责。三是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重点加强会计诚信管理,要建立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奖罚分明,对诚信差的或受到严重处罚的会计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到处做假账。同时还要加大会计审计造假行为的成本,要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失信违规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铤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四是会计行业协会要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并及时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政府各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财政、审计、税务、统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在各自监管的同时,要形成合力,对违规处罚的信息要及时共享。
(四)建立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建设会计诚信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强调建立会计诚信量化考核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教育。好的制度能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而诚信教育能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素质将对会计诚信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是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会计诚信教育起着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重要作用。会计诚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其次,要加强在校学生和在职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会计专业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诚信培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素质。第三,要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建设上。会计诚信教育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突破原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模式,创建新的会计诚信教育内容和体系。第四,要实行会计人员上岗诚信宣誓制度,在学校里,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组织举行诚信宣誓制度,会计在上岗执业前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组织举行诚信宣誓制度,用庄严的仪式、崇高的誓言震撼会计的心灵深处,能保住一份神圣而纯洁的良心圣洁之地。
(五)建立会计诚信管理研究机构
会计诚信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概念,研究的领域很广内容很深,尤其是要推行首席会计师制度和会计诚信管理,所有的指标设置、评价体系、信息系统、奖惩制度、报表统一管理平台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专门研究形成共识,找到突破口再指导实践。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建议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制度与诚信管理专业委员会”,以填补会计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
中国会计学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会计领域最高的学术机构,具有最权威性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不但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前瞻性,还要有解决会计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坚韧性。目前中国会计学会13个专业委员会还是难以涵盖会计学科的一些重要领域,如:涉及会计制度及深层次的体制研究,会计诚信管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会计人员诚信缺失的防范和监督措施研究等等。当前这种普遍的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是不可回避的。作为中国会计领域最高的学术团体,应该成为会计领域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承担起这份重任。
三、结束语
会计诚信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明风尚,需要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需要每个会计用一生的诚信执业信念来时刻坚守。好在中央整治社会诚信的行动已经开始实施,2014年1月16日,中央八部门共同召开会,正式出台《“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备忘录》,将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行为和采取其他信用惩戒措施,对失信欠债不还的“老赖”们不仅将无法得到银行授信,还将被禁止购买飞机票与软卧火车票。这必将极大地打压失信人的生存空间,也为推动会计诚信管理建设提供了最佳契机,相信会计讲诚信不做假账的时代必将来临。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