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管理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34-02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场金融海啸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远远超过了人们此前对它的猜测。面对这样一场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企业及时调整政策,积极应对,快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此次金融风暴,我国企业在一次次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也早在一次“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就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在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之后,对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的人类而言,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①

毋庸置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端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进程,西方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为现代企业的成长、壮大带来了无穷的动力,一个个超级企业帝国迅速建成,使之成为了影响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力量。现代企业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后的产物,它追求效率、利润,需要技术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支撑,在具体管理中,将绩效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一切恰如数学公式一样精准的管理理论在取得了经济效益的突飞猛进之后,却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员工缺乏归属感,人与人之间缺乏人情味、企业出现过劳死等等。

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吸收西方管理理论的优点,同时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契合起来,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寻找一套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法。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从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出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有助于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壮大。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讨,如何建设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结合科学现代的管理思想,更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而儒家“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思想则日益得到了管理者的青睐并且正在被一步步地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

一、“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思想根基,弥补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理性精神的不足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数千年来,它奠定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性格。儒家文化主张“入世”,规劝人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为出发点,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将人视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首先发现了人的价值。《礼记・鸿运》篇中指出“人者,天地之心”,明确了人是管理的核心标准。孟子更进一步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进而肯定了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这种肯定人性、顺应人性进而改造人性的思想使管理活动更具有创造性、灵活性。

这样的思想在西方古典管理学中却鲜被提及。西方学者多认为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的管理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制度上的,管理者所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管理精神,上与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数字、图表很好地表达和完成,他们更提倡管理的模型化、数量化。管理者运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利用系统模拟,建立数学模型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但过分重视理性的后果是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往往造成管理行为的机械化,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影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有甚者,如我们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所看到的那样,工人们被异化为机器,人们的工作只是一遍遍地重复着简单又相同的动作。而在我国,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缺乏一种数目字上的管理,所以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学说被引进后得到了大力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在东南沿海的外资和合资企业中,在西方科学管理制度的作用下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突出,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明显具有法家特征的学说所存在的漏洞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由于过多地重视制度、规范和条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长远来说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首先发现并开始弥补这种不足。最著名的莫过于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提出的:“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② 儒家“以民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被企业家融入了管理学中,并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形成了新的“人本主义”管理观。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管理观,核心是把管理实践中的“人”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人不仅是管理的载体,更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使员工有归属感,树立其主人翁意识;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其丰衣足食,以培养员工稳定的情绪、健康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率先融入到国有企业管理中。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更追求长期利益,因此管理者能够在管理活动中注意到人的作用,关注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任人唯贤”,尽可能安排员工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去,达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众所周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并流传至今。儒家提出的教育观念是一种终生学习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不可以已”,这种观念就是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注重员工的培训,倡导员工的长期教育,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尽量关心员工的生活,包括其家人。比如有的企业会将员工的生日记录在案,以便在生日当天送去问候;或者在文化生活方面,尽可能多地给职工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在发展力,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强调一个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与非公有制经济略有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双方体制的差异和对企业理念定位的差异所导致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然将长期存在。

二、“仁者爱人,道之以德”的领导原则,矫正西方管理思想的刚性管理的缺点

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领导组织方式是企业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二。

儒家学说特别重视“仁政”,他们认为一个管理者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实行了仁政。四书开篇之作《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为人君,止于仁”,意思是一个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到了“仁”的地步。同时指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③,儒家认为上与下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要领导阶层实施仁政,那么下面的人民就会爱好道义。

而西方管理学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硬性管理结构上,突出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标,但忽视了管理者与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价值和贡献。

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它既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根基也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仁者人也”④,说明“为政”的前提是“仁”。这种“仁”本身即拥有了生命动力的深刻性,形成了对人际的诚恳关怀,对大众的深厚同情。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用高尚的道德来感化员工,以情感人,使员工在管理活动中爱厂如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风气,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⑤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秩序与基本规范。这样的理论也引导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既要懂得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重视建立秩序、规范,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避免情感管理的无序性,约束员工的行为,达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效果。

可以这样说,中国儒家文化重视的是情与理的结合,是理与情的平衡,是将强制性的规范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从而把人的情感与理智完整地结合起来。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满足员工在情感上的需求,又要制定相对规范的规章,使管理活动既不囿于苛刻的规条之中,又不因过于依赖人的情感使管理无章可循,丧失了管理的理性基础。

三、“以和为贵,强调整体”的终极目标,克服西方管理思想的个人至上的弊端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大大的“和”字震撼了全场所有人,也震撼了世界。“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理念。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是鼓吹个人英雄主义,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在企业中工作是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管理者则试图通过员工个人的努力实现企业整体的效益。这种理论有它的优点:一方面,给员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促进员工的发展,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互为依托,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单个员工的不懈努力无形中也会产生“鲇鱼”效应,⑥客观上促使其他员工不得不经常审视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也变得勤奋起来,以此整体提高企业的效率。

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管理学说则更注重一种整体的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⑦儒家认为世间所有事务的最高境界即达到“和”的地步。这种“和”包括了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自然等等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儒家的“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具体到企业经营中是一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评价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是孰非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经营过程中首先体现为和气生财。首先是在经营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不做“一锤子”买卖。商品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商家的经营合法、言语和气,是买卖双方达到相应之和的基本前提。谦和可以赢得人心,人心即市场。即便是生意不成,还有人情在。否则,言语失和,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因此,在指导思想上企业应以追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其次,同道之间要和衷共济,构建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取得双赢。目前,有些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比如家电市场的价格竞争拼得你死我活,结果是商家损失惨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倡导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竞争中应“化敌为友”、“化对手为协作伙伴”,建立起广泛联系、彼此协作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市场,就是财富之源,就是儒家思想和气生财所揭示的共存性和开放性的道德价值所在。其三,是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内环境;提升企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避免员工过激或对抗行为的产生,减少人际摩擦和“组织内耗”,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四、以西方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儒家管理学说为理念,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学说或者思想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疗法,因此如何众采所长,如何将西方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充满人性化的儒家管理学说相融合,是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文化的重要所在。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管理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强烈地受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积极吸纳职工参与管理,以有效的激励方式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服务于人为根本的管理目的,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而这种人本文化又恰恰是儒家管理学说的精髓和灵魂。

应理性地看到,儒家学说尽管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企业管理中人的价值与作用,但其思想理念由于太过注重思想教化往往降低企业的管理刚性,因为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最终目标仍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过度依赖儒家管理学说是否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松散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毕竟,思想教化不能完全替代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法制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似乎更应提倡以法律、制度为基础,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竞争策略和发展战略,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结语

我国经济在走过了2008的经济危机之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看中国的观点应运而生,不管这样的观点有着怎样深刻复杂的政治与经济背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已然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国经济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是要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儒家文化给企业管理者带来的是思想意义上的反思,组织管理的再认识与再创造。在企业管理中一方面应以相对成熟的西方管理学说为基础,为架构,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和西方管理体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弊端上所具备的积极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必将带给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以新的境界与高度。

注释:

①阿诺德・约・汤因比著.历史研究.泰晤士・哈德森公司,1972

②李延松.松下电器的用才之道,人才资源开发,2007(2)

③大学.意为: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

④中庸・孔子答哀公问政.意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

⑤孟子.离娄下.意为: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⑥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⑦中庸.意为: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参考文献:

1.江鑫.浅析儒家思想在我国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中国集体经济2009(12)

2.王平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的现代借鉴.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5期,2005.10

3.王君.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冲突与融合.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第6期,2008.12

4.郭太祥.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2007.4

5.李艳.论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4期,2007.7

6.张俊伟,罗章.管理的中国精神―儒家人本主义理念内涵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管理观察,2008(12)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第2篇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政治伦理道德的教化学说,长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学对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爱”,即“爱人”。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性,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即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同情人,关怀人。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忠”和“恕”是“仁”的具体表现。“忠”的本义为诚心竭力,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忠厚诚恳,以及对事业的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恕”包含有宽恕、容人的意思,体现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思想,构造了一种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体系。“诚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儒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取义”,“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和“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是儒家提倡的道义原则,强调了道义在人的行为中处于第一的伦理位置,为本末之本,体用之体。

二、儒家思想与医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品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而逐渐形成的,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图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医德,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综合体。医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对医务人员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影响,培养和塑造其医德情感,训练其医德行为,强化其医德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的期望越来越高。同时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合格的心理品质也是医者本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取得丰富医学知识和精湛医学技术的关键。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就一直指导着医学界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论语.子路》),孟子强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儒倡仁义,医知博济,医与儒有相对之益,医当以仁爱之心,行精诚之术,此乃医通儒之精髓,亦儒与医相综合之必然。

三、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1.以儒学核心思想为根本,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儒家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即“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它在医学上的表现就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在医德教育中的表现就是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准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强调不仅要关心人,尊重人,更重要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提供人性化服务,做到“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与儒家强调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将仁爱精神推广到宇宙万物,推己及人,尽己为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正是医务工作者天职的体现。

2.以儒家基本思想为拓展,发扬爱岗爱业精神,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儒家以“仁”为其核心思想,并在“忠”、“义”、“信”、“礼”等方面找到了支撑点,完善了其基本思想,丰富了哲学内涵,构建了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忠”,在人与人交往中表现为对人忠诚老实,在工作中表现为对工作敬业;“义”,是与“利”相对的道德范畴,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内容;“信”,强调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礼”,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儒家思想把人生的社会责任感看作道义和志向,把“道”看作是最宝贵的,超过了人的生命价值。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儒家的这些基本思想均能做为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行为准则:强调医务工作者为人处事要忠厚,对待自己事业要忠诚,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增强自己对事业和职业的认同感,以解除患者病痛,维护人类健康为己任,追求精湛的医疗技术,增强职业规范意识;强调在义与利面前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铭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强调医务工作者与患者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履行服务承诺,勇于承担责任,改善紧张不谐和的医患关系;强调医务工作者举止端庄,语言和蔼,以礼待人,热情大方,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依赖感、安全感,创造一个和谐、和蔼、和睦的人文环境。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一、儒家传统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因为儒家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十分强调“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

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诞生于几千年前,但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仍有积极意义。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上要消除高低、贵贱、贫富等方面的差别对待,应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同的教育。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家境贫寒者,也有富可敌国者;有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甚至是强盗,也有极富社会地位的生意人。这正是孔子实践其教育主张的鲜明体现。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像孔子一样重视德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时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将学习做人之道和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教育所欠缺的,我们应从德育角度进行反思。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明确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应付当前严峻的高考形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本义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陷入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十指有长短,学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指的是要消除阶级上的歧视和差别,其“因材施教”则告诉我们应正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同。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仍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构建会计伦理不可缺的重要思想资源,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儒家思想是建立会计诚信道德伦理的基础和建设会计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因此,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建设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新的《会计法实施,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口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职、道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的质量,因此,建立会计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建立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仅需要法律法规,还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其做人立身的根本,因为,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世界观,是和谐的社会观。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是相通的,是具现代性的,有利于人们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高尚的情操。

一、儒家思想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苟予•哀篇》中写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对人们生停的利害关系,也是社会与人的基本关系。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宗旨。人与人之问的和谐才能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人要想很好的生存,必须得到人们对你的信任。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就像《论语•为政》中指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现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促使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就像孔子《论语•颜渊》中主张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君、臣、父、子各行其义务和责任,社会就可以和睦安宁。儒家的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

会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诚实守信,因此,会计行业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八个方面要求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之一。

《论语•述而》中写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礼,吾亦为之”,只要能发财,无沦从事什么职业。但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叉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处也”,也就是追求富贵不得损害社会秩序。朱子语类中对此说得更明白:“然须是食期所当食,饮期所当饮,乃不失所谓道心。若饮盗泉之水,食嗟来之食,则人心胜,道心矣”。所以儒家提出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学之中的基本概念。讲信用是君子的一种美德,是交友和处世的基本准则。应该说,作为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人的修养的基本原则,是立身之本。我仃J今天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信用经济。信用不仅体现l在商品交换的表面层面上,而且劳动关系、合同关系、协作关系、知识产权等都要守信。要做到诚实守信,就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反对不正当竞争;就要树立信用观念,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重承诺、讲信誉。

《我国会计法》第39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会计人员职—重德建设,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即以已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信表达了一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人格的基本保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更应该是具有其职道德喊信的人。但近年来,会计人员执业态度不端正,缺乏敬业精神;执业纪律松弛,在会计职业界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刊益发生冲突时,小能够坚持原则,丧失立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谋划策,这些失范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大量盛仃,职业道德沦丧。这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会计行、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饥”。会计如果不能客观公正的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首们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和鉴证,将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礼仪廉耻”其中心精神是强调责任与义务,注重集体与和谐,孔了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的协调,这也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共同法则。

自觉原则

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人如己;儒家;基督教

儒家与基督教思想是东西方文化的瑰宝。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仁爱”,并由“仁者爱人”推及到“由己及人”和“爱人如己”;基督教思想的精华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是否相同?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旨在为中西方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与演进

“爱人如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通过对“仁爱”的演进从而实现社会的政治理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爱”,对于“仁爱”儒家经典有如下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爱人”是“仁爱”的基本内涵,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这一结论已成为对“仁爱”的经典解释。

“仁爱”后来演进为“爱人如己”而成为一种“泛爱”。“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第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这些不仅提出要爱自己的亲人,也推演出“由己及人”与“爱人如己”。因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仁由亲及仁,“爱人如己”已超越了亲情与血脉,成为理想化的博爱。

在己与人的关系上,“爱人如己”对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强调只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身为度,和谐相处,就可以达到“仁爱”的新境界。

“仁爱”所演进的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亲亲”的原则,而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进一步推向天下和万民,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至此,“仁者爱人”已突破了宗子之爱,血缘之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的道德规范。

二、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渊源和表现

基督教被称为“爱的宗教”,耶稣思想的核心也是“爱”,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爱上帝”与“爱人如己”。

耶稣“爱”的诫命有两条,第一条戒律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条戒律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我赐给你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之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耶稣要求信徒像他爱世人一样彼此相爱,从而形成了早期基督教“爱”的思想。

这种“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同上帝相联系的爱。基督教信徒认为上帝注视着世间的每一个人。“他是你们的创造主,是你们的父亲。”(《旧约・申命记》)“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是慈爱。”(《旧约・新篇》)上帝是爱着每一个人,因此,每一个人也要向上帝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是对上帝的绝对信仰。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即博爱。上帝发出了“爱人如己”的诫命,要求人们要向上帝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人。这里的人包括亲朋、邻居,也包括陌生人、异族人与敌人,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耶稣用对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做一个全面的人。上帝要求“不可报仇,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对待异族人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且要爱他如己。”这种爱在伦理上超越了亲情、民族与国界。对人格规范更高,对内心要求更严,是一种难以迄及的境界。

三、二者相异之源

基督教与儒教“爱人如己”思想是相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文化渊源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

基督教根据原罪的教义和人性卑微的观点,认为人生而有罪。人单靠自己的努力是达不到“天国”理想的。人若单靠自己,只能从罪恶到罪恶,从卑微到卑微,根本无法到达天堂。而耶稣的“爱”是一种“救赎”,他普照众世,普爱所有人,因此,人必须求助于神,必须由神以一种“恩赐”,从“上面”实行拯救,在“前面”进行引导,实施博爱。全体信徒要像上帝爱世人一般彼此相爱,爱人如己,而是人的灵魂最终靠近或进入天国。

儒家的“爱人观”是基于“人性善”的文化渊源。既然人性为善,人就有可能实现普遍的“仁爱”。“仁爱”是君子所倡导和追求的德行,儒家的爱,是人自身对于“仁”的追求。人性的善决定了普遍施行“仁爱”的可能,“爱人如己”也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现实。儒家对神的冷淡疏远就是肯定人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理想。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具有超越性,基督教要求信徒从“爱上帝”到“爱人如己”,众生要向天父一样普洒阳光,普爱所有人,要做一个全面的人。

儒家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处事规范,儒家思想把外在参照物变成了衡量自我的标准,成为君子而变为一代代国人的不懈追求。

四、两者的相同之处

基督教与儒家“爱人如己”思想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强烈的自律精神与社会功用价值的实现。“爱人如己”就是把对别人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看成对待自己。基督教指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体现了自我对他人付出的期待,从别人对自我的确认来实现自我与他人权力和义务的共融。“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体现了自我与他人所做出的共同标准,并以此而作为自我义务。

儒家以“爱人”释“仁”,它把形式上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礼转换为将心比心的沟通与体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与“己”看作一体的感情,实现人与人的尊重以及对自我约束和自律。

“爱人如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相互的,彼此都应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从而实现和谐,因此二者在思想上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律精神。

“爱人如己”是人人所向往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基督教那里就是“公平要住在旷野,公义要住在肥田,公义的效果必是平安,公义的效验必是平稳,直到永远。我的百姓必住的平安居所。”(《弥赛亚书》)的弥赛亚时代;在儒家思想就是礼记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基督教所追求的从公义无罪的天国图景和儒家学说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所能达到的大同社会,这种理想是人们向往,社会力图构建的景象。从最深层意义上说,两者都具有终极的社会功用价值。

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源头上影响东西文化,形成东西方大致相同的文学母题与流彩纷呈的多彩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树增.论语导读[M].中华书局,2002.

[3]陆扬,潘朝伟.《圣经》的文化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雷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6]张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中华书局,1984.